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著作

墨子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於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 非攻》。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中文名 墨翟國籍 中國出生地 宋國(今河南商丘)、一說魯國逝世日期 約公元前390年(一說是公元前420年)所處時代 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季羨林題字 墨子魯班 善國雙聖別名 墨子民族 華族(夏族)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476年(一說是公元前480年)職業 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紀念館 墨子紀念館主要成就 墨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科聖」

簡介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魯國(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出身平民的墨子,是小工業者的代表,他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見,他屬於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墨子始終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墨子主要在魯國活動,又生活在孔門學說正盛的時期,所以他的思想學說處處和儒家有關係。他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尚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他漸漸不滿儒家「禮」的煩瑣,最恨那些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卻講究祭禮喪禮。他說:「不信鬼神,卻要學祭禮,這不是沒有客卻行客禮嗎?這不是沒有魚卻下網嗎?」最終,他捨棄儒學,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也是先秦時代唯一能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相抗衡的「世之顯學」。墨家與儒家的根本不同,在於兩家的哲學方法和「邏輯」。儒家只注意行為的動機,不注意行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卻恰與此相反,處處要問一個「為什麼」。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問為什麼要造房子。知道了「為什麼」,才能知道「怎樣做」。知道房子的用處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才會知道該怎樣布置構造,使其能避風雨寒暑、分別男女內外。或許是因為出身的關係,墨子的思想總體而言,可以看成一種平民哲學。墨子在他的體系中,始終以下層的普通民眾作為原點,進而衍生出其他。墨子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作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在墨子看來,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為依據。對於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這種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認識論在我國古代哲學領域裡獨樹一幟。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并戰爭。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墨子先祖是宋國貴族目夷(今河南商丘人),曾到過魯、衛、楚、齊等國,並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其主要事迹有: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說服公輸班而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大夫。但以後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記錄的彙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是後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認為《經上》《經下》兩篇是墨子的著作。墨子生於東魯(今山東省滕州市),死後也葬於滕州。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東和河南等地的諸多專家出版了21部專著認定墨子故里是滕州,並從七個方面論證墨子是滕州人,滕州大量的墨子遺迹也為此說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據。再加上滕州瀕臨微山湖畔,因此滕州市也被愈為——「墨子故里,江北水鄉」!

姓名(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1.墨子姓墨名翟。最傳統,最為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為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與楊朱並提)2.墨子姓翟名烏。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3.墨翟為「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4.墨為古代刑名之一。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雖說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長得黑卻是真的,人稱:阿黑哥,小黑。故里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歷史上以「儒墨」並稱,影響極大。然而,同這位古代世界的偉大思想家、科學家的姓名一樣,他的出生地也仍是一個謎。一說宋國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載墨子事迹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這篇二十四字的傳記頗為簡略,只說他是宋大夫。後世學者據此推測他是宋國人,出生地也當在宋國。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一說楚國人。清畢沉注《墨子》時,根據《呂氏春秋》高誘注墨子為魯人,以及墨子與魯陽文君有關係,主張魯應作楚魯陽,墨子的故里當在魯陽。上述兩說曾遭到梁啟超的批駁。他在《墨子學案》中,根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語,力證他不是宋國人。又《墨子·貴義》說:「墨子南遊於楚。」如果墨子是楚國魯陽人,那麼不應該說「南遊於楚」,而應該說「游郢」。此後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作了進一步批評。一說魯國人。晚清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並附作《墨子傳略》,始提出墨子為魯人。主要根據是,《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等語,證明墨子為魯國人。近年來,張知寒連續發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數篇論文,進一步明確指出,墨子的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在今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故可以說墨子是魯國人。其主要理由有:墨子是宋國貴族公子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的科技成就正是從工匠的實踐中總結而成;墨子的生活習俗,從所穿的衣服鞋履來看,都是邾婁族所制。此外,滕州境內尚有與目夷相關的文物古迹,目夷、墨翟應是同音之轉。一說印度人。本世紀二十年代胡懷琛撰《墨翟為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著,從哲學、科學、文學、文字、風俗、器物,姓名、膚色、弟子等八個方面進行論證,大膽地提出「墨子出於印度」、「墨翟為印度人」的看法,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關注和爭鳴。墨子故里究竟在何處,仍是一個疑問。評價 墨子提出「非攻」,「兼愛」等思想,主張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且身體力行,以一夫之力維護天下百姓之利益,成為歷代墨家巨子之榜樣。

墨家思想是中國古文化完整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論。思想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云:「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哲學政治思想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裡,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邏輯思想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7著作   關於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書。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迹;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歷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按梁啟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第五類: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為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為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係)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里,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

學識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宇宙論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繫。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終」。《墨子評傳》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闢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數學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裡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裡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墨子解說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位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位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物理學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止」則是物體經一定時間後運動狀態的結束。墨子雖沒有明確指出運動狀態的結束是因為存在著阻力的緣故,但他已意識到在外力消失後,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的。關於槓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重臂,「標」即為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槓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裡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他細緻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於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為名家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裡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綳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白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機械製造專家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製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古代風箏創始人墨子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哲學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彆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墨子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該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繫,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繫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軍事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存十一篇,為《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即蟻伏,指步兵強行登城)》,《迎敵祠》,《旗幟》,《號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戰術極其豐富,僅存的十一篇就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攻城術。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學造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為佼佼者。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著後來墨家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注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此實為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1.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覆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凶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倖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癒,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併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裡,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2.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御」,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認識論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裡,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邏輯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資料:網路)


推薦閱讀:

[原創]春秋戰國時期幾家主要學說思想簡述
這個古代「網紅」推手鼻祖,有錢有名,但是備受爭議。
海昏侯劉賀生前喜歡搗鼓古董 肛塞竟是戰國時期古董 -今日重點??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
西周策: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TAG:墨家 | 戰國時期 | 著作 | 墨子 |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