嶺南書壇兩大家同期辦展,且看他們如何「傳統開新」……
書法愛好者們,快去看展啦!
最近,嶺南書壇兩大家張桂光、許鴻基同期辦展,把他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與觀眾們分享。他們都畢業於中大中文系,傳承了「容商學脈」。
「守望嶺南——張桂光書法作品展」展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桂光166件作品。「許鴻基書法展」,展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許鴻基作品近100件。
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張桂光透露,「廣東書法百年大展」的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1
2017.9.2 —9.10
守望嶺南——張桂光書法作品展
廣州藝術博物院
9月2日,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廣州藝術博物院共同主辦的「守望嶺南——張桂光書法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二號館舉行,展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桂光166件作品。展覽持續至9月10日。
在嶺南書壇,古文字研究專業出身的張桂光,一直以深厚的文字學功底與對書風、書體的全面把握享有盛名。「縱觀全國書壇,像桂光這樣篆、隸、楷、行草眾體兼擅,各種書體都能達到較高水平的並不多見。」著名書法家陳永正說。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言恭達認為,張桂光「耕古立新,其文歸新」,他的書法將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在全球化、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
近年來,張桂光一直與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同仁一道,身體力行地參與對已故前輩書家的推介、對廣東書法百年歷史的整理、研究與宣傳的策劃工作中。
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對張桂光教授進行專訪,就嶺南書法的特色與其對中國當代書壇的價值,以及他個人對嶺南書法傳統的傳承、梳理工作,進行深入了解。
守
堅持「傳統開新」的嶺南學者書風
南方日報:這次展覽名為「守望嶺南」,在您看來,嶺南書法傳統具有哪些特點?
張桂光:嶺南書法的發展脈絡,與中原地區大致相同,但嶺南也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明代哲學家陳白沙,是嶺南地區首位真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書法家。他發明了「茅龍筆」,以剛健的書風打破了嫵媚柔弱的「台閣體」。清代康有為、梁啟超提倡的「碑學」影響全國,遠及日韓。在1957年舉辦的首屆「中日書法交流展」上,中國有100幅作品參展,出自廣東書法名家之手的就有18幅,充分反映廣東的書法實力。
此外,各種書體平衡發展,也是嶺南書法的特色之一:包括容庚、商承祚的篆書,麥華三、朱庸齋的楷書,吳子復、莫珉府的隸書,李曲齋、盧子樞的行書,阮退之、佟紹弼的草書,黃文寬、張大經的篆刻等,可謂各有千秋。
南方日報:嶺南書法傳統上「學者書法」一直佔據主流,這些書法名家如何將書法創作與學術研究結合?
張桂光:容庚、商承祚是享譽中外的古文字學者。廣東也因而成為古文字學的重鎮。我與馬國權、陳永正、陳初生等書法家都出自容商二老門下。我們都在跟隨二老進行古文字學研究同時,拓展自己書法的研究創作空間。
嶺南書法家在其他書體也有不少學術性的創見。比如,隸書在漢代以後逐漸衰落,缺乏動人之作。清代鄭簠、鄧石如、伊秉綬雖各具特色,影響亦大,但由於他們沒有直接繼承漢碑,變異大於傳承。直到民國時期,嶺南林直勉探索出全面承傳漢隸的一整套方法,開創「粵派隸書」,後為吳子復所傳承。陳永正說,他們「在漢隸式微數百年後,重新找到發掘與弘揚的路徑和方法」。這些事例說明,嶺南書法每一步發展,都是離不開紮實的功底與對傳統的繼承。
南方日報:總結過去的嶺南名家,他們的創作對當代書壇有哪些啟示?
張桂光:過去嶺南書法名家都不是單純的書法家。他們在其他領域都有很高的學術成就,也對傳統很有創造性思考。比如,詹安泰是著名詞人,他前所未有地用《爨寶子碑》《嵩高靈廟碑》的風格來寫行書。又如李曲齋以毛澤東同志《清平樂·蔣桂戰爭》的詞句為題,用簡化字刻了8款印章,但裡面的章法布局都來自漢磚、漢印、魏碑。
他們的作品都是全新的,但元素卻都是傳統的。現在有些人以為創新就必須與傳統不同。但從這些嶺南名家的創作可見,創新並非與傳統對立,而是要在其中看到傳統文化。
望
推動「廣東書法百年大展」早日落地
南方日報:您的書法早年拜朱庸齋、李曲齋先生為師,後師從容庚、商承祚先生學習甲骨文、金文,這段求學經歷對您認識嶺南書法帶來哪些影響?
張桂光:我從朱庸齋學小楷,從李曲齋學行草,從容庚、商承祚學習古文字。但由於朱、李兩位老師的豁達大度,我在求學路上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會介紹我向相關前輩請教。因此,與他們同時代的嶺南名家,我都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我也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展示我對各派宗師、各家法門的傳承與理解,對後學帶來啟發。
南方日報:您認為,在傳承嶺南書法傳統方面,當今書法教育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努力?
張桂光:對於目前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來說,傳承傳統首先面臨師資方面的問題。如果書法老師不通書法,書法課就形同虛設。現在高校書法專業大多設在美術學院。我覺得,書法除了技術之外,還有更多的文化元素,設在文學院更為適宜。教育部門應與美術教師、音樂教師一樣,對書法教師的資質進行要求,如此就能實現書法教育的良性循環。9月中旬,我省各地教育部門將選送50名教師進行書法培訓,此任務將交給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完成。
南方日報:您曾透露,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正在制定一套「五年計劃」,發掘與傳承嶺南書法前輩名家的文化遺產,目前這項計划進度如何?
張桂光:根據我們制定的「五年計劃」,我們將按照每年5位已故嶺南書法名家的進度,為他們舉辦作品展與座談會、出版作品集與紀念文集,向社會全方位梳理、介紹他們在書法文化領域的貢獻。我們今年計劃推出詹安泰、佟紹弼、盧子樞、何紹甲、麥華三等5位書法家。相關工作將在今年11月完成。
這些大師的書法成就很高,學術造詣也很全面,卻因為種種原因被人們有所淡忘。他們的傳世作品大多散落在不同機構與個人手中,收集難度相當大。部分大師已沒有多少後人在國內,我們對他們的生平也知之甚少。上述難題也凸顯了這項工作的迫切性。
與此同時,借鑒今年「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成功經驗,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也準備做舉辦「廣東書法百年大展」的方案,相關的文獻搜集、整理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
張桂光書法欣賞
重過容老故居
臨石鼓文
臨戰國竹簡(1)
臨戰國竹簡(2)
(可上下滑動)
2
2017.8.28—9.11
許鴻基書法展
廣州購書中心六樓
8月28日,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許鴻基書法展」在廣州購書中心六樓高地文化空間舉行,展出許鴻基近年來深挖傳統、溯源窮流、融合眾美的精品力作近百件,分為石峪摩挲、顏海拾貝、騁懷行草、臨習經典等四部分,既可品賞,也可借鑒,是一場難得的書法盛宴。展期至9月11日。
展覽開幕當天,業界專家對許鴻基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寶麟說:「許鴻基的『意臨』加入了自己的意趣,也即解讀經典的獨特體會,離合之際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其創作已達到因情生勢不落俗套,自由揮灑而曲盡其妙。」
身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在書法藝術令人眼花繚亂的當下,許鴻基對書法藝術的傳承有哪些獨到的看法?在尊重傳統與藝術創新之間又該如何取捨?許鴻基向南方日報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提倡敬畏傳統經典
由於寫作工具的改革,如今不再是「人人皆書」。在此背景下,許鴻基認為,當代書法藝術仍難以跨越歷史上的巔峰,應提倡敬畏經典、繼承傳統。
「這次展覽,主要的目的,就是突出尊重傳統。」練習書法數十年,許鴻基仍願做傳統書法的守望者:「重視書法的形質,必須重視對中國書法經典作品的臨習。只有以平靜的心志,從傳統碑帖的臨習中汲取營養,尤其是打好紮實的正書基本功,才能掌握形質的精妙。」
蘇東坡曾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尤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縱觀歷史上成功的書法家,包括狂草大家張旭,皆是在篆、隸、楷體上下功夫。
展覽的「臨習經典」部分,許鴻基臨摹的《經石峪金剛經》、顏真卿《爭座位帖》等多幅作品首次與大眾見面,許鴻基希望以個人臨摹的經歷,奉勸大家重視傳統。
書法應有正大氣象
許鴻基在藝術上善用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活用顏楷、經石峪金剛經體,並探索兩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因子,走融合之路的端正博大的楷書、隸書;一條是以顏體行書為底,融會何紹基、于右任碑體行書筆意,以及謝無量返老還童孩兒體之意境,化為古拙生趣、天真爛漫的行草。
懷著對傳統的堅守,許鴻基的隸書注重形質。即使是行草,許鴻基也不愛追求奇崛怪異。有人為了追求個性,對外界稱:「我從不臨帖,臨帖影響我才情的發揮。」有些人朝學書法,暮即創作,點畫線條尚未過關卻追隨某種書風。
對這些做法,許鴻基並不贊同。在他看來,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真正感動人的不是奇巧多樣的形式,而是字裡行間耐人尋味的古靜之氣,這才是真正的「意與古會」和「與古為鄰」。
他更強調書法應有正大氣象,端正、磅礴、雄強,而平正,是書家第一要務,「我以為,對初學而言,平正是立間架牆壁所需,屬強制性的要求;從藝境來說,平正是最後歸宿,是水到渠成的事。」
許鴻基書法欣賞
隸書條屏 金剛經
楷書條屏 陶淵明《桃花源記》
行書對聯
(可上下滑動)
作者 | 楊逸 陶明霞
推薦閱讀:
※新年第一天,喜迎「財神」回家!見者吉祥,祝大家:一年財運旺旺旺!一路發發發!
※春節客廳養什麼花好?這8款招財又轉運盆栽大家都在搶!
※這5種房子大家盡量不要買, 買錯了, 住一個月都恨不得賣掉!
※可愛的韓版小外套。美衣大家一起織
※衣服也能「穿出」癌症?這類衣服幾乎大家的衣櫃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