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告訴孩子性的秘密
為了讓孩子真正理解「我從哪裡來」的性知識,長沙一所小學乾脆讓三四年級的孩子觀看剖宮產的寫實視頻。那些血淋淋的特寫鏡頭讓孩子們看了失聲痛哭。學校開設生命與健康課程,對小學生進行性教育無可厚非,但到底是應該婉轉描述還是原生態呈現?怎樣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才更適當?這些問題都值得老師和家長仔細思量。
剖宮產視頻嚇哭小學生
周輝霞
「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你是醫生在媽媽的肚子上劃一刀後取出來的。」很多家長用這樣輕鬆的語言告訴孩子生命的來源,有的還會將傷口給孩子看一看。但近日長沙的一所小學讓三四年級的孩子接受兒童性教育課程訓練,並觀看剖宮產寫實視頻,其中有幾秒鐘的特寫鏡頭,給了孩子們極大的震撼,部分孩子失聲痛哭。
小學中年級的孩子生長發育開始進入青春期,適時開展性教育能打破他們對於身體變化的神秘感,這也是《生命與健康常識》課本知識教授的需要。學校的「我從哪裡來」視頻課程有三部分內容,前段是用動畫展現精子卵子的結合,後段是用三維圖展現男孩女孩身體發育的變化,同學們看起來饒有興趣。但中段用寫實鏡頭再現剖宮產的過程時,孩子們不淡定了。
在該校三(4)班教室,記者看到,在這段剖宮產寫實視頻中,有一組近景鏡頭,再現了醫生用手術刀劃開孕婦的肚子進行接生、醫生將孩子從肚子中端出來、用毛巾為血糊糊的孩子進行清潔的畫面。看到此處,有的孩子遮面、驚叫,有的直嘟囔「好恐怖」,教室里甚至有兩名小女孩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視頻教學之後,有專家逐班與學生互動引導。談到觀看視頻的感受,一名男同學說:「我媽媽就是剖宮產生了我,我謝謝媽媽。」一名女同學則感慨「有些嚇人,但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真不容易」。
孩子們的強烈反應引起老師和家長不同的思考。有老師覺得,切剖、鮮血、手術時的特寫,視覺衝擊太強烈,完全沒有必要。如果只是讓孩子了解母親生育的偉大,動畫化的呈現也未嘗不可。
家長
發言
家長如何講出
生命的秘密
黎錦
兒子三四歲時,有一回,正在客廳玩著的他忽然指著電視問我們:阿姨怎麼了?她怎麼不舒服了?正忙來忙去的我們這才注意到原來是電視里在放衛生巾廣告:女人嘛,每個月總有幾天不舒服……忍笑之餘,我用別的事打了個岔,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開後便忘了再向我要答案了。不是我故意要搪塞他,是考慮到他年齡還小,理解力有限,才沒做進一步解釋。
轉眼他上了小學,情況明顯不一樣了。那天吃著晚飯,他突然問我們:爸爸媽媽是怎麼生的孩子?在此之前,他和爸爸說了半天恐龍滅絕和新物種的產生等話題,然後孩子就問道:動物爸爸媽媽怎麼生的寶寶?它們又不拍照?
什麼拍照?他爸一時沒聽懂。我倒是明白了:兒子認為爸爸媽媽拍照就等於結婚了,結了婚就自然有寶寶了。孩子七歲了,這種謬誤該糾正了。我告訴兒子:並不是爸爸媽媽拍照就可以生出孩子。結果兒子接著就問:那爸爸媽媽是怎麼生的孩子?
當時我和他爸對看一眼,最後還是由我回答:爸爸給了媽媽一個種子,媽媽放到肚子里,這個種子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生下來就是寶寶了。本以為這個回答他該滿意了,誰知他卻接著問了下去:那爸爸是怎麼把種子給媽媽的?
呃,這個,可怎麼說呢——我和他爸同時頓住了,想不好該怎麼解釋。還是他爸打了個岔:牛奶要涼了,快喝吧。兒子的注意力又被轉移了,沒有再問下去。
但我卻對沒給兒子做出滿意的解釋感到耿耿於懷。和兒子做朋友,將正確的知識和觀點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滲透給他,是我在他還沒出生時就想好了的。平時不管他問什麼,我們能回答的都盡量回答;不能立即回答的,也會查資料之後再找機會告訴他。
對於性知識的教育我認為也是一樣的。食色性也,性與吃飯同樣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做父母的應該以很平常的態度,把這方面的知識以孩子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把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告訴孩子。對性知識的教育,越是諱莫如深,越容易適得其反,反而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
有一天,機會來了。他央求正在洗碗的爸爸陪他下棋,他爸讓他等等。他等不及地說:讓媽媽洗吧。他爸說媽媽不舒服。他跑來問我:媽媽你怎麼不舒服了?要不要吃點葯?我告訴他媽媽不是生病,而是在經歷女性特有的生理期。如此一來,他的小問號便一個一個地拋向我,我於是乾脆如實地給他上了一堂生理衛生課,盡量以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釋給他。他聽過之後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但我認真不敷衍的態度讓他很滿意,他沒有問得更深。我最後告訴他,以後學校里還會教給他們更詳細的知識。
從此至今,他都沒再問過我們這方面的問題。我知道更詳細的生理知識,他在初一的科學課上都學過了。現讀初二的他,正在經歷青春期,但和我們的溝通非常順暢,幾乎無話不談。而只要一聽到我說「身體不舒服」,他就會主動要求做家務、洗碗、拎重物。那種溫存體貼儼然是個小男子漢了。我想這就是結合年齡特點,對他進行了正確引導,讓他了解了生命起源,進而懂得感恩珍惜的結果吧。
教師
發言
性教育也要遵循N+1原則
蘿樂
同事葉瀾懷了二胎後,她三歲的女兒摸著她的肚皮問:「弟弟是怎麼進去的?」葉瀾笑答:「爸爸種進去的。」小朋友很自然地說:「春天來了,爸爸種的種子發芽了,到秋天弟弟就成熟了。」
兩年後這小姑娘開始追問:「爸爸是怎麼把我們種進去的」。葉瀾便找了一本文字加繪圖的兒童性健康教育讀本和女兒一起閱讀,其間她適當增加了當初懷小丫頭時的各種趣事,還不失時機地插播了懷胎十月的艱辛。後來小姑娘摟著媽媽的腰問:還痛不痛,媽媽我太愛你了!
前陣子電視台有一個關於生命奧妙的節目,節目從兩性的生理差異講起,到精卵結合、受精卵的發育,一直到孩子的出生,其中包含了動畫畫面、真人模擬和紀實視頻等。葉瀾和已經十歲的女兒一起觀看,節目結束後,孩子輕輕地說了句:「生命真偉大!」
語言教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輸入假設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輸入對學習者而言必須是可理解的,過難會讓學習者感到迷惑甚至受挫,過易則可能讓其失去興趣,所以最有效的輸入應稍高於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如果學習者的水平為N,那麼輸入的難易度應為N+1。N+1原則體現了對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狀態和情感傾向的尊重,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葉瀾身為英語教師,深諳此理。如何給孩子講解兩性的生理結構的區別、生命孕育的過程以及怎樣保護自己不受性侵犯等,應該視孩子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年齡特點而定。三歲左右的幼兒理解能力有限,簡單美好的描述往往足矣,而孩子對生命的起源有自己的詩意闡釋更是一種美好,無需過多灌輸與糾正。五六歲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簡單閱讀,親子時光里的故事、繪本、簡單讀本都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十歲的孩子在理解、表達和思考等方面都已大有提高,除了聽家長或老師的科學講解、閱讀系統的性健康教育讀本外,讓他們觀看紀錄片或科普節目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無論孩子多大,N都應是其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1則是在此基礎上稍微拔高的水平。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需謹防過度輸入。若教育的內容程度是N+2、N+3甚至是N+10,遠超出孩子能理解或接受的程度,只怕會出現始料未及的結果。讓三四年級的孩子觀看剖宮產的寫實視頻,顯然屬於這種情況。觀看血淋淋的剖宮產畫面,別說孩子,即使成人也未必能處之泰然。要達到教育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為何要選擇這種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的方式呢?當年汶川大地震後,一位父親為了教育六歲的女兒,特意讓其觀看了許多殘酷畫面,結果小姑娘晚上入睡後常常哭喊「爸爸把我挖出來!」該校的性教育與這位父親的災難教育,真有異曲同工之處。
任何教育,都應該尊重孩子的認知和心理,性教育就更應如此。
學者觀點
性,我們該如何對孩子說
付小平
「媽媽,為什麼每個小男孩都有小雞雞,我們女孩沒有啊?」「媽媽,我到底是怎麼來的啊?」
當孩子小的時候,這些貌似稀奇古怪的問題,常常令我們猝不及防,甚至無言以對。假如按照正確的理解回答,我們就會擔心孩子過早接觸這些跟性相關的知識,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但是,如果不告訴孩子的話,我們又會經常面對孩子的拷問,甚至讓大人尷尬不已。
很多家長覺得,性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這種東西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或者希望孩子長大了再進行教育。這樣的觀念真的需要轉變。對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從更低齡的時候介入,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我們就可以開始通過一些恰當的方式進行性教育。
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即使我們不正面引導孩子理解和接受性知識,隨著孩子的成長,他也會想方設法去探尋未知的答案。如果我們總是遮遮掩掩,那麼,孩子就會對這些東西更加好奇。當孩子完全靠自己去摸索的時候,難免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甚至還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那麼對於家長來說,我們應該怎麼正確引導呢?對於孩子來說,性和其他東西一樣都是他們所未知的。他們探究其他事物時,父母總是配合,總是講解,而在探究性的時候,父母總是迴避,總是撒謊。
家長越是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越來越神秘,越來越有趣。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旦孩子掌握電腦等了解外界信息的超級工具,就會無師自通地去了解性。那個時候,可能更多負面的東西會佔領孩子的精神高地。所以,當孩子出現對性有極大興趣時,家長更要平靜地對待,耐心地解釋,讓孩子破除對性的神秘感。
伊伊三歲多的時候,就對生命的由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經常會問媽媽是怎麼生寶寶的,也很希望了解成熟男性和成熟女性的身體差異。
每當伊伊問到這些敏感問題時,我和妻子的態度完全一致,就是坦然面對,同其他很好奇的問題一樣正面回答。
為此,我們還特地買來了相關繪本和圖書,妻子陪著伊伊一起閱讀,認真地給她講解,讓她徹底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區別。看完之後,伊伊還比較形象地解釋了她是怎麼來的:「因為爸爸和媽媽結婚了,爸爸把一顆種子通過他的長鼻子放到了媽媽的肚子里,然後種子在媽媽肚子里長大,就變成了我。」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當我在家洗澡的時候,伊伊總會找各種借口到淋浴房來看我洗澡。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覺得不好意思,「男女有別」的傳統觀念始終揮之不去。於是,我就會把身體的敏感部位轉過去,並想方設法讓她趕緊出去。沒想到,我越是這樣做,她越是會在不經意間闖進來。
後來,妻子跟我商量,既然孩子對爸爸的裸體這麼感興趣,乾脆就不要遮遮掩掩,讓孩子完整地看幾次男性的身體。接下來的幾天,當我洗澡時,只要伊伊進到淋浴房,妻子就借口要上廁所,然後趁機指著我的身體,詳細地跟孩子介紹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
經歷兩三次以後,我們突然發現伊伊不再像以前那樣對男性的身體很好奇。從此以後,她也很少在我洗澡的時候偷偷溜進來盯著我看了。
除了讓孩子對性有一定了解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學會珍惜自己的童貞。孩子們在社會中都會面臨一些危險,而更為弱勢的女孩,是更容易被好色之徒誘騙的對象。家長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幫助孩子排除風險,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防範常識和技巧,在生活中逐漸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付小平,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本文選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新著《把孩子溫柔地推開》)
專家意見
性教育不僅僅是
知識的教育
胡萍
任何教育都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和認知出發,小學讓三四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受生命來源的教育,應該考慮到學生看到視頻中血腥畫面的心理和情緒反應,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考慮到參與課堂的每一個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對於生命的教育,我認為應該告訴孩子人類正常分娩的知識,也就是嬰兒是從媽媽的生命通道(陰道)生出來,只有當胎兒不能夠正常分娩時,為了保證胎兒和母親的安全,才會採用剖宮產的方式,這才是人類生育的真相。而剖宮產視頻則會讓孩子們對人類正常的生育方式產生誤解。如果要讓孩子們了解生命是如何出生的,學校完全可以找到正常分娩的圖片或動畫給孩子們講解。
性教育其實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了解身體和生育的真相,還要在知識教育和真相教育的基礎上進行人文教育的升華。當我們在為孩子解答「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時候,除了知識結構中的精子、卵子、生育過程這些知識外,要在這些知識上升華出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愛的結晶,而不是「性」的結果。
在我與孩子們的課堂里,我也給孩子們講解這樣的知識,也給孩子們看生育過程的視頻,但我從不給孩子們看血腥的畫面。在我的視頻中,通過動畫的方式讓孩子完全理解了人類正常生產的過程,畫面非常溫馨地表達了爸爸、媽媽和醫務人員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了自己的生命是愛的結晶。孩子們每次看視頻,在場的媽媽們也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當他們第一次在教育者的幫助下了解生命的真相時,教育者可以同時幫助孩子建構「生命是美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在孩子獲得知識和真相的同時,對生命建構的心理印象是「恐怖和血腥」,這就破壞了孩子對生命的基本認知,甚至讓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那麼學校教育的效果將適得其反。
對於學校性教育課程內容的設計,我認為除了學校教師、兒科醫生和學校領導的參與,更應該有兒童心理學專業人士和兒童教育專業人士的參與,否則課程內容可能並不適合孩子的心理和認知。
實際上,無論我們對孩子進行怎樣的教育,都要本著為孩子負責的態度,性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性的教育,更是性心理和性價值觀的建構,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課程,需要教育者專業的水準和責任心,而不是憑著教育者的一腔熱血和突發的激情!
(胡萍,兒童性教育專家,著有《善解童貞》、《成長與性》等書)
海外傳真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
陳忻
每個孩子大概都會在3-5歲之間開始問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或者寶寶是怎麼生出來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也很好奇。
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們問這些問題是出於好奇、探究,並沒有什麼尷尬的想法;倒是父母會覺得談論這樣的話題很尷尬。哈佛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建議父母和孩子談話時要注意不慌不忙,冷靜從容,而不是憂心忡忡或者言詞躲閃。他說:小孩子往往會從父母的語氣里獲得信息,而不是單詞。父母可以先看一些繪本,還有一些簡單的給孩子寫的科普讀物,做好比較適合回答孩子的語言上和心理上的準備,甚至夫妻之間可以互問互答,看怎麼調整自己的語言比較合適。
對於3-5歲的幼兒來說,回答問題的時候盡量簡潔,盡量使用正式的名詞。比如:寶寶是怎麼形成的?是爸爸的一個精子碰到媽媽的一個卵子,它們在一起變成一個受精卵,這個受精卵在媽媽的子宮裡面慢慢長大,等等。我自己的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對這樣的回答已經很滿意了,認為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如果我說得「文藝」一點,如小蝌蚪啊什麼的,反而會引起他們的疑問:小蝌蚪長大了會變青蛙,為什麼人的小蝌蚪沒變成青蛙?這樣反而說不清楚。
有些孩子可能還會繼續追問:小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是什麼樣子啊?不同的年齡,他們的問題不同,對父母的回答作出的反應也不同。我們根據他們的年齡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回答。
在美國,學前班的幼兒會學習生命的形態,比如青蛙、蝴蝶、小雞等動物從出生到成年是怎麼變化的。我的孩子在5歲的時候就繼續追問,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會動嗎?那我就繼續提供信息,給他們看胚胎的發育圖片,告訴他們這個小細胞是怎麼慢慢長大;最後媽媽去醫院,醫生會幫助小寶寶出生。我的孩子還知道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靠臍帶獲得營養,生出來以後要靠自己呼吸、喝奶。我也順便告訴他,當爸爸媽媽聽到他第一聲哭聲的時候是多麼激動,這意味著他可以自己呼吸了。我還告訴他,醫生、護士和爸爸媽媽一起給他唱生日快樂。他聽了特別開心,感到自己作為一個新生命被父母和其他人歡迎和愛護。
對於幼兒來說,我們不需要再提供詳盡的回答,比如詳細解釋性器官,因為他們可能還不能理解。
在美國,學校和家庭還會進行隱私教育,告訴幼兒,他們的私人部位不能被別人看和碰。即使是父母,也只有在幫助他們清潔的時候才能觸碰;而醫生只有在做檢查時才可以碰病人的身體。
對於3-5歲的幼兒,甚至6-7歲的兒童,我們要了解他們的理解能力,生活閱歷並不成熟,對他們的提問並不一定要給出從頭到尾詳盡的解釋,而是要根據他們的年齡,對答案的滿意程度,隨機應變,調整自己的答案。
推薦閱讀:
※生孩子 該不該問問孩子想不想來到這個世界上 體驗生老病死 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想要孩子的慾望或其他理由?
※二娃時代,偏心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媽媽我從哪裡來—好媽媽智答孩子千百問
※【與您分享】瑪瓦的「獨特」的教學方法 第三章 (上)
※對熊孩子壞老人的聲討中,無人真正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