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京都之門1

北京是一個令人難以琢磨的城市,一時半會兒的,似乎摸不著什麼頭腦。過去和未來同樣蒼茫而新鮮。城市離我們很近,我們天天穿梭其中;城市離我們很遠,我們只在城市的某一角。老城市離我們更遠,逝去的歷史令我們惘然……京都第一稅關崇文門

圖為1912年之崇文門城樓南面

圖為1952年從西南方拍攝的崇文門城樓,

火車從門前呼嘯而過

崇文門位於北京內南垣東側,距正陽門約三里,老崇文

門是內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其城樓面闊5間,通寬39.1

米深,通進深24.3米;樓連台高35.2米;重樓重檐,歇山

式灰筒綠琉璃瓦剪邊。

圖為1968年拍攝的崇文門城樓,其場面是工人們

正準備拆掉這座存在了500年的城樓。

在清朝,崇文門外多糟坊,過往一路飄酒香,故有

「酒門」的俚稱。但當年,不管是富商巨賈還是販夫

走卒,對崇文門之所以熟悉卻不在酒,只因這是進京

商貨的大稅關,一年凈斂白銀數十萬兩,崇文門的稅

官,遂成為戶部諸稅官中有名的「肥缺」,該稅關1930

年才撤銷,前後存在四百餘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

時候,曾經在崇文門城樓上駐軍。

圖為民國初期時的崇文門城樓北側面照片

現在上歲數的老北京都知道,崇文門還有個俗名,

叫「哈德門」,這個俗名是怎麼來的呢?據記載,因元

代哈達王府建在崇文門內,故崇文門俗稱「哈達門」,

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哈達」與「哈德」諧

音,天長日久,口口相傳,哈達門便被演繹成「哈德

門」、「哈大門」、「海岱門」等,著名的「哈德門」

香煙之名由此而生。中國地名委員會、國家教委、新聞

出版總署組織專家學者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

典》也肯定了這種說法,認為「崇文門……因元代哈

達五府在門內,又名哈達門、哈德門」。

圖為1900年時的崇文門城樓西側面。

城樓上下是英軍還有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兵

據統計,崇文區境內歷史上有會館一百五十餘處,主要

有同鄉會館和商業會館之分,其會館眾多的原因也大致有

三:首先是崇文門地區離貢院較近,交通方便,各地來京

應試的舉子眾多,在該地域建同鄉會館,可方便應試舉子

科考。會館成為舉子們的食宿和攻讀之地。其次,清朝時

候,政府特定不得在內城興建會館,故明代會館遂廢而遷

外城,會館在今崇文、宣武興起,而成為京城會館最集中

之地。第三,崇文門稅關自明成化二十一年頒布「京師皆

有課稅,而統一崇文一司」以來,成為京城第一稅關。各

地商人也紛紛在轄區內建起商業會館,以求就近候貨完

稅。因此崇文門外一帶會館雲集。

圖為民國期間,人們由崇文門

出城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崇文門外磁器口東北角有一處舊得不堪

的老四合院,院號排名是廣渠門內大街207號,院落南

北進深約有60米,東西寬大致25米,不大的院子住著

20餘戶人家。這座院子是文學大師曹雪芹先生惟一有案

可查的在京故居遺址。

宣武門門洞刻著「後悔遲」

圖為1954年從南向北拍攝的

宣武門南側面

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

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

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

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

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

高30米。

圖為30年代末人們經過宣武門

城樓門洞進城的場面

宣武門,元代名為「順承門」,明永樂十七年,南

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

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瓮城、箭樓、閘樓,正統

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

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

其實從儒家理論上講,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遵循

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地對應,取

意「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因為取武為意,明清時期

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便設在了宣武門外。而宣武

門大街南端的菜市口,過去則是用來處決犯人,執行死

刑的刑場。犯人問斬,都從宣武門出往菜市口,城門洞

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

圖為20年代初的宣武門箭樓南側面

北京城裡的會館,70%集中在了宣南,清軍入關以前,外

城顯少有人居住,那時的宣南,一片片空地之上,隨處可

見水潭土埠,叢葦茂林。順治八年,清政府御令滿漢分城

居住,宣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漢族文人聚居之地,會館自

然就多了起來。

宣武門內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明萬曆二十

九年,義大利人利瑪竇遠涉重洋入京傳教,萬曆皇帝准其

留京。數年間,利瑪竇遍游京師,1605年擇吉地,在

宣武門內建「禮拜堂」。當年的禮拜堂雖然宣揚基督教,

但仍是中國傳統建築樣式。清順治七年,當時任職欽天監

的德國人湯若望將禮拜堂改建成今天的西洋建築樣式,

俗稱「南堂」,為清代北京耶穌會人士的活動中心。

朝陽門——北京的糧門

圖為清末的朝陽門

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

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台通高32米;箭樓形

制略與宣武門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

通進深25米。

圖為20年代初期在城內拍攝的朝陽門

城樓北側面、西側面

說起朝陽門,很少有人知道,當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

達率部,就是從這裡攻陷北京城的。也很少有人知道,

當年的糧車多是從這裡進北京的。朝陽門在元代叫

「齊化門」,也是元大都的一個重要城門。史料記載,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徐達親自指揮明軍在通州大破

元軍主力。次日晨,元順帝不聽群臣固守京城的主張,

決計棄城北奔。八月初二,徐達攻至齊化門,也就是今

天的朝陽門,填濠登城而入。十月十一,元大都周圍郡

縣全部平定。齊化門在明朝也就改名叫「朝陽門」了。

明清兩朝,朝陽門是北京的糧門。南方的糧食從京杭

大運河運抵通州卸船,從朝陽門進入北京城,存放在朝

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朝陽門瓮城門洞上,也因此刻

有一枝谷穗。

圖為1956年隔著護城河自東向西

拍攝的朝陽門箭樓東側面

由於遼代的運糧河淤塞斷流,所以到了元代又開闢了

通惠河為新的運糧河。這樣從南方駛來的貨船,就可以

從北運河直接駛入大都城內了。明朝初年改建皇城以後,

船隻不能進城,河道便改通朝陽門與東直門外的護城河,

貨船在這兩個城門下卸貨。雖然原因很難考證,但那時

南方運來的木材大多進東直門,而糧食則會進朝陽門。

到了清代,通惠河也如遼代的運糧河一般,淤塞了水

道,因此南來的貨物只好卸在了通州的碼頭上,然後再

用車運到京城來。那時從通州到朝陽門間有一條石道,

這是當時京城除皇帝走的御道外,惟一一條用石板鋪砌

的道路,就是為保證京城的糧食運輸、供給。朝陽門東

側有個「關東店」,過去這裡旅店林立,商賈雲集。因

為運輸繁忙,進出朝陽門的人也極多,而繳稅又使商隊

進城的速度緩慢,關城門前沒進城的人,就只好在稅關

東側的旅店留宿,這個地區也由此得名「關東店」。

從今天北京的地名上也不難發現,朝陽門內有祿米倉

衚衕、北新倉衚衕,什剎海東有白米斜街,這都是當年

糧倉留下的痕迹。朝陽門內原來還建有一座關帝廟,但

廟裡只有神牌,而沒有神像。

曾經的老北京城真值得我們回顧,當初老北京

我們只能在陳舊、發黃的老照片里看到曾經古都的

風貌。筆者感慨萬千......阜成門京都美景「阜成梅花」

圖為20年代初從西南向東北方向

拍攝的阜成門外景

阜成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

16米;連台通高31.70米。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

深五間,通進深25.6米;連台通高30米。瓮城東西長65米,

南北寬74米;其北側牆辟券門,上建閘樓;瓮城內東北角建

有關帝廟。

圖為50年代中期阜成門城樓的西側面

阜成門在元大都的時代就有了,那時候叫做平則門。明

正統四年,平則門經過修繕改成阜成門,修築城樓、城門、

箭樓、瓮城、瓮城門各一,其規制較元大都城門為高。阜

成門城樓為三重檐歇式重樓建築,台座呈梯形狀,連同城

樓通高35.1米。台座頂面鋪設城磚,並與城垣頂面甬道相

連,其餘箭樓、瓮城及瓮城門城樓的規劃均類似西直門。

城內道路亦改稱阜成門街,街南側有巡捕廳等機構。城外

官道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乾隆五十二年曾對阜成門

的城門、箭樓等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

老北京都知道,阜成門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

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門」之稱。京郊門頭溝出產的煤經

過三家店、麻峪往東在八里庄會合後,來到阜成門。

圖為20年代初阜成門箭樓的南

側面城台下幾個孩子在挖野菜。

那時阜成門前的情景頗為奇特,每日清晨大車和一匹

匹高大的駱駝魚貫而入,寒冬臘月,駝鈴叮噹,暖意隨

著鈴聲從阜成門傳布全城。阜成門上鐫刻著一朵美麗的

梅花,老乾婆娑,殊有畫意,梅、煤諧音,喻指這裡是

京都的「煤門」。《京都瑣記——北京風物誌》中記載

,「阜成梅花」是當年「古都城門十二景」之一。

現在的阜成門大街,依然是當前北京最具有人文色彩

的街道。這裡有魯迅故居、歷代帝王廟、廣濟寺等名勝

古迹。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的北京歷代帝王廟,則是

北京最高規格的幾座廟宇之一,堪比天安門邊上的太廟。

歷代帝王廟中不祭觀音不祭鬼神,而是祭祀中華民族歷

史上的188位帝王和80位功臣名將,此類廟宇現在

國內僅存這一座。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現

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北京市政府

投入巨資對歷代帝王廟進行了修繕。距今已有470多

年歷史的北京歷代帝王廟,已經於在2004年4月

修復開放。專進木材的東直門

圖為清末時從東南向西北方向

拍攝的東直門

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

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台通高34

米;瓮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

68米;南側瓮牆辟券門,門上建閘樓。洪武年間

始建,竣於正統四年。

  東直門是老北京的城門中專門走木材的城門。元明

清三代,各種建築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通過京杭大運

河運到通州,然後從東直門進京的。

東直門城樓是一座兩層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樓閣式建

築。首層樓室面寬為5間,進深為3間。室外四周有廊,

廊下有明柱24根,木柱兩側有抱框。樓室前後左右各有

一大門,各門裝兩扇木板門。室內和廊下地面墁大方磚。

圖為20年代初期在瓮城內從正東向

正西方向拍攝的東直門城樓門洞

二層樓室外四周也有廊,廊下共有明柱16根,柱徑55

厘米,兩側有抱框,每根柱各與首層牆內木柱相對接。

廊檐四角下各有一根擎檐柱。二層牆壁內無木柱。室內

有明柱8根,兩側有抱框。室內地面為木地板,室外廊下

地面墁方磚。廊前有木欄杆,欄杆外鋪青石板壓面石,

其下面掛滴珠板。二層挑檐以上為歇山式樓頂。二層挑

檐即樓頂重檐。首層、二層和樓頂的三層檐,自下而上

逐層後退。樓體高約22米。

東直門內的簋街是當今北京的小吃一條街。「簋」指

的是中國古代一種圓口兩耳的食物容器。上個世紀90年

代,簋街突然湧現出大量經營麻辣火鍋的餐館,生意徹

夜紅火,簋街也漸漸享譽京城。進入21世紀,簋街的麻

辣餐飲改朝換代,轉向麻辣小龍蝦、麻辣蟹,在京城

掀起一股「麻小」熱,去簋街吃「麻小」,成了北京

年輕人的一種新時尚。北京的「水門」西直門

圖為20年代初期在城牆外側由南向

北拍攝的西直門城樓、瓮城和箭樓。

西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

15.6米;樓連台通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為筒

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5米;進深三

間,連抱廈通進深27.8米。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為直

角;東西長62米,南北為68米;瓮城南側牆上辟券頂閘

樓門,門上建閘樓。

圖為50年代初期的西直門

城樓東側面

現在西直門已經變成龐大的複合式立交橋。在明清兩

代,西直門可是京城內九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城門,而

且建築十分宏偉,城牆寬厚。老西直門城樓的地基,在

今天的西直門立交橋東。

西直門在元代的時候叫「和義門」,是元代至元四年

修建的,劉秉忠為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

設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的理想

布局設計建造。明代徐達率大軍攻佔北京城後,為了

防止北元的反撲,曾命華雲龍整修西直門及附近城牆,

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後改名「西直門」。史書中曾有

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的記載,清乾

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光緒二十年修

西直門至頤和園之石路,同時修繕西直門城樓。

圖為20年代初期拍攝的西直門城樓

的南側面及南馬道

明清時,皇宮裡喝的都是玉泉山的泉水,每天子夜,

北京城關城門後,給皇宮送水的水車都要從西直門進

城,故西直門有「水門」之稱。

老北京相傳,西直門城門洞內砌有水紋石。西直門

城樓、箭樓及瓮城1950年曾修繕。在箭樓台基中曾發

現元代和義門瓮城券門及城樓殘跡,其中城樓遺迹面

闊三間,進深三間,四壁有收分,有防火攻之設備。

這一發現為研究元代城門建築結構提供了珍貴資料,

也成為北京轟動一時的考古新聞。

西直門附近的官園,在慈禧的時期是北京最大的花

鳥蟲魚市場,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的鳥、蟲、

魚仍然聞名京城。北京的「環衛門」 安定門

圖為1860年時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

的安定門城樓、箭樓、瓮城、閘樓

安定門城樓形制略同於朝陽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

3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05米;樓連台通高33.13米;

重檐、歇崇山峻岭、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形制亦

與崇文門略同。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

連抱廈通進深25米;樓連台通高30米。瓮城為北羰呈圓弧

狀之正方形;東西長68米,南北為62米;瓮城東側牆上辟

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圖為20年代初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

的安定門城樓北側面

安定門位於老北京內城北垣東側,原來城樓的遺址,

在今天的安定門立交橋正中處,在明清兩代這裡是專走

糞車的。

明洪武元年,明軍攻下元大都,後改大都為北平府,

將原元大都北垣東側門安貞門改名「安定門」。永樂七

年,明政府修繕安定門城樓及城垣,正統元年修建城樓,

增建瓮城、箭樓、閘樓。史料記載,安定門城樓形制與

朝陽門略同,面闊五間,城樓台基底寬40米,城台頂寬

35.8米,城台頂進深22.85米;瓮城為正方形,瓮城內

箭樓下正中建真武廟,內城九門只有安定門廟宇祀真武

大帝。正統六年,安定門城樓失火,當年修復。後明、

清歷朝均有修繕。

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都要經安定門到地壇祭祀後

土,以求五穀豐登。安定門還是出兵征戰得勝而歸的收

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有關帝廟,惟安定

門內北城牆下正中建真武廟,「安定真武」在諸門中獨

具一格。

圖為民國初始的安定門箭樓北側面

過去安定門外比較荒涼,靠近地壇東、南、北三方面

均有糞場,糞霸僱人將城內居民廁所的糞運到糞場里,摻

上爐灰,攤在地上,晒成大糞干,賣給郊區種菜種糧的

農民。明清兩代,安定門內外多聚居平民,「安定門,

三道坎兒,糞場、窯坑、亂墳崗兒」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被瓦剌軍生俘的明英宗在被放回時,就是從安定門進的

城,換上法駕(天子的車駕)後,到東安門,由景泰帝迎

入南宮。

1860年鴉片戰爭中,英法侵略軍攻佔安定門,城上懸

英、法旗,不準中國居民出入。對於這段屈辱的歷史,

有關史料中曾經記載,英法聯軍將領格蘭特、孟托班等

人,率兵五六百人,分為四隊,進入安定門,在城頭升

起英法兩國國旗,並架設大炮。城樓下擠滿好奇圍觀的

北京人。劉毓楠著述的《咸豐十年洋兵入京日記》用

四個字形容:「觀者如市」。直到清政府簽訂了

《北京條約》後,1860年11月5日,英法侵略軍才將

安定門交還清廷。

北京的外城七門

北京外城分七門,南面三門,正中永定門,為外城正

門,永定門為北京中軸線南端起點,該中軸線到鐘樓全長

七點八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永定門東

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外城東側為廣渠門;西側為廣安

門。北京所有城門中只有外城北面的兩個城門門臉朝北,

為東便門與西便門。

圖為20世紀實在城外護城河南岸向北拍攝的

永定門城樓、瓮城、箭樓

圖為1956年拍攝的永定門城樓南側面。樓檐

間匾額「永定門」三離清晰可見。

圖為民國初年在城外護城河石橋上從南向

北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南側面

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

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

,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

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瓮城牆頂寬6

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

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

8米,連城台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

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

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拍攝的左安門

圖為20年代初在瓮城外拍攝的

左安門箭樓西側面

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

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

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

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

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

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

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攝的雪後的右安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內拍攝的

右安門城樓北側面

圖為40年代在城外拍攝的

右安門箭樓南側面

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

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

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

樓為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

間深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

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

正中辟過木方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

城樓、瓮城、箭樓的南側面。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內從西向東拍攝的

廣渠門城樓西側面

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

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

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

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攝的廣安門城樓、

瓮城、箭樓的北側面。

圖為20年代初在瓮城內拍攝的

廣安門城樓西側面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攝的

廣安門箭樓的西側面

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

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

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

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

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7米、頂寬6

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

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

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

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

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圖為20世紀20年代在東便門外石橋北端

拍攝的東便門北側全景

圖為1921年在城內自南向北拍攝的

東便門城樓南側面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

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

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

城台通高12.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

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

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

弱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

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

(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

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圖為清末在西便門護城河北岸處

拍攝的西便門

圖為20年代初拍攝的西便門箭樓南側面及

箭樓門洞,畫面中卸去貨物的駝

隊正在走出箭樓。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

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

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

。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箭樓為

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

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北面每層4孔,東西面

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

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

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連城台通高10.5米。

我非常感謝以上提供「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

點一口鐘」老北京曾經風貌;能讓我們對北京的一個

了解,雖然是一些老了發黃的照片,但我們在發黃的

照片里看到了過去古都,發黃的照片里還印記著古都

曾經的風貌;永遠抹殺不掉的印記。

現在的經濟在不斷飛速發展,老北京模樣絲毫看不

到一點,難道我們不應該呼籲嗎?是!社會進步、經濟

發展,但我們是否也應保留北京現有的文物古迹;面臨

破壞和消亡,在此,我再一次的呼籲,請保護祖先留給

我們的文物古迹吧!

以上都是我個人興趣和愛好,真的值得我們珍藏和了解。

待續****

德勝門出兵未必都得勝

圖為清末的德勝門城樓西南側

德勝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通

進深16.8米;樓連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綠

琉璃剪邊瓦頂。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4米;進深三間,

連抱廈通進深9.6米;樓連台通高31.9米。瓮城為北端呈

圓弧狀之長方形蒸汽機70米,南北為118米;瓮城東側牆

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圖為20年代初期拍攝的德勝門箭樓東、

北側面,瓮城已因修環城鐵路而拆通了

德勝門,位於內城北垣西側,現在的德勝門立交橋南端,

距今應有500年歷史了。明洪武元年,明軍攻入元大都城,

改稱北平府,同年將北垣西側門「健德門」改為

「德勝門」。洪武四年,明朝改建北平城垣,拆除了舊

北垣及老德勝門、安定門及東垣北端之光熙門、西垣北

端之肅清門,將新筑北垣加寬加高,西側門仍稱

「德勝門」,並修建城樓、瓮城、箭樓、閘樓。

元朝末年,大將軍徐達率領軍隊攻破了元朝的

大都城(北京),元順帝從都城北面的健德門逃走,

元朝從此滅亡。為了紀念明軍取得的勝利,徐達便把

健德門改稱「德勝門」,也叫「得勝門」。明清兩

朝,德勝門專門用作行走兵車,凡對外用兵,均從

德勝門出征。

圖為50年代中期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的

德勝門箭樓東、北側面

「出兵德勝門」也是為了討個吉利。明代正統十四年,

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鐵騎進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統

軍22萬人,在北京九門布防,與瓦剌軍激戰五晝夜,大

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在德勝門保衛

戰中,明軍神機營的火炮打死了號稱「鐵頸元帥」的也

先的弟弟平章孛羅卯那孩。此後,北京人就認為德勝門

是出兵打仗的吉祥之地,凡出兵打仗就都從這裡出城。清

代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禎奉旨西征的時候就是從德勝門

出發的,以期旗開得勝。當年出城之後,他向著德勝門

叩首,祈求凱旋。

實際上,從德勝門出兵勝敗都有。崇禎十七年,明朝

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帶兵出德勝門

去打李自成的起義軍。軍隊剛走到涿州,迎頭碰上闖王

的部隊。兵士不戰而退,李自成的大軍乘勝追擊,打下

了北京城。朱由檢見大勢已去,只好在景山「煤山」的

一棵歪脖樹上上吊。


推薦閱讀:

實拍:到京都看紅葉美人
胡革紀(阿弋):京都史上最大的暴雨是唐朝
2018年二月日本勝景名湯古意和韻,東京奈良京都……
京都賞園記-枯山水 造園師沒長大,就愛玩沙沙(三)
住進這7家日式旅館,才是「最地道」京都之旅

TAG:京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