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如斯,何不憑窗「閱」書|書單
據說在帝都,
這幾天天氣好得不像話,
但明天確實大家都放假了;
所以,
既然天氣那麼好,
要是不想湊熱鬧,
幹嗎不在家躺著好好讀幾本書呢?
比如,
今天這張書單就很不錯啊。
《匠人》 [美] 理查德·桑內特 著 李繼宏 譯 |
||||
《匠人》要探討的是一種基本的人性衝動: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慾望。儘管匠人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種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內特卻認為,匠人的領域遠遠大於熟練手工勞動的範圍;今天的程序員、醫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價值所在。 理查德·桑內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時空,從古羅馬的制磚工人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金匠,從巴黎的印刷社到倫敦的工廠,都是他筆下探討的對象。 歷史在實踐和理論、技藝和表達、匠人與藝術家、製造者與使用者之間划下了一道錯誤的界線;現代社會仍然沒有擺脫這種歷史遺存的折磨。但從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匠藝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進而為我們如何利用技能來指導生活提供了各種可行的方案。堪稱作者的巔峰巨著。 理查德·桑內特,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和思想家,目前擔任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傑出訪問教授。主要著作有:《19世紀的城市》《階級中隱藏的傷害》《眼睛的良心》《公共人的衰落》《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新資本主義的文化》等。 |
||||
《經濟人的末日:極權主義的起源》 [美] 彼得·德魯克 著 洪世民 趙志恆 譯 |
||||
彼得·德魯克的成名作。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幾個星期,德魯克開始動筆。1939年春,本書在美國出版,是第一本闡述極權主義起源的經典之作。 《經濟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國和英國形成熱烈迴響,也被認為是一部驚世駭俗的異端之作。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為此寫了一篇書評,稱它是「唯一一本了解並解釋兩次大戰間世界形勢的書」。後來,丘吉爾下令,每位英國軍官的背包里,都應該放一本《經濟人的末日》。 正如德魯克所言,「這是一本有關政治的書」。構成本書主線的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它的主題是權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興起。《經濟人的末日》專註於一個特殊的歷史事件:歐洲社會及政治結構的瓦解導致納粹主義的興起,並進而支配了整個歐洲。 在德魯克眼中,《經濟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與今天的年輕人關係最密切的一本書。它不僅有助於他們了解父輩們所經歷的那場災難,或許也有助於今天的這代人,避免在他們的人生中重蹈那場浩劫。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師。德魯克一生筆耕不輟,著書三十多種,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三十餘篇,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紐約時報》稱讚他為「當代最有啟發性的思想家」,《經濟學人》則盛讚道:「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 |
||||
《天堂來的第一個電話》 [美] 米奇·阿爾博姆 著 錢思文 譯 |
||||
全球5億讀者口耳相傳 超級暢銷書《相約星期二》作者 米奇·阿爾博姆最新力作 《剪刀手愛德華》製片人出手打造同名電影 一通「天堂」來電,撥動世人的願望羅盤 而愛卻指引了我們的航向 一則治癒所有傷痛的現代寓言 令人無法釋卷的屏息之作 阿爾博姆近年來最優秀的作品 米奇·阿爾博姆(1959—),美國著名作家。他的《相約星期二》全球累計銷量超過兩千萬冊。2003年小說《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成為當年惟一能在排行榜上與《達芬奇密碼》叫板的超級暢銷書。2006年推出小說《一日重生》。2012年新作《時光守護者》在《出版商周刊》《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及亞馬遜網上書店蟬聯多周銷售榜冠軍。 |
||||
《義大利的黃昏》 [英] D.H.勞倫斯 著 劉志剛 譯 |
||||
「一切都在機械化,人類生活的全盤機械化。」 D.H.勞倫斯的首部域外遊記, 見證他與義大利的初次相遇 本書是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一部域外遊記,也是其最知名的一部遊記作品。勞倫斯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和義大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四海為家的人生中,總共有三段旅居義大利的經驗:一戰爆發前在加爾達湖區,一戰結束後在西西里島,以及晚年養病在佛羅倫薩。《義大利的黃昏》是勞倫斯的第一部域外遊記,見證了他與義大利的初次相遇,也記錄了作者在旅途和客居期間的種種見聞與感思。 戴·赫·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著有長篇小說《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萊夫人的情人》(1928)等。 |
||||
《草葉集--沃爾特·惠特曼詩全集》 [美] 沃爾特·惠特曼 著 鄒仲之 譯 |
||||
《草葉集》是一部奇書,從內容到形式都顛覆了在它之前美國詩人們遵循的歐洲詩歌的創作模式。儘管它從問世至今飽受爭議褒貶,但卻被尊崇為地道的美國詩歌的誕生標誌,是19世紀世界文學史中最重要的詩集之一。 書的內容如此浩繁,從中史學家看到了19世紀的美國歷史,思想家看到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的美國式表達,哲學家看到了萬物皆有靈和靈魂不朽的信念,旅行者看到了美國野性曠莽的自然風光和壯麗沸騰的城市景象,青年人讀出了對肉體和性的讚美,老年人看到了對死亡的坦然無懼……惠特曼在美國與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此譯本由譯者鄒仲之根據英國華茲華斯詩文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沃爾特·惠特曼詩全集》 譯出,在「臨終版」草葉集的基礎上還增添了十餘首作者去世後附編的《老年的回聲》,以及數十首之前未收入詩集的作品。因此,這部新版的《草葉集》可謂迄今為止國內收錄最完整、最全面的惠特曼詩集。 |
||||
《小城》 [德] 亨利希·曼 著 常克強 華宗德 譯 |
||||
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生在義大利一小城的故事:一歌劇團時隔48年第一次來訪演出,讓全城居民翹首以待。但就演出問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意見:代表民主勢力的律師一派主張演出,認為它會給小城帶來生氣和商機;代表守舊勢力的唐·塔代奧神父一派則反對演出,認為它會敗壞城市的風氣和道德。小城平時隱藏著的矛盾藉此時機都充分暴露了出來…… 亨利希·曼與其胞弟托馬斯·曼同為德國最有影響的作家,素有「20世紀德國文壇雙子星座」之稱。代表作《臣僕》《亨利四世》《垃圾教授》堪稱世界名著。文學成就僅僅是他偉大的一部分,他偉大的另一部分,正如略薩所說「小說需要介入政治」——亨利希·曼在這個方面極具典型,更加具有顯著意義——他以一個作家身份,對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統治進行了頑強抵抗。 |
||||
《王,後,傑克》 [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著 黃勇民 譯 |
||||
講述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弗朗茲來到柏林投靠富商舅舅德雷爾,而後在引誘下成為德雷爾妻子瑪莎的情人,兩人合謀害死德雷爾。但當瑪莎得知德雷爾資助的一項發明將會為他帶來巨額財富時,她突然改變了主意。可瑪莎不久死於肺炎,於是德雷爾永遠無法得知妻子和外甥的背叛行為。 被納博科夫本人稱為是他所有小說作品中「最出彩的」一部。這是納博科夫的第二本俄文小說,1928年出版。40年後,他對其進行了諸多重大修改,並由其兒子翻譯為英文出版。從這部作品起,納博科夫開始頻繁玩文字遊戲、使用多種語言,創造眾多超現實的形象和人物。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
||||
《大瑟爾》 [美] 傑克·凱魯亞克 著 劉春芳 譯 |
||||
凱魯亞克後期的半自傳體小說,主人公杜洛茲是一位作家,是「垮掉的一代」所崇拜的偶像。他受邀去加利福利亞的海濱勝地大瑟爾度假,希望能親近大自然並遠離那些狂熱的崇拜者。可事與願違,他看到的大自然讓他有壓迫感,他甚至幻想海浪拍擊堤岸的聲音是對他種種罪惡的抨擊。酗酒過度的杜洛茲在經歷一番瘋狂的風流韻事之後,精神幾近崩潰,這也使他對垮掉派的理想落敗進行痛苦的反思。 傑克·凱魯亞克,與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並稱「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1957年《在路上》問世後,成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 |
||||
《殉教》 [日] 三島由紀夫 著 陳德文 譯 |
||||
三島由紀夫自殺前的第三部自選短篇集,為國內首次出版。 收入的短篇作品皆通過反時代的主人公,象徵性地描繪了三島文學的中心主題——對羅馬式理想世界的嚮往、「異類」與日常世界之間的關係,作家反常的現代「貴種流離」(有著尊貴血統的人被命運捉弄,遭到流放)和異類孤立的意識表露無餘。 三島由紀夫,日本著名作家,怪異鬼才,「日本傳統文學的驕子」,兩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為該獎候選人。三島的作品集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於一身,特別是採取日本古典主義與希臘古典主義結合的創作方法,描寫男性的生與死的美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各方公認的。主要代表作《金閣寺》《潮騷》《假面的告白》《春雪》等。 |
||||
《生日故事集》 [日] 村上春樹 編 林少華 孔亞雷 譯 |
||||
十多年前,村上春樹在接連讀了威廉·特雷弗《蒂莫西的生日》和拉塞爾·班克斯《摩爾人》這兩個以生日為主題的精彩故事後,萌生了一個奇妙的想法:從近十年發表的當代英語短篇小說中,搜集以生日為主題的故事編一個選集,並翻譯成日文出版。 中文版《生日故事集》中,村上春樹所撰寫的序言、評論和《生日女郎》由林少華譯自日文版,其餘作家的短篇小說有孔亞蕾譯自英文版。 |
||||
《夢宮》 [阿爾巴尼亞] 伊斯梅爾·卡達萊 著 高興 譯 |
||||
夢宮的任務是審查夢,對它們進行分類,但並不只是某些人的夢,而是所有居民的夢,無一例外。這是項宏偉的事業。相形之下,德爾斐神諭宣示所,以及過去所有先知和術士的預測就顯得幼稚可笑了。 夢宮絕不只是幻想或心血來潮的怪念頭,而是國家的棟樑之一。在反映帝國真實狀況方面,它要遠勝過督察、警察或帕夏管轄區地方長官撰寫的任何調查、陳述或報告。在、睡夢的夜間王國中,能夠發現人類的各個側面: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既有蜜糖,也有毒藥,既有偉大,也有脆弱。陰暗或有害的一切,或者在數年或數世紀內即將變成陰暗或有害的一切,都首先會在人類的睡夢中顯現。每一種熱情或歹念,每一種苦惱或罪行,每一次叛亂或災難,在實現之前,甚至早在實現之前,都必須要投射出它的陰影。正因如此,君主頒布法令:帝國領土上的任何夢,哪怕是由最最邪惡的人在最最偏僻的邊疆和最最普通的日子做的夢,都不得逃脫夢宮的審查。 伊斯梅爾·卡達萊,小說家、詩人。1950年代開始文學寫作,2005年獲得首屆布克國際文學獎,2009年獲得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5年獲得耶路撒冷獎。代表作有《亡軍的將領》《夢宮》《破碎的四月》等。 |
||||
《愛葯》 [美] 路易絲·厄德里克 著 張廷佺 譯 |
||||
《愛葯》是路易絲·厄德里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初版由十四個故事構成,一九九三年重版時另加入了四個故事。 有評論家認為,《愛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僅僅算得上一部短篇小說集,因為它沒有中心人物,沒有開端、高潮和結局,故事之間雖有些許關聯,但每個故事相對獨立;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由短篇小說構成的長篇小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長篇小說,是對印第安口頭敘事最好的繼承,彰顯了印第安文化的頑強生命力。 路易絲·厄德里克,詩人,小說家。父親是德裔美國人,母親是奧吉布瓦部落人,外祖父曾任部落酋長。厄德里克是美國當代最多產、最活躍、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美國印第安文藝復興第二次大潮的代表人物,曾獲美國全國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小說獎等。已出版二十餘部作品,被收入多部文學選集。 |
||||
《香港文學散步》 小思 編著 |
||||
香港文學、文化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文學研究大家、教育家盧瑋鑾(小思)教授的代表作。以精美的圖文志形式,勾勒出老香港人眼中獨一無二的香港文學地圖。 作者走訪香港土地上熟悉又新鮮的文學故事發生地,尋覓南來文人舊日記憶,魯迅、蕭紅、蔡元培、施蟄存、張愛玲……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詩文,地景,路線,照片,彼此交織,成為歷史與時空的復調交響。讀者可以帶著這本「文學地圖」,以文藝角度漫遊香港的大街小巷,在現實場景中跨越時空,進入作家的生命。 小思,原名盧瑋鑾,一九三九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教育家。 |
||||
《和他們說說戰爭、國王和大象》 [法] 馬迪亞斯·埃納爾 著 鄒萬山 譯 |
||||
1506年,米開朗基羅只身前往伊斯坦布爾。他要接下達芬奇無法完成的任務,為蘇丹建造一座跨海大橋,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實力和才華遠高於勁敵達芬奇。 只是時間流逝,米開朗基羅遲遲無法完成大橋的設計,羅馬教廷卻已下達通牒令,令其即刻返回。教皇的盛怒、貴族的蔑視、勁敵的威脅令米開朗基羅無所適從。詩人梅西希的出現令背井離鄉的畫家稍感安慰,兩人的友誼在伊斯坦布爾的幽巷和酒館中滋長。 與此同時,一場針對米開朗基羅的刺殺也在暗中進行。鮮血和陰謀,背叛和友誼,詩人到底是敵是友?這段存封的歷史終是遺落在古老的東方…… 馬迪亞斯·埃納爾,法國作家兼翻譯家。出版的作品並不多,但已獲得一些重量級的獎項。《完美開火》獲法語國家五大洲獎;《地區》獲法國國家電台文學獎和十二月文學獎;《和他們說說戰爭、國王和大象》除了奪得法國龔古爾特別獎之外,更是成為當年的暢銷小說。 |
||||
《時情化憶》 [法] 米歇爾·布托 著 馮壽農 譯 |
||||
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人物米歇爾·布託名作。作品巧妙利用時間的分解與組合,以日記體形式,通過對一樁疑案的追蹤、一段愛情的回顧,記錄了主人公——法國青年雅克對英國一座迷宮般城市的探索、反抗與追憶。作品段落布局匠心獨運,極富形式感與象徵性;作品呈現的跌宕懸念、異國情調、宗教隱喻等,又使其不同於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無情節、無主要人物」的新小說派小說。該作曾獲得法國費內翁文學獎(1957)。 米歇爾·布托,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人物,以具有「百科全書式的新小說技巧」而聞名。 |
||||
《佛羅倫薩之夜》 [德] 海涅 著 趙蓉恆 譯 |
||||
歌德和海涅是19世紀德國文壇兩顆璀璨的雙子星。本書採擷了海涅的三部中篇小說和一部可與歌德的不朽詩劇《浮士德》媲美、鮮為人知的散文劇本《浮士德博士》,兩者同工異曲,兩廂對照閱讀相當精彩,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談。 三則小中篇是:《佛羅倫薩之夜》、《巴赫拉赫的拉比》和《封·施納貝萊沃普斯基先生回憶錄》,都是海涅小說的名篇。 亨·海涅,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詩人以平常的辭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 |
||||
《常識》 [美] 托馬斯·潘恩 著 蔣漫 譯 |
||||
本書內容確實如書名所言,全是常識,但這些常識是就今天而言的。 在萊剋星頓的槍聲打響之後的1776年1月,這本書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作用是今人所不可想像的,可以說它就是促使美國從不列顛帝國中獨立出來的出版物。 本書的出版深刻揭露了英國的黑暗與壓迫本質,使得很多人最終下定決心與英國決裂,極大地鼓舞了人們謀求獨立的士氣。該書入選「改變美國的20本書」,同時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托馬斯·潘恩,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也出自潘恩。他撰寫了鏗鏘有力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被廣泛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後來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 |
||||
《有栖川有棲國名系列(八種)》 [日] 有栖川有棲 著 果露怡 王延慶 馬惠等 譯 |
||||
本套書系是「日本本格推理作傢俱樂部」首屆會長、日本新本格推理先鋒有栖川有棲「國名系列」代表作。 「國名系列」自1997年出版首部《俄羅斯紅茶之謎》以來,有栖川耗時十餘年完成《俄羅斯紅茶之謎》《瑞典館之謎》《巴西蝴蝶之謎》《英國庭園之謎》《波斯貓之謎》《馬來鐵道之謎》《瑞士手錶之謎》《摩洛哥水晶之謎》等八部作品。情節離奇,結局出人意表,嚴謹推理與懸疑氛圍並重,堪稱其創作生涯最為重要的八部作品,也是其向其偶像——著名美國推理大師埃勒里·奎因致敬的作品。 本次是國內首次推出「國名系列」全譯本套裝。 有栖川有棲,作品風格新奇且邏輯縝密,是目前活躍於文壇的人氣推理作家,曾任「新本格推理作傢俱樂部」首屆會長,與綾辻行人和法月綸太郎並稱「關西三大推理小說家」。以江神二郎與犯罪學者火村英生副教授為偵探的推理小說最為著名。因有栖川有棲在寫作中承襲美國著名推理大師埃勒里·奎因的解謎風格,令其贏得「日本的埃勒里·奎因」之美譽。 |
||||
《書之人》 [美] 傑拉爾丁·布魯克斯 著 孫法理 譯 |
||||
一部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小說。 《哈加達》是猶太世界最受歡迎的典籍,也是史上版本最多的猶太經典,而1894年在薩拉熱窩城被發現的這一本《哈加達》,是第一本被重新發現的,帶有人像的中世紀希伯來語插圖手稿!——人像藝術在中世紀猶太人中已被滅絕。薩拉熱窩《哈加達》從此被視為稀世珍寶。 故事採取雙線索的講述方式。主線是主人公、古籍維護專家漢娜·希斯博士受聯合國委託,去薩拉熱窩修復一本戰爭中被搶救出來的奇書,即薩拉熱窩的《哈加達》。從戰火中搶救了此書的是薩拉熱窩圖書館館長奧茲仁·卡拉曼。他們在共同工作中很快相愛,但是在之後有關此書的一系列離奇事件後,他們之間產生了誤會。於是漢娜離開薩拉熱窩、去每一個能夠幫助她解開謎團的專家、老師、朋友那裡尋找有關此書的線索,在這個過程中,她也發現並解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 在不同領域的奇人的幫助下,她終於明白了一片蟲翅、一根羽毛、一塊酒痕、一滴鹽水、一絲白毛所蘊含的意義……故事的另一條線索就此展開…… 傑拉爾丁·布魯克斯,2001年出版的《奇蹟之年》是澳大利亞政府推薦全民閱讀的年度佳作。2006年因小說《馬奇》獲普利策獎。 |
||||
《陪你走進你的心》 [美] 邁克爾·斯科菲爾德 著 孟麗 譯 |
||||
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的女兒珍妮,6歲時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最嚴重的精神疾病。 本書開啟了書寫精神疾病作品的新領域。起初,讀者們看到的是珍妮幼年時令人難以置信的潛能:聰慧,在學習極度抽象概念時表現出的天才智商;接著,他們目睹了疾病現身時的早期癥狀,和她的父親邁克爾為了尋找合理解釋而做的種種努力:他不懈地尋求著答案,無數的藥物嘗試、入院治療等,他們的家庭幾乎分崩離析;在故事的尾聲,他們最終戰勝了疾病,塑造了全新的信念——他們可以給珍妮創造一種充滿快樂的生活。 這是一位父親剖析靈魂的自傳,展示著他和妻子在竭盡所能幫助珍妮、保存一個完整家庭的同時,日日經受的那些鬥爭與挑戰。它也是一部充滿激情、引人入勝的作品,它毫無保留、栩栩如生地記錄了邁克爾的承諾——一定要將女兒從精神失常的邊緣帶回來。 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任教於加州大學北嶺分校,教授寫作課程。他在www.JanisJourney.org上撰寫有博客,記錄他和家人與珍妮的精神分裂症抗爭的經歷。 |
||||
《沖繩·和島貓一起散步》 [日] 仲村清司 著 沈葉菁 譯 |
||||
一本沖繩那霸小巷的散步指南,是一則與貓對話、被貓治癒的溫暖故事。作者仲村清司,大阪出生,京都求學,東京討生活。在38歲那年,迷失了人生方向的仲村突然決定移居沖繩島首府那霸。49歲那年,獨居時間過長的仲村,罹患上了憂鬱症。當他開始考慮要不要娶個太太作伴時,收到了友人贈送的流浪島貓,他給她取名「向田小姐」。 白天,他將向田小姐裝進背包里,隨意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夜晚,他們徘徊於醉客往來的街頭,不經意間邂逅了那些曾經錯過的風景。亞熱帶的陽光散落在蜿蜒的小衚衕,苔綠色的大海微波蕩漾,波光粼粼。路邊小花星星點點,螢火蟲在羊腸小道亂舞,還有那些與向田小姐一樣的島貓們,以及藏在小巷深處的咖啡館、雜貨店、老字號酒店,這一切的一切都顯得分外清新…… 精彩附贈: 1)手繪貓咪景點地圖; 2)街巷散步路線指南; 3)獨特個性小店推薦; 4)島貓拍攝特別秘訣 |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美] 朱迪斯·哈里斯 著 張慶宗 譯 |
||||
《教養的迷思》是喬治·米勒獎(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獲獎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薦過這位與眾不同的心理學作家。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里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在英國的早期上流社會,許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來的十年是在寄宿學校生活,結果,言行舉止還是和他們的父親相似?「教養的假設」不能解釋這些現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並預測它將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哈里斯提出的理論,將改變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時,哈里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忠告:你什麼可以做,什麼無法做到。同時也將父母從「不能培育出自信、快樂、舉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朱迪斯·哈里斯,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199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予傑出心理學作家的喬治·米勒獎。撰寫過多本關於「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基因或教養》以及這本《教養的迷思》。哈里斯是位獨立的研究者,於演化、社會、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見解獨到。《教養的迷思》自出版以來,因其挑戰傳統認知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與迴響。 |
||||
《米紙日記》 [威爾士] 弗朗西斯卡·賴澤赫 著 應雁 譯 |
||||
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於2014年榮獲威爾士年度圖書的小說獎。同年,弗朗西斯卡以短篇小說《剝製師的女兒》入圍BBC年度短篇小說獎的決選名單。她還為紀念傑出的威爾士作家凱特·羅伯茨創作了一部威爾士語劇作《朋友》(Cyfaill),該作入圍2014年度威爾士劇評最佳劇作獎決選名單。 從威爾士到香港,從香港到威爾士;去時夫妻,返如陌路;親生父女,若隔天涯;戰火、離別、抗爭、傷痛讓愛非愛,情非情。 倘若每次離開故土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那麼每次回歸便是一次重生。沐浴戰火、飽經傷痛,回歸之途荊棘遍布,涅槃重生尚可期? 弗朗西斯卡·賴澤赫,斯旺西大學創意寫作副教授。2002年被任命為《新威爾士評論》編輯。 |
||||
《植物的私生活》 [韓] 李承雨 著 丁生花 譯 |
||||
「植物的私生活」意味著「成為樹的人們所埋藏在心底的愛情秘密」。私生活是「一部分」,但是沒有公開過的那一部分若是比公開了的「全部」還要大或重要,那麼,那一部分就會是全部。 小說以揭穿私生活的反面的方式直接揭示了因歷史和社會的壓力而隱藏起來的個人的真實或內心的創傷。這時候的私生活意味著「沒有公開的秘密」或「個人的、日常的內心」。作者通過私生活的公開和復原將私生活的社會性和社會的個人性都展現了出來。 李承雨作為韓國代表性觀念小說作家,善於以分析性的筆觸,細緻入微地描寫人類的內心世界。2000年以後,李承雨開始脫離過去的觀念化主題,嘗試通過小說將聖潔與低俗、精神與肉體結合在一起,探求現實與日常生活的意義。著作有長篇小說《艾利吉格頓的肖像畫》《地上之歌》《植物的私生活》等。曾獲得大山文學家、黃順元文學獎、現代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 |
||||
《尋覓王者》 [韓] 成碩濟 著 丁生花 譯 |
||||
長篇小說《尋覓王者》出版伊始就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獨特的敘述方式在韓國引起轟動,小說以一個小城的黑社會為背景,用特有的輕鬆易懂的文體和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隱藏在人心深處的權力和慾望的意識世界。 成碩濟,1986年以詩人的身份正式登上文壇,但他更多的是作為小說家開展創作活動。成碩濟小說的絕妙之處在於他善於使用隨心所欲的口語體,詼諧、輕快地敘述出各種素材。曾獲得東仁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李孝石文學獎等。代表作有《逃亡神偷》《黃萬根語錄》《尋覓王者》《人性化》《透明人》等。 |
||||
《慰安婦》 [德] 魯特·哈羅 著 趙興辰 譯 |
||||
小說共有三條線索。一是在日本法庭,當年的「慰安婦」林美安,現在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起訴日本政府當年強征慰安婦。 在審理期間,美安回憶起過去的痛苦經歷:1938年,美安13歲,在尋找工作時被騙進日軍的「慰安所」。在度日如年的五年之後,美安逃走,歷盡艱辛後終於回到了家。她的慰安婦歷史被村裡人知道後,遭到家人和全村人的鄙視,最後背井離鄉,去一個無人認識自己的地方。 另一方面,德國留學生麗莎在南京留學過程中第一次聽說了「慰安婦」這段歷史,決定以此進行研究。在與曾經的「慰安婦」林美安相依為命的女孩蘇和平與麗莎勸說下,美安同意前往日本,作為當年被日本強征成為「慰安婦」的中國婦女代表,對日本政府提起訴訟。 德籍以色列裔漢學家魯特·哈羅博士,1997年前往中國南京大學學習漢語。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她決定著手研究關於「中國大陸及台灣慰安婦」現狀的問題。2001年12月,她特意赴荷蘭海牙旁聽了與「慰安婦」問題有關的國際法庭的審判,結識了上海大學歷史系的蘇智良教授,並在他的幫助下於2002年前往武漢與三個當年的「慰安婦」倖存者見面,同時進行了採訪。 |
||||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推薦閱讀:
※書單 | 你真的了解那個日本和那場戰爭嗎
※書單來了| 這5本書告訴你,要麼戰勝孤獨,要麼正視孤獨
※書單 | ?????? ??????
※讀什麼樣的書,讓你賺錢更多?
※理財終極書單:從入門到進階 | 記得收藏
TAG: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