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2孔子的大學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2孔子的大學

孔子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專家,但六藝只是當時人的必修課,不可能僅因精通了六藝孔子就被後人尊奉為聖人,那學有所成的孔子又做了什麼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呢?孔子在沒成為聖人前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的童年也和所有孩子一樣是好玩的,《史記》上也的確記載了孔子的一個玩具,那孔子小時候的玩具究竟是什麼,又憑什麼說通過這樣一個玩具就能看出孔子智商極高呢?

上講講到孔子經過刻苦的努力學習終於成了六藝專家,禮樂射御書數,這實際上就是當時要進入政府、進入政界,進入體制,要為社會服務,你就必須要學這六方面的專業技能。據司馬遷記載,孔子在他很小時就表現出對禮樂文化非常濃厚的興趣。《史記》《孔子世家》里司馬遷有這樣一句話,他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祖)豆,設禮容』就是孔子在幼兒時期,自己玩遊戲時經常怎樣呢?陳俎豆,俎豆實際上就是一個祭器,禮器,自己把禮器擺在那然後自己在那個地方裝模作樣地拜,這就是他的遊戲他的愛好。後來清代有個叫鄭環的人寫過一本書《孔子世家考》,說了這樣一句話『聖母豫市禮器,以供嬉戲』聖母當然就是顏徵(征)在了,孔子是聖人,孔子的母親就叫聖母,那這個母親要給孔子買點玩具吧,買什麼呢?買的是禮器,把禮器買回來讓孔子做玩具,玩著玩著他就成了禮樂方面的專家,孔子成人後對禮樂文化的興趣,對這種人類和平,和諧的這樣一種追求跟他早年的遊戲有很大關係。他後來在衛國,一次衛靈公問他一件事情,衛靈公說,孔先生啊,你能不能講講軍隊在前方戰場上如何排兵布陣。孔子怎麼回答?說如果你要問我俎豆之事我是學過的,你問我戰陣之事,對不起我沒學過我不懂。實際上孔子不是不懂是很巧妙很委婉地拒絕了跟衛靈公談怎麼打仗的事。他覺得一個好的統治者應該首先想的是維護和平讓人民安居樂業而不是窮兵黷武。這樣的一種對禮樂文化和對和平的愛好跟他母親早年的培養有關。孟子的母親怎樣教育孟子這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母親怎樣教育孔子我們不大知道,但根據孔子後來的這種人格的健全的發展我們也可看出,顏徵在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母親,從孔子那麼小就對這樣的一種禮樂文化感興趣,我們還可得出一個結論,什麼結論?就是孔子這人早慧且智商極高,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個人對什麼東西產生興趣跟他的智商有很大關係。美國有個專門研究智商問題的專家叫查爾斯·麥瑞,他曾寫過一本書叫《鍾曲線――在美國社會中的智力和階層》,從2007年開始他在華爾街日報上連續發表了3篇文章,其中講到這樣一個問題,他說越是水平高的學校,學生的興趣就越抽象越沒用,我經常碰到學生問我,老師你講這個有用嗎,我們學這個有用嗎?我有時很生氣,找不到原因吶,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老問這個問題,後來我就知道了,因為這是智商有限的表現,智商有限的人只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感興趣不會對抽象的東西感興趣,智商有限的人不可能對柏拉圖感興趣不可能對孔子感興趣,那我們如果從這個理論來看,孔子在他很小時就對禮儀這樣的事情感興趣,這個東西很抽象,能對這樣抽象的意義發生興趣一定是智商極高之人,所以我們說孔子最終能有這麼大成就那也是有天賦的,確實天賦是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現在知道了孔子憑他自身的天賦及刻苦的學習精通了傳統儒業的六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他通過了公務員考試並且成績極其優異,那時沒考試,沒考試也沒關係,口碑,大家平時對他的觀察都可來證明他在這方面已沒什麼問題了,他甚至得到魯昭公的承認,魯昭公給孔子送魚了,我們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有了魯昭公給孔子送魚那接下來孔子要步入仕途就非常容易了。

學有所成的孔子和當時『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一樣就要踏上他的仕途了,那初入官場的孔子究竟做了什麼官,又幹得怎麼樣?

接下來是什麼呢?魯國的執政上卿季平子聘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了,要知道3年前季平子在家裡舉辦宴會招待世族子弟,孔子去了可被趕出來了,現在3年後季平子聘請孔子到他家做家臣了,在大夫家裡做家臣那是士做官的第一步。孔子在季氏家裡做了什麼官呢,也不大,第一個官是委吏,就是倉庫保管員,大概一年後開始做乘(勝)田,就是畜牧管理員,管理牧場。孔子這兩個職務都做得非常好。司馬遷說孔子做委吏時『料量平』,做乘田時『蓄蕃息』。什麼叫料量平?倉庫總有進進出出吧,進進出出很公平,來往賬目很清楚,都對得上,沒有假賬。然後管牧場時,牛羊的繁殖率比別人都高。孟子也講過這樣的話,孟子說孔子在做委吏時,會計當,他是用孔子自己的話說的,孔子講做委吏會計當而已矣,什麼叫會計當,就是我們講的賬做的很好。那做乘田又怎樣呢,孔子又說了什麼,他說牛羊茁壯長而已矣,牛羊都長的很茁壯也就行了。實際上無論做倉庫保管員還是管理牧場都不是很高級的職務,但孔子都做得很好,大事做得好小事做得也好。漢語里有個特別好的詞給我們糟蹋了,什麼呢?眼高手低,我們都傾向看成貶義詞,一個人高不成低不就時我們就說他眼高手低,實際上不是這個意思,它說的是一個人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腳踏實地,本來是這個意思。手低就是做事情腳踏實地,干好你的本分活,受人之祿你就要忠人之事,你此時此刻在這個崗位上就把這個活干好,別說我是大材,我這個崗位的活我不願干,不願干你可以走,在這個地方就一定要干好。人生總有個起點,每一步都做得好才能往上一個高度走,才能走上更高一級台階。一出手時從最低做起而且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但同時你不要忘了你還有更高的目標,你不要做這個做上癮了一直做下去了,不知道天地更大不知道有更高的境界,那也不行,所以還要眼高,眼高就是不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還有更大的追求。我特別喜歡眼高手低這個詞。我們再來琢磨一下孟子講孔子做這兩個官職時說的話『會計當而已矣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實際上這兩句話都分兩個層次,『會計當,牛羊茁壯長』指的什麼?手低;『而已矣』什麼意思?我做倉庫保管員我就把財快做得好好的也就行了,我管理牧場我讓牛羊茁壯成長也就行了,什麼意思啊?我不在這個地方花更多精力不會用更多心思,為什麼?我還有更高目標。孔子從來沒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他有句名言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從事具體的某一個專業方面的工作的。君子應有更高更大的境界。如果說孔子僅僅為了謀生僅僅為了謀仕那他已經做到了,他有官做,在魯國最有權勢的家族裡面,憑著他的能力要一直做上去最終做到管家,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他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但如果這樣下去他就不叫志於學了只能叫志於仕。既然如此那我們說志於學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就要講到孔子在30歲前他學習的第三個境界,志於學的『學』既不是謀生之學也不是謀仕之學而是『大學』,今天我們動不動就講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這個地方的大學不是指這些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實體,是指一種學問。所謂的大學就是學大,學著讓你大起來,你如果沒學著讓自己大起來那你就是小人,學著讓你自己大起來你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什麼叫大學?簡單說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就是大學。大學不是培養你專業的技術專業的技能,是培養你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力,孔子講到的他的志於學實際上是指這樣的學,

孔子的『志於學』也就是孔子的『大學』之道,可這個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究竟包含了怎樣的意義,孔子的大學之道對今天的我們又會有哪些啟示?

中國古代有四本書特別重要,稱之為四書,第一本就是《大學》,開頭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是什麼?不是就業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為了一己謀生是為天下人謀生,不是為謀得一己一生的安逸是要謀得天下的太平,要臻全人類的福祉。所以我理解大學至少應有這三個內容。大學應該是什麼呢?將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為自己的使命;將研究歷史的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將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於至善作為自己的目標,這三句話就是大學之道。講到這我想起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張橫渠先生,他有非常著名的四句話被人稱之為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一個讀書人我每讀到這四句話都非常非常感動同時又非常非常慚愧。我們今天的讀書人有幾個人有這樣的胸懷,我們總是在想怎麼樣評職稱,怎麼樣讓自己級別更高一點,怎麼樣爭項目然後拿到項目經費,我們總在想這個東西,可是我們的先人,我們這些讀書人的祖宗,他們曾經是仁以為己任,曾經是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看作是他們至高無上的追求。所以人追求的境界的大小最終就決定了人的大小。那我又覺得張載這四句話里如再加一句就更好,因為這四句話里沒講到自我,實際上儒家是特彆強調自我修養的,修身是儒家所有的學習目標最開頭的基礎工作,修身然後才能齊家,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所以再加一句,為自我臻至善。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自我臻至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加上這一句我覺得就更好了。講到這我們要簡單對孔子志於學三個字做個評價,我覺得這三個字改變了中國文化史。為什麼這樣講?第一: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什麼都不做專門用來研究學問,說明什麼?說明學術研究,道義探討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終生事業,我們以前總是要找個職業,或做工或務農或行商或做官,人的最初就是這樣的,但到孔子志於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還有一種職業既不務農又不做工還不做官,幹什麼?就是志於學,就是進行學術研究進行道義探討,這是以前沒有的。所以從此以後學術就有了獨立的價值和地位不再是體制的附庸,道統開始獨立於政統並高於政統,我們現在講孔子了不起孔子偉大。那不是隨便說說的,他真的是改變了歷史,這是第一點。第二:一個人可以不從事任何具體的職業專門從事學術研究,說明什麼?知識獨立了知識分子獨立了。還有第三點:志於學以後知識分子也就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擔當天下擔當道義才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所以孔子帶來了儒這個字內涵上的變化。我們現在講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實際上儒這個字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它是一個職業所以叫儒業。但孔子以後儒的概念發生變化了,這個變化怎麼來的,儒從術士變成了六藝專家,公務員,再往下面變,變成什麼?價值承擔者。

現在我們知道孔子的『大學』比我們今天的大學實在是難多了,孔子的大學是要用一生來追求的,那在孔子眼裡『大』和『小』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孔子日後被尊奉為聖人,那他成為聖人的秘訣又是什麼?

一次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了孔子一個問題,問的的確奇怪,而《論語》保留下來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樊遲按說也不算很笨,以前也問過老師很多好問題,曾經有一次老師還表演了他,善哉問,問的好啊。但這次確實問的很不好問的莫名其妙,什麼問題呢?有一天他糊裡糊塗莽莽撞撞地跑到孔子那問,老師,怎麼種莊稼啊,孔子大概也給搞糊塗氣糊塗了,冷冰冰地回答,我不如老農民,意思很明白,種莊稼你問我幹什麼,找老農民去嘛,樊遲還傻乎乎的,既然你不會種莊稼,那好,那怎麼種白菜啊?孔子說,我不如老圃,老圃就是老菜農。樊遲之後就傻乎乎轉身走了。他想老師不懂那我就去問老農老圃吧。樊遲這邊一出門孔子在背後就說『小人哉 樊須也《論語 子路第十三》』這個小人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壞人?不是,是什麼,是沒出息沒境界。學的不是大學,學的是小學,學小學就成小人,學大學才成大人。後來老有人批評孔子,說你看孔子這段話,顯然第一:輕視勞動人民;第二:輕視體力勞動。這都是不合邏輯的解釋。你說你到孔子那去問學種莊稼學種菜,值得去問孔子嘛,去問老農民是最好最恰當的了,孔子辦的又不是農業技術學校,辦的什麼學校?相當於青年幹部政治學院,你跑到那去問種莊稼那不是傻問題嗎?假如今天我們有學生糊裡糊塗地跑到中科院去問一個博士生導師一個教授,怎麼蒸饅頭啊?那人家能不生氣嘛,蒸饅頭你找個小媳婦去問問就可以了。樊遲走了後孔子講了3句話,牽扯到3個詞 禮,義,信,這是什麼?價值啊,所以我說到孔子以後,士,讀書人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至少不僅僅是從事一些專業技術的工作 他的社會職責不是這個,他的最高使命是價值承擔者,這才是把知識分子的最高使命終於給說了出來,所以我們說只有到了孔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真正獨立的知識分子,這是孔子的偉大也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一邊謀生一邊堅持學習,向著人生和學問的深度和高度掘進,一個思想的大師一個道德的聖人就要出現了,上面講到孔子智商很高,但僅有智商行不行呢?我們說孔子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什麼呢?好學。孔子一輩子都在講,經常會跟別人講我不是生而知之,就是好學,孔子60多歲時在楚國北方邊境一個城市叫負函的地方碰到一個叫葉公的人,以前讀葉(設)公,現在可以讀葉公了。葉公問子路你的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啊,子路不知道怎麼回答,孔子回來就埋怨子路,說你就告訴他,我這個人『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 述而第七》』發憤忘食就是發憤學習忘了吃飯。有一次孔子感慨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學也 《論語 公冶長第五》』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你要找到一個跟我一樣很忠信的人能找得到,但很少能找得到像我這樣好學的。也確實如此,我們到鄉下一個小村落找老實人,淳樸的人,厚道的人,找得到吧,真能找得到,不要說鄉下就在我們小區里也能找得到,老實人到處都有,但你到一個地方找好學的人找得到嗎,真的很難說,這真是人性的弱點啊。孔子沒有這個弱點他就好學,他有了這個優點,這也就是孔子為什麼跟我們拉開了距離,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庸人之所以為庸人,無它也,好學不好學。

既然連孔子都說自己好學那孔子究竟如何好學,而對於不恥下問這個因孔子而聞名的成語孔子自己又有怎樣一番特別的解釋呢?

一次子貢問了孔子一個問題,衛國有個執政上卿叫孔圉(宇),孔圉死了後政府給了他一個謚(是)號叫文,然後大家就把他稱為孔文子。子貢就問老師,老師啊,這個孔圉死了後為什麼政府要給他這個謚號把他稱之為文呢?孔子回答了8個字『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論語 公冶長第五》』。這8個字不容易做得到,為什麼不容易做得到?聰明的人往往不好學,一個聰明的人而又好學,這就更難了。剛才說找好學的人不容易,那找一個聰明而又好學的人就更不容易了。如果你很聰明而後再好學,你一定會有所成就,孔文子敏而好學而且還不恥下問,不恥下問什麼意思啊,也是很難做到的,地位高的人如果向地位低的人請教,專家向一般人請教,都會覺得不好意思,但孔文子都做到了,聰明而又好學,地位高卻又不恥於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這講的是孔文子實際上說的也是孔子本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論語》上有這樣一條紀錄很有意思。『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進入魯國的太廟,什麼叫太廟,國家開國的國君叫太祖,太祖的廟就叫太廟,孔子進入這個太廟以後每一件事情都要問,到太廟去幹什麼?就是祭祀啊,那祭祀時有很多的禮儀禮節禮數,每到一個關節點孔子都要問是這樣嗎,應該這樣做嗎,應該怎麼做啊,他這樣的不斷問旁邊就有人翻他白眼了,出來以後就有人說,誰說那個鄹(鄒)人之子知禮啊,入太廟每事問。你聽這口氣,對孔子很不屑很瞧不起。顯然孔子在這個之前名聲已經不小了而且是什麼名聲,知禮。他如果不知禮誰也不會請他到太廟裡去當助祭,這也是個國家大典,因為他知禮才被請去的,所以他在這方面名聲很大,但由於他進入太廟以後每事問所以別人就有疑問了,你們都說那個傢伙知禮我看他就不知禮,為什麼呢,他入了太廟每事問,都要問別人自己好像都不懂,而且還有個很貶低的口氣,鄹人之子,鄹人是誰啊,孔子的父親不就曾經在鄹那個地方做過地方官嗎,鄹人之子就是鄹家那個小子。所以這句話,我們根據這個語氣來判斷,孔子這時年齡不大還沒有自己的建樹,所以人家一講到他就是他是誰誰誰的兒子,但同時他已經有了知禮的名聲,因為他每事問招致了別人的諷刺,然後有人把這個事告訴了孔子,孔子怎麼說的呢?『是禮也《論語 八佾第三》』每事問就是禮。因為在太廟裡面在祭祀每一個環節都要非常謹慎,在做之前都要再確定一下,這就是禮。按說孔子已經以知禮的名聲那麼大了並且被政府請去到太廟裡做助祭,但孔子真的是不恥下問。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沒那麼多書籍可看也無法上網,今天的我們都很好奇孔子如此淵博的知識都是怎樣獲得的?

孔子27歲時,魯國有個附屬小國叫郯(彈)國,郯國的國君叫郯子,這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到魯國來朝見魯國國君,魯國國君魯昭公就跟魯國執政大臣叔孫昭子設宴招待他,在這個宴會上叔孫昭子問了郯子一個問題,說你們的祖先少皞氏(哨號),官名為什麼都是以鳥來命名,郯子就跟他講了一番,我們的祖先有鳥的崇拜,所以官名都跟鳥有關,當時孔子不在現場,後來這個事傳出來,孔子一聽很敏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趕緊跑到國賓館敲門當面討教郯子,把這個東西全搞明白了,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能與人學習的機會有時甚至到有點過分的程度,比如孔子走在大街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唱歌,他覺得唱得很好就馬上會追上去,你剛才唱得挺好能不能再唱一遍,一定要逼著別人再唱一遍然後他自己跟著就學,就哼,我們可想像假如今天大街上出現這樣一個人,你唱得正高興突然有個人說,你唱得好再唱一遍行不行,那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這就是孔子,也正因為他如此執著甚至都有點過分了才能成就他的學業。孔子還不僅僅待在自己的國家等著別人送教上門,他還出國,他曾到什麼地方去過,宋國,從魯國曲阜到宋國國都商丘有200多里,那可不像今天這麼方便,19歲20歲的孔子背著行囊,那一路上穿過多少荊棘多少坎坷,有多少強人出沒,有多少野獸橫行,他去了,200多里路求學去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去鄭國,向誰學習,鄭國有個很有名的大臣子產,孔子聽說哪個地方有名人有學問,一定會去學習,他到鄭國去向子產學習,因為子產去世那年孔子30歲,所以孔子到鄭國向子產請教一定在30歲前。他到了鄭國以後和子產的關係有多好呢,《史記》上記載說是孔子到鄭國以後與子產如兄弟。《史記》上對子產的介紹說子產這人『為人仁 愛人』為人很仁德,能夠愛人。所以後來有一次樊遲問他什麼叫仁,孔子回答說仁者愛人。我們可看出子產對他的影響,孔子曾評價過子產說子產有君之子道四焉,有四種品行符合君之子道,哪四種?『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論語 公冶長第五》』,自己做事很恭謹,謹慎的謹;對待上級對待國君很恭敬;愛護人民有恩惠給實惠;使喚人民那要看季節,不是隨便地就安排老百姓今天去修陵墓明天去修長城,不是這樣,使民也義。所以後來子產去世了,孔子30歲,聽說子產去世仲尼聞之出涕曰,孔子哭了流眼淚了,說了一句話,古之遺愛也。子產這樣的人啊,那是古代的那種偉大的文化培育出的一個仁愛之人啊。他向這樣的人學習。所以我們說向什麼樣人學習很重要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這樣的人在一起能懷嗎,這些都是孔子30歲前的事。通過這樣的刻苦的求學遊學,再加上自己極高的天賦孔子到30歲時終於可自豪地說,我三十而立了,那三十而立如何體現,三十而立表現在哪幾方面?三十而立後的孔子又有些什麼樣更高的境界等著他去追求,請聽下講。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管晏列傳》這篇文章如何簡析?
大學寢室關係:從生活支配者走向環境妥協者
命運,都是業餘時間改變的
張寶明:從大學理念到大學精神
男士商務著裝:怎麼穿是一門大學問(多圖)

TAG:大學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