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百姓眼中的「中國模式」2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對社會壟斷行業與壟斷行為的管理,是現代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之一。解決政府社會管理的現代化,其切入點,就是反壟斷。反壟斷,並不是反對一切壟斷,消滅壟斷。而是取消不必要的壟斷,對不能消滅的壟斷,對其進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政府如何限制、管理壟斷行為,應該有系統的理論,科學的方法,健全的法制,還要有中國特色。  中國目前存在的壟斷分為經濟壟斷、自然壟斷、國家壟斷、權利壟斷和行政壟斷。其中的自然壟斷不是反對的內容,是管理的重點;國家壟斷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必須由國家壟斷決不能由民間經營,如軍隊和暴力就是必須由國家壟斷;經濟壟斷、權利壟斷和行政壟斷才是我們要反對的壟斷。其中經濟壟斷中的技術壟斷,是保護知識產權的需要,不僅不能反對,還要大力提倡。  像中國的煙草、食鹽壟斷經營,就是行政壟斷,靠行政權力保護的壟斷就是行政壟斷,這種沒有必要的壟斷,只會給壟斷主體帶來壟斷利潤,而對生產和消費沒有任何好處的壟斷必須反對。中國社會無處不存在壟斷,雖然立了《反壟斷法》,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分類不清,二是該強化的壟斷卻沒有壟斷,三是該管理的壟斷也沒有認真去管理,也不知道怎麼管,四是該反對的壟斷不明確。  6、壞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路徑,降低人民的幸福指數。  工業化是一個過程,它必須依據所在國的國情有計劃、有市場調查、可持續的逐步深入、逐次推進。而我國的工業化過程完全由政府壟斷,任何投資都必須由相關部門審核批准,金融部門依據政府權力機關批文貸款,政府取代市場,把市場規律轉化為政府批文,其結果是中國政府發展什麼產業什麼產業過剩,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  城市化是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逐步實現的,可是,中國政府在1958年制定的「反城市化」的戶籍政策一直延續至今,使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始終是在「偽城市化」狀態下進行,全國大量流動人口,異地居住,給流動人口和城市、農村帶來人權、人性災難。一方面,農民工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徘徊,並漫延至大中專畢業生,正正規規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也不能正常轉戶籍。另一方面,把沒有戶籍人口與有城市有戶籍人口,人為地分成兩類人群,分裂族群,形成新的利益對立的群體,造成城市族群矛盾凸顯,農村資源閑置浪費。  最為典型的是深圳市,1400萬城市人口,只有200萬人有城市戶籍,1200萬是非城市戶籍人口,85%的人口沒有資格在他親手建設起來的城市居住,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也造成了這類勞動力流動性強的城市經濟,成為典型的浮萍式、投機性脆弱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迅速煙消雲散。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窗口性城市,集中了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弊端,它與來料加工經濟相輔相成,但其他任何中國城市都是按這種模式——「只要勞動力不留人」在進行建設和發展。城鄉之間的遷徙人口,毫無人權與幸福可言,不談政治權利,就是人性最基本的成年人和已婚人口的性生活權、親子權、教育權、醫療權等等都被完全侵奪,自發地性工作者,被以道德與法律名義輪番打擊與取締。這種毫無人性可言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是一種壞的路徑選擇。  三、中國30年改革開放之後都是「社會呈現出好壞並存局面」  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47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958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142918億元,增長8.9%。  2009年末國家外匯儲備23992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億美元。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282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0.1%。2010年10月15日,人民幣升值到1美元 兌6.6497元人民幣。  2009年全年財政收入68477億元,比上年增加7147億元,增長11.7%;其中稅收收入59515億元,增加5291億元,增長9.8%。2010年將達到8萬億元。  200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4625億元,比上年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6.9%;集體企業增長10.2%,股份制企業增長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6.2%;私營企業增長18.7%。  200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5133億元,增長15.5%;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40210億元,增長15.7%[2]。  但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表現為個人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和行業收入差距,而且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形成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國長期採取重工抑農、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二是改革開放後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作用的結果;三是改革開放以來,在處理公平和效率關係問題上,過多強調效率,嚴重忽略了公平;四是轉軌時期,新舊兩種體制並存而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五是分配體制改革的不完善;六是產業結構的演進使得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經濟利益關係調整而造成收入懸殊。  1、整體經濟發展,呈現個人收入差距擴大。  基尼係數是世界公認衡量個人貧富差距是合適度的基準。一般認為,基尼係數在0.2-0.3之間,說明收入差距比較合理,數值達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數值0.5以上說明收入差距懸殊過人,0.6則被定為兩極分化的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1970年,我國農村基尼係數人致在0.21-0.24之間,城市居民的基尼係數在0.16-0.18之間,說明我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顯現出平均主義的狀況,而1998年我國居民的基尼係數為0.455,2001年為0.4577,2005年為0.4680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的調查認為,我國2003年基尼係數為0.438,而據世界銀行測算,2004年我國基尼係數已達到0.467,2009年達到4.9。以上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基尼係數已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超過高收入國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與經濟水平相近的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也明顯偏高。這表明我們現階段處於貧富差距較大的階段。  2、個人收入水平提高,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人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到2005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長到3095元,增長了23.0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長到9798元,增長了28.56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分別是1978年的5.82倍和6.19倍。  第一階段,(1980-1984)逐步縮小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6倍縮小為1984年的1.82倍,縮小近30%。  第二階段(1984-2003)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所釋放出的生產力逐漸下降,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入,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農村。198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為3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2倍;200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72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2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7倍。  第三階段(2004-2005)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緩慢縮小的階段。這一階段,國家相繼出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農業稅直至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之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出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的情況。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7倍,2004年降為2003年的3.21倍,2005年進一步下降到3.17倍。  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是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確實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快,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確確實實在繼續擴大。2009年農村居民的人均現金收入里,外出打工收入佔了40%,售賣農產品等家庭純經營的數據占的比重是49%,打工收入和售賣農產品為主的經營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89%。再繼續增加農民收入將會更加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擴大的可能。  3、沿海發展迅速,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  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是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衡量地區收入差距最常用的指標是人均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數據顯示,1985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5個省(市、區)是西藏、青海、甘肅、上海、北京,職工平均工資依次分別為1967元、1664元、1345元、1344元和1343元;收入最低的5個省是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職工平均工資依次為1035元、1027元、997元、966元和950元,工資最高省份的職工平均工資為最低省份的2.07倍(中國統計年鑒,1986)。  隨著我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總體地區收入差距基尼係數從0.12上升到0.21。1992年以後,我國市場取向的改革步伐加快,地區收入差距基尼係數從1992年的0.15上升到1995年的0.17。我國地區收入差距擴大是發展中的不平衡、改革中的不同步。  較之東、中、西部地區間的收入差距而言,城鄉收入差距是總體地區收入差距形成和變動的主要原因。30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對於總體地區收入差距的解釋率平均為74%,而東、中、西部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對於總體地區收入差距的解釋率平均為17%。東、中、西部各自內部的收入差距普遍大於東、中、西部之間的收入差距,其中,西部地區內部的收入差距最大。  4、各業發展不平衡,行業差距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1978年收入最大的是電力、煤氣、供水,年平均工資為850元,收入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為470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81倍;1985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年平均工資為1275元,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為878元,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1.45倍。行業差距有所縮小,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巨人成功,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收入水平。  但1985年以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到2005年,收入最高的金融業,年平均工資達到了31080元,而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年平均工資僅為8295元,行業收入差距山1985年的1.45倍擴大到3.75倍。這裡同樣不包括工資以外的收入,如果考慮到工資以外的收入,最高行業的收入水平比最低行業的收入水平遠不止3.75倍,而且這種擴大的趨勢正逐步合法化。  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3.33倍;行業收入差為15.93倍,為全球差距最大國家之一;地區收入差為2.43倍;各地居民收入差距為23倍。  5、GDP增長,利潤、稅收增加勞動者報酬下降。  按收入法計算,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十營業盈餘。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者報酬的絕對數量不斷增加,按當年價格算,實行分稅制改革的1994年我國勞動者報酬為23235.82億元,2007年上升到109532.27億元,2007年為1994年的4.71倍;不過,由於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原因,我國勞動者報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從1994年的51.2%下降到2007年的39.74%,2007年比1994年下降了11.46個百分點。這一比重遠低於一般國家和地區54%65%的水平。  有關資料記載,2007年勞動者報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美國為56.9%;英國為54.5%;法國為51.6%;德國為48.9%。相比而言,我國的勞動者報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過小。  與此同時,營業盈餘則從1994年的10556.24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8361953億元,增長了6.92倍,年均增長15.93%;政府所得的生產稅凈額從1994年的618475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4082752億元,增長了5.6倍,年均增長14.43%;固定資產折舊從1994年的5406.88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39018.85億元,增長了6.22倍,年均增長15.16%。  在GDP中,營業盈餘佔比由23.26%上升到30.34%.上升了7.08個百分點;生產稅凈額佔比由13.63%上升到14.81%.上升了1.1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折舊佔比由11.91%上升到14.16%.上升了2.25個百分點。  我國城鎮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從1994年的3496.2元增加到2008年的15780.8元,增加了3.51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從1994年的1221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06元,增加了2.9倍。從1994~2008年,居民收入(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佔GDP的比重從46.49%下降到43.26%;而政府收入主要來源的稅收收入則由10.52%上升到19.24%。我國GDP從1994年的48197.9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億元,按現價計算增長了5.24倍,年均增長1298%;財政收入從1994年的5218.1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61330.35億元,增長了10.75倍,年均增長17.85%;而同期居民收入從22407.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30077.9億元,只增長4.8倍,年均增長12.44%,明顯低於財政收入的增幅。  6、高速發展與快速致富理念,摧毀了傳統道德體系。  經社會調查,驚人地發現,越是落後地區、貧困人群,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意識越強烈,保留的傳統意識越多。反過來,越是急於快速致富的人群,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意識簡直是蕩然無存,其心中的守護神,基本上由金錢利益所取代。在幹部體系內,越是道德品質等理念被權力、權利意識所取代者,更能實現個人的理想,並順利處於社會地位上升之勢。  在農村,傳統的道德體系基本完全被摧毀,致富、賺錢才是第一要務,人販子與賣淫者,心中基本沒有人性與道德要素。企業經營缺誠信與競爭無序、無規則是普遍現象,蒙牛與依利兩大乳品企業間的非正當競爭,只是冰山的一角。  傳統的農業經濟道德體系被摧毀,新的市場經濟規則還沒有樹立,我們經常講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缺乏載體,整個社會處於無德、無規則運行之中,中國經濟社會從裡到外,缺少了精神支柱、思想上沒有守護神,經濟發展方向與指導思想主線不明確,這是十份危險的事情。  而且,這一點,在全黨、全民思想上並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更可怕的是,一講道德就與政治相聯繫,與黨的思想意識相聯繫,與社會主義相聯繫,講的全是大話、空話、套話,基本沒有誠實可言,製造的典型人物沒有大眾化意義,說教式的高壓態勢,誰也不認可,人人知道大會上的官員,講的話沒有一句是真心話,所有人都清楚對方在說假話,但個個都假裝說的對。少數官員挖空心思製造新概念、新提法,挑逗大眾智商,僅僅為了博得聽眾的掌聲與喝彩。在這種環境下必然薰陶出「我爸是李剛」式的「官二代」,整個社會沒有真正的道德教化與廉恥感的「民二代」,也不會好到那兒去。  中國的市場經濟這台大戲,剛剛演完第一幕,曲折的故事情節已經鋪開,未來一幕幕,可能是驚心動魄的,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總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2010年2月1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召開座談會的時候,嚴肅地表示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極其複雜,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必須保持清醒頭腦。  「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這「三不」的提法是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初,當時中國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升溫的時候提出警告。兩年後,溫總理同樣提出這樣的警告,可見這個問題不是偶然出現的,這是一個經濟的結構性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經濟制度問題。從2008年到2010年,兩年時間一個周期,周期非常短,矛盾在加深。  「不平衡」指的是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不協調」指第二、三產業不協調。也就是農業,工業,服務行業不協調,投資和消費之間的不協調,經濟增長過快,賴投資和外貿出口。「不可持續」,經濟泡沫化,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  從生態資源上來講,一是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二是能源、資源消耗大。有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可逆轉,資源與能源不可再生。社會不和諧、不穩定因素增加。  從服務上講,國有股份制大銀行成了世界級的巨人企業,可大量的中小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基本沒有貸款的途徑。沒有把占就業人口80%的中小企業當企業,更沒有把個體戶當經濟實體看。老百姓就業主體和謀生門路,都沒有納入黨和政府的工作範疇。  改革開放30年,始終沒有把私營經濟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社會主義小康建設。  中國30年的改革過程,整體上是扭曲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用三句話概括改革現實中面臨的問題:第一句話,中國的現實是左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與右的社會政策相結合。第二句話,這樣的結合是最愚蠢的:專門用左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去惹社會精英,用右的政策去惹普通老百姓,結果弄得大家都不滿意。第三句話,今後怎麼辦:政治意識形態向右轉,社會政策向左轉。  不能夠由對改革的反思導致對改革基本方向的否定,改革的基本方向無論如何要堅持。改革的必要性,不在於這20多年的經濟有了多麼快的增長,也不在於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多麼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改革,實現了最基本的制度框架的變化,使得中國逐步匯入世界主流,成為世界上比較正常的國家,而這就是改革方向為什麼要堅持的核心理念。  2010年10月29日  參考文獻:  [1] 台灣《聯合報》,中國模式帶領崛起?帶往崩潰?[N],2010年10月25日.  [2] 國家統計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網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 ... 00225_402622945.htm  作者簡介:  柴福洪,男, (1957年5月--),湖北蘄春人,,經濟學碩士,黃岡職院教授,高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公共經濟。  E---mail :chaifh1957@sina.com.  聯繫方式:電話:0713-8348688 傳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南湖桃園街109號 郵編:438002
推薦閱讀:

國模內衣秀【33】--風韻美女
「中國模式」不是國家資本主義
李澤厚:從「兩德論」談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
英國模特--Cara Delevingne
國模內衣秀【17】

TAG:中國 | 平衡 | 百姓 | 模式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