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愛生恨是怎麼回事?[圖]
由愛生恨是怎麼回事?文 / 安 喬經常會在報紙網站等媒體上看到類似「XXX求愛不成,因愛生恨將對方殘忍殺害」這樣的新聞,不得不感慨愛不僅會「生痴生念」也一樣會「生嗔生恨」,得不到後不惜玉石俱焚,親手摧毀心愛的人。莫非愛恨只在一念之間,由愛生恨的人究竟是痴情還是薄情?
一、愛恨同源愛可謂人類情緒體驗中最強烈的一種。從心理學上講,愛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心理能量的最大調動,當被調動起來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釋放的對象,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空虛、絕望、痛苦、憤怒、悲傷,而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常會做出失控行為。研究證明:愛和憤怒在大腦中是聯繫在一起的。研究人員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以發現回報和憤怒是如何緊密纏繞在一起:刺激一隻貓的回報反應區,這貓會感覺到強烈的快感,如收回刺激它就會咬人。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的憤怒過程和額葉前部皮層中心緊密相連,後者是跟「回報」有關的結構,如贏得愛人的回報、認同,這種期待沒有得到滿足的反應被認為是「受挫-敵對假設」。所以,當愛的動力受到阻礙時大腦就會將激情轉變成憤怒,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攻擊行為。另外愛恨同源,我們對同一個人會同時懷有愛恨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因為他身上同時具備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如果關係比較疏遠,愛和恨會顯得比較微弱,接近中性;如果關係非常密切,愛和恨就會變得很強烈。有人問,為什麼有的情侶或夫妻一直相愛看不出恨的痕迹?精神分析學認為,他們的恨被抑制住了。不管多相愛的兩個人,相處中都會有摩擦和矛盾,所謂的「打情罵俏」弗洛伊德稱為「詼諧」,但詼諧的本質是攻擊,不過換了件輕鬆的外衣,是變相的攻擊,是攻擊的升華。二、愛在動機,還是愛在效果?你愛一個人,對方如果給予回應,你就會處在無限幸福的感受里,誤以為自己有權完全佔有所愛之人獨享他的所有關注。由愛生依戀,由依戀生佔有慾,當愛變成控制的時候,動機仍然是愛,但是行為已經蛻變成佔有。但愛不在動機,而在效果。你使出渾身解數,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如果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就感受不到愛,反而會覺得你不理解,是在傷害他,這種對沖的壓制會引發他的敵對情緒。控制不是愛,因為控制者根本不顧對方的感受。這常體現在親子關係中,家長會說「都是為你好」,他們把自己認為是「對的」和「好的」的東西強加給孩子,以各種方式甚至不惜傷害孩子的心靈。社會上一度引發熱議的「父母禍害論」就由此而來,那些受到傷害的孩子們控訴著父母的「迫害」。其實,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越是親密越嚴厲,越會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卻忘了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思想,需要被尊重。
三、極端的愛是一種病態自戀「愛始於自戀止於自卑」,愛是一種個人化的內心情感體驗,其中包括很多自戀的投射因素。新聞上常見的求愛不成將對方殺害的案例,多是畸形的愛,它旨在為極端自戀的「我」服務,而非渴望對方幸福。弗洛伊德認為「自戀」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歲左右至三歲之前的嬰兒時期。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以自我為中心,當需求被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會因需求遭受挫折而暴怒,大哭大鬧。當然,並非所有自戀都是病態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類似自戀人格特徵的人。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病理性的自戀如此定義:需要讚美的、表現在幻想上和行為上的瀰漫性「無所不能」,缺乏共情,常始於幼年,並一直持續到目前。符合的標準中就有:被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己是特別的、唯一的;有特權感,可享有特殊優待或他人自動的順從;缺乏共情的能力,無視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等。自戀者「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相信自己才是唯一的最好的,他人應該認同自己,自己的願望也應該馬上得以滿足。當現實表現出與自己想法存在差距的情況時,病理性自戀者往往會做出出格的行為,帶來巨大傷害。而在他自己意識里,卻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四、「恨」是調節內心平衡的一種心理機制愛一個人得不到回饋,在受到傷害後便會轉用恨的方式來掩蓋,恨是一種攻擊,通過攻擊讓自己認為不再愛了。心理防禦機制里如此定義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將意識不能接受的內容壓抑進潛意識,並以相反的外顯行為體現出來。反向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壓抑行為,若使用得當,是一種適應性行為;使用過度壓抑太多,以反向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重者將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通常來說由恨產生的憤怒、悲傷等情緒對身體健康有害抑制免疫系統,但事實上,人們也需要通過這些情緒的宣洩,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所以恨是我們調節內心平衡的一個工具。進化心理學認為由愛生恨產生的憤怒消沉等情緒能幫助人們從「絕望反應」中解脫出來,重新開始。慟哭、目光獃滯、自我封閉等意志消沉的反應是應付機制進化而來的:消沉是一種可信的信號,表明某件事不可救藥地出錯了;它是一種求救的信號,強迫受到很大壓力的人尋求幫助。因此愛而不得時,人們通常會經歷這樣的心理過程:憤怒和抗議愛人的離開,試圖贏回愛人的認同,未果後重複憤怒和痛苦情緒,再狠狠痛過後徹底放棄,將自己重新準備好,進行下一次戀愛。
內容提要愛與恨:關於愛與恨,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千百年來誰也說不清,愛里含著恨,恨中又有愛,愛恨交織,愛也恨是一對冤家。沒有絕對的愛與恨;也沒有無緣由的愛與恨。愛了,恨了。快意人生,敢愛敢恨,只有這樣,才不會在人生的長河中迷失自己。愛與恨只有自己用心去體會。對與錯:生活中,我們把達到目的的行為稱為對,反之則為錯。但在達到目的之前所做的一切我們怎知所做的一切是對是錯?所以世上沒有對與錯,只有做與不做。昨天已經過去,今天的正在發生,而明天會怎麼樣?我們不知道,只有儘力的在今天去做,而留待明天來說對與錯。不做永遠不知道對與錯,只有做了才知道。所以人生在世,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關鍵就是要認真的行動。生與死:生,總有一死;死,有時卻意味著永生。正像詩人臧克家曾經概括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是生與死的辯證法。從死的角度思索生,才可能把生說透;從死的視角審視生,才可能把生悟徹;就生論生,往往流於膚淺,正像柏拉圖所說:求知是學生和學死。
(2014/09/14雨霖
轉載/編輯/收藏)
推薦閱讀:
※信息 | 約翰·派博:什麼是神的旨意?我怎麼能知道?
※患上痛風怎麼辦?多喝2種水,喝一口尿酸降50,痛風10年不發作
※《我的快樂就是想你》,怎麼聽都不膩!送給你,祝你天天開心!
※玻尿酸為什麼可以隆鼻手術,效果怎麼樣?
※女人是怎麼變壞的(說的很對)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