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熱錢會蹂躪樓市嗎

海外熱錢會蹂躪樓市嗎

近日,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今年以來中小型住宅價格升幅高達21%,大型住宅價格上升11%。因此再度出手「兩招」打壓樓市:一是,所有非香港永久居民、所有香港和外地註冊的公司購買香港住宅時,除繳付一般印花稅,還需要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其二,增加額外印花稅的稅率和延長適用年期。

所謂的額外印花稅,得追溯至2010年。為了抑制房價,當年10月香港推出額外印花稅。如今,將額外印花稅的稅率增加了5個百分點:若買家在半年內轉售,稅率提高至20%,半年至一年為15%,一年至三年為10%。而且將此政的實行期限由兩年延至三年。

這就意味著,一個內地人在香港購買一套1000萬的住宅,半年內賣出時,共計須繳390萬的印花稅(約40萬的一般印花稅、150萬的買家印花稅、200萬的額外印花稅)。天呀,還有大陸人敢於在港短線炒房嗎?

香港房地產市場如此緊張,也讓很多人擔心內地樓市走向。回顧過去兩年,二地皆從2010年實行房地產調控,但內地效果明顯好於香港。內地房價經歷了去年10月至今5月的持續下跌,而香港樓市基本上維持上漲態勢。從內部原因看,內地以限購為代表的行政性政策,比香港的「印花稅」的作用機制更直接,見效也更快些。

關鍵是,近期香港房價出現加速上漲的危險信號,這主要與外部環境變化有關。美聯儲是「禍根」。9月14日,美聯儲悍然推出了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也即QE3: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擔保債券(MBS),沒有設定停止時間,同時延長0~0.25%的超低利率期限至2015年中。其後,歐盟、日本等也跟著了放鬆貨幣政策。美歐日大量印發鈔票,必然導致全球流動性增加,股市、黃金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都會受到影響。

鑒於歐洲經濟最糟糕,日本經濟也不咋樣,美國經濟弱復甦,新增超量資金中的相當部分,可能流向新興經濟體。花旗報告顯示,自QE3推出之後,全球資本市場資本開始從發達國家大舉流向新興市場,北美佔到全球資本流出總量的90%以上,香港、澳門、韓國、泰國等地區流入大量資金,其中作為國際金融自由港的香港尤為顯著。

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也對大陸形成了影響。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便一是一個徵兆。今年二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出現罕見的負增長,人民幣對美元也微幅貶值。而形勢從三季度開始逆轉,7月下旬人民幣開始第三輪升值(第一輪升值出現在2005.07月-2008.6月,第二輪升值出現在2010.06月-2012.02月),10月加速升值,甚至出現漲停。與之相適應,9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新增1307億元,創下了8個月以來的新高。顯而易見,QE3的「流毒」也在向內地浸透。

很多人不禁擔心海外熱錢對內地房價的推漲,畢竟香港和澳門地區已深受其害了。筆者的看法是,我們既要防範海外熱錢興風作浪,又須明白一點:他們在內地炒樓炒房的好日子早已過去。與港澳地區不同,內地一直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外資無法自由進出,想要進入房地產市場,須經過合規性審批,當然也有假借其他渠道混進來的。

從2004年開始,海外基金整棟收購成熟物業和散戶炒房的規模迅速增長,助推了一線城市房價。2006年國家出台了「限外令」,炒房比重因此明顯下降。2007年,外資重新泛濫,股市創了天高,但在樓市中已無搶眼表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內經濟和樓市雙雙下行,熱錢外流,部分海外基金急於拋售在華物業,孰料鮮有接盤者。

其實,外資也清楚,內地房價狂漲的時代漸行漸遠,資金可能會進入股權交易和開發領域,純粹的購買成熟物業,案例並不多,而且一般是優質商辦類物業,購買住宅案例比較罕見。既如此,又何必憂心住宅價格被熱錢大幅推高呢?

刊發於新聞晨報

推薦閱讀:

海外樓市撿便宜別砸手裡 謹慎選擇小心購買
海外僑胞清明返鄉祭祖 盼年輕一輩延續文化傳統
如何將一個海外用戶在線變現做到極致?
三步應對海外欠款
(原創)給你一個我為什麼移居海外的理由

TAG:樓市 | 海外 | 熱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