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放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01

四歲多的堅果進入了「髒話敏感期」,最近喜歡說「小屁孩」三個字。春節前我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但當時說得還不是很頻繁。春節期間他突然非常頻繁地說這三個字,鬧著玩的時候常說,有人惹他不高興的時候也說,無論對誰,沒大沒小。

這樣的變化有些來由。

平時我和堅果爸爸上班,堅果不上學的時候爺爺奶奶帶他。「小屁孩」三個字應該不算特別粗魯,老人對孩子寵溺,大概他們聽見了也不當回事,不去說他。而我早已和堅果爸爸約定好,聽見堅果說「小屁孩」,別理他,不給他任何回應,忽略他的髒話,不怒也不笑,不責備也不說教。沒回應他就會覺得無趣,一直無趣就會慢慢放棄。

在這樣的策略下,堅果這毛病雖沒完全消失,但也沒進一步發展,至少是這樣!

春節期間,家裡來了客人,每每孩子說起這三個字,堅果的爺爺、奶奶、爸爸以及我,誰聽見了都會認真制止他再教育他幾句:「這樣說話不禮貌!」「這樣不好!」「不可以說這三個字!」「這三個字非常難聽!」……推己及人,大家對待這個問題方式的變化,心理動因想必是一樣的:不能在親戚面前無禮,在親戚面前不能沒面子,不能讓親戚覺得我們不教育娃。(是的,儘管明白不應該把面子看得太重,但要完全放下面子,還是很難做到的,包括我。人吶!)

意料之中,這樣做的效果是,孩子越來越頻繁地說「小屁孩」了。因為我們的反應——尷尬、生氣、瞪眼、撇嘴、批評他、制止他、向親戚抱歉解釋——無疑都讓孩子覺得他說的髒話引起了反響,這個反向強化了他的行為。孩子的心中會響起這樣的聲音:能把大人惹急,我多有能耐啊,有能耐還不得多多顯身手?

最終,我們對堅果的說教,反而成了他不良習慣的催化劑。

行為背後一定有促其發生的原因,好的教育是對原因做工作,而不是單單教化表面行為。有些原因我們可以去克服、改善或避免,但有些原因我們可能對它無能為力,比如孩子「髒話敏感期」的小髒話。但無論何種情況,對於孩子,表面的說理、教育起效都不大,甚至常常有反作用。

思想學家盧梭曾說:「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千百年過去了,我們依舊純熟地運用著它們。

現在年已過完,不存在面子問題了,我該和家人再來談談如何對待堅果愛說「小屁孩」的問題了。

02

前天,看到親子導師應童老師在朋友圈發的一篇名為《孩子本無事,父母勿擾之》的文章,文中應童老師談到了她兒子小麥的一段成長曆程。經應童老師本人同意,我在此轉述與大家分享:

小麥小時候不喜歡叫人,遇見長輩從不會依著大人的意願去稱呼問候,這曾讓小麥外婆很憂心。

但應童老師對此一直保持淡定,不給兒子貼「沒禮貌」的標籤,也不要求他嘴巴甜,允許他如是,亦愛他如是。

現在小麥11歲了,禮貌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知道叫長輩問候長輩了,過年時候去看望親戚,見面問候長輩之後還主動跟長輩說「新年好」。

前幾天小麥還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如何招待客人》,文中談到了他對招待客人的一些個人見解,說對待不同的客人要根據他們的喜好採用不同的方式,入情入理,頗為獨到呢!

你看,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孩子的眼睛最終都能看得懂這世界和社會,時候到了,孩子自然領會世間規則情理。

在社交方面,小麥自幼也比較「淡漠」,有人動了他的東西,跨入他的界限,他便無法容忍,輕則眼淚汪汪,重則撲倒在地。哪怕對方是比他小得多的孩子,一旦他感到自己被觸犯,他就炸了。

應童老師對此也保持淡定,就算他跟別的小夥伴打起來了,應童老師也不去說教,不去勸架。因為她知道,邁入青春期之前的男孩,打架是他們的社交方式之一。孩子也沒有要求她介入。

打歸打,打完後,孩子們很快又玩到一塊去了,彷彿戰爭不曾發生過。

應童老師談到:當孩子處在衝突中的時候,他滿臉通紅、額頭冒汗、手腳亂動,這個過程他的情緒能量從高漲到耗盡,完成了身體自動釋放創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被完整地經歷了,父母不去評判,孩子就只是去經歷,他不會執著也不恐懼任何一種狀態,從而發展出理智而自由的心智。

應童老師的這份淡定著實讓我嘆服!

別的事情我尚可從容以待,但對孩子打架,我從未做到真正的淡定,一看見就想去干涉,各種不放心。

這兩天我一直在反思,是否我對孩子還是有過度教育之嫌。

就比如說孩子打架這事,我素來都介入比較多,共情,說教,遊戲引導……我知道的除了打罵責罰以外的方式都試過,但孩子還是喜歡用拳頭來商量事。我的介入似乎並沒有什麼卵用。

也許,我真該嘗試去放手更多了。

我一直說要相信孩子內在有自我整合的能量,現在看來,我相信得還是不夠啊!

很多時候我們忍不住去教育孩子,是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如我們懂得這個世界,其實,不是孩子不懂這個世界,是我們不懂孩子的世界!

03

我們的自以為是,還表現在過多指導、提醒孩子。

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在她的著作《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講到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愛帕米是一個5歲大的小男孩,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小村莊。

一天他的媽媽需要一些黃油,她決定讓埃帕米去商店買。他非常高興能夠為媽媽做一些事,因為他很愛媽媽並且知道媽媽也愛他。臨行前媽媽對他說:「注意你用什麼方法把黃油帶回來。」

埃帕米蹦蹦跳跳地向商店走去,邊走還邊哼著曲子。

在他買到了黃油之後,他想起了媽媽的話。他變得很小心謹慎,因為他從來沒有帶黃油回過家。他想了又想,最後決定把它放在帽子下面的頭頂上。陽光很暖和。當他回到家時,黃油已經開始融化,併流到了他的臉上。他的媽媽輕聲斥責他:「愛帕米,你難道沒有與生俱來的常識嗎?你應該把它放到流淌的小溪裡面冷卻,把它包在袋子裡面,然後跑回家。」愛帕米感到非常傷心,他讓媽媽失望了。

第二天,她讓他去商店買了一隻小狗,愛帕米非常高興,他知道這回需要做什麼了。他非常小心地把小狗完全浸入小溪中冷卻,當它變得冰涼僵硬的時候,他把它放入一個袋子裡面。他的媽媽嚇壞了,尖聲叫到:「你沒有與生俱來的常識嗎?你應該在它的脖子上套一個繩圈然後把它牽回家。」他愛他的媽媽而她也愛他,但是卻發生了這麼可怕的事。現在他準確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第三天,她的媽媽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這一次她派他去買一塊麵包。愛帕米愉快地給麵包繫上一根繩索並在灰塵中把它拖回了家。他媽媽只是嚴厲地看著他,沒有說任何話。

第四天,她決定自己去商店。臨走前她剛烤好了一個櫻桃派,並且對愛帕米說:「注意你是如何在櫻桃派周圍走動的。」愛帕米非常、非常小心。他把他的腳正好踩在櫻桃派的正中央。

埃帕米因為很在乎媽媽,所以很在意媽媽的指導和提醒。他不想讓媽媽失望,因此非常小心地按照媽媽所教他的方法去做,希望能把事情做好。他如此在意媽媽的提醒指導,一門心思都在這裡,以至於他完全失去了自主判斷力。

「這個寓言列舉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的令人悲傷的困境。判斷力決定了人們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但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所有的情境。」(薩提亞)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適時、恰當的引導,但過多地提醒孩子,恰恰是對孩子判斷力的剝奪,干擾了孩子自主能動性的發展,阻礙孩子內在潛力的發揮。

過度教育的悲哀盡在於此了。

04

昨天我在媽媽群分享了上面這個寓言故事,有媽媽說,「怎麼管孩子」是她每天都在面對的問題,很頭疼。

其實,什麼時候該教育,什麼時候不該教育,該怎麼教育,也是我每天都在面對的問題。

但有兩點我一直是比較清楚的,也在努力去做到:

1.不瞎管!

除了基本的安全和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問題的事情,一般情況,在我沒想清楚怎麼管之前,就不管、不教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整合。

因為,不恰當的教育,真的不如不教育。

2.不說教!

說教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我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共情,通過感受來讓孩子認知所發生的事。我們都對「知道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人生」這句話感同身受,孩子也一樣,對成長最終起作用的從來都不是教條,而是體驗,體驗本身就在啟發著孩子。

經過這兩天的反思,我想,我還可以放手更多。

放棄刻意教育,不要過多地去指導、提醒孩子,放下為孩子掃除一切成長障礙的執念,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讓孩子在更抱持的環境中更自由地探索,孩子的生命自然豐盛蓬勃。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放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正如應童老師所言——

孩子本無事,父母勿擾之。

-END-

小果媽咪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66章 無爭
解構中國校服市場生態:百家爭鳴 各具千秋
知乎的「贊同」與「感謝」是否與幼兒園的「小紅花」具有相同效用?
想讓孩子從叛逆走向自我教育,離不開這5個字!
當被人問上學到底有什麼用時該怎麼回答?

TAG:教育 | 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