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台灣的執政理念
07-18
文:高緒利 台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提出「文化優先、文化領政、文化總統」的執政理念,給文化以崇高的地位。文化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地位?何謂文化?什麼是政呢?所謂「政」,就是利益眾人的公共事務。「為政」,為眾人管理、經營公共事務,稱做官。「從政」,從事公共事務,現代稱公務員。為政者不是單指當官,當家長、校長、老闆,都叫為政。做眾人領袖,是為政的根本含意。人是社會動物,不能孤家寡人,離群索居,都「各於其黨」——各自歸屬於團體,如家庭、工作單位、社團、黨派、族群、國家。凡有人群的地方,必有矛盾、衝突、鬥爭,任其泛濫,「國將不國」,因此必須有人制定規則,做裁判,主公道,以保證團體利益和每個人最基本的權益,如原始社會的酋長,現代社會的各類領導等等。「政」由「正」和「文」組成。表明一個合格的領袖,是用文化進行教化,帶領大家走正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利人利己,共同上進。於是團體就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社會就會和諧,國家穩定。達到這一點就叫「治」。「治」由「水」和「台」組成。水只要沒有約束,就一定四面八方往低處流淌,直到消失的無影無蹤——滅亡。如有個堤壩,就可讓水抱成一團,上一個台階,因此用「治」代表人們「團結互助,共同上進」。為政目的是「治」,為政失敗則是「亂」——互相傷害,共同墮落。因此後人把「政」與「治」連用,叫政治。所以「政治」的別名叫「團結」。一個人只有令芸芸眾生信任、敬仰,成為大家團結、互利、上進的核心,才能算是合格的領袖。雖說權術必不可少,但互相欺詐,相互傷害,害人害己,不是政治的本義怎樣「才能令大家信任、敬仰,成為眾人團結、互利、上進的核心」呢?主要靠文化,靠智慧。眾所周知,古今中外,人人從小到老都有數不盡的「為什麼」,每個人都用各自的方法尋求答案。取長補短,日積月累;口口相傳,代代相遞,這些累積的答案、體會、故事就是「文」,主要表現是汗牛充棟的書籍和不成文的風俗習慣等等。所以孔子說「學者為己」(為了解決自己的疑問而學習)。因此各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文化體系——中華文化,基督文化,伊斯蘭文化。「文」與「問」同音。表明「文」的來源和源頭是「問」。沒有「問」,就沒有「文」。學「文」,即學「問」。提出問題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一貫關注的問題(興趣),決定發展的方向;是否得到明師指教,決定所能達到的水平和境界。帶著問題學,活學活用。「學而時習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國人稱讚那些真有本事的人,叫「學問真高!學問真大!」,或者叫「大學問家」,而不叫「大知識家」。「知識分子」與「學問家」不是一個檔次,可說是天壤之別。「文」與「溫」同音。表示「文」的作用和功能是「溫」。即「文」能給人溫暖和力量。因為它能解除人們心中的疑惑,指明前進的方向,看到光明和前途,自然倍感溫暖,充滿力量,奮鬥不止,離苦得樂!「文」,不是僵化、枯燥的文字、規章、制度,不是靜止、孤立的名詞,而是生生不息,奮鬥不止的生命軌跡,是鮮活生動,變化不已的動詞。有「文」必有「化」,因「文」(道理)而「化」(改變),所以後人與「化」連用,叫「文化」。文化的別名叫「智慧」,因為文化的作用和價值是讓人擁有智慧——走正確的路,獲得大豐收。「智」由「矢」、「口」和「日」組成。「口述如矢,一言中的;方向正確,光明如日」。「智」是指導方向的學問,必須精確無誤,不能模稜兩可,否則會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甚至南轅北轍。思路決定出路,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方向正確都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智」與「至」同音——達到目的也。抗日戰爭,「攘外必先安內」,肯定亡國滅族;和平建設,階級鬥爭為綱,便會民窮財盡,因為大方向錯了。「慧」與「會」同音,「慧」就是會做人會做事。「慧」由兩個「豐」 、「彐」 和「心」組成;表示做人、做事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心靈(心)與雙手(彐)合一,獲得物質、精神雙豐收。明確成功的方向,掌握正確的方法,自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往而不利,當然就會成為大家的主心骨和領路人。智慧的大小和高低,決定一個領導人的水平和地位。自然應該「文化優先,文化領政,文化總統」了。讀書,是學文化、得智慧的主要途徑。古人把浩如煙海的書籍分成四大類——經、史、子、集。「經」者,常也,永遠不變;「經」者,莖也,歷史的主幹;「經」者,徑也,人人必須走的途徑。經書,貫穿歷史長空而不衰,跨越國家地域而實用。人人應學,個個能用,學文化得智慧,首先、最主要的是讀經書,所以古人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除佛經之外,經書僅三部而已——《易經》、《老子》、《論語》。讀經書,關鍵是正確理解文字後面的深意,如果拘泥於古人牙慧,照搬照抄;或者是含糊其辭、望文生義,似是而非,則肯定學不到文化和智慧。譬如孔子的名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第二》)。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沒有剛性(紀律、權謀、獎懲)約束,只要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下屬就發自內心像眾星圍繞那樣擁護」。這是為政、當領袖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哪一個領導者不嚮往呢?!「為政以德」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到底應該怎樣理解?不同的解釋,給人的啟示大不一樣。這裡的焦點和難點是「德」字。不說清楚這個「德」字,一切解釋很難有說服力,價值也不大!自學成才,享譽中外,已經過世的國學大師錢穆解釋:「以道德來治理政事」; 當代著名學者,政治理論家何新先生力圖創新,在其《孔子論人生》中注為「正德」;經歷奇特,多難坎坷,專與南懷瑾叫板的董子竹先生,認為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慮而後能得」,是「德的本意」。上海大學文學院儒學專家來可泓教授,五歲就跟其祖父學《論語》,參考168種註解寫成的《論語直解》,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其解同錢穆一樣為「道德」。「經營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當代最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教授,在其獨領風騷,有別於傳統註解,暢銷海內外的名著《論語別解》中,解為「德者,得也」。「得」什麼?「心性之學的個人修養心得」。儘管這些前輩成就巨大,德高望重,但這樣解釋,畢竟一、不具備精確性——不知所云;二、不具備操作性——無從下手。照此理解,「為政以德」不但不是至理名言、大智慧,簡直等於是廢話,沒有可取之處。照此理解經書,等於白學。(聖人孔子尚且「學而知之」,「每事問」。大師、專家們有疏漏、不清楚,自然在所難免,極其正常)。「明師難求」話不虛,師無常師是正途!「德」,難道就是不考慮個人利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嗎?為什麼當今最令人討厭的就是「道德說教」?青年實力派學者周埕安這樣解釋「德」:「德者,得也」。「德」的根本含意是獲得。獲得什麼呢?當然是利益——人人需要的幸福生活,即滿足馬斯洛所說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相愛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只是並非錢財才叫利益,這五種「需求」都叫利益。如何得到呢?「德」之字形告訴我們:「德」之「彳」部,指多人,團體。獲得不是個人獨吞,而是人人有份。你得,我也得,大家都獲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強人難;利人利己,行為規範。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德」之「十」部,指十方。代表處處獲得。天南海北,東部西方;鄉村城市,高山平原,都能幹事創業,處處獲得。不以強凌弱,不搞剪刀差。「德」之「四」部,指四季,代表與時俱進,時時獲得。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與時俱進,永遠獲得。「德」之「一」部,指整體,代表整體獲得。物質富有,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與大家相親相愛。全面滿足各種需要。「德」之「心」部,指獲得之本錢。正如《矽谷禁書·吸引力法則》所述:心在那裡,成就便在那裡。又如人人會說的心想事成。大至國家元首,主持國政;小至一家之長,主持家政,能讓大家一條心,自身有信心,時時處處,過去現在,整體得到以上五種利益,才叫「為政以德」,其結果必然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即使沒有紀律約束,也會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即使沒有刑罰管制,也會自覺主動把工作做好。「德」,不是否定個人利益;也不是「水中月、鏡中花」,虛無飄渺;更不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高調,它實實在在,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它至高又至簡,易知又易用,須臾不可離!孔子的這句話提綱挈領地概括了各種政治理論,是選拔、提升幹部的標準,又是「文化領政」的試金石。如能做到「為政以德」,國家一定會和諧穩定,天下太平。所以孔子才為萬世敬仰,成為名副其實的聖人!錯解經典兩千年,流毒貽害萬萬千;懷揣寶珠當乞丐,可惜可悲又可嘆;撥亂反正緣具足,歷史責任不容緩;兩岸同注儒家書,萬眾一心挑重擔;中華文化歸正位,利在當代功無限;利人利己做自律;和諧穩定萬萬年!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更多0上一篇 幸福中國與治國理念下一篇 「溫故」與身業[4樓]評論人:天天要數米查看評論專輯好好的一篇文章為何要與台灣的執政理念搭上架?馬英九的執政理念想得很好,但是是個人的一廂情願,在目前的台灣根本行不通。台灣政壇的表象迷惑了不少大陸的知識分子以及懵懂青年,表象的背後依然是一個「錢」字在作法,如果在台灣有商人朋友的,就會清楚台灣政壇在多方面的黑暗。2013/3/20 19:28:50[3樓]評論人:清風俠cor
查看評論專輯文化,大智慧!2011/6/20 11:27:08[1樓]評論人:胡老牛
查看評論專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規律不可抗拒!2011/6/20 8:46:27評分與評論真差一般值得一看不錯太棒了天天要數米:
推薦閱讀:
※大結局:羋月執政秦國41年,最終出局 | 國曆獨家
※依法執政是
※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
※八國聯軍侵華後為什麼不佔領中國,反而讓清政府繼續執政?
※穆巴拉克執政時代開始推行所謂的「民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