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出現異味的原因及調治方法

一些讀者來信詢醫問葯,提到口中出現異味,或苦、或甜、或酸、或咸等,諮詢這是何因所致,預示著什麼病變。在此《老友》雜誌專家顧問:江西中醫學院教授 主任醫師 黃存恆為大家做一綜合性解答。

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問診,其中就有問其飲食與口味。問飲食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問口味好惡,可察臟腑的虛實。口味,即病人口中的味覺。因脾開竅於口,其他臟腑之氣亦可循經脈上至於口。口中的異味,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映,故詢問病人口味的異常變化,亦可診察內在臟腑的疾病。例如:

1.口淡乏味:屬脾胃氣虛。因脾胃腐熟運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納呆,故感口淡乏味。

2.口甜或黏膩:屬脾胃濕熱。因甜味入脾,濕熱蘊結脾胃,濁氣上泛於口,故感口甜或黏膩不爽。

3.口中泛酸:屬傷食。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食停胃中不化,胃中濁氣上泛,故感口中酸餿。

4.口苦:屬熱。可見於火邪為病和膽熱之證。因苦味入心,心屬火,又膽液味苦,故火邪炎上或膽氣上泛,皆可使口中味苦。

5.口咸:多屬腎病及寒證。因鹹味入腎,腎主水,腎病及寒水上泛,皆可使口中味咸。

6.口辣:口內有辛辣味,伴見舌上麻辣感,或夾有腥味,皆為肺熱,因辛味入肺,邪熱之氣蘊於肺中。

7.口臭:口內出氣有臭穢不潔感,多屬胃火偏盛,常在溫熱病及「口瘡」、「牙宣」等證中出現口臭。

針對上述各種異味,可施行如下方法進行調治:

1.口淡:有見於外感風寒的,以祛邪為主;若見於病後胃虛的,用六君子湯調理(人蔘、白朮、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再加入藿香、蔻仁、佩蘭葉等,芳化和中。

2.口甜或黏膩:《內經》稱為「脾癉」,並謂「治之以蘭」,蘭草即佩蘭,取其芳香清化,亦可用瀉黃散加味(藿香、山梔、石膏、甘草、防風)。若口膩不爽,常伴舌苔厚膩,為濕濁極重,脾胃不化,可用平胃散(蒼朮、川朴、陳皮、甘草)和藿香、佩蘭、叩仁、米仁。

3.口酸:傷食者用保和丸之類(山楂、神曲、法夏、茯苓、陳皮、連翹、蘿蔔子);肝熱乘脾者,用左金丸(黃連、吳茱萸)加神曲、焦山楂、枳實等。

4.口苦:《內經》稱為「膽癉」。治宜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山梔、澤瀉)。肝熱或心火上炎者亦可用白菊花、蓮子心之類泡水飲。

5.口咸:屬虛火者,用滋腎丸(黃柏、知母、肉桂)引火下行;屬虛寒者,用附桂八味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加五味子等。

6.口辣:肺熱者,用加味瀉白散(桑皮、桔梗、地骨皮、甘草、黃芩、麥冬、五味子、知母)。

7.口臭:

①「口瘡」、「牙宣」者,用加減甘露飲(地黃、天冬、黃芩、枇杷葉、茵陳、枳殼、石斛、犀角、甘草)。

②口臭如餿腐者,屬消化不良,傷食,用保和丸之類。

③胃火偏盛者,用清胃散加減(當歸、黃連、生地、丹皮、升麻、大黃、石膏)。

④常有口臭穢氣者,也可用藿香煎湯,時時含漱。

更多健康保健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老友雜誌】(laoyouzazhishe)

此文刊登於江西《老友》雜誌,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西《老友》雜誌


推薦閱讀:

褲子的製圖方法:)
香蕉每次都放壞掉、學會了這種方法 竟然不夠吃啦
臑俞穴取穴方法
釋果曜:對治貪心和慾望的最佳方法是什麼?(一)
祛除魚尾紋什麼方法最快?

TAG:原因 | 方法 | 異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