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停留在以前的印度嗎?現在的怎麼相容它呢?
如今的印度,也絕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貧困落後.
甚至如果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當前印度存在的貧富懸殊、國民素質低下、基礎設施不良等問題,根本都不是問題,至少不是根本性的問題。
今天的落後,並不代表明天一定落後,甚至,會藉助「後發優勢」,後來居上。
更何況,今天的印度也絕對不可以用落後形容。
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將印度洋視為內海,擁有13.24億龐大的人口,298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國土面積,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都為印度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很多人都以為,過去20年里,全世界就數中國發展得快。其實不然,印度就一直緊追不捨。
印度經濟總量僅相當於中國1/5,但2014年以來GDP增速就已超過中國。
最關鍵的是,未來5-10年,印度GDP將會保持高增長,增速或遠超過中國。現在的印度,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這頭「印度神牛」還真有可能飛起來。
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年輕人最多的國家,IT、航天、仿製葯、電影等產業發展得很不錯,國內經濟結構也比較健康。
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小瞧印度,不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或者其他國家。
當然,我們根本無意於「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但至少表明:印度值得中國正眼相看,印度存在趕超中國的可能。
印度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是矛盾的。
一方面,印度的發展潛力毋庸置疑,即將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優越的勞動力人口結構(2016年中位數年齡:中國37.1歲,印度27.6歲),市場之大令人咂舌。
另一方面,印度種姓制度與宗教思想導演著數千年的階層固化,文盲率高居不下,基礎設施落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全世界最多(worldbank2014年數據顯示,印度約有1.72億人口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貧困線以下)。
同一城市的兩個零售市場
不過,在這些重重的矛盾之下,印度經濟的騰飛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印度的人口紅利
印度的人口紅利不需要有任何質疑,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13.24億,相較中國人口13.79億僅相差5500萬人,在可見的5年後,印度人口將遠遠超過中國。
且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良性,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勞動力人口充沛,年齡中位數僅為27歲。
2016印度與中國人口結構對比
從總生育率比較的角度看,2014年印度人口總生育率為2.43,接近中國1990年左右的2.34水平,大幅度領先於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和中國。中國目前的生育率僅為1.56,低於人口代際更替所要求的2.1。
從中國的發展史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發展潛力與勞動力人口紅利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因此,從人口紅利的角度來說,印度的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印度近20年增速的光芒被中國所掩蓋
很多觀點認為,過去20年印度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只是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掩蓋下光芒稍顯微弱。
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間平均GDP增速為7.3%,其中2014年為7.5%,2015年為8%,2016年為7.1%。
在GDP構成上,農業比重已從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業比重從31%提高至38.8%,服務業由45.1%提高至53.8%。
印度GDP增長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支出,從而為消費和互聯網等行業發展提供基礎。
中印GDP及其增速比較
印度人才濟濟
有人戲稱,沒有華人和印度人,就沒有今天的矽谷。
近幾年美國頂級科技公司出現越來越多印度裔高管,調查發現,在矽谷,有52.4%高階是外國人,在這裡面,又有25.8%是印度人。
在美國眼裡,抽象思維發達、擅長數學、熱衷邏輯推理、巧思善辨的印度人,無疑是打造新經濟的最佳人選。
譬如,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他是谷歌有史以來第一個非白人CEO;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3年,微軟股價上漲80%;
百事公司CEO盧英德,連續四年蟬聯美《財富》雜誌最有影響力商業女性第一名。
他們有個共同點:畢業於印度本土學院後才到美國獲取最高學位。
印度人的數理能力舉世聞名,他們發明了從0到9的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十進位法、方程式。
在印度,有5至6百萬兒童的IQ超過130,很多印度孩子早上4點半就起床,除了在課堂上反覆進行心算訓練,早晚還要上兩次補習班。
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擠進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瑰寶」的殿堂——印度理工學院。
這所被稱作「全世界最難考的大學」,只有不到1%的超低錄取率,但即使如此,在印度,依然有高達好幾億的父母,寧可散盡家財也要送孩子上學。
因為只要踏入這扇校門,就等於拿到了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殿堂中,他們的階級、背景、社會關係都不再重要,富人和平民可以平起平坐。
印度理工學院
全球一流的企業都會到印度理工學院徵才,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自印度理工學院建校開始,大約有2.5萬名畢業生在美國工作。
莫迪的改革
2014年5月,莫迪上台後,就拉開了印度改革的大幕。
最讓世人津津樂道可能就是,2016年11月,莫迪突然宣布停止500、1000盧比大面額紙幣流通,打擊黑錢和偷稅漏稅。這「驚世駭俗」之舉,只是莫迪改革一個小小的環節。
莫迪上台6個月後,就廢除了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計劃委員會,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他提出大規模開展基建建設項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推動土地改革,為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廁所優先於神廟」,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設施。
莫迪致力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府,他隨時會到高級公務員辦公室督察,或打電話查崗,他還頒布「11條戒律」整頓低效的官僚系統。據說,因此新德里的高爾夫球場生意一落千丈。
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響的是,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GST新稅制。這將有效降低企業、流通稅負,打造統一的印度市場。
統一市場對國家意味著什麼?強大!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對內實現邦國自由貿易,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為德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使德國迅速崛起。
如今,印度GDP總量居世界第7(超越第5英國,只是2年左右的事),GDP增速已連續3年高於中國,吸引外資連續2年居世界第1。
中印美三國1990年以來GDP增速比較
莫迪的聲望在印度可謂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經說,2019年大選,莫迪無人能敵。莫迪如果連任,印度的改革只可能愈來愈深入。
中印較量,將是2個超級大國的持久較量。
其實,我們只要稍有地緣政治觀念和歷史縱深,就能明白要成為超級大國,有3個主要前置條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員。國土面積至少要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曾經有近40%的領土淪陷,而且基本位於「漠河—騰衝」線以東,物產豐饒、人口稠密。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這個人口規模至少在1億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三要素之一(另外2個是資本、土地)。所以,古代戰爭往往就喜歡屠城。在二戰中,德國武器比蘇聯先進很多,但是蘇聯人口是德國2.5倍有餘,在前線,蘇聯士兵前面的倒下了,後面又源源不斷衝上來,德國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國土面積比中國還大,但是大部分區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不到4000萬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只能算上是「中等強國」。
三是要有一定軍事力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上沒有了大規模戰爭,但是軍事力量卻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最後「底牌」。這也是說,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美國擁有那麼多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在24小時內將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只有5個: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五國關鍵指標比較
國與國的競爭是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當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國走在印度前面。
但印度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印度在奔跑,中國也必須須臾不停。
本文由海外眼整合發布,了解更多海外諮詢請關注海外眼!
推薦閱讀:
※乒乓球應該怎麼練防守?
※心梗後出現後遺症怎麼辦?教你心臟康復5大處方!
※要怎麼樣才能讓十二星男回心轉意?
※愛一個人,你怎麼忍心讓她太懂事?
※露營野外究竟應該怎麼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