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禮——真的有必要嗎?
一、引言
倘若針對浸禮問題,向一百個家庭作調查:「為要符合聖經中關於得救的條件,一個人應該怎樣受洗?」那麼,等待您的,將是一打各不相同的答案,甚至會是上百種。
有些人會說,得救根本不需要受洗,另一些人則宣稱,真正的洗禮要完全浸入水中三次;有人主張在頭上灑幾滴水即可生效,而另一些人會堅決要求傾倒大量的水;還有少數人會堅稱,正確的洗禮乃是受洗者向後仰身浸入水中,一次即成……
不知何故,諸怎樣施洗、向誰施洗等有關受洗的問題,人們已經衍生出來的看法,簡直是五花八門。但每個人又都認為,只有自己的方法才是以權威的聖經為依據。那麼,既然閱讀的是同一本聖經,又怎麼會引起信仰上如此巨大的混亂呢?
在加利福尼亞的好萊塢,有一個人堅決要求浸入充滿玫瑰花瓣的巨大水箱中受洗。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有些離奇,再看看最近兩起與牧師有關的新聞事件吧:在巴爾的摩一條街道,一位傳教士聚集了一群剛剛「皈依」的人,然後打開消防水龍頭,使水沖在他們身上,同時宣布,他們都已受洗了!而另一位牧師在雜貨店遇見一位想要受洗的女士,他當場將一瓶可口可樂灑在她身上……
儘管這些人的主張相互對立,但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對聖經的研究都是非常膚淺的。他們尋求得救的基本模式,大都是基於異教徒的傳統、或是出於對聖經的無知。然而我們不要注目於人的發明,只有在聖經的證言中,我們才能找到有關洗禮之真實意義和方法的確切真理。
二、進天國的兩個必要條件
讓我們首先轉向聖經,看看主耶穌關於進入天國所必須之條件的親自教導:「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5)這或許是耶穌針對這一個問題,所做過的最權威、最肯定的陳述。祂的話十分淺顯易懂,絕不會被人誤解。進天國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並且,為了得救,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兩個過程。
那麼,耶穌對尼哥底母所說的這番話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從聖靈生的?從水生的又是指什麼?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了這番談話的上下文,就會對主所說的話明確無疑。
在第3節中,耶穌十分簡明地講述了何謂從聖靈所生。「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 可見,「從聖靈生的」很顯然是指「人心悔改而歸主」。接著,耶穌在第7-8節中繼續講述了聖靈潛移默化、改變人心之工作的奧秘。「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現在,讓我們來證明耶穌所說「從水生的」就是指「洗禮」。人心悔改而歸主與受洗,這兩件事在聖經中常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悔改是強有力的內在改變,而洗禮則是這一內在改變已經發生的外在宣告。請留意,基督在另一場合重述了得救的雙重條件:「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16:16)
耶穌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那麼什麼是「信「呢?就是對基督十字架之救贖的接納和「確信」,它相當於「從聖靈而生」,因為人接受十字架的救主,乃是聖靈作工的結果。並且,從這處經文我們可以看到,「信」是與「受洗」相連的,也就是說,「受聖靈的洗」是與「受水的洗」相連的。
這讓我們想起,耶穌在與尼哥底母交談時,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將「從聖靈生的」與「從水生的」緊密地連在一起。事實上,正是聖靈將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在人們的心中高高地舉起,以致人們對基督的救贖產生了確信,而內心也因基督的舍己而悔改。這一改變,則被稱為受聖靈的洗,即指聖靈改變人心。「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約翰福音3:14-15)但同時,當聖靈改變人心時,人們也需要一個外在的預表性的宣告,而「水的洗禮」正是對其內心所發生之變化的一個宣告。
對此有人可能會爭辯說:「鑒於十字架上強盜的例子,洗禮不可能是主所規定得救的一條硬性條件。耶穌難道沒有應許那個罪犯會在天國里有一席之地嗎?要知道,他的確沒有受過洗啊!」
誠然,我們沒有強盜受過洗的記載。但當他接受耶穌為救主時,耶穌那順服的生活就會歸與他。我們知道,這個強盜在接受基督之後,確實沒有機會接受水的洗禮——他無法從行刑的十字架上下來。但試想,倘若他能從十字架上下來,他必會做很多事:他會轉離罪惡的生活,會歸還他所有偷來、搶來、訛詐來的一切,並完全按他當時所認識的真理去行……無奈,他的身體被釘動彈不得,不可能做任何事。這正是為什麼他沒有受水的洗,但耶穌仍能接受他、並給了他一個救贖的榮耀保證。
耶穌所受的洗禮,已經因著強盜的信而歸給了他——基督要求那個強盜所能做的,他已經全部做了——他盡了他所能盡的諸般的義。有實事為證:他認罪了,悔過了,誠懇地服法;當眾人都拒絕主時,他迴轉過來信了主,接受了主;當眾人都羞辱主時,特別是在精神上試圖摧毀主之時,他安慰了主,鼓勵了主,並讓主看到了勞苦的功效,看到了天父的應允和同在!(參見 路加23:40-43)
順便提一下,如果今天情形相似,上帝仍會給予相同的對待。假設有一天,某人來找牧師要求受洗,他的願望如此急切強烈,並懇求牧師立即為他施洗。於是他們坐車去到附近一個方便施洗的湖泊。但在途中發生了一次可怕的車禍,這個人死於事故。想一想,他會因為還沒有與他的主同受浸禮而被棄絕嗎?當然不會!他早已決定順從主,並且正是在順從主的過程中死去。
上帝從未要求任何人去做他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但無論如何,根據聖經中耶穌話語,任何人都能有把握地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受洗,卻拒絕受洗,那人必不能進入上帝的國。
三、洗禮有多少種模式?
洗禮有多種可接受的方式嗎?根據使徒保羅所說,答案是否定的。他寫道:「一(位)主,一(種)信,一(樣)洗。」(以弗所書4:5)儘管有許多形形色色偽造假冒的信仰、神明和洗禮,但只有一個是真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從當代宗教家的所有主張中確認真正的答案呢?
答案不在於人的主張,而在於上帝的聖言,以及洗禮的實際象徵意義。換句話說,洗禮的意義決定了洗禮的方式。請仔細閱讀保羅針對這一完美的禮儀、以及這一禮儀的實際象徵意義所做的描述:「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里復活一樣。……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馬書6:4-6)
你是否理解保羅這段話的真正含義呢?我們都有一個犯罪的本性,有一個老我罪人,我們稱之為「舊人」。 因為「舊人」和舊的習性必須被完全除掉,所以保羅說,一個真正悔改的人,要藉著「洗禮」這一儀式,來宣告舊人已經被釘死。因此,洗禮是釘死舊人以及舊有習性之「葬禮」的預表。
通過浸入水中的方式,舉行了一場靈性上的葬禮,並慶祝聖靈在受洗者裡面所「生」的新生活。保羅說,我們要向上帝申請去經歷耶穌的死去、埋葬和復活。對於新悔改的信徒而言,這是一種多麼神聖而有意義的儀式啊!此刻,新人們正向公眾見證,在他們的生命中,已經發生了內在的改變。並且,它也象徵正著受洗者正在向前邁進,要進入一種因順從並得勝罪惡而有的全新的生活。
請允許我問您:怎樣的洗禮才能完美地象徵這種向罪死、與耶穌同埋葬、並且復活得新生——這一系列的完整經歷呢?讓我們為此思考片刻。要表達每一進程,再也沒有什麼樣式能比這更完美了:閉上眼睛,屏住呼吸,雙手合攏並從容地沒入在水中……
這也正是「為什麼聖經要對耶穌受洗這一細節進行詳細記載」的真正原因。儘管耶穌在母腹中已經被聖靈充滿,但祂仍敦促約翰,無論如何都要給祂施洗。祂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馬太福音3:15)
請留意當時這禮節是怎樣在約旦河中進行的,「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祂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佛鴿子,降在祂身上。」(馬可福音1:9-10)
這場景與好萊塢電影中所歪曲的敘述截然相反——是在約旦河裡而不是在岸邊。此處,一些特定辭彙是意義非常的。馬可是用「從水裡一上來」來描述洗禮完畢。耶穌當時被完全浸入水裡的目的是「盡諸般的義(或作:禮)」,同時也為了給其後追隨祂的人樹立一個完美的榜樣。
在耶穌升天之後,門徒是否繼承了這一上天命所定的方式,給那些申請洗禮者施洗呢?在使徒行傳第8章里,我們讀到,忠心的腓利怎樣在曠野為衣索比亞的太監施洗。一位天使命令腓利向南往迦薩的曠野去,在那裡,有一位顯赫的政府官員正坐在一輛馬車上。腓利到了,聖靈便吩咐他貼近這位正在讀以賽亞書的衣索比亞大臣。當這人承認他不明白自己所讀之書的意思時,腓利就開始向他傳講耶穌,並說明,耶穌正是應驗羔羊所預表之救主的那位。
接著就讀到了路加為我們記載的這段十分有趣的對話:「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有古卷在此有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使徒行傳8:36-39)
這樣看來,聖靈似乎預料到有人會對洗禮的方式感到模稜兩可,因此祂就感動路加重述這些詞:「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這裡,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證實,早期教會遵循的洗禮是全身浸沒水下,正像約翰和耶穌曾為他們所做的清楚示範一樣。實際上,在所有聖靈啟示有關使徒傳道和教會活動的記述里,我們找不到任何跡象表明,這個禮節曾經與這兩個表兄弟(約翰和耶穌)在約旦河所設立的模式不同。
有時,對於施洗約翰來說,要舉行他那特別的侍奉(洗禮),有時很困難,因為在那個乾旱的地區,十分缺水。我們得知:「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裡水多,眾人都去受洗。」(約翰福音3:23)聖經再一次記載了這有趣的、受聖靈啟示的信息片斷,要向我們表明,洗凈罪污並且進入基督的身體,只有一條正確的路徑。約翰不能手持水罐洒水或者澆水來履行上帝所委派的侍奉。當時他被迫局限在約旦河邊的城鎮,因為那裡有足夠的水便於全身浸沒水下。人們不得不前來就他,為要洗浸在河水之中,「埋葬」他們有罪的「舊人」。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這問題上有關基督所持立場的最有力的證據。在耶穌提及洗禮的每一個例子中,祂都使用希臘語單詞「baptizo」來表示洗禮,今天我們所使用的英語單詞「baptize」正是源於它。眾多學者和語言專家已經對這個單詞兩千年來的運用史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該詞在每一種使用過它的學術和交流性系統語言的分支中,都沒有偏離它「埋葬」和「被全部掩蓋」的基本含意。科南特博士對那些已做詳盡調研之人員的結論做了總結。對於單詞「baptizo」,他說:「總之,這個單詞一直原原本本地保留著它地道的含意而絲毫不變。從希臘文學早期到結束,這段近兩千年的時期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例子表明它還有任何其他含意。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已被改為局部地用水來『澆』或『灑』;或者片面上用來表達清洗凈化之含義的字面含義而僅用『清洗』或者『凈化』代之。」
十分重要的是,我們的主耶穌,祂選擇使用"baptizo"這個單詞來表示洗禮。另有一些希臘語單詞能被兼用來表示洒水與沉浸,但是基督並沒有使用過那些詞來描述洗禮。他始終使用那個唯一的單詞,這一單詞全面地反映了死、埋葬和復活之莊嚴禮節的表號象徵。
四、誰有資格受洗
按照以上的信息,我們能否確定誰才是符合基督教受洗條件的申請者呢?聖經給凡打算邁出這一步的人擬定了三重前提:
首先,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原文為:教導)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洗禮是悔改歸主的外在見證,由此我們立即可以明白,耶穌為什麼命令所有人在接受這一聖禮之前,都必須要受教導。不明白救贖計劃的人,就不能夠享用浸禮的豐盛供給。基督規定在洗禮入水之前,每個申清洗禮的人,都應該先接受基本要道的教導,他們必須充分地明白他們所做之事的意義。
第二,基督還進一步強調了這項準備工作的緊迫性,因此祂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馬可福音16:16)對於申請受洗的人而言,若沒有必備的個人信德,罪就無法蒙赦免,並且無法產生悔改的功效。而洗禮這一外在行為,也就只能是一場空洞呆板的儀式。
第三,五旬節那天,受聖靈感動的彼得支持耶穌的陳述,附上洗禮第三重前提,他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使徒行傳2:38)
現在答案越發明朗。任何人在預備受洗之前,必須一一向他們闡明接受耶穌並獲重生的全部要素。教導、信心、悔改以及誠心歸主,這一切永遠都要發生在「公開表示棄絕為罪所奴役之舊生活」的象徵——洗禮之前。
馬上我們就會明白,嬰兒是沒有資格領受這個獨特禮儀的。對於嬰兒來說,他們無法符合這些聖經所列的條件。嬰兒無法受教導,並且年齡太小而無法知罪、無從悔改。因此,可以斷定,所有向那些嗷嗷待哺的嬰兒洒水施洗的儀式,皆是完全與聖經洗禮無關的。我們可以把極小的新生兒獻給上帝,並且為他們及其父母祈禱,但是決不應該以此成為聖經中洗禮的替代品。
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即使在天主教中,直到第十、十一世紀,也都是按全身浸沒的樣式施洗的。我曾看到東部地區諸多古老的大教堂內,附設了可同時容納多人的洗禮池。這些被用來接受家庭成員一起受洗的設施已逐漸廢棄。由於將幼小的嬰兒浸入水中不安全,於是起初是超快速浸水,然後是改由大量傾倒水,再後來,便是象徵性地洒水,最後就發展到蘸水在眉目間一抹了事。與其它許多的神聖禮儀一樣,這種禮節在文化妥協和追求便利的無情壓力下,漸漸變質消亡。異教洒水施浸的風俗不僅在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傳統中盛行,最終也滲入到新教各宗派之中。
幾年前我居住在印度的班加羅爾時,一天早晨,持久響亮的敲門聲把我從床上叫起來。訪客急切的請求打動了我,儘管我們素不相識。他催促我趕快穿好外套。他急尋牧師,而我是他唯一能找到的一位。這是一位印度的基督教徒,夜晚他隔壁鄰居剛剛失去了他們的孩子。當我們匆忙奔走在路上時,他告訴我,「現在,我鄰居所在教會的牧師,已經不理這家人了,也不會為他們料理葬禮,因為他們由於某種原因未能給這孩子施嬰兒洒水禮,我希望您探訪他們,並且提供安慰和勉勵。」
我看到了恍惚茫然中幾乎已被這災難壓垮的一家:父親正試圖用些粗糙的木板為孩子做個小棺材;悲痛的母親哭泣著緊緊環抱著死去的嬰兒。我幫助父親完成手工棺材時,他詳細地解釋了他的牧師所告訴他有關這孩子的事。因他們以前的疏忽,沒能給孩子舉行正式的洗禮,這孩子恐怕註定在地獄裡遭受火的刑罰,而牧師既不會為他舉辦葬禮,也不准許在公墓給他們一個被祝聖的地方埋葬。(譯者按,根據天主教字典可知,自中世紀及至今日,「天主教」一直有這一遺傳:「好人」死後要埋葬在「被祝聖的地方」才能升天;「壞人——未受洗者,罪人未告解者」則無權做聖事——超度彌散,也沒有資格入葬此地,於是無法升入天堂。)
在把小孩的屍體放在小棺材裡之後,我與這家人聚成一圈,開始舉行我人生中的最不尋常的一場葬禮。在分享安慰的話之後,我向他們保證,孩子的得救與否與他們疏忽施洒水禮無關。在對他們的牧師之言行的義憤中,我指出,比起那位拒絕出席的牧師,這嬰兒倒是更有得救的保證!
後來我抱著小棺材,領著這家人,用我的客貨車載到一塊「不被祝聖的土地」,在那兒,我們埋葬了這個小孩,使他安息。人可以祝聖那起初因罪而受到上帝的咒詛之地——這是一個地道的異教概念!這些空洞的遺傳,會把人拖入異端!
五、上帝特別在意形式嗎?
在當今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覺得,討論洗禮到底以「灑」、「澆」、「浸沒」的哪種方式為準毫無意義。他們爭辯說:「效果有什麼差別嗎?無論哪一種方式,都只不過是種象徵而已。上帝不會那麼特別在意我們所採用的方式吧。」但是,應該詳細地考究這個問題,——事實上,上帝是如此特別地在意。
聖經里有許多生動的故事,證明上帝的確對祂的誡命非常在意。舉個例子,當時出埃及的六十萬希伯來男丁,有多少人進入了應許之地?或者,我們更應該注意他們當中有多少人沒能到達目的地,——聖經告訴我們,有599998人死在了曠野。迦勒和約書亞是所有出埃及並在曠野艱苦跋涉的男丁中,走完全部旅程並進入迦南之地的僅存者。並且,聖經說,這只是因為「他們專心跟從耶和華。」(見:申1:36;書14:8-9;14)
讓我們來想一想:是否因著洗禮所象徵的實意,就使其形式變得無關緊要了呢?不能否認,從容沉入水下的每一過程中,均有某種深刻的屬靈意義。同樣,共領聖餐的餅和葡萄汁,不也是預表同一個類似的屬靈真理嗎?實際上,聖餐禮所指的事,與洗禮所紀念的事完全相同,都是指發生在耶穌人生中的同一事件。
然而,當一個現代派前衛教會的年輕人用可口可樂和漢堡包來代替耶穌在那個星期四傍晚給祂門徒所提供的聖餐實物時,我們中間有多少人會寬恕這樣的褻瀆行為呢?即使它僅僅只是象徵,但我們仍然相信,採用救主設立聖餐禮時所使用的相同表號,是生死攸關、極其重要的。既然如此,我們難道不應同樣認為,捍衛耶穌在約旦河中所設立的洗禮之表號也是十分緊迫的嗎?
還有另外一段經文,強有力地證明了前面所提出的一系列證據。保羅寫道:「你們既受洗與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祂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祂從死里復活上帝的功用。」(歌羅西書2:12)「埋葬」這個單詞作為一個描述洗禮的短語,在新約聖經中的重現了洗禮的深刻象徵意義。為了表明耶穌為我們所做的各個方面,洗禮必須包括死、埋葬和復活的象徵。;因其都與贖罪密切相關,並且除了浸沒式洗禮,沒有任何其它的洗禮方式能夠清楚的表達這些必備要素。
耶穌已親自示範了這一儀式,作為完全的榜樣,誰還能拒絕這唯一包含救贖計劃每個特徵的洗禮方式呢?必須再次強調,接受洗禮的瞬間,人的生命並不會產生神秘的或者奇蹟般的變化。罪的舊人之死必須發生在葬禮和埋葬之前。即使舉行聖禮的形式完全適當、無可挑剔,也不能確保申請受洗者此刻會在生命上有絲毫變化。這種變化必須發生在洗禮的見證得到真實表達之前。罪大惡極的人,可能被強迫進入洗禮池浸沒50次,卻惡性仍在,毫無功效。他入水時是罪人,出水時依然如此,不過是乾爽與濕漉之別。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宗教領袖和牧師們已經「活葬」了許多尚未滿足向罪死這一條件的人。
有時人們會問,全身浸沒的洗禮會不會減免撒但的攻擊,並且使他們的日常生活會更愉快、更舒適?我也希望它可以保證除去障礙並解決全部問題,但那不是聖經所教導的。耶穌受洗之後,立即被催逼到曠野,經歷了與撒但可怕的交鋒。很可能每位新近受洗的基督徒,不得不與黑暗權勢進行類似的搏鬥。因為所有選擇受洗之人都大大激怒了魔鬼撒但。
知道專心跟從耶穌就會面對更多麻煩和攻擊是否會令人恐懼不安?實在地告訴大家,對於個人來說,這其實並沒什麼可怕,因為屬靈的特殊才智會賦予每位接受洗禮的人。每位走出水墓的受洗者,都會憑信心從嶄新關係中得到一種力量,並藉以抵禦仇敵的一切攻擊。這種只存在於應許之中的力量,開始流入到這些新生基督徒每日的生活經驗中。保羅寫道:「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13)
多麼美好的應許和保證啊!上帝的孩子中,沒有一個會被落下,單獨作戰。撒但的全部同盟,可能會列陣一起攻擊我們,但是他們無法把我們與奉差遣來保護我們的天使軍團分開。上帝向我們保證,祂會承擔起「開闢一條出路」的重任,以便我們能躲避撒但所能設下的最詭詐的圈套。
六、是否需要重新受洗?
我們必須考查「洗禮」的另一主題,它與再洗禮有關。如果一個人決定第二次或更多次進入水中受洗,是不是說明他背離了從前的承諾?如果是由於某種原因,人背叛了受洗之時的與基督所立的約,那麼,再次受洗是不是必須的呢?聖經是否對這一問題提供了答案?是的。
在早期的使徒教會,顯然也出現過完全相同的質疑。使徒行傳19:1-5節記述了保羅在以弗所是怎樣處理這個問題的。「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遇見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
仔細觀察,約翰早就給這些以弗所的基督徒施洗了。不僅洗禮合法,而且他們也已從約翰的諄諄教導中接受基督為彌賽亞。但是在保羅詢問下,他們承認缺乏有關聖靈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上,保羅分享給他們的信息,有某種獨特的意義,以至於他們感到有必要再次受洗。根據前面所列的聖經例子,讓我們考慮現代門徒立志再次受洗的可能原因。
顯而易見,如果一個人發現,他的第一次受洗與耶穌的榜樣不協調一致,他必須為了盡「諸般的義」而順從那正確的洗禮方式。拿滴水禮為例,它雖然以洗禮名義執行,但決不能滿足象徵死亡和埋葬的要求。這就意味著,不管父母或者教父、教母是多麼的虔誠,嬰兒必須被視為無資格受洗的,直到他們達到可以承擔負責任的年齡,擁有屬靈悟性之時。有時對於受過滴水禮的成年人,很難接受自己從未真正受過洗、並且應該儘快安排一次真正的浸沒式洗禮的觀點。(譯者註:「教父、教母」本是天主教的傳統。教父教母都是兒童在受點水洗禮時擔保的人,他們有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但後來,教父教母的制度日趨世俗化,甚至在今日的新教教會中也流行起來。)
我曾經問一個人是否受過洗,他說:「我不知道,但我會去問我的母親再告訴你」。不管他母親作何回答,毫無疑問,此人需要再次受洗。有時人們告訴我,他們在年少、還未進入新生經歷之前就受了洗。因此,他們的洗禮僅僅是為了取悅一些朋友或者家庭成員而舉行的形式化宗教儀式。對於這些人,在他們的內心發生真實的轉變,悔改歸向基督之後,必須緊接著為紀念向生命中的罪死去而領受這意味深長的埋葬式浸禮。
對於那些偏離信仰重回到以前罪惡生活中的基督徒,該怎麼辦呢?毫無疑問,公開背道,也就是公然違背上帝律法的罪,必須借著重新受洗的經歷,公開斷絕上述罪惡。轉變生活方式的個人見證,是受洗的重要意義之一。
另一個使某些人感到可能需要再次受洗的因素,與以弗所信徒的經歷有關。顯然他們相信保羅分享給他們的更加輝煌的真理亮光,具有一種改變生命的特質,以至於感到有必要再次受洗。許多人,當他們認識到新的聖經教訓時,也許感到有必要改革自己相信和崇拜上帝的方式。一些人的確發現,在他們以前所行基督徒的路程中,雖然真誠,但實際上卻是一直違犯聖經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則。他們選擇通過經歷重新受洗,洗滌過去而潔凈,沒有一個人會認為他們這樣做是在否定先前的經歷。
一個嚴肅的問題是,既然有了這一系列使人下定決心受洗、並成為教友的不可辯駁的原因,那麼,為何還有許多人躊躇不前、遲疑不決呢?多年來,我一直聽到種種為自己辯解,聲稱無法與耶穌同行、特別是無法經歷受洗並降服於主的藉口。最常用的說辭之一是:「我怕自己無法堅持,並且我不想做一名虛偽的人」等等。十分肯定的是,對於那些已經滿足信仰、悔改和誠心歸主之先決條件的人,這不能算作一個正當的借口。提出借口的人非常清楚,肉體的軟弱借著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達到上帝的標準的,諸事都取決於禱告、並不斷與耶穌保持親密的關係。
受洗之後可能會有軟弱的時候,也可能遇到操練靈性的試探。但就因為這些「可能」,我們便失去了在洗禮中獻上自己生命的信心嗎?只有在我們自私地為自己設計生活時,才會害怕立下那永遠忠誠的神聖洗禮的誓言。
你還在猶豫什麼?請藉著信心切實坦然地接受洗禮,並向公眾宣告你的選擇,以此來鼓勵其它人一起來全然信靠上帝的大能吧!雖然在日漸茁壯的成長過程中,有可能會跌倒,但我們知道,如果自己犯了錯,那位愛的耶穌必會當場扶你起來,赦免你,擁抱並鼓勵你!那些過分擔憂沒有信心去開始基督徒之旅程的人,只是在承認自己沒有為受洗做靈性準備。就讓他們等待吧,直到他們的信心更堅定地立足於耶穌而非自己!
人們如何才能確知自己已為受洗作好準備了呢?難道必須等到他們感覺可以確信自己永不再犯錯為止嗎?當然不是。實際上,人的感覺與預備的狀態無關。但人必須確定基督已住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其生命中施行了重生的神跡。他們必須能愜意地將他們自己的名字寫到以賽亞書第53章的有關彌賽亞的美麗的應許中。每個適合的洗禮申請者,必須能這樣讀以賽亞書53:5節「哪知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有些人久久徘徊,尚未決心跟從耶穌步入洗禮池――這一水做的「墳墓」,也許讀完上述內容,就會立即行動。難道你還擔心因一些可能發生的失足或失敗而令你的救主失望嗎?請在此刻,轉離那毫無根據、以自我為中心的擔心害怕吧!
與基督同行,並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試探和人性的弱點。如果一直思考自己靠什麼才能夠得勝,你就會永遠待在那猶豫不決的朦朧狀態。必須聚精會神地思想那位全能者的力量和大能,祂一直邀請你成為祂永遠的朋友。正是祂永不落空的應許,帶給你完全的信心去過基督化的人生!
甚至連腓利比的獄卒,也大大地被悔罪覺悟和對上帝之信所驅動,堅決要求自己與全家在半夜裡馬上受洗。保羅雖然自己身為一名囚犯,也為那些熱切的新悔改歸主之人施洗。
從前亞拿尼亞也表達出同樣的急切之情,敦促當時剛剛悔改歸主的保羅,他說:「現在你為什麼耽延呢?起來,求告祂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使徒行傳22:16)
難道這不是呼求聖靈烙印你心的時刻嗎?你愛主,並且承認祂已經為你的罪而死。借著信心,你已經接受祂為你付出死的贖價。耶穌成為人子的恩典,已經第一次將平安和應許帶入你的人生。如果所有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你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聖靈在究問:「你為什麼耽延呢?起來受洗吧!」
推薦閱讀:
※婦科三大腫瘤發病前都有先兆,女性有必要了解
※准爸媽必看:孕前檢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財富是幸福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人生,沒必要活的清清楚楚,事看透了會傷神,人看穿了會傷心!
※揚場的必要
TAG: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