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樣本——大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的命運悲劇
我們來談談中國歷史上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朝代——明。之所以講這樣的一個朝代是因為這個朝代確實十分有意思。
第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這是漢民族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且持續了276年,整個明王朝在表面上看上去這所以會亡國完全是因為意外,你不能不說整個滿族人在統一整個中國的時候運氣簡直好的不像話。諾大的一個明王朝就這樣稀里糊塗就走向了死亡,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李自成帶著農民起義軍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給逼得梅山自溢與此同時明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農民起義建立也是由農民起義推翻的大統一王朝,在中國的歷史中你找不到這樣的先例。
我們奇怪的是像宋朝滅亡的時候有十幾萬的人跳海殉國啊。可是崇禎皇帝死的時候呢,多慘啊,只有一個老太監陪著去梅山,所有的大臣都跑了,據說崇禎皇帝在鳴鐘召集大臣時就沒人來。這是為什麼?而且朱由檢死的時候最恨的不是所謂賊寇,叫的是大臣誤我。朕非亡國之君,眾臣是亡國之臣!死前寫了兩行遺言說的是「朕雖薄德,上天干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是不是很奇怪?有這麼個說法說當時太子朱慈琅被李自成抓住了,那個時候李自成就問太子崇禎的下落?
(崇禎)
並且說若他不死我必不殺他。所以你看當時農民和皇帝的矛盾沒有那麼劇烈嘛。
崇禎死了以後幾天屍體就那麼擺著也沒有收屍,這件事情在古代那個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的年代,實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最後是一個六品小官實在看不過去了,把皇帝和皇后的屍體用柳木棺材一埋了事。
現在我們就要來分析這大明到底怎麼亡的。
這一竿子就插得到這明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老朱家的朱元璋身上,這個傢伙是農民出身,那叫一個苦大仇深,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對官僚集團是十分的不順眼啊。厲害的是這貨又特別能幹,所以整個國家的事情事無巨細他全部都包圓了。這裡有個著名的事件就是老朱把丞相這個職務給撤了,就是不設丞相,也就沒人和他爭權了。
中國的政治史其實就是一部君王和臣子鬥爭的歷史,其實從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便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封建皇權的膨脹史,在漢朝的時候君權與相權是分庭抗禮的,那時的丞相是可以開府的,也就是有著獨立於君權的相權,所以才會有像諸葛亮這麼牛逼的丞相在國中呼風喚雨。後丞相的權利被大大的減弱了,是不可以開府的了。到了宋朝的時候,又有了這麼個故事,就是在宋朝以前,丞相在皇帝面前是坐而論道的,到了宋太祖的時候呢,宋太祖就覺得不爽了,要分掉丞相的權力,那個時候丞相是范質,宋太祖就對范質說:啊,你看我年老了眼神不好了,把文件遞過來我看看,這范質是個老實人,就這麼做了,但是等他回來的時候椅子就被一個小太監給撤掉了,從此丞相在皇帝面前就沒有了坐位。中國的皇帝在對於權利的爭奪中一直是在於百官進行一個博弈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用的時間比較長,你看像到了明朝的時候直接就沒有丞相了。到了清朝,那更離譜,那叫在軍機處跪受筆錄,就直接沒有你說話的份。你就跪著記就得了。所以中國這種君權的膨脹就沒有停止過。
話說回來,說老朱把丞相給撤了。可以,因為他老朱是個勞模,啥事都搞定了,可是老朱死了以後那些個皇帝哪有玩得轉的。叫他們一天到晚就處理國政?除了朱元璋明朝就幾個敬業的皇帝,除成祖朱棣,再有就是亡了國的崇禎了。所以到了朱棣的時候覺得這他么天天批摺子吃不消了於是又搞了個文淵閣大學士,裡面其實就是所謂內閣了,裡面的老大叫做首輔,負責處理朝政而且這個內閣幾乎支持整個明朝運轉了二百多年,相當於又把丞相加了回來,只是換了個名字。等於還是把權利又還交給了文官。所以你可以看到皇帝是對於官員是本質上不信任的,但是又必須依靠文官系統來掌握整個帝國,這就造成了一種矛盾,整個歷史的走向就是皇帝不斷用自己身邊的人去代替外庭他所不熟悉的文官,所以太祖設了錦衣衛,後面又有東廠,又設西廠,但是一旦這麼做時間一長,你所下放的人又變成了外庭的一部分。又不斷變出新的官職,像漢初的什麼尚書是什麼?其實就是服務皇帝給皇帝翻書的么。這種傾向一直持續了整個封建制度的終生這是一種內生矛盾沒的辦法去避免。但是到了王朝末期,皇帝真的就沒有辦法去與臣子對抗了。官僚機構的力量就已經膨脹的非常厲害了。
先把這頭按住不說,我們說另一個方向,一開頭說過崇禎和官員的關係十分不好,一方面崇禎自己性格很有問題,他不擔責任就是沒擔當。另一個方面在於皇帝和臣子之間內生的矛盾,我要用你,但是我又不信任你,所以崇禎對於臣子一直都是喊打喊殺的,這是他所唯一能做的事情。
(太祖)
明太祖在明朝的建立之初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以至於到了後來這樣一種習氣實在積重難返,這就是重農抑商的傳統,你們一定以為這很大一部分的抑制的商業的運行吧?其實不是這樣的,主要不是抑制的商業的運行,而是讓商業一直在流通的領域進行運轉,而這同時又幾乎不會對大明整個國家的運行有任何的貢獻,才導致了這樣的一種局面的到來。明初的時候,老朱覺得元朝稅收得太多了吧。於是就把稅率普遍下調了,基本上商稅就是三十稅一,朱元璋認為農業是重頭於是在農業上收的稅很重,終明一朝,商稅只佔了10%,大概鹽稅%5,其他雜稅佔了%10左右,剩下的全部都是農稅,但是奇怪的是明朝農稅最重的地方在哪?在蘇松二府,也就是江南之地,同時這裡也是明朝最穩定的地方,相反明朝最亂的地方在哪,在關陝之地。單說這商稅收得少,這商稅不止在於收的少,還有很多不收的情況,比如說官員的稅收就不收,舉人,進士的也不收,就是說有功名的情況下是不收稅的。當然這樣的不收不只是商稅,農業稅也是不收舉人的。
整個明朝在商業上幾乎就不收稅,就這也叫重農抑商?其實是把大量的資本向流通領域推進。同時朱元璋還開創了所謂路引制度想把百姓就栽在地里,你們就好好的幹活就行了,照他的設想就是該做什麼就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做什麼別改了,不過像這麼無厘頭的事情他活著的時候就沒有怎麼認真的執行,就別說他死了以後了,所以後期像什麼路引制度基本也就廢了,商稅別說三十稅一了基本就沒收(當然也不是明朝全部時期都是這樣的,只是像明未這種情況就十分嚴重了,而且也十分致命)。
再說明朝的政治制度,我們一開始說過明朝君臣之間的關係不好,皇帝始終對於他手底下這些臣子是十分不信任的。我們老朱是十分有才啊創造性的發明的言官御史制度。就是讓小官來制約大官,他們一天到晚的主要工作就是罵人。罵完這個罵那個,朱元璋給了言官一個權力叫做風聞議事,就是說你不用有證據,聽說什麼都能罵,這可真的厲害啊。
(戚繼光)
但是話說回來這有用么?用腦子想想都知道,沒用。前期朱老大在的時候還可以壓的住,他死了以後,御史幾乎就只有一個用處,被大官拿來當槍使,成了朝臣的御用槍手,指哪打哪,平時屁話都不敢放一個因為明朝所有奏摺都是明奏。其實這也好理解,縣官不如現管,皇帝再大其權力也要有執行者,所以當這些官員進入事個官場之後也就成了官場的一部分。他們也就只能按照官場的行為準則來進行活動,不能隨便亂來。比如說京官的俸祿是絕對不夠花的。基本上都是靠外官的孝敬,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別敬。基本上就靠著這些生活。你說你能不收么?不能吧。所以官場的運行自然的在一套規則的作用之下就自然會形成一個整體,就是一個大的集合。這個集合由一系列的潛規則給串聯起來,只要你做官就逃不脫。所以為什麼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時候那麼長,主要是官場這一套體系自然在運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道咸宦海見聞錄》裡面有很多相關的東西,明朝中晚期的官場基本上也就是這樣了。
好了講到這我算是把主要的素材算是講完了,可是還是沒有講到明朝是怎麼亡的。現在我把這裡面的諸般邏輯給理理清楚。
其實在明末有這樣一樁事情。就是明末的時候不是沒錢么?又有三餉(剿餉、練餉、遼餉)超過1600萬兩的支出了。
(大明宮)
崇禎就對大臣說這麼著吧,你們好歹捐點兒。叫做助餉。這肯定沒人願意出嘛,誰都知道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啊。所以崇禎就想找個帶頭的,就叫他老丈人周奎出錢,好說歹說那叫把刀逼脖子上了。咬牙出了一萬兩,崇禎就說太少了,至少兩萬兩。周皇后就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首飾賣了湊了五千兩,讓父親再湊點交上去,他父親一看,唉?還有回扣,就自己又扣下了2000兩交了3000兩上去。
明朝後期已經糜爛成了這樣一種狀態,這是怎麼造成的?其實原因就在之前我所講整個明朝的政治生態所造就的,而到了崇禎的時候基本就屬於積重難返的狀態了。
明朝首重農稅,農稅是國家之本,幾乎佔據了整個明朝的稅收75%可是我們知道隨著人口的增長農業的利潤反而是越來越少的,因為種地的人多了,而土地變少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土地相對的減少而在於土地的相對集中。也就是所謂的土地兼并,下面的重點來了土地的兼并損害的並不是農民的利益,也不是損害地主的利益,因為這都是在整個自由的市場條件下進行的,我們以前以為的巧取豪奪其實是少數。大部分的土地兼并都是自願的。這是為什麼因為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稅,也就是說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或賣或送給有功名的人名下那麼這些土地就可以不交稅了所以在整個明王朝的運行過程中就有越來越多的土地向這些有功名的舉人,進士手中聚集,那是候有個說法叫做投獻就是把土地獻出去給那些有功名的人。所以整個明王朝土地兼并最嚴重的江南反而是最穩定的,因為實際上他們的稅是很少嘛。在實際的運作中。江南的這些官紳基本上和朝廷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各種潛規則,這樣這些人的利益就有了保障,因為朝中有說得上話的人。而像江南基本上又是當官的人最多的地方,所以這些人就有很強大的政治力量。但是在實際的歷史上,哪怕是那些舉人和這些百姓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往往只是免了稅,但是只要給這些舉人一部分就可以了,自然就庇護住了這些人,這樣一張利益網就構建起來了。但是像那些關陝之地,第一官員相對來說少一些,第二,自耕農比較多,所以被搜刮的不成樣子,加之天災不斷,所以大亂都出在關陝。土地兼并損害的只是國家的利益,但是對於農民所損害的利益是幾乎沒有的。整個大明,稅是越收越少了。關於土地兼并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說蜀中有個大才子叫做李調元,農民為什麼要把地賣了,因為支持不起嘛,地方上的胥吏和有地的農民那是亂來的。但是如果有功名就不敢胡來,所以李調元就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子孫何可一日不讀書也?」。
(大明宮)
難道皇帝不知道么?不知道這樣的所謂土地兼并的狀況?其實他知道,但是他沒有辦法解決不了。明朝有個牛人收做張居正,他在做內閣首輔的時候做了很多改革啊,一條鞭法,只問人頭收稅,清查天下土地,也就是萬曆年間的事情,當然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問題,沒人敢和他亂來。大明稅收是逐年上升的,地主不得以吐出了很多土地,但是他一死就沒辦法了,制度萬曆皇帝也沒有變,但是就是收不上稅,因為沒有強人壓著,皇帝也拿這些人沒有辦法。他得依靠文官系統去治理這個國家啊總不能把這些傢伙全殺了吧?其次,人人都知道商稅能收上很多,而且這些王八蛋官商有錢的很,但是就連張居正在的時候都不敢拿商稅動手,為什麼?因為這是牽動了一個大傢伙,就是當時整個官場的利益,在當時整個官場其實不是靠俸祿吃飯的,像農業稅我們剛才說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商業稅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他就收不上來,這已經是整個官場上的人所有的利益來源,因為大量的官員要麼是自己做生意,要麼就是家裡有人在做生意而官身基本上就相當於保護傘一樣的存在。如果想要收商稅哪怕是張居正也只有一條路就是死的不能再死,因為這裡面盤根錯節太多而且做為一個官員他自己也是從中得益者,像張居正自己也是妻妾成群,每天朱門酒肉臭,還有好多歐洲的婆娘。哪像萬曆小的時候可憐的很,身為皇帝都沒什麼吃的,過的都差得很。所以為什麼萬曆後來對張居正恨得緊呢?就是張居正一天到晚上叫皇帝要勤簡,自己日子過的花天酒地。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也就是官僚資本所具有的實力極度膨脹,而且還有著極大的話語權。這種龐大的官僚集團,皇帝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基本控制不住。而像我們所看到的黨爭幾乎沒有皇帝什麼事。這就是這個集團已經膨脹到了一定程度了,所以官員們在朝堂上所乾的事情就只剩下排除異己了,而這裡面最好用的就是言官,你看言官這裡派上用場了。所以明朝從嘉靖朝開始黨爭幾乎就沒有斷過,明朝有個案件叫做大禮議,其實就是嘉靖皇帝本來當不了皇帝而是過繼過到皇帝這一支的,就想要把自己的生母也安個皇太后的名分,自己的父親也安個皇帝的名分,按說這也沒什麼人之常情么,可是就是這麼個破事,整個明朝快吵翻了,嘉靖皇帝也是一點辦法,那個時候打了一堆人的屁股可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是士大夫有氣節么?其實不是這主要還是在向皇帝亮肌肉。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皇帝大多不喜歡上朝,因為他覺得老子拿你們沒有辦法,我躲著你們行不行?你像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那叫氣的不行了,但是他也拿張居正沒轍,直到張居正死了以後才反攻倒算,因為明朝官員階層的力量太強大了,強大到了皇權也只能低頭的份上。所以你可以看到,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和官員的關係都不好,而到了崇禎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崇禎明明知道官員家裡面富得流油,可他就是拿這些人沒有轍。
(大明宮)
這說一個王朝走到了這樣的一步,他怎麼回得了頭?而且即使像到了清朝,皇權已經極度膨脹,和官員之間的博弈的情況都沒有消失你象所謂的欽差、巡撫都是為了制約官員所想出來的官職了。
綜上所述想要說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任何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組織也好往往領導人和執行者利益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作為皇帝其實真的是沒有辦法和臣子是同心,他們的利益本身都是不一致的,這是其一。
另外一點就是任何一個行政體系,最怕的東西往往是失去公平。是失去制約的權利,為什麼你像如果權利失去制約,百姓沒有辦法提出自己的訴求,只會導致一場十分不公平的遊戲,就像明朝一樣把所有的責任都壓在農民身上那就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老子掀桌子不玩兒了。這一點與現代政治是一樣的,我們必需建立一個公平的制度才能夠讓權力得到制約,才不會出現像明朝官場一樣的大怪物。其實不止在明朝,在清朝的官場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官場成了一個專門維護利益與皇權作對的一個局面,而當皇權失去強力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制約臣子了,所以最高領導最正確的決策永遠是聯合群眾去制約官員,這樣才不會產生社會的不公平。才能制約住不可控制的權力。
推薦閱讀:
※淺析流轉稅與促進分配公平
※東師分享 | 老天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正?
※不小心發現班上一教師子女找教務處老師改了成績,能舉報嗎?
※里約奧運會是不是對中國有偏見?奧運會還是不是公平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