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基礎教育理念興趣為先、校園欺凌
北歐:挪威、瑞典、芬蘭、丹麥
北歐教育始終崇尚對體育的極度熱愛。
本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
在號稱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挪威,兒童的「幸福生活」是這樣的:4℃的傾盆大雨中,背著大書包去樹林里走上40分鐘,然後露營;三天中只有乾麵包可以吃……在一名久居挪威的中國媽媽眼裡,如此的「幸福生活」,她起初有點接受不了。
挪威、瑞典,坐落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這兩個國家,與毗鄰的芬蘭、丹麥,往往被統稱為「北歐四國」。不論是維京海盜、歐若拉神話、炫目北極光,還是走到現代的北歐創新、諾貝爾獎誕生地、芬蘭教育傳奇等,都讓外界對這片遠離歐亞大陸中心的土地充滿好奇。
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為何會孕育出燦若星河的創新品牌? 教育在它們的創新進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求平均」的社會文化下,如何鼓勵社會大眾創新,避免陷入「懶人社會」? 眼下,北歐教育已吸引我國部分學者的目光,也有少部分中國留學生走上赴北歐小語種國家留學之路。由此,神秘的北歐教育得以被逐漸打開。
挪威人說,「只有不好的衣服,沒有不好的天氣。」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論什麼天氣,都要出門鍛煉。這種理念在當地教育中獲得了生動體現。
8月的厄里爾小鎮,中午室外的最高溫度也不過21℃,湖面上涼風陣陣,大人們幾乎都穿著衝鋒衣。9歲的安娜嘻嘻哈哈地與小夥伴換上了泳衣,「撲通———」,幾個小學生就這樣下水了。
「不冷嗎?」對於記者的疑問,安娜的母親瑪麗安聳聳肩,「挪威的冬天很冷,夏天是他們接觸大自然的寶貴時機。」瑪麗安說,挪威孩子們的夏天幾乎都是這樣過的,踢足球、游泳;到了冬天,冰雪覆蓋大地,那就滑雪、登山。
挪威教育始終崇尚對體育,尤其是對戶外運動的極度熱愛。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已深深根植於文化之中,對很多家長來說,「足球訓練比考試還重要」。
除了體教結合,醫教結合也是挪威教育的一大特色。挪威在中小學階段開設了營養搭配與食品健康課程、牙齒保健課程,以及性教育、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課程。比較有特色的一項內容是「反校園欺凌」。
王蕾的印象中,挪威小學在最初的幾周里不強調學習,而是讓大家彼此認識,交朋友,唱反霸凌之歌,制定各種規則。並且,學校會組織學生家長互相認識。接下來的小學七年中,幾乎每一周、每一天,學校都要繼續這個話題,很多學校門口掛著印有「霸凌零容忍」的標語。
「反校園霸凌可能是挪威教育特色的一個縮影。它考慮的是,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校園霸凌,外部監管是有限的,得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霸凌。王蕾對記者說。
北歐的基礎教育整體上烙印著「求平均」的色彩,這裡孕育了「芬蘭教育神話」,也不乏對教育的反思。
挪威教育的一些獨特做法,更像是一個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管窺北歐教育。在這片土地上,很多做法是類似的,包括「快樂教育」「免費教育」。
觀察北歐四國的教育,繞不開「求平均」的理念,很多獨特的教育做法正是以它為起點。
以挪威為例。基礎義務教育共十年,孩子6歲上學,小學七年,初中三年,初中畢業後可以選擇上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之後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考大學。在此期間,從小到大的全部教育都是免費的,甚至對外國人也一樣。基礎教育的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天才兒童與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一個班裡,由同一位老師來教,包括殘疾兒童,基本沒有特殊的學校。
人人受教育的機會平等,這是北歐社會的最大特點。這種對公平的強調,體現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落點之一就是,強調以興趣出發,鼓勵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一位挪威家長自嘲自己是「學渣」,原來,他小時候學習成績很糟糕,卻喜歡搗鼓花草,「老師也鼓勵我追逐理想,如今我是一名花匠,生活得很好。」
因為「求平均」的社會氛圍與制度設計,讓北歐國家的人群收入差異不是很大,花匠、木匠與大學教授、金融從業者的收入不那麼懸殊。不得不說,這是個人以興趣為先發展的一個社會前提。在北歐,「求平均」的分配機制有多麼極致? 據說,在瑞典有一個很詼諧的說法,瑞典人會不好意思把手拿出來給別人看,因為五個指頭不一樣長。
在「求平均」的社會氛圍下,北歐教育不是強調「如何讓優等生變得更好」的精英式教育,而是更多強調「如何讓差生找到自己的價值」。事實上,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了「芬蘭教育神話」。
在保證每個孩子獲得教育機會平等的前提下,芬蘭始終保持著比較傳統的教學法,讓學生的整體表現都保持在中上水準。在最近十多年的多項國際學生學業表現競賽中,芬蘭都獲得了高分。
芬蘭教育的脫穎而出,這些年也觸動了北歐其他一些國家反思。
2013年前後,受到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測試觸動的丹麥人,拉了一家當地電視台攝製組,跑到中國哈爾濱一所中學,拍攝了一部中丹教育比較紀錄片 《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這部紀錄片反映了丹麥基礎教育的某些薄弱環節。比如,一個丹麥初中生在回答「200的50%是多少」的時候,答案竟然是「4」。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太多想讓孩子快樂,於是舉辦了很多無法學到知識的集體活動。但實際上,讓學生感到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讓學生專註於學習,源自於學習的動力、執著和成果,同樣能讓學生感到快樂,丹麥應該反思自己的這一教育行為。」一位丹麥教育專家在紀錄片中談到。
到底是亞洲式強調模仿、記憶的教育方式好,還是西方強調興趣、個性的教育好,不只是中國人在討論,西方人也在討論。
「芬蘭的教學法也在被其他北歐國家研究,因為芬蘭在地理環境上介於東西方之間,所以借鑒了東西方國家的各自優點。」在王蕾看來,當北歐其他國家趨向西方「快樂教育」「自由創新」「以興趣為導向」等方向時,芬蘭教育兼顧了中西教育的強項,在強調反覆操練和崇尚自由的兩種教育體系中取了一個較好的平均值。
對「求平均」的極度追求,孕育出令人艷羨的北歐高福利社會,但隨之而來的隱患是:這會不會催生「懶人社會」,讓人們沒有了進取心,沒有了創新、創造的動力?
在奧斯陸大學從事癌症研究的盛夏倒不這麼認為。在挪威待了幾年,與當地博士生、博士後共事,他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挪威當地學生也很拼。「有人做實驗會做到半夜,甚至周末也不休息。」
高福利北歐諸國也曾是「窮出身」,這讓北歐人天生具有不斷創新求得發展的憂患意識,高等學府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北歐諸國,高等教育表現出與基礎教育很不同的一面:學業競爭不小,對學術的追逐熱情旺盛。在一些中國留學生看來,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裡的基礎教育強調興趣為先,而步入高等教育階段,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真正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走了進來。沒有太多功利目的,反倒是出於對某個學科的強烈熱愛,這讓他們能更從容地從事科學探究。
細觀北歐世界,大學與社會創新進步關係密切。以挪威奧斯陸大學為例,學校不大,卻走出了近十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經濟學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等,僅奧斯陸大學經濟學院,就誕生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此外,挪威特色學科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包括深海魚類養殖、造船等,也誕生了卑爾根大學的海上石油勘探、特羅姆瑟大學北極研究等諸多王牌學科。
挪威不是孤案。
瑞典的創新亦十分璀璨,誕生了宜家、沃爾沃、愛立信、H&M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創新品牌,也誕生了用於腫瘤治療的伽瑪刀、Skype即時通訊軟體等現代應用。世界上最知名的瑞典科學家恐怕繞不開19世紀末期發明炸藥和設立諾貝爾獎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至今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被廣泛認為在醫學研究上僅次於美國哈佛大學。此外,瑞典皇家工學院、查爾摩斯工學院也都屬於歐洲著名工科大學之列。
丹麥呢? 這裡不止有安徒生童話,哥本哈根被譽為「創新之都」,微軟在哥本哈根創辦了歐洲最大的研究中心,C++語言是丹麥人開發的,這裡還有生命科學領域歐洲最先進的產業集群之一,許多大型製藥公司在此安家。
在北歐,與當地人深入交談後,你會驚訝於一個現實:這些高福利國家,曾經都是「窮出身」。挪威退休教師奇斯特女士告訴記者一段童年往事:上世紀50年代,她還是孩子時,挪威人普遍的主食就是土豆,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在這塊地球北部苦寒之地大規模種植且十分扛餓的食物。
「挪威是在發現石油後,才逐漸變得富有的。」很多當地人會告訴你這個事實。與挪威類似,北歐其他國家曾經都是資源貧乏的國家,國土面積不大,資源也十分有限,人也少,沒有人口紅利可言。這讓北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歐洲最為貧窮的地區。正部分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讓北歐小國紛紛走上「科技強國」之路,以科技創新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在此期間,十分重視教育對創新的推動,對大學的投入不遺餘力。
成功的原因不只一個。也有分析認為,北歐的地緣位置讓這裡的人天生具有開拓邊界與探索未知的基因。比如,挪威誕生了很多探險家,從早期的維京人,到後來的極地探險家,因為對未知的好奇,催生了造船業、極地研究等蓬勃發展。
這些年,挪威等北歐諸國都有關於基礎教育改革的討論,並推動一些改進,比如對學生紀律要求更嚴格。不過,當地的一些教育觀察者在與記者探討後,達成如下共識:如同離開社會經濟文化背景談教育,不切實際一樣;離開孩子個體本身談教育,也是不合適的。每種教育方法都有利弊,選擇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推薦閱讀:
※思維教育——中西教育理念碰撞之最
※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孩子規劃的重要性!
※經驗分享:手把手教孩子做學業規劃!
※億萬孩子受益於他,99.9%的家長卻不知道他...
※用新課改教育理念構建師生和諧的英語快樂教學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