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後心理問答20題
地震災後心理問答20題
——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識
鄧明昱 楊明磊 整理
鄧明昱,醫學博士、健康科學哲學博士,美國紐約華人社區諮詢中心主任。國際心身醫學院院士、國際華人醫學家心理學家聯合會理事長、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會長。資深臨床及諮詢心理學家,參加過多次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如:1988年重慶「118」空難,1994年海南地震活動高潮期,1998年夏季的中國特大洪災,2001年紐約的「911」事件。
楊明磊,咨商心理學博士,台灣銘傳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台灣註冊諮商心理師。國際華人醫學家心理學家聯合會理事、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港澳台分會副會長。資深諮詢心理學家,參加過多次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如: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2003年台灣SARS風暴。
1. 災難過後,會對人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2. 災難過後,會有哪些心理衝擊將隨之而來?
3. 救災人員如何初步處理心理危機?
4. 災難的經歷會導致何種心理方面的困擾?
5. 兒童的創傷後壓力疾患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癥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6. 成人的創傷後壓力疾患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癥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7. 如何進行兒童的悲傷諮詢?
8. 如何進行成人的悲傷諮詢?
9. 災難過後,人們的反應將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有什麼樣的變化?
10. 災難的倖存者如何減輕負性心理所造成的危險性,並從災難的壓力中儘快復原?
11. 如何協助孩子因應創傷性的意外?
12. 學校人員如何協助學生在創傷後重新適應生活?
13. 在地震之後,孩子拒絕去睡覺或上學,父母該怎麼辦呢?
14. 家人該如何相互扶持以度過創傷事件?
15 在災害事件後,哪些人可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為什麼?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16. 何時該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17. 何時該將受難者轉介給專業精神衛生醫師?
18. 救災工作者會面臨哪些生理和心理壓力源?
19. 救災工作者可能出現哪些心理癥狀?
20. 對於也可能受到心理創傷的救災工作者,該如何提供他們必須的支持?
1. 災難過後,會對人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絕大多數災難之倖存者、搜救者及照顧者,都會經歷一定之壓力。這些壓力會一般持續數天到數星期,可能造成以下之影響:
情緒影響:震驚、恐懼、悲傷、生氣、罪惡、羞恥、無力、無助、無望、麻木、空虛、以及喪失快樂及愛之能力。
認知影響:困惑、猶豫、無法集中注意、記憶力喪失、不想要之回憶、自責。
身體影響:疲倦、失眠、身體疼痛、身體緊張、心悸、噁心、食慾改變、性慾改變。
人際影響:無法信任、無法親密、失控、覺得被拒絕、被放棄、退縮、工作問題、 學校問題。
2. 災難過後,會有哪些心理衝擊將隨之而來?
地震對於不同處境的人員,可能有著不同的心理衝擊:
倖存者:親身經歷生死關頭之後,餘悸猶存是相當普遍反應,也可能在逃過劫難之後,自覺苟活而 對不起死者,產生罪惡感。
救難人員:日以繼夜投入救災,除了體力透支之外,目睹越來越多的人員死傷慘狀,錯愕、挫折感、內心疲憊、甚至憤怒都可能爆發。
罹難者家屬:焦急、哀傷的情緒十分常見,當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憤怒、指責可能接踵而來。
社會大眾:間接接收到災難訊息的民眾,內心蒙上陰影,憂鬱情緒可能久久不散,對未來喪失希望。
3. 救災人員如何初步處理心理危機?
步驟一:救災人員衡量自己的狀況,肯定現階段的自己,在情緒、想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都處於良好功能狀態,並且有充分的時間來投入救災工作。
步驟二:承諾將於受災者建立的關係有相當的隱私。保證安全與建立信賴,是心理危機介入的重點。
步驟三:重視受災者在主觀上的主要危機來源與對危機的解說,但是,不增強也不排斥。
步驟四:以間接的技巧,增加受災者對時間與空間的透視感。重點是保證即使危機是不可預測,即使危機的適應是一條長路,但不是走不完的;發生在這裡的危機,也可能有貢獻。
步驟五:引導受災者尋找他原有的心理挫折的技巧,並強化某些技巧的可用性。不要迷信教導新技巧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他在意外事件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適應良好的個體。
步驟六:增加受災者對此時此刻生活中各片段事件的感應性。維持心情有喜怒哀樂各種層面,想法時而負責時而精緻時而飛馳,可訂出一些具體步驟作為行動目標,將是儘早渡過心理危機最重要的關鍵。
步驟七:尊重其生命養成的生態環境,從受災者熟悉的生態中去尋求權宜之道。
步驟八:建立心理介入的契約,重點是相信彼此的誠意與相互情急通報的義務。
步驟九:救災人員自己背後要有心理諮詢與支持的專業團隊。
步驟十:對轉換心理介入(由專業心理師進行進一步的心理危機干預)的時機要敏感,並熟悉可以轉介的後送機構。
4. 災難的經歷會導致何種心理方面的困擾?
有許多與重大災難有關的心理困擾或心理疾病,特別會在此刻發生並造成嚴重影響: (一)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二)神經症; (三)重度憂鬱症或哀慟反應; (四)藥物或物質濫用; (五)心身症。
5. 兒童的心理創傷後的壓力疾患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癥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什麼是兒童心理創傷?
兒童心理創傷是指孩子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受傷或看到意外發生,如突發性自然災害(地震、颱風)、車禍、火災等,所造成心理上的後遺症,進而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及以後的人生。
☆有心理創傷的孩子會有什麼行為?
受創傷的孩子會變得很膽小,很黏人,很容易被嚇到,他可能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沒有興趣,變得容易分心,也很愛哭,愛發脾氣,不聽話。有的孩子反而會變得很乖很懂事,但是晚上卻會作惡夢、睡不著或尿床。有些孩子會在意外發生過一段時間後才有這些行為,有些孩子只會出現其中的某幾種行為。
☆心理創傷的復原過程
(一)意外剛發生
孩子可能有的行為--
有的孩子:木然、沒有反應、變得特別聽話……等。
有的孩子:愛哭、愛鬧、很黏人、惡夢、失眠、容易受驚嚇……等。
你能做的:讓孩子相信你會保護他。
(二)意外發生後一段時間
孩子可能有的行為-- 作惡夢、故意惹大人生氣、一直說意外發生的經過、在玩的時候重演意外發生的情形……等。
這時候孩子會在內心裡問自己:「為什麼是我」?「是不是我的錯」?「是不是因為我太壞了」?
你能做的:幫助孩子了解他的害怕和難過,讓他說出來或用其它方式表達出來。
(三)復原後期
孩子可能有的行為-- 開始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形。
你能做的:幫孩子做復學的準備、讓家庭回復到以前的生活情形。
6. 成人的心理創傷後壓力疾患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癥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的三個月內出現,但也可能在事發後數個月至數年間延遲發作(delay onset),引發創傷的事件包括戰爭、暴力犯罪、性侵害、嚴重交通意外、自然災害、技術性災難(technological disaster)、難民、長期監禁與拷問等,罹患PTSD多為直接或接觸創傷事件的倖存者(受害者)、目擊者與救援者。 癥狀持續視患者的狀況有極大不同,一般而言,大約有50%的患者在三個月之內復原,另有文獻指出,約有3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復,40%患者持續有輕微癥狀,20%患者有較嚴重的癥狀,10%癥狀持續不會改善甚至更惡化。 創傷倖存者主要心理困擾仍以憂鬱、焦慮癥狀為主,研究也顯示PTSD患者日後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此外,其它衍生的問題涉及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物質濫用、家庭與健康問題等。 雖然引發創傷的原因不一和方法學上的問題,其研究結果難以統一。但在參考研究數據時需要注意,具嚴重心理困擾的倖存者,可能無法自行尋求幫助,當然也不太可能被包含在結果內。所以,所有的研究都有低估創傷影響的可能,實際情形應該比這些更嚴重!雖然大部分人可在數年內恢復,不幸地,部分倖存者會有長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創傷。 但是恢復的速度是否可以加快?傷慟時間是否可以縮短?長期創傷者的比例是否能降到最低?一些研究認為,災後的心理社會壓力是影響心靈復原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減少倖存者的壓力,從政府推出的安置與重建計劃,實際解決災民生活的需求,到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推動的心靈重建,有許多可以揮灑的空間。
7. 如何進行兒童的悲傷諮詢?
通常採取「悲傷支持性小團體心理諮詢」的方式。輔導人員可視學生於震災後之個別狀況與需要,篩選較需協助與情感支持的學生,如家中有人罹難、受傷、房舍損毀、過度驚嚇或目睹災難現場者(但遭遇重大失落者,如家中多人去世、唯一悻存者需特別考慮個別與團體治療的形式),組成一群4至12個相似遭遇、情感或行為上問題的支持性團體,此團體以分享、支持、關懷與回饋之情感支持為主,增進自我重新面對生活與適應的能力。
團體聚會時間以一周一至二次為原則,開放或封閉式均可,但以固定成員的封閉式團體較具安全感與凝聚力。討論與訂定一些規範是重要的,如保密、準時出席、共享時間不獨佔、不強迫分享、除非要求不予他人忠告建議等。
8. 如何進行成人的悲傷諮詢?
哀傷輔導原則
*使失落真實化:和當事人談細節(以對抗退縮)。
*幫助認同表達情緒:生氣、罪惡、焦慮。
*罪惡感的處理: 引導逐步消除罪惡感。
*提供安全所在:表達情緒雖很痛苦,但不會被淹沒。建立包容關係。
*使行為常模化:心理疏導,指出別人也會如此。
*尊重、引導防衛機轉: 如轉移、否認、合理化等。
*鼓勵放開死者:強調「此時此地」的參與。
*下決心的困難: 不要強調當事人下決心。
*認識病態並轉介: 如有明顯的心理癥狀,要儘快轉介給專業心理治療師。
9. 災難過後,人們的反應將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有什麼樣的變化?
災後各階段之壓力反應:
(一)第一階段發生於危機衝擊當時和之後不久,情緒是強烈的,包括害怕、麻木、驚嚇、困惑。人們發現自己被要求表現出英勇的行為,以解救他們自己或其它人的生命與財產。人們表現出明顯的利他行為,合作無間以協助他人存活和復原。在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家人、鄰居和各種緊急助人工作者。
(二)災難的第二個階段通常在災難之後的一個星期到數各月不等。癥狀包括胃口改變、消化問題、頭痛、生氣、懷疑、急躁等;也可能會出現淡漠和憂鬱,從家人和朋友當中退縮,對於未來的焦慮升高。另一方面,倖存者(那些失去所愛之人和財物的人們)會發展出一種強烈的想要與他人分享危險經驗的感受。
(三)災難的第三階段通常會延長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協助沒有兌現或延後,就會產生強烈的失望、怨恨、痛苦。機構可能會撤出,本身的社區組織也可能會被削弱或消失。在這個階段,受難者專心於解決他們自己的個人問題,會漸漸失去以前和社區分享的那種感受。
(四)即使受難者已經沒有殘存的問題了,最後階段(重建階段)還是可能會持續許多年。 此時,大規模災害的受難者了解到,他們將要漸漸地解決許多問題,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園、事業和生活,而自己要漸漸擔負起這項責任。新建築取代了舊建築,新的計劃與方案發展出來了,再度肯定了受難者對於社區和自己能力的信任,但是當這樣正面的事情並未發生時,可能會出現嚴重和強烈的情緒問題。
10. 災難的倖存者如何減輕負性心理所造成的危險性,並從災難的壓力中儘快復原?
災難事件剛發生時的處理:目標在降低緊張度,恢復安全感及適應能力,包括:
(一)親友可幫的忙
- 傾聽受災者的情緒,能用話語把情緒說出來是最好的復原良藥,不要急著給建議,而讓他無法把情緒說完。
- 尊重他復原的步伐。不要急於幫助他恢復情緒。
- 旁人對受災者的情緒有所了解及接受。
- 提供安全協助(包括住所、資源、信息),尤其災後有許多實際問題要處理,可
幫忙收集信息。
- 鼓勵受災者表達自己的需要、情緒,成為復原的發起者。
- 協助受災者評估問題,找出適當解決方式。
- 協助親友避免過度反應,如躁動、自傷行為、酗酒等,若出現這些情況,協助找專業人員處理。
(二)自己可幫自己的忙
- 避免、減少或調整壓力源:比如少接觸道聽途說,或刺激的訊息。
- 降低緊張度:和有耐性、安全的親友談話,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 太過緊張、擔心或失眠時,醫生可用抗焦慮劑、助眠葯來協助你,這只是暫時使用,但可有較快安定的效果。
- 做緊急處理的預備:逃生袋、電池、飲水、逃生路線等,多一點準備可讓自己多一份安心。
- 這段時間會有很多混淆的情緒及事情要面對,先從最重要、較容易完成的部份著手,不要一次處理太多事。
- 不要用酒、毒品。
-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各種宗教、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保持聯繫,和他們談談你的感受。
- 規律運動,規律飲食,規律作息,照顧好身體。
- 學習放鬆技巧,如聽音樂、打坐、瑜珈、太極拳或肌肉放鬆技巧。
11. 如何協助孩子因應創傷性的意外?
- 盡量給兒童安全的感覺,用言語安慰他們,用身體接觸譬如擁抱他們,給他們安全的感覺。 - 鼓勵他們表達他們的害怕、痛苦和哀傷。兒童會用遊戲、語言、文字表達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要耐心聽他們表達。
- 在這剛剛發生災變的時候,不要讓兒童離開你們,一方面是保護他們身體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他們最直接心理安全的保障。
- 鼓勵他們和別的孩子玩,年紀比較大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參與重建的工作,讓他們有共同為重建家園而努力的感覺,這是最寶貴的經驗。
當孩子面對這麼大的災變時,會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在您的支持和保護之下,情緒和行為問題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假如過一段時間仍然持續,或者是這些現象發作得越來越頻繁,或發作得越來越嚴重,請您儘早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如兒童精神科醫師、兒童心理師、社工師、及一些有經驗的輔導老師和小兒科醫師聯絡,請他們協助。
12. 學校人員如何協助學生在創傷後重新適應生活?
工作重點應分階段: 生活和身體安頓:若其住屋不能使用了,或沒有家人的學生應儘快有專人協助安頓食宿和生活,並注意其個人身體健康狀況和保健。
心理諮詢:約三個月到一年之間,再根據個人悲傷復元進展現況,考慮是否需專業心理人員協助。 青少年和兒童階段的學生,因其悲傷反應性質與成人有別,一般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往往難以辨識其悲傷反應。因此,這類學生若學校無悲傷諮詢的輔導專業,則先尋找專業人員諮詢,安排適當教師給予心理支持,於生活安頓後,安排心理人員給予協調。
13. 在地震之後,孩子拒絕去睡覺或上學,父母該怎麼辦呢?
(一)生活型態改變 & 儘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
孩子的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小小孩可能變得黏人,其它孩子可能變得比較不愛玩或不喜歡動。儘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讓孩子早點有安全感,例如吃飯和睡覺的時間盡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點彈性。可能的話,睡覺時可以開個小燈,若是有需要,可以讓孩子抱著玩具睡覺,睡覺前父母可以說一些話或是做一些動作(像是摸摸頭、抱抱孩子或是親一親孩子)來安撫孩子。如果他們不聽話,盡量不要處罰孩子,因為這次地震的影響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原來規律的生活。
(二)攻擊或反抗行為 & 對不良行為設限
小小孩可能出現打人或咬人的行為,較大的孩子則是打架、不和同學玩、逃學或變得很不聽話。一般來說,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只要限制他們不好的行為,大部份可以獲得改善。對較大的孩子,有時他們內心的焦慮或沮喪會以不良行為來表現,這時候可以請他們一起重建家園或照顧弟妹,讓他們的情緒有好的發泄管道。如果可能的話,團體治療可以幫助這些大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情緒。
14. 家人該如何相互扶持以度過創傷事件? 家人可以按下列方式照顧自己及倖存者:
(一)持續去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參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課程及演說,閱讀相關書籍及錄像帶。
(二)鼓勵倖存者尋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專業協助。家人可鼓勵倖存者接受協助,但不是逼迫他去接受;這是一種關懷而不是懲罰。
(三)尋求家人本身的個人或是家庭諮詢。避免本身受到二度之壓力,家人本身也需要處理自我情緒;這也可和倖存者互相鼓勵,表示專業協助之重要。
(四)學習壓力及憤怒處理。學習壓力及憤怒處理的課程,增進溝通及互相照顧的能力。
(五)保持及享受良好之生活。維繫正向的人際關係、維持創造性的工作、繼續學習並享受閑暇生活,這些是走出陰影的必要條件。
15. 在災害事件後,哪些人可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為什麼?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正在經歷哀慟歷程的人,屬於自殺的高危險群(比較一般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殺可能性的確是比較高的,過去有一些的統計報導確實顯示如此)。所以對於陪伴者或心理
輔導義工而言,自然應該去注意哀慟者自殺的可能性。而另外有一些會使得自殺危險性增加的因素,如當哀慟者在意外中死去親人的人數不只一位時,或是哀慟者在遭遇嚴重的失落之後,因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穩定的家庭或社會支持系統時,或是哀慟者長時間的處在自我封閉、與社會嚴重的疏離的情況下時,哀慟者會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危險性也會跟著升高。
16. 何時該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如果有以下現象,建議你取得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 你發現自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心情都很亂,感覺有很多的壓力、混亂,並且覺得很空虛,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
- 在事情發生一個月之後,你還是一直感覺麻木、遲鈍,並且要不斷的保持忙碌,為的是讓自己不去胡思亂想。
- 不斷地會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覺時會做惡夢而驚醒,或是有很多身體上的不舒服。
- 沒有人可以和你討論你的感受,但你又覺得自己有這個需要。
- 你的工作或人際關係變糟了,讓你很不舒服。
- 你又發生了其它的意外。
- 從災難發生之後,你抽煙、喝酒、或吃藥的量都變得過量。
17. 何時該將受難者轉介給專業精神衛生醫師? 對於大部分的哀慟者來說,如果能夠在家人親友彼此的陪伴下,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的走過憂傷,那麼這樣的過程通常並不需要去尋求精神衛生醫師的協助。但是如果哀慟者因為過度的悲傷、絕望而出現自殺意念時,或是由正常的哀慟歷程演變成為憂鬱症的情況時,往往就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協助處理了。除了自殺的可能性與憂鬱症之外,還有一些異常的哀慟歷程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包括持續的否認親人死亡的事實、延遲的哀慟歷程(情緒隔離、情緒壓抑)、對死者的病態認同、無法逐漸復原的哀慟歷程等。
18. 救災工作者會面臨哪些生理和心理壓力源?
一般來說,參與救災人員會面臨三種類型的壓力源:「救災人員的損失或受傷」、「創傷性的刺激」與「任務的失敗」。救災人員的損失或受傷是指參與救災時因為過度疲累而無法發揮功能或受到傷害;創傷性的刺激指救難人員目睹災難事件現場凄慘景象而產生恐懼驚嚇反應;任務的失敗指當救援工作未達預期效果,救難人員感到強烈失望或覺得個人沒有價值。救難人員在參與救災階段與任務結束階段時,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有些壓力甚至是不斷累積或周期性的複發。
19. 救災工作者可能出現哪些心理癥狀?
如果救難人員未能了解自己的壓力源,並予以適當處理,則壓力堆積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癥狀。如身心疲憊,情緒不穩定,精神恍惚,沒有儘力救人的罪惡感,心情憂鬱,無助,生氣,災難景象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在腦海中,悲傷、心情低落,夢魘不斷或睡眠困難,冷淡、興趣減低,情感否認、麻木感,對別人的安危過度擔憂,或是不願意訴說救難經驗等
20. 對於也可能受到心理創傷的救災工作者,該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一般來說,在每一次救災任務暫告一段落後,由心理專業人員向救災人員作一個簡單的會談交流,請救難人員說出一天工作下來,自己「想到什麼」,「看到什麼」或者「有什麼心得」想分享給其它同伴。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個人因為工作負荷量感到過度身心俱疲與情緒困擾,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救難人員的士氣,由團體的社會支持使個人保持腦力、體力與心力的完善狀態,為自己隔天的任務加油打氣。
當然,社會大眾的鼓勵與支持,更是救災人員的堅強後盾,當救災人員將心理資源與社會資源結合在一起時,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如果救災人員感受到自己的癥狀明顯,表示個人的身心狀態已經處在一種能量過度耗損的疲憊感,若癥狀持續發生且已經嚴重影響到個人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功能,需要前往附近的醫療機構尋求心理衛生的專業幫助。
推薦閱讀:
※在印度為何會有「油浴」這樣可怕的習俗?
※生兩個孩子一個跟爸爸姓,一個跟媽媽姓,大家怎麼看?
※寶瓶氣問答
※[轉載]修真問答 2009 (86則)
※【念佛問答】普通念佛人和依善導大師的弘願念佛人,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