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西中文:蘭風和兮中原春——蘭亭十家書法漫評
▲《大河美術》第55期12版
10月28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美術》編輯部在大河美術館推出「蘭風和兮」蘭亭十家書法作品邀請展。展出曾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的10位當代書家的100多幅精品力作。此展是河南當代書法群體藝術風貌的一次小小的展示,雖然還不能代表河南當代書法家群體的整體面貌和藝術成就,但也足以展現中原書風的耀眼風采和河南當代中青年書家的整體實力。
▲展覽合影
參加此展的10位書家薛黨軍、李貴陽、張青山、樊子陽、牛耕、史煥泉、劉伊明、王昱、張英俊、顧翔。他們都是當今活躍在書壇一線的河南中青年書家。其中年齡最小的也已年屆不惑,最大的已過知天命之年。他們的共同特點,一是都曾獲得過「中國書法蘭亭獎」,有的甚至獲得過兩次以上;二是至今都活躍在書法創作第一線,仍然在不斷地探索出新;三是這些作者都堅守中原書風,充分體現出雄強、剛健、清新、質樸的主旋律風格。他們以自己穩健紮實的藝術實踐,繼承河南老一輩書家開拓的藝術事業,續寫著中原書風的當代輝煌!
本世紀初,國家有關部門為規範文藝獎項,規定了涵蓋各個藝術門類的18項政府獎,和文學類的「魯迅獎」、「茅盾獎」,電影「百花獎」、「金雞獎」一樣,書法設立了「蘭亭獎」。從2002年開始評選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至今,已評選六屆。在歷屆 「蘭亭獎」藝術獎的評選中,河南書家不但獲獎人數最多,而且名次也比較高,前三屆蘭亭獎一等獎得分最高者(俗稱「蘭亭狀元」)都是河南書家,這一亮麗驕人的成績似乎不能說是出於偶然,而是充分說明河南書法的雄厚實力和深厚底蘊。
河南書家在蘭亭獎中的突出表現,形成一種獨特的「蘭亭現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獲獎人數之多、獲獎作者面之廣,在全國各省市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前五屆蘭亭獎河南獲獎人數總計30多人,在全國佔有很大的比例,這還不包括從河南走出去的書家,如王忠勇、馮應強等。
二是許多作者曾多次獲獎,如王晨、薛黨軍、張青山、史煥泉等,充分說明河南有相當一批中青年書家常年奮鬥進取在藝術探索的第一線上,其藝術生命之長久非一般書家可比,他們是中原書風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是當代河南書壇的中堅力量。
三是通過蘭亭獎評選,不斷有新的作者脫穎而出,從而不斷為河南書法隊伍補充生力軍,也使得中原書風不斷發揚光大、後繼有人。
四是從獲獎作品看,河南書家的藝術取向是多元的。中原書風特有的篆隸、魏碑固然是獲獎作品的大宗,但行草、楷書等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充分展示了河南書家多方面的素養和能力,也很好地體現出「中原書風」的開放性、包容性。
「蘭風和兮」參展的十位書家,是從河南眾多的蘭亭獎獲得者中隨機選擇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寓意。但這些書家誠然是多年來活躍在河南和全國書壇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成就無疑是河南當代書法藝術成就的一個縮影。
薛黨軍是河南書壇的一員老將,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即開始嶄露頭角。三十多年過去,如今已年過半百,黨軍仍然活躍在藝術創作的第一線。前幾年他又在第三屆、第四屆蘭亭獎評選中連續獲獎,展示了這位書壇驍將的老驥壯心和雄厚實力。
黨軍書法面貌多樣,眾體皆工。早年以篆隸名世,後來在行草書上也獲得驕人的成績。黨軍書法的突出特點是「通」,由工而精,由精而博,由博而通。其隸書打通張遷、石門和褒斜道,線條勁挺遒拔,質樸拙厚,沉鬱頓挫,不弄小巧。其筆意、結體打通篆隸魏碑,以隸筆寫篆,用篆筆寫隸,寫篆不光用圓筆中鋒,寫隸也不僅用方筆側鋒,使人如見異人,耳目一新。其行草又打通碑帖,用碑的筆意寫行草書,故他的行草書,較之別人,輕靈中多幾分質樸。也許是中原人固有的質樸奠定了黨軍書法拙厚的基調,也許是他經過多年的探索把握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總之薛黨軍藝術探索的路子恰好符合當今書壇兼容並舉、返樸歸真的發展方向。這也許正是黨軍能屢屢獲獎的原因吧!
李貴陽是近年來活躍在創作一線的知名書家。他以篆隸、章草植基,書風質樸拙厚,而又不失含蓄內斂。明顯表現在他的隸書。其隸書取法史晨碑、子游殘石等比較輕巧娟秀的一路,用筆逆回藏鋒、婉麗含蓄,別有韻致。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章草,取法王遽常,但在王氏的樸拙拗峭中加入幾分清新流暢,使觀者多了幾分親近感。貴陽又由此拓展出一種頗帶章草意味的行草書,精於留筆,工於提按,深於內斂,巧於變化,使他的行草書別具一格,耐看耐品。
近年來,貴陽繼續開拓自己的藝術領地,向樸拙和狂放一路進軍,使他的書法藝術面貌更加豐富多彩。然而每個人的書藝面貌都有一個基調,這是他的性格、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如何處理好風格面貌的多樣性和主流風格基調之間的關係,無疑是擺在貴陽面前的一個不小的挑戰。
張青山是河南書法界的一員宿將,多年來始終活躍在藝術探索第一線,曾在第二、三、四屆蘭亭獎中連續獲獎,這在全國書家中也是不多見的,青山對於書法藝術的執著是常人難以想像的。2006年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在合肥頒獎,我們一起領完獎後,大家都準備離開,只有青山說:「我還要再看兩天。」結果他硬是在展廳里泡了三天,對所有獲獎作品仔細觀摩分析。所以說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青山的書風粗獷放達,雄強霸悍,傳統的篆隸、魏碑經他的手一寫,就有一種君臨天下的宏大氣魄。同樣是狂放一路的作品,與青山的作品擺在一起,就會覺得氣勢、格局沒有青山大,這是個人的藝術稟賦使然,是無法強求的。然而青山不是純靠氣勢取勝。他的章草、大篆、小行草,在頓挫中顯出流暢,在樸拙中時見精微,細節的處理一絲不苟,很見功力。書法藝術說到底,無非「氣」、「韻」二字,歷來書家,或以氣勝,或以韻勝,得其一端,即可名家。後人評王羲之「韻高千古,力屈萬夫」,氣韻雙絕,故稱書聖。而張青山在氣韻兩方面都能達到較高的造詣,這在當今書壇也是不可多得的。
樊子陽是河南書壇一位功力型重量級的書家,多年來在全國的大展大賽中,他只要參加,總能有所斬獲。由此可以見出他紮實過硬的基本功。子陽書法作品的突出特點是線條質量特別高。他筆下的線條,如鐵錐畫沙,金釵折股,中鋒揮運,圓勁飽滿,不論是壯如牛股,還是細如髭發,絕無扁薄虛怯之弊。深得素僧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之奧旨。
線條是今人的概念,古人則稱之為用筆。中鋒用筆,線條方能圓勁,側鋒取勢,線條方能變化,所謂中鋒取勢、側鋒取妍是也。無論何種書體,對用筆的要求是一樣的。古人所謂「用筆千古不易」就是這個意思。判定書法作品的優劣,首要的也是看線條、看用筆。這就是樊子陽能夠屢屢獲獎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子陽的書風有所新變,結體趨向稚拙質樸,線條則趨向蒼澀厚重,沉鬱頓挫,以求增加書風面貌的多樣性。變當然是好的。但在變革中,應該注意保持自身的優勢。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這是子陽面臨的新的挑戰。
牛耕曾獲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是近年來異軍突出的書家,但他在書法上已經下了數十年的苦功夫。牛耕書法作品的突出特點是以傳統的書體表現手法和現代的審美範式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目。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出現了許多新的表現手法和審美元素。牛耕對此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有自己的選擇。牛耕作品中新的表現,一是書寫性。其作品以篆隸為主,這種古老的刻鑄文字被今人納入書法藝術的範疇,一個重要的條件是體現書寫性。牛耕的作品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其篆隸書用筆十分豐富,漲墨、飛白、渴筆、出鋒應有盡有,故十分鮮活生動。二是變形錯位。很多字的結體逸出常規,動感十足,擺脫了傳統篆隸書端凝刻板的形象,令觀者耳目一新。三是圖案化。作者利用各種新穎的造型手段,極力營造畫面的最佳視覺效果。在此過程中,牛耕充分利用各種新出土的上古時期的書法資料,如楚篆、簡帛書等,大大拓展了書法的藝術領域,提高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力。隨著考古學科的發展,新出土的書法資料不斷湧現,為書法創新提供了可貴的新資源。牛耕以敏銳的目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能在書法藝術創新中佔得先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史煥泉是一個天份很高的書家。許多年前我第一次見到煥泉的作品,就為他極佳的筆墨感覺驚嘆不已。煥泉多才多藝,廣涉博取,多年來,他以不同的書體和風格面貌參展參賽,並且總能穩操勝券,他的作品在全國性的書法大展大賽中入展獲獎達四十多次,真可以說是「取青紫如拾芥耳」!
煥泉成功的秘訣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極聰明的人下極笨的工夫」。煥泉雖有極高的書法天分和極好的筆墨感覺,但臨帖工夫卻一點兒也不敢荒廢。他的作品雖然個性突出,才氣逼人,但技法功底的紮實精湛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的。煥泉諸體皆精,然而他的主打書法還是魏碑和草書。這兩種書體在用筆上相差甚遠,但煥泉卻可以在二者之間隨意轉換,遊刃有餘。這主要得益於他紮實的臨帖工夫,把碑和帖的用筆要領弄清吃透,爛熟於心,從而在運用中得心應手,圓融無礙。煥泉精於法而不泥於法,善於借鑒變通,習慣遊走於邊緣地帶。所以他的作品有某家某派的元素,但並非碑帖的翻版。學古而不泥古,這是煥泉成功的秘訣。煥泉其善學者也。
劉伊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書法多面手。他早已在書法界名滿四海,又曾獲二屆蘭亭獎提名,但總以未得蘭亭正獎為恨。我跟他說:不必著急,你獲蘭亭獎是早晚的事。果然,在第四屆蘭亭獎評選中,伊明金榜題名。
伊明藝術的路子很寬,碑帖兩路,篆隸魏碑行草各體,傳統的現代的各種風格,他都涉獵,而且都能玩出相當的高度,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伊明雖然諸體兼擅,但還是以篆隸魏碑為主打書體。也許是生在魏碑聖地洛陽的緣故,伊明的魏碑比一般年輕書家格外厚重,樸拙之氣息撲面而來。他寫過多種墓誌,廣收博採,大率取法輕盈娟雅一路,這就又為他在行草書方面的創新奠定了基礎。伊明的行草書用筆厚重撙節,搖曳逸盪,放達中透出穩重,拙厚中時見雅逸,線條變化豐富,富於張力。他的大篆也透出行草書的活潑飄逸,給人一種不一樣的美的享受。
吸取現代書法的審美元素,是伊明書法的一大亮點。這使得他的諸體書都充滿生動活潑的現代氣息。其作品運用多種審美元素和表現手法,以增強視覺效果。這既是伊明在藝術上的探索,也符合書法在當代的發展方向。當然,這種審美取向在自己的風格定位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是伊明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王昱出生書法之家,家學淵源,幼功深湛,故出道很早。王昱的特點是根基厚,路子正,形式感強。他不但善於從古代碑帖取法,而且善於從現當代人的成功案例中借鑒化裁。向古人取法,並非越古越好。比如學篆,學習清人即是很好的門徑。王昱魏碑在臨習古人的基礎上,借鑒今人孫伯翔,行草書則借鑒徐生翁,都取得了化古入新的效果。
王昱特別注重作品的形式感。他的魏碑作品有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而且這種藝術語言很早就獲得書界的普遍認可。他近年的篆書,採取《張遷碑額》的形式,整齊中見錯落,爛漫中見功力。這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也很高古。當然,寫篆書不一定非用這種形式不可。這裡只是想說明:王昱是一個比較注重藝術形式的書家。在今天這個形式感在藝術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的時代,王昱的成功就不是偶然的了。
張英俊是河南書法界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在全國大展大賽中斬關奪隘,為河南書法界爭了不少光彩。英俊主要以隸書名世。我很早就關注他的隸書。其書取法高古,漢隸的氣息撲面而來;涉獵廣泛,其中不乏張遷的峻厚、乙瑛的清麗、石門的盪逸、封龍山的質樸,但並非死守一法,步趨古人。英俊有過人的糅合化裁的功夫,能夠很好地把不同的風格不露痕迹地結合在一起。
隸書如何寫出時代氣息,這是擺在當代書家面前不小的挑戰。有人走誇張變形、解構隸書的路子,這樣做,有消解隸書的危險,因而是不可取的。還有人以隸書與篆書或魏碑相結合,當然也可以,但總覺得不是淳正的隸書。張英俊不是這樣。他對隸書的變革,完全立足於隸書本身,在線條、結體、墨色、氣韻上做文章,汰除傳統隸書程式化的成分,化繁為簡,取精用宏,增加一些現代審美元素。使得他的隸書既有濃郁的傳統氣息,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張英俊的變革之路給當代書壇豐富的啟迪。
顧翔是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書家。但他早已名滿全國書壇。2006年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時候,顧翔不過二十多歲,然而已有相當深厚的功力。從顧翔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原書風深厚的底蘊、深遠的影響力和傳承力。
顧翔也是以篆隸為主,取法的路子尤為廣泛,不拘一格。其大篆取法《散氏盤》《毛公鼎》等西周晚期鐘鼎文字,遺貌取神,重在筆墨氣韻,結體章法自然天成、錯落有致、古樸雅逸、氣息通貫。具有濃厚的書寫意味,筆情墨趣盎然紙上。
顧翔的隸書取法碑額、瓦當、鏡銘等書法資料,古雅樸厚,放曠中見規矩,整飭中見變化。這些在當時屬於非主流的民間書法遺迹,歷來少有人注意。但它所攜帶的二千多年前的書法審美基因,對於補救今天靡弱的審美時弊,恰恰有著不可替代的珍貴价值。顧翔看到了這一點,對之加以現代的審美改造,從而寫出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顧翔是一個功力全面的書法藝術家。除了篆隸,其行草書也有較深的造詣。尤其是小行草,有二王的雅逸、東坡的簡放,流暢自然,風度翩翩,蕭然有林下風致。縱復不端正者,爽然有一種風氣。他的篆隸作品有不少用小字行草落款,集古厚雅逸於一身,相得益彩,允為佳構。
上述十位書家,除李貴陽外,都是河南書家,年齡跨度從三十多歲到五十多歲,代表了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人的書風面貌。當代中原書風經由四十年代生人一代書家開拓創立,並由五十年代生人一代書家的傳承宏揚,已是蔚然可觀。六七十年代的書家則傳其緒而揚其波,使中原書風進一步向縱深拓展,充分體現出中原書風的深厚底蘊和兼容並包的品格。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書法,以及組成當代書法基本格局的碑帖兩派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這裡。當代興起的中原書風正是植根於古老而豐富的中原文化,植根於深厚的中國書法的傳統。所以說,中原書風不是簡單的地域書風,準確地說,中原書風是古老書法傳統的當代表現形式之一。「蘭風和兮」蘭亭十家書法作品展再次說明了這一點。
西中文
丁酉九月中浣於中州玉衡居
推薦閱讀:
※春秋論畫 |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雄圖書法-李商隱千古絕句
※《藉得長鋒舞風流》 ——李興武書法展
※中國書法簡史,書法流派,中國書法簡史和流派
※書法里的吃吃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