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心園 - 海安縣家長學校

一年級新生家長可以讀一讀的建議

9月1日被許多即將上一年級的小朋友稱作「開學節」。這足以說明升學和上學對於小朋友們來說是一件多麼值得高興和自豪的事情。的確,開學的頭幾天,新的環境,新的夥伴,新的老師,新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本文具,一切的一切是那麼的新鮮,並使他們感到激動,這大概就是一些專家稱作的「興奮期」。每天,孩子從學校里回來,總是嘰嘰喳喳地,有那麼多「新聞」向我們報告,總是一本正經地宣布:我要做作業了!儼然要干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大事的樣子。然而,曾幾何時,孩子的這種自豪感減退了,興奮的亮光在孩子眼裡暗淡了,有的孩子甚至在早晨磨磨蹭蹭,拖延去學校的時間,偶爾悄悄嘆一口氣。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消瘦了。「讀書到底要花真工夫,不輕鬆啊!」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常不免聚在一起議論幾句。但是,真是學習使孩子感到疲累嗎?「不!不累!」我們的孩子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回答。其實,真正使孩子感到疲累的,這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小朋友在學習里要受到諸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一日常規、班級規章制度等很多紀律的約束,要遵守這些規章制度,需要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學校生活節奏比起幼兒園大大加快,比如,學校制訂了緊湊而有序的作息時間,要求每個學生統一行動,中午不安排午睡,休息時間也大大縮短了,這樣一天下來確實會感到很累。第三,小朋友們對所學知識感到不象自己想像的那麼容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在進入小學以後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家長對孩子的新地位、新任務、新責任以及對孩子面臨的學校生活是否了解,以及能否積極地給予配合有著密切的關係。孩子畢竟還小,在全新的學習生活面前,他們離不開家長的幫助、知道,那麼家長應當如何幫助孩子呢?就此問題,我向您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供您參考

一、家長要積極認真參加每次的家長會

家長在孩子入學後要認真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學校學習及家長會。主動與班主任取得聯繫,以便比較詳細地了解學校和班級的一些規章制度,作息時間,每天的課程安排等等。家長應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與孩子約定每天早上起床、吃早飯、出家門時間,讓孩子能根據學校的要求按時上學。又如家長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最好讓孩子想一想,第二天需要準備的物品是否都帶好了,像學慣用品,體育課要穿球鞋、手帕、茶杯、抹布等等。晚上睡前作好準備,早上孩子就能輕鬆地去上學。

二、指導孩子按規則去做

我們的孩子嚮往上學已經很久很久了。開學以後,新的環境、新的夥伴、新的老師、新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本文具,一切的一切,是那麼強烈地吸引著他,激動著他。不是學拼音認字或學數學,而是按照學校的各項規則去做這項要求。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需要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孩子的疲累,就是努力的自控而後產生的。凡事開頭難,習慣了,就輕鬆了。要讓孩子輕鬆起來,不是放鬆要求,而是從一開始就讓他明確必須做到哪些學習常規。有哪些重要的學習常規,應該讓孩子一樣明白於心的呢?第一,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孩子上幼兒園時,並沒有這一點要求。要是家裡有大人,孩子不上幼兒園或者遲點、提前回家都是可以的。上小學,既然是重要的社會義務,就得遵守規定,以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這裡也有培養責任心的因素在內,上學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事,必須去,按照規定時間去。為了保證上學的嚴肅性,在孩子遇到實在不能堅持的時候,如生病無法坐在課堂上了,應該寫請假條徵得老師的同意。第二,上課要安靜,專心聽講。安靜包含了許多內容,如課前先準備好學慣用品,以免上課是才來翻找,發出各種響聲影響課堂紀律,也影響孩子自己聽課。上課時,不經充許,不能和同學講話,不能吵鬧,不能隨便離開座位,離開教室。活潑好動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特點,要做到一堂課都安靜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孩子聽老師講那些他已經懂了的內容,或者所講的內容孩子不感興趣。對那些愛吵鬧的孩子,我們除了再三想他強調,由於他不守紀律,其他同學都聽不清老師講課,這不是好學生的行為,同時要盡量抓住他因沒專心聽課而出錯的時候,告訴他,不安靜聽課就容易錯過老師所講的新的重要的內容,別人懂了,你不懂,老師還得為你講一遍,就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對你對同學都很不利。另外,我們也要檢查一下原因,孩子上課不安靜,是否與我們的有些做法有關,比如,我們預先教孩子學習他課堂要學的知識,或者平時我們聽別人說話時,隨意地打斷對方說話,沒有聽完別人的話就轉移注意力等等,這種做法都會使孩子上課不安靜。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家長從沒聽老師批評過孩子不守紀律,他們的心裡就比較欣慰:孩子上課還是專心的。上課安靜的孩子是否一定是專心聽的呢?有這麼一個家長,孩子上初中時,他去參加一個家長會,聽其他家反映,老師布置的回家作業太少,孩子花20來分時間就做完了。他大吃一驚:自己的孩子哪天做作業不是做到晚上10時、11時?他以為,總是孩子的智力不如別人。後來,他要求孩子每天早晨起來晨讀,要大聲讀,這才發現,孩子幾平不能連續地讀上10來分的書。他明白了,孩子上課時,肯定也是這樣,沒幾分時間就腦子「溜號」,老師講的課他聽得有一句沒一句的,回家做作業就被難住了,日積月累的,不懂的東西越積越多,難題越來越大,聽課也就越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形成了惡性循環,再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很困難了。所以,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該留心,我們那個上課安靜的孩子是否專心在聽課?有否思想開小差,注意力沒在老師的講課上?有否在做小動作,做那些與學習無關後?專心聽課是孩子學習順利的基本保證,是最重要的學習習慣之一,一定要在孩子剛上學時就培養起來。第三,課間活動有序。課間時間是讓孩子調節和放鬆而設置的,以利下一堂課的順利進行。為達到這個目的,要指導孩子下課以後,趕快收拾好上一堂課的課本用具,準備好下一堂課的學慣用品;然後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不要大聲喧嘩,不要打打鬧鬧;需要上廁所的,抓緊時間先上廁所;還有時間,可以舒展舒展身體各部位,走一走,跳一跳,但不要劇烈運動,以免上課以後長時間不能靜下心來。第四,課餘先做作業再玩。課餘是指每天課表上的課上完以後,以及在家的晚上和早晨的時間。有的孩子上完課後就回家,有的孩子上完課後還要在學校里呆一段時間。一般說來,孩子上午的課緊張度高,下午的課活動量大一些。一年級的孩子,在下午3時半以後就放學了。但因為家長還在上班,所以許多孩子在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完全自由活動。剛上學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自己合理地安排時間,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科學地安排時間的習慣。一般說來,孩子在一天中的學習精力是有差別的。上午精力最好,中午減弱,午後二三時又開始提高,到下午四五時,是下午精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用來學習是最好的,所以,放學以後,讓孩子玩半至一小時,然後讓孩子完成他的回家作業,這樣的安排比較合理。家長不在家,要求孩子自己形成習慣,對提高學習自覺性,樹立責任感都是很有好處的。習慣都是在開始時培養最容易形成。從一年級時養成的良好習慣,以後就能保持下去,若一年級時沒培養好習慣,以後來糾正,就很費力了。晚飯以後,一般沒什麼作業好做了。為今後打算,在規定時間,比如七時,要求孩子坐到自己的書桌前,拿出書本來複習一下;再看一看明天要上什麼內容;把書包整理好,將第二天需用的學慣用品都準備好;再看一會兒課外書,到八時,就可以準備睡覺了。有的家長不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以為自己親自督促孩子做功課才是對孩子真正負責,常常等忙完了各種事,晚飯後再坐到孩子身邊來照看孩子做功課,這時時間已晚,孩子的精力已大大下降,學習效率差,學習時間勢必拖長,孩子睡覺的時間就少了,第二天上課就容易精力不集中,長此以往,就形成惡性循環了。

三、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怎樣使孩子做作業動作快?回家作業是孩子上學以後實實在在需要他獨自做的一件事。再不懂教育,也沒有一個父母會代替孩子去做作業。不替孩子做,卻也不能說明孩子自己會做,不必過問。現實是,我們往往在最初的時候過問太少,以致數年以後花很大力氣去糾正那些最初開始形成的壞習慣。幾乎在每一次重大的家庭教育諮詢會上,都有家長諮詢:如何讓孩子做作業時動作快些?這些孩子往往要花二三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其中有成績較差的,也有成績不錯的,這說明,動作慢與成績好壞沒有必然聯繫。有一個家長說,他那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晚上做作業差不多要花兩個小時。「他就坐在那裡,拖著不做,催他,他才慢吞吞地拿出課本來,一會兒說練習本找不到了,一會兒說鉛筆斷了,一會兒又找橡皮。寫一會兒,站起來走一圈,或者看到什麼玩具玩玩,再不,要喝水啦,撒尿啦,非要惹你生氣了,坐到他邊上,板著臉督著,他才死心了,一心一意做。你若臉色有點好轉,他又活了,提各種要求,拖延作業的時間。其實,他也不是不會做,就喜歡拖。」這樣的孩子也許不是個別的。珍惜時間,有成效地利用時間,這對學習非常重要,隨著年級升高,這種講求效率的習慣所起的作用更大,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因習慣不同而慢慢地拉開了。在一年級的最初階段,我們就要培養起孩子的時間觀念。孩子做作業拖拉,動作慢,不是孩子不愛學習,而是他還不善於學習,不知道學習和遊戲的區別,還不明白怎樣做才算「抓緊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本來應該從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做起,讓孩子養成按大人的要求做事,自覺限制自己的行為的習慣。上學以後,更要強調遵守規則的要求。每天傍晚或晚上,一到規定的時間就自覺坐在規定的書桌前做功課。家長應該努力配合,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專心做功課的環境,如把其他的聲音減到儘可能小,家裡其他成員也開始做一些安靜的工作,絕不隨意打斷孩子做作業。要讓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意識到:學習非常重要,比其他的事都重要得多。孩子做作業拖拉的現象往往出現在上學一二個月以後。這個時候,最初的新奇、新鮮的感覺已經過去了,每天上學、放學、做作業,顯得單調乏味。作業做得好與不好,反正都能做小學生,關係不大。作業總要佔去過去用來遊戲或輕鬆的時間,給孩子一種負擔的感覺,假如孩子還沒有樹立那種「這是我必須承擔的義務」的想法,那麼作業拖拉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學習自覺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這是孩子自控能力培養的根本,不能忽視。同時,在孩子剛上學時,要養成孩子坐到桌前就立刻開始做作業的習慣,是立刻,而不是坐在桌前磨蹭。最初,可以制訂幾條規則,在做作業前讓孩子檢查:(1)收起桌子上一切與做作業無關的東西。(2)準備好必需的文具。課本、作業本放右邊,橡皮、鉛筆、尺子放左邊,這樣的位置必須每天如此,便於使用。(3)打開檯燈,調好光線,坐在椅子上,把課本、練習本打開,拿起筆開始寫……讓孩子每在對照著這幾條規則做,過一段時間,他就不需要逐條對照也能靜下心來了。假如孩子特別不容易靜下心來,這規則可以訂得條例多些,如在前面把關掉電視機、喝水、小便等都訂上,使逐條對照的時間適當長些,讓孩子在這段時間裡慢慢收心,以後習慣了,有些條例就自然刪減了。孩子的時間觀念的樹立還有一些具體的措施。如讓孩子準備好紙筆,像競賽一樣,卡住表上的時間,讓他在一分時間裡抄寫課文,或做數學題,看看他能寫多少字,做幾道題。過幾天再來這麼一次,看他多寫了幾個字,多算了幾道題。不管孩子做得多還是少,只要他是全神貫注做的,都要表揚他,有進步更要表示讚賞。以後再進行5分、10分時間記錄。這些記錄最好能製成表格登記下來,和孩子一起總結。再後,就讓孩子每天根據作業量,自己提出做作業的時間。如果你卡表時統計,孩子5分做了20道題,那麼他自己說完成25道題要用10分鐘時間,還是應該允許的,若是他提前完成了,要大加讚賞,若沒有按時完成,要一起分析原因。這樣強調時間地訓練,直至孩子做作業的時間能達到學校的要求,孩子就能逐步養成緊張地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每年開學以後,就有家長到書店、出版社去尋購各種課本、教學參考資料、練習冊等等。孩子需要的書本、練習冊,學校里全都發給孩子了,他們還買這些書幹什麼呢?「這種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可謂細緻入微,讓人肅然起敬。但是,假如這些家長準備捧著這些教參,坐在孩子身邊,隨時指點孩子每一處作業上的差錯,或者隨時回答孩子的疑問,準備這樣伴隨著孩子讀完小學,初中以至高中,對孩子來說,這決不是福音,而是災難。

四、變「替孩子做」為「教孩子自己做」,讓孩子得到磨練。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對於獨生子女特別寵愛,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這樣極易養成嬌生慣養的毛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挑吃挑穿,要什麼給什麼,甚至對孩子的心理要求也會無原則地遷就。考慮到孩子年紀小,還不懂事,家長替孩子做這做那包辦一切的情況也極為普遍。這樣的「關心」和「愛護」並非是件為了長期以往,對孩子獨立生活、學習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只會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容易形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行。上小學這是個關鍵性變化的時期,家長要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給孩子新的影響。應該要求他自己能做到的盡量自己做,如洗臉、洗手帕等。同時也要他幫助做些家中輕便的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掃地、抹桌子、倒垃圾、拿碗筷等等。孩子往往看到大人做什麼也愛學著做,這是好現象,應該鼓勵和引導,不要害怕他們做不好或弄壞東西,要多積極鼓勵和具體指導。勞動教育薄弱,已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有資料表明:各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差距不小,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而有著勤勞傳統美德的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實踐本領,體質欠佳,意志薄弱等等,這些都與缺乏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人的成長,從小到大,從生理到心理,都離不開「鍛煉」這兩個字,這裡的「鍛煉」既包括自然意義上的跌爬滾打,也包括社會意義上的磨練、進取。這樣,你才能立穩腳跟,才能「自立自強」。,我們以前常說:「不做溫室里的花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大,人類要改變自然,改變社會,就需要有更堅強的意志,更出色的能力,有更自覺的艱苦奮鬥精神。這些素質,哪一點離得開從小的培養呢?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當我們的下一代都成為獨生子女以後,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了珍貴無比的大熊貓,天晴怕曬,天雨怕淋,走路怕摔,活動怕累,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他們緊緊地「抱」在懷裡,從嬰兒一直「抱」到大學,此中「關心」的結果,造成不少大學生不會燒飯,不會洗衣,不會獨立生活的怪現象。永遠「抱著」,何來自立?何來自強?不勞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走向滅亡,每個國家,每一個人也同樣如此,現在孩子中存在的不勞而獲,貪圖享樂的不良傾向告誡著我們每一位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參與勞動去接受鍛煉。家長給孩子準備好學慣用品的同時,還要指導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怎樣削鉛筆,怎樣用橡皮等,並提出愛惜學慣用品的要求。放學回家,可以問點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如今天老師教什麼,做些什麼作業,完成得怎樣?(當天的作業一定要及時完成,不能積壓、拖欠)但不要陪同做作業,不要邊做邊玩。還要檢查孩子的書包是否整齊,是否帶齊學慣用品,是否帶吃的,玩的或是別人的東西。孩子做完作業往往把東西攤在桌上不及時收拾,這時應提醒他。要養成每次完成作業後即使收拾好學慣用品,整理好書包的好習慣,替孩子做就是遷就他的過錯,只會滋長他的缺點、錯誤。

五、注意愛護孩子的求知熱情,努力促進個性發展。

六、七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候,家長除注意孩子的健康外,還要注意孩子的智力發展。你們常常會發現孩子一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這正是求知慾旺盛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能嫌煩,應耐心地給予解答,如果一時無法解答,你可以鼓勵他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去探索這些問題。孩子們各有所愛,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跳舞,有的喜歡畫畫,有的愛好手工製作,有的擅長講故事,有的喜歡研究動植物,家長們應順其所為,加以培養,而不要抑制他們的個性發展。一年級的小學生,國家教委規定一般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一些家長嫌孩子回家太空了,責備學校不布置書面作業,其實家長有空時可以問問他在校的一些情況,可以給孩子講講有益的故事,星期日、節假日可帶孩子到公園去,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接觸社會,這樣做能活躍孩子的身心,開闊視野,豐富孩子的生活,給孩子買一些適合他們程度的課外書,使孩子養成「學得專心,玩得愉快」從小培養合理使用時間的好習慣。

六、保護孩子的自尊,鼓勵孩子積極向上。

孩子的智力如同他們的體力那樣存在著差異。當有的孩子輕而易舉地提起20斤的重量時,別的孩子提起10斤就已經相當費力了,而我們如果對他們作出同樣的要求:提起20斤為100分,這是一件多麼不公平的事,如果非這樣做不可的話,那麼我們將看到後者不要說提20斤,就連提10斤的能力都會喪失掉。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切,在孩子學習有困難,成績不理想時,態度急躁,經常呵斥孩子「……」造成了孩子討厭學習,一個孩子,畢竟才是個一年級的孩子,剛剛起步就被徹底否定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啊!憧憬已久的美好校園生活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對周圍的一切只會更加心灰意冷。設身處地想想,我們每個成年人有誰不期望自己是個有所價值,有所體面的人呢?孩子也是如此,當前進的道路上出現泥濘,在他感到力量不足的時候,他更需要溫暖,需要我們給予耐心的指導,分析原因,鼓起勇氣,一同去克服。我們所說的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同步發展。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多層次,如果光以讀書,成績最好就是最有出息,那就未免太狹隘了。為此,我們建議家長在鼓勵孩子讀好書的同時,更要注意孩子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的培養。

七、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表現為通過談話講清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正確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待人有禮貌,不說粗野的話,但自己開口就是難聽的話,常為一些小事和鄰居吵嘴,以至打架,那我們的教育註定是要失敗。「其身正則令行」。我們發現孩子衛生習慣差,多半與家長自身的衛生習慣有關,家長講究衛生,穿戴整潔,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孩子會受到熏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威信,這是最危險的事,那些將「哄騙」視為教育,將「凶」當作威信的家長好似極為錯誤的。家長的威信是靠自己的言行一致,言傳身教中逐步樹立起來的。所以,建議家長們,言傳身教,平時能講講古今中外講文明講禮貌的孩子的故事,多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及時制止不良行為,督促孩子使用禮貌用語:「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等等。贈送孩子們一份人生的禮物——「快樂人生三句話」第一句:面對生活,要微笑著說:「太好了」。第二句:面對困難,要敢於說:「我能行」。第三句:與人相處,要主動說:「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各位家長:您孩子上學了,您的人生也就翻開了新的一頁,您的心裡一定對孩子的未來充滿著期望,您沒有實現的理想和夢想也一定會寄托在孩子身上。那麼您有沒有想過要改變一下您過去的生活和習慣呢?如果在孩子上學以後,您什麼也沒有改變,那麼,有一天當您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狀況出現不滿意時,可能您已經沒有太多的辦法來解決好這個問題了。

——再忙也不要忙忘了孩子。


推薦閱讀:

學校要為青少年建構友誼的橋樑
開學前後做好10件事,讓小一新生愛上學校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大學最重要的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
我可愛的學校
怎樣才是一所好學校

TAG: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