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瑜伽師地論》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

白話《瑜伽師地論》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


【譯文】

什麼是真實義?概略說有二種:第一、依理體真實所存在的本質性,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本質性;第二、依一切事物現象所存在的現象性,一切事物現象各自的品類範疇性。這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本質性、各自的品類範疇性,應當知曉總稱為真實的理義。這真實理義的品類差別又有四種:第一、世間事物現象的習俗概念真實,第二、有智慧的人通過觀察認知事物現象最終的真實,第三、除盡煩惱障的智慧把握對象境界的真實,第四、除盡所知障的智慧把握對象境界的真實。

什麼是世間事物現象的概念真實?指對一切世間種種事物現象隨順自己的意想,假借言詞立起事物現象名稱,這是世俗人通過言語反覆交流所形成的,是不經思昵或下意識悟出的名義,世間有情眾生見識事物現象具有共同性。說到地,只是意指地,不是意指火等。像說地一樣,這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衣、車種種美飾器具、資助養生的物資,塗香、花鬉、歌舞、伎樂、種種光明、男女之間情慾,田園、旅店、居房等事,應當知曉也是這樣。苦就是苦,不是樂等:樂只是樂,不是苦等。概要地說,「是如此並非下是如此,是如是並非不如是」這正確解悟所把握的對象境事,是一切世間從無始以來輾轉流傳下來的,由自己意想加以分別,世人不約而同認許,不通由事思惟、思量推度、研想認知然後才得出結果的,這就稱為世間社會公認的事物現象的習俗概念真實。

什麼是智慧人通過觀察認知事物最終的真實?指眾有智慧的人能用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實理義,眾聰穎通達的人、眾機靈聰慧的人、能粗思尋求、能精思察糾、尋思察糾訴諸語言的人、用語言為自己理論雄辯、處在凡夫位有所依託立論的人、對所奉行的佛法理義能隨加觀察,依託現前境思惟、比較推想未知、聖賢言敦理法,以極其完善的思惟抉擇下疑的智慧,且認知把握的對象事理,由證驗符合真實理義所成立的、表述為言語形式的理義,這就稱作智慧人通過觀察認知事物現象最終的真實。

什麼是除盡煩惱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對象境界真實?指一切聲聞、獨覺,用脫離生死的無漏智慧、能導引無漏的智慧、在脫離生死的無漏智慧之後所得的智慧把握的境界,這就稱作除盡煩惱障智慧所把握的對象境界真實。由於以此作為對象境界,從除盡煩惱障的智慧獲得清凈,在未來世居無障礙清凈聖道的境界,所以稱名為除盡煩惱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對象境界真實。此境界是什麼?指四聖諦:第一、苦聖諦,第二、集聖諦,第三、滅聖諦,第四、道聖諦。即對此四聖諦的所有內容和本質全面徹底地思惟抉擇,達到的智慧能現前觀察契合四聖諦無差。當智慧能現前觀察契合四聖諦無差後,能如實把握真理的種種智慧就產生。對此四聖諦進行現前觀察的聲聞、獨覺,能現前觀察世間唯五蘊可得,除五蘊外實無真實存在的我可得。由於反覆修習因緣和合的事物現象生滅是無常的智慧,由於反覆修習關於五蘊和合本無永恆真實主宰性的我這一見解,才生出契合四聖諦無差的觀察。

什麼是除盡所知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對象境界真實?指對所認知的對象認知有障礙,稱為所知障;從所知障中獲得解脫的智慧對象,就稱作除盡所知障的智慧所認知的對象境界真實。此境界還有什麼說法?說諸菩薩、諸佛世尊進入證獲諸法無我諦義過程、達到已經永離粗重清凈自在的無上境界,對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都遠離,體會平等無差別理性境界的智慧——把握真如理體的不再有差別相的智慧——所把握的對象境界。如此境界是最第一的、真理至高無上的、所知法中最至極無過的,與此境界相比的正法思惟抉擇,都不可能超越此境界。

又以言說確立這真實理義的相狀,應當知曉是由二種無的否定式表述法來顯明。所說的二種否定式表述法,指有、非有。其中有,指確立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就是從無始以來凡夫將它們執迷為實有的,也是世間用言語表述事理分別的根本,或說是色、受、想、行、識,或說眼、耳、鼻、舌、身、意,或又說是地、水、火、風,或說是色、聲、香、味、觸、法,或說是善、不善、無記,或說成生、滅,或說成緣生,或說過去、未來、現在,或說有為,或說無為,或說此世,或說他世,或說日、月,或又說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所求、所得,這一切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分別都是依託尋思究察起意確立的,最後直到涅槃的也是如此,如此等類,就是諸世間有情眾生共同了知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這就稱為有。說非有,意指由假借言說表述眾物質的本性以至涅槃的本性,並沒有實事和相狀,作為假借言說的依託,原本一切都是無;依賴那本無實事和相狀所謂本性相應立起的言說,也都無所有,這稱名為非有。先說有,現義說非有,有和非有都遠離而不偏執,就把握住了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性,這就稱作二種無的否定式表述法。由於二種無,所以稱為中道,即遠離有及非有二邊偏執,也稱為至高無上。

佛世尊智慧已居清凈真如無上境界,對這真實理義的把握自在無礙;諸菩薩智慧則對這真實理義通由修習道義來顯明。又這智慧是諸菩薩能獲得至高無上真正無偏邪徹底覺悟的方便通達的門徑,為什麼?因為諸菩薩在對待生死和各趣各種的生身問題上,能修習正確理解離絕言說表述諸法實相的空義,能圓滿地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諸有情眾生成就一切佛法,又能如實地知曉生死的無常苦痛,但對待生死也並不因為無常痛苦而深懷厭棄遠離心。如果諸菩薩不能如實地知曉生死的無常苦痛,就不能對貪婪、瞠恨、痴迷等一切煩惱深懷捨棄心,因不能捨棄一切煩惱,就使心被雜存的煩惱污染,因而承受各種生死;由於被雜存的煩惱污染而承受生死,就不能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諸有情眾生成就一切佛法。如果諸菩薩對他們的生死因流轉無常痛苦等深懷厭棄遠離心,這樣就會迅速進入涅槃,他們如迅速進入涅槃,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諸有情眾生成就一切佛法尚且不可能,還能證獲至高無上真正無偏邪的徹底覺悟?又諸菩薩由於修習對空性義的正確理解,就對涅槃不深懷畏懼心,對涅槃也不著.……對涅槃不深懷畏懼心,就能將資助涅槃的身心資糧修習完滿;雖見到涅槃精

微美妙殊勝利益的功德,並不非常執著於迅速證獲涅槃。這就是諸菩薩在證獲至高無上真正無偏邪徹底覺悟上所具有的大方便通達的門徑,這大方便通達的門徑依託的是對最勝妙空性義的正確理解。所以菩薩修習所學的道法中,包括對最勝妙空性義的正確理解,稱名為能證獲觀一切諸法實相的無上智慧的大方便通達的門徑。

【原典】

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①第四

云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②所有性,諾法真實性③,二者依盡④所有性,諾法一切性⑤。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⑥,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

云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衣、乘諸莊嚴具資生什物,塗香、華蔓、歌舞、妓樂、種種光明,男女承事,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⑦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⑧然後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

云何道理極成真實?謂諾智者有道理義⑨,諸聰壑壑者⑩、諾黠慧者⑾、能尋思者 、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具自辯守者、住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止現、比及至敔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⑿,由證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云何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若無漏智⒀、若能引無漏智⒁、若無漏後得世間智⒂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由緣此為境,從煩惱障智得清凈,於當來世無障礙住,是故說名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此復云何?謂四聖諦: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即於如是四聖諦義極善思擇,證人現觀⒃。人現觀已,如實智⒄生。此諦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⒅,除諸蘊外我不可得⒆。數習緣生諸行生滅⒇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21)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諦現觀。

云何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謂於所知能礙智(22)故,名所知障;從所知障得解脫智所行境界,當知足名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此復云何?謂諾菩薩諾佛世尊入法無我(23)、入已善凈,於一切法離言自性(24)、假說自性(25),平等平等(26)無分別智(27)所行境界(28)。如是境界為最第一(29)、真如無上(30)、所知邊際(31),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32),不能越度。

又安立此真實義相(33),當知即是無二所顯(34)。所言二者,謂有、非有。此中有者,謂所安立假說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35),或謂為色、受、想、行、識,或謂眼、耳、鼻、舌、身、意,或復謂為地、水、火、風,或謂色、聲、香、味、觸、法,或謂為善、不善、無記,或謂生、滅,或謂緣生(36),或謂過去、未來、現在,或謂有為,或謂無為,或謂此世,或謂他世,或謂日、月,或復謂為所見、所聞、所覺、所知(37)、所求、所得,意隨尋伺,最後乃至或謂涅槃,如是等類,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38),是名為有。言非有者,謂即諸色假說自性乃至涅槃假說自性無事無相,假說所依,一切都無;假立言說依彼轉者,皆無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說有,今說非有,有及非有二俱遠離(39),法相(40)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由無二故,說名中道遠離二邊(41),亦名無上。

佛世尊智於此真實已善清凈(42),諸菩薩智於此真實學道所顯(43)。又即此慧是諾菩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方便,何以故?以諸菩薩處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勝解(44),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諾有情,又能如實了知生死,不於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45)。若諾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則不能於貪、瞠、痴等一切煩惱深心棄捨,不能棄捨諸煩惱故,便雜染心受諾生死;由雜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若諸菩

薩於其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是則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人般涅槃,街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諾有情,況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諾菩薩由習如是空勝解故,則於涅槃不深怖畏(46),亦於涅槃不多願樂(47)。……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圓滿涅槃資糧;雖於涅槃見有徽妙勝利功德,而不深願速證涅槃。是諾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解,名為能證如來妙智(48)廣大方便。

【注釋】

①真實義品:此品即本論中卷三十六的後部分,論述了除絕迷情、虛妄的實相理體義。佛家對於「真實」有多種稱名,如真如、實相、法性、實性、一如、自性清凈心、如來、佛性等,都是指真實不妄、永恆長住的理體法性。本論此品基於瑜伽學,融通中觀論,對大乘真實空性進行了嚴密精要的闡述,理論性強而不枯澀。

②如:梵語多陀(Tatha) ,即如此,但在佛家範疇中有特殊意義,即特指實相理體,此義均由「如法實相」語引出。諸法或事物現象的貴相,即空性理體互相平等同一,意即同如、如是同,所以如與理同義。

③諸法真實性: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本質性,指所有的真如:流轉真如、相真如、了別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凈真如、正行真如。

④盡:與如相對,特指盡萬有存在的一切事物現象。

⑤諸法一切性:一切事物現象各自的品類範疇或外延,諸如五蘊、內六處、外六處等等。

⑥世間極成真實:世俗間世代相傳約定俗成社會公認的事物現象的範疇屬性,或日常事物現象習俗概念真實。極成,最終所達到的,極盡所成。

⑦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此意指阿賴耶識種子所生,無始以來,熏習輾轉下來。本際,無始無終的總時際,因此可以譯作從無始以來。

⑧思惟籌量觀察:思惟、籌量、觀察分別意指遞進的三個認知階次,即事思惟、思量推度、研想認知。

⑨諸智者有道理義:眾能證獲真實義的有智慧的人能以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實義。智者,佛家對能認知真實的人的褒稱。

⑩聰壑者:佛家特指具有二種智慧的聖者,一者具有根本智,即能證獲真理實相;二者具有後得智,即能認知萬有事物現象。

⑾黠慧者:指掌握了識別事物現象各自性相的人。

⑿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極其善於思惟抉擇認定不疑的智慧所認知把握的對象 事理。此諸智者聖人的無漏境界,涵蓋事理既有盡所有性,又有如所有性。

⒀無漏智:脫離生死的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斷見惑(理惑)。

⒁能引無漏智:能導引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伏斷粗惑(欲界惑)。

⒂無漏後得世間智:在無漏智後所得的智慧名無漏後得世間智,能斷思惑(修惑、事惑)。能引無漏智、無漏後得智都屬於世間智;無漏智屬於出世間智。

⒃證人現觀:達到所具有的智慧能現前觀察把握契合無差。

⒄如實智:具體指唯法智、非斷智、非常智、緣生行如幻事智。

⒅能觀唯有諸蘊可得:能現觀的智慧只能觀察把握住諸蘊(五蘊)。此能觀,定能觀智的略說;能觀智,即能現觀聖諦的智慧。

⒆我不可得:能觀智不能觀得永恆真實的主串性的我,即不能觀想而得出我見。

⒇緣生諸行生滅:即「諸行無常」;能認知此法義,就「能觀唯有諸蘊可得一 ,即認識到事物現象無非五蘊和合,原本是虛妄不實。

(21)異蘊補特伽羅:即異生的凡夫人。

(22)於所知能礙智:在對一切所認知的對象事理中,生起障礙認知事理智慧的偏邪見。所知,即認知的對象。

(23)入法無我:意即已通達各種事物現象不具有永恆真實主宰自性的諦義過程。

(24)離言自性:離絕對諸法各有體性的言說的本實性,這是因為諸法本無自性即空性,意即非有性。

(25)假說自性:假借言說來表述諸法各自存在的本性。假說自性只是名言概念,並非實相本身,所以佛家認為是虛假的,但又說它是有,這是因為諸法雖無自性,但也並非什麼也不存在,意即為有,或非無。

(26)平等平等:離言自性、假說自性二者都遠離後,只有體會平等無差別理性境界。

(27)無分別智:因為真如理體無相無差別,不可分別,所以無分別智,即契證不可分別的真如理體的智慧。無分別智又稱無分別心。

(28)所行境界:此指入法無我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和入已善凈無分別境所行境界。

(29)最第一:特指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只能由諸菩薩、佛世尊通達,聲聞、獨覺不能及

(30)真如無上:真如境離我分別、戲論分別至高無上。

(31)所知邊際:所知法的最至極究竟,即終極真理。

(32)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言外之意,此境界已到極至究竟,不可能再有高過此境界的了。

(33)安立此真實義相:以言說確立這離言自性境界的真實義相狀。安立,此處義為概括,用言語講明範疇內涵。

(34)無二所顯:佛家在詮釋範疇、概念時常用兩種表述方法,一種是正面表述,稱作表詮,類似世俗邏輯學的一般定義法;一種是否定式表述法,稱作遮詮,如非相、非陸、無為、無漏、不生、不滅、無上、無法等等。此處是用否定式的表述法。

(35)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此指假說自性是世間以言語表述事理分別的根本。用言詞表述的事理自性原是虛妄的,因為諸法自性真實應是離言的,虛妄的言詞表述即是戲論,戲據之論。

(36)緣生:也作緣起。佛家認為一切事物現象是互為因果的,任何事物現象都是由因緣而生的。在經文中,緣起、緣生有時略顯差別,緣起往往就因而言,緣生往往就果而七日。

(37)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即四言說;依所見言說、依所聞言說、依所覺言說、依所知言說。

(38)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世間凡俗有情眾生所共同了知的諸法假說自性,即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由於這些世間凡俗對假說自性是長時所執,假說自性又是一切戲論根本,所以世間凡俗對假說自性才成立為共了。

(39)二俱遠離:不偏執有,也不偏執非有,取有非有.二俱遠離是將有、非有二者統一起來。

(40)法相:統指一切事物現象,瑜伽行為閩明諸法實相,將所有一切有為、無為事物現象分為三相,即遍計執、依他起和圓成實,也以此三相概括一切事物現象。

(41)說名中道遠離二邊:稱呼名為遠離有、非有二邊偏執的中道論。中道,是龍樹創建的中觀學說中的主要理論。中道講求不偏不倚,統一有與非有,即在觀察過程中既要觀一切事物現象的假有,又要觀一切現象的空性。龍樹在展開論述中道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二諦範疇:八不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二諦為世俗諦、勝義諦。

(42)佛世尊智於此真實已善清凈:佛世尊智慧已達清凈真如無上境界,對這真實性把握自在無礙。

(43)諸菩薩智於此真實學道所顯:諸菩薩智慧對這真實通由修習道義來顯明。佛世尊對這真實是通由無學來顯明的。

(44)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勝解:在對待生死和各趣各種生身的問題上,能修習正確理解離言自性的空義。

(45)不於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佛家的意思是,作為度濟眾生的菩薩如果對生死無常深心厭離,就會速求涅槃,不能處在眾生中為拔濟眾生不遺餘力,從而失去普度眾生成就一切佛道的機緣,而普度眾生是一切佛法的重要內容。

(46)於涅槃不深怖畏:這是因為不畏涅槃才能正確理解涅槃勝義、修習涅槃功德。

(47)於涅槃不多願樂:這是因為對涅槃如多願樂,就會速求涅槃,失去成就一切佛道又救度諸有情眾生的機緣。

(48)如來妙智:也稱如來智、無上正智、如來慧、一切種智、佛智,即能觀一切諸法實相的無上覺慧,亦即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有二種人對佛所說的法義、戒律都加以敗壞。第一種人,將色聲等等現象的事相,以假借言語表述的諸法本性以為是實有的,對在真實意義上並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為實有的執迷:第二種人,將假借言說表述事相意想、假借言說表述事相所依託的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勝妙理義的法性,說成是一切種類都無所有,對真實存在的事相生起損減為實無的執迷。對在真實意義上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為實有的執迷,從而建立錯謬教法的人,他們所有的過失在前面都已全面地揭示了,他們由於對色聲等等現象在真實意義上並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為實有的執迷,從而構成過失,所以對佛所說的法義、戒律敗壞很大。對色聲等等現象在真實意義上唯有聖人智慧能證獲空性事,生起損減為實無的執迷,從而違悖了正確把握諸法構成過失的人,由於執有、執無這過失,對佛所說的法義、戒律敗壞很大。

我現在應當說,如果對色聲等等諸現象為真實存在的唯有聖人證獲的空性事,生起損減為實無的執迷,就會認定既無真實空性存在,也下存在假借言說表述諸法本性的虛假,如此二種結果都不合道理。譬如要有色等五蘊和合,才有藉以形成的人,並非沒有五蘊等事相事而有藉以形成的人,如此必須存在於色聲等等諸現象中的真實,唯有聖人證獲的空性,才可能透徹色聲等等諸現象的假借言說:而不是否定真實,唯有聖人證獲的空性事,能明了對色聲等等諸現象的假借言說。如果只有虛假,沒有實事,那麼既然所依託的處所不存在,依託實事的虛假也不復存在,這就稱作對諸法假言表述的破壞。例如有一類人,聽了難以理解大乘種性智慧相應的空性經典、以密意旨趣表述的極深經典,卻不能如實理解所說的理義,生起虛妄的分別,由不慧巧方便的方式引出尋思,從而產生這樣的見解、立起如此理論:一切都只是虛假,這是真實。如作這樣的觀法,才稱作正觀。他們將虛假所依託處的作為真實存在,把聖人的空性事,反撥成不存在,這就成了一切虛假都沒有了,怎能說有二切都只是虛假,這是真實?」因此,他們是對真實和虛假二種都謗壞成不存在。由於他們謗壞真實和虛

假,應當知曉這就稱作最極端的無論者。對這種無論者,一切有智慧的、同修清凈梵行的人都不應與他們同語,不應與他們同住。這樣的無論者,既能敗壞自己,也能敗壞世間中追隨他們和其持同見解的人。

世聳依據密意說:「寧可跟隨起諸法存在永恆真實主宰見解的一類人,也不跟隨惡劣錯誤地見取空義的一類人。」什麼原因?起諸法存在永恆真實主宰見解的人,只是對所要認知的境界迷惑,並下謗壞一切所要認知的境界,也並不因此墮入諸惡趣;對來求取正法、求解脫苦痛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誑,及時引導修學正法不滯阻,對佛法、對聖諦也能建立,對種種修學事不生慢怠心。惡劣錯誤見取空義的人,既對所要認知的境界迷惑不明,又謗壞一切所要認知的境界,並因此墮入諸惡趣:對來求取正法、求解脫苦痛的人,既用偏邪法去欺誑,又不及時引導修學解脫,對佛法、對聖諦不能建立,對種種修學事生極慢怠的心——如此將真實存在的空性事損減成實無的人,對佛所說的法義、戒律敗壞很大。

什麼人是惡劣錯誤見取空義的人?指沙門或婆羅門,對那假言本性因假借言說表述並非實有,所以是空,他們也不相信接受;對離言本性離絕言說的真如實有的空,也下相信接受,如此稱為惡劣錯誤見取空義的人。為什麼?由於假言本性假借言說表述並非實有,所以是空,那假言本性在真實意義上並不存在,這離言本性離絕言說的真如實有空性,其真實是存在的。由於這些道理,才可說成空。如果說一切都無所有,那麼依據什麼稱名空?依據的是不存在,又怎能將哪些現象稱名空?空的依據和失去依據的空的現象都不存在,又有什麼理由來論說空?也不應該說由於一切都無所有,就對此一切都無所有說成是空。所以稱此見取空義的人是惡劣錯誤見取空義的人。

什麼人又稱為善取空義的人?指由於對此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和那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都無所實有,由於那假借言說表述的諸法本性是非真實存在,因此正觀它為空:又由於對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和其餘假言本性所依託的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都是實際存在的,由於其餘假言本性所依託的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是實際存在的,因此如實觀知真實是存在的,如此稱為覺悟到空性契合真實不顛倒。指如前所說的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所說的假借言說表述的色聲等等諸法本性都無所實有,所以對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因它們是假借言說表述色聲等等的本性,所以說它是空;相對此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什麼是其餘的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指假借言說表述色聲等等諸法本性所依託的事,對如此二種理事都能如實知曉。指在意想一切關於色聲等等事中,存在真實性的唯聖人把握的空性事,在唯聖人把握的空性事中也有唯聖人才能明識的虛假,下對在真實意義不存在的事,生起增益為實有的執迷,不對實有的空性事,生起損減為實無的執迷,不增不減,對實無事不見取為實有,和對實有事不捨棄見取為實有,如實知曉作為離絕言說的本性的實體真理。如此見

取空義的人稱名為善取空義的人,他們能用真正智慧來通達諸法的空性:如此隨順證獲契合真實理義,應當知曉諸法離絕言說的本性。

【原典】

有二種人於佛所說法晃奈耶①俱為失壞。一者於色等法②、於色等事謂有假說自性自相,於實無事起增益執③;二者於假說相處、於假說相依離言自性勝義法性,謂一切種皆無所有,於實有事起損減執④。於實無事起增益執妄立法者所有過失,已具如前顯了開示,於色等法實無事中起增益執有過失故,於佛所說法兒奈耶甚為失壞。於色等法實有唯事⑤起損減執壞諾法者所有過失,由是過失於佛所說法且奈耶甚為失壞。

我今當說,謂若於彼色等諾法實有唯事起損減執,即無真實,亦無虛假⑥,如是二種皆不應理。譬如要有色等諾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諾法寶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諾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非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為壞諾法者⑦。如有一類,聞說難解⑧大乘相應空性、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不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尋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唯假,是為真實。若作是觀,名為正覲。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撥為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二切唯假,是為真實?」由此道理,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由謗真實及虛假故,當知是名最極無者⑨。如是無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應共語,不應共住。如是無者,能自敗壞,亦壞世間隨彼見者。

世尊依彼密意說言:[寧如一類起我見者,不如一類惡取空⑩者。」何以故?起我見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謗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墮諾惡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脫,不為虛誑⑾,不作稽留⑿,於法⒀、於諦⒁亦能建立,於諾學處不生慢緩。惡取空者,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墮諸惡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脫,能為虛誑,亦作稽留,於法、於諦不能建立,於諸學處極生慢緩——如是損減實有事者,於佛昕說法尾奈耶甚為失壞。

云何名為惡取空者?謂有沙門或婆羅門,由彼故空亦不信受,於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為惡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為空。若說一切都無所有,何處、何者、何故名空⒂?亦不應言由此,於此即說為空⒃。是故名為惡取空者。

云何複名善取空者?謂由於此⒄、彼⒅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覲為空;復由於此余實足有⒆,即由余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人空性如實無倒。謂於如前所說一切色等想事、所說色等假說性法都無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說性法說之為空;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為余?謂即色等假說所依,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於此中實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惡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如是隨順證成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注釋】

①法毗奈耶:法義和戒律。毗奈耶(Vinaya)即戒律。

②色等法:即前文提及的五蘊:六處、四大種等等法。

③於實無事起增益執:即肯定徧計所執相。

④於實有事起損減執:即否定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

⑤唯事:唯有聖人智慧能證獲的空性事。

⑥無真實,亦無虛假:即然作為真實存在的空性不存在,那麼假借言說表述事相的虛假也不存在。因為虛假是相對真實而存在的,依託真實而存在的。

⑦壞諸法者:否定虛假的存在,就是破壞諸法假言說相的人。因為這樣會對假言說相起非非之想。

⑧難解:指不被大乘之外的聲聞乘、獨覺乘理解。

⑨最極無者:按瑜伽行派說法,此論者即否定了偏計所執相的存在,也否定了依他起相、圓成實相的存在,即否定了一切種法相的存在。

⑩惡取空:即邪空,惡劣錯誤地見取空義。惡取空論者主要指小乘說一切有部、大乘方广部的空性論。說一切有部持「分析空」論空,即將一切事物現象分析成諸要素,從而論定一切事物現象都非實有。方广部持「幻化空」論空,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如同兌角龜毛如幻如化全是虛無。

⑾不為虛誑:對來求正法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誑。

⑿不作稽留:對來求解脫苦痛的人,及時引導修學不滯阻。稽留,滯阻在生死痛苦內。

⒀法:出離清凈品法、正法、佛法。

⒁諦:即苦集滅道四聖諦。

⒂何處、何者、何故名空:即何處名空?何者名空?何故名空?意思是二切都無所有)依據什麼稱名空?依據不存在又怎能將哪些現象稱名是空?空的依據不存在,空的現象也不存在,又有什麼理由來論說空?

⒃亦不應言由此,於此即說為空:此即指二切都無所有」的惡取空論的命題。這二句是本論揭示惡取空論在邏輯上的錯誤:一說一切都無所有是空,就像說種性是種性一樣,陷入無意義的同義反覆;二陷入了悖論;既然二切都無所有」是空,那麼二切都無所有」這一命題本身有不有,是不是空?

⒄此:指二切色等想事」,意思是意想一切開於色聲等等的事。

⒅彼:指「色等假說性法」 ,意思是假借言說表述的色聲等等諸法本性。

⒆由於此余實是有:由於對意想一切開於色聲等等的事,和其餘假借言說表述諸法的本性所依託的離絕言說的諸法實性,都是實際存在的。


推薦閱讀:

順著3.45億的《黃山湯口》,來找找真實的蓮花峰
雍正和他的甄嬛們(三)真實的甄嬛
中國編織全球追貪網:真實外逃人數無從計量
438集紀錄片《真實紀錄》
選擇二婚,先看看這個真實的故事

TAG:瑜伽 | 真實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