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崆峒山——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
07-18
汝州崆峒山——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
許思來劉鶴年
被視為中醫理論基礎的「黃帝三經」:《黃帝陰符經》、《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是中華養生文化的主要載體。汝州崆峒山是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據古文獻記載,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西至於崆峒」,向廣成子求教「至道之精」。《莊子·在宥》的記載比較詳細: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間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我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黃帝外經·陰陽顛倒篇》的記載,與《莊子·在宥》大同小異,茲摘要如下: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嘆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遺鬼臾區問於岐伯天師曰:「帝聞至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其守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廣成子之教,示帝行巔倒之術也。」鬼臾區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岐伯曰:「巔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沿敝乎?」鬼臾區復奏帝前。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於無極之野也。」(摘自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黃帝外經淺釋》)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肯定黃帝「西至於崆峒」: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崆峒,登雞頭。……以上資料說明,黃帝「西至於崆峒」之說已有定論。但是崆峒的地望究在何處?由於歷史久遠,文獻不足,至今傳說紛紜;有甘肅臨洮說,甘肅酒泉說,河南虞城說,寧夏固原說,天津薊縣說等等。據《帝王本紀》記載:「黃帝授國於有熊。鄭地,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水經注》載:「新鄭縣,故有熊國,黃帝之所都」。汝州崆峒山在新鄭以西150餘公里,離黃帝之都較近,從地望上符合黃帝「西去崆峒」之說。筆者曾多次到汝州崆峒山考察,當今,山上仍有「廣成廟」、「廣成殿」遺存。由於幾經興廢,廣成廟始建於何時,已無可考,只有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廣成廟的幾通殘碑依稀可辨。護廟人向筆者提供一本《崆峒山》小冊子,主要內容有:崆峒山位於汝州市臨汝鎮南2公里,海拔320.1米。因傳說上古時期的廣成子。在此山上修道成仙,軒轅黃帝曾問道於此而聞名遐邇……1941年以前,崆峒山上廣成殿殿前有山門和鐘樓,南面有升仙石(現還有)、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東側有戲房8間,山半腰有大仙修鍊的石洞,山下東南方有道士井一口,井旁卧一石龜,1942年國民黨十三軍的一支部隊在這一帶駐軍時,為了修防禦工事,把山上的建築全部扒掉……。後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沒有管理,廣成子修鍊的石洞塌陷,漸漸被泥沙淤塞,至今洞口還有暗記標明……廣成子的「子」字,在古代是尊稱,相當於現在說的「廣成先生」。後人為了紀念廣成在養生文化上的重大奉獻,便把他居住過的崆峒山周圍的澤地,命名為「廣成澤」。廣成澤之名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漢代,已成為專有地名。據《漢書》、《後漢書》和新舊《唐書》記載,漢、唐兩代將廣成澤闢為狩獵遊樂的「皇家禁地」,仍定名為「廣成苑」。《漢書》作者班固在《東都賦》(漢東都即今洛陽)中寫道:「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都城之外,「因原野以作苑,順流泉而為沼」。「苑」即指廣成苑,「沼」指溫泉沼。馬融在《廣成頌》中寫道,此地「右口三塗,左極嵩岳(河南中嶽嵩山),西據衡陰,箕彼王屋(河南王屋山)。」由此可知,「廣成苑」的位置正是汝州崆峒山周圍之地。《水經注》載有「廣成澤」:「汝水東,與廣成澤水合……注廣成澤水,又東南入於汝水。」汝水流經汝州,說明廣成澤也是指汝州崆峒山周圍之地。明正德元年(1506)刻本《汝州志》卷之二《山川》中,首列崆峒山,記載較詳:「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廣成子修道之處,今有墓存。山下有洞,舊時傳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號小塚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廟及崆峒觀,下鸛山有廣成城,有記,見詩文類。知州彭綱詩云:欲覓崆峒山,應將具茨鄰。洞中仙犬暮,山外野雲春。瑤草知幾路,青苔蝕舊珉。千載昏默境,斯道即為真。廣成澤,一名黃陂,在州西南四十里,為廣成苑地,有灌溉之利。」卷之六「仙釋」中,記載:「廣成子,軒轅時人,居汝州崆峒山石室中,黃帝造焉,問以至道之要,答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淫汝精,無爾心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智為敗。我處其一,以處其和……」卷之八「藝文」中,載有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即唐·汝州刺史盧貞撰《廣成宮記》。此記重要之處有三:其一,寫明了為什麼要紀念廣成子?說他「為皇者師,功被九域」。其銘文曰:德高三皇,唯軒轅氏,為皇者師,唯廣成子。窈冥昏默,恍惚恢詭,固精治身,以滓為治。功被九域,形存伯紀,至人無已,天道不窮。其二,盧貞說他曾到崆峒山考察,廣成子仙逝後,代代懷念他,立廟紀念他,有實跡可尋,不能把《莊子·在宥》所載黃帝「西至於崆峒」,向廣成子問道之事,以寓言視之。其三,《廣成宮記》寫明,當時對崆峒山所在地即有三說:隴西臨洮說,安定二山說。經盧貞考辨後得出結論:「以汝州說為是」。(據天一閣藏明正德《汝州志》,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影印本)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考辯說:「崆峒山在州西南,漢司馬遷曾西遊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一在臨洮,一在安定。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的具茨諸山,皆於此山相接壤,則汝州崆峒山當為近」。在近代,商務印書館於1931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以上諸說表示肯定。在「崆峒山」(791頁)條目下寫道:「在河南臨汝縣西南六十里。唐汝州刺史盧貞碑:莊子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的具茨,訪大隗,皆於此山相接壤,則此為近是」。在「廣成澤水」(1155頁)條目下寫道:「在河南臨汝縣西十里。《水經注》廣成澤水出狼嗥山北澤中,東南入汝水。《元和志》:隋大業設馬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沿用「廣成」之名,將在此地修建的水庫,定名為廣成澤水庫。(見1986年河南臨汝縣溫泉史整理組所編《古溫湯》所附照片「古廣成澤今貌之一廣成澤水庫溢洪道閘門」)。文化大革命中,將「廣成澤水庫」改稱澗山水庫,中斷了紀念廣成子的歷史連續性,實屬遺憾。有幸的是,汝州市城鎮建設曾在「十五」規劃中就已將市標所在地的主道定名為廣成路,直向崆峒山方向。以上資料說明,廣成子修道汝州崆峒山之說,是被代代傳頌的,有跡可尋的。紀念一位上古的修道高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所居之地,曆數千年而不衰,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僅廣成一人而已!縱觀此地的史志記載和文化遺存,可以認為汝州崆峒山是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作者:張岫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許思來,河南省工人溫泉療養院院長、主任醫師,汝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鶴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傳統養生學研究所研究員)推薦閱讀:
※益生菌≠益生元 正確服菌有助養生
※【卯時養生】大腸經當令: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三伏天來啦!伏天養生八大重點,做好了一整年都少生病!
※為什麼老中醫要看你的舌頭? 舌頭原來是人體健康的「放大鏡」
※簡單易行的六字訣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