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長必須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行為習慣的表現,採用合適的方式方法,現介紹幾種方法:
1、定位法:如「和孩子商量將玩具圖書裝進指定容器」、放指定位置。2、遊戲法:如「送玩具回家」,孩子不能將玩具物品歸還原處,即將擺錯的玩具物品問孩子說:這幾樣玩具說那不是我們的家,請你送他們回自己的家好嗎?請放錯的孩子改錯,如記不住則請會的孩子,適當時候教師幫個忙。3、演示法:如刷牙、洗臉,家長要給孩子看,同時給他們準備牙刷牙膏、茶杯、毛巾進和操作練習。
4、詩歌法:如孩子挑食,讓孩子念首兒歌:「魚肉蝦子味道香,青菜蘿蔔有營養,小朋友們樣樣吃,長得高來長得壯。」5、故事法:編講系列故事①根據行為習慣內容和孩子具體情況,確定一個角色,然後每天編講一個小故事。最後還可讓幼兒自己接下去編講;②編講兩個對比故事,讓幼兒辨別故事中角色的行為好與不好。③出題目讓幼兒編故事如「講禮貌的小白兔」,「不聽話的小猴子」。6、討論法:如孩子在客人來時表現得不禮貌時,待客人走後,家長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討論他的行為表現,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好的行為表現,不好的行為表現均可用討論法。
7、隨機教育法:如帶孩子坐汽車外出參觀,孩子們主動讓坐給老爺爺,家長就應及時給予表揚;在馬路上遇見清潔工人清掃馬路,則要隨機教育孩子尊敬他們。不亂扔果皮紙屑,保護公共環境衛生。8、誘導法:如小朋友從家裡帶來一個新玩具則可誘導說:這玩具真好玩,如果小朋友也想玩,你願意和小朋友一起嗎?如帶孩子們去參觀新華書店,出發前可提問孩子們:「看到營業員該說什麼?」啟發孩子們回答,使孩子們規範自己的行為。
9、暗示法:用含蓄的語言,示意的舉動,如一個人眼神、一個手勢、暗示孩子矯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倘若發現孩子欲把別人搭的建築物推倒時,家長則可用含蓄的語言「推倒了太可惜,搭得多好啊,再搭一個好嗎?」或給孩子一個制止的眼神和手勢,讓他停止這一行動。
10、競賽法:獨生子女爭強好勝,家長可利用這一特點讓孩子在充滿和諧的氣氛中,開展自我服務能務的競賽如疊手帕,系鞋帶,穿脫衣服,收拾玩具,整理圖書等。
推薦閱讀:
※異性之間有這三種行為,一定有問題,你別不信!
※孩子三歲後若有這種行為,家長打也要把孩子打的改過來
※養生需要從日常行為做起
※被發現時已是尿毒症 傷腎行為你有嗎
※淺談「借打手機予以賣掉」行為定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