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洪生:辯證分析《周易》的現代價值 ? 文化 ? 文稿 ? 報告 ? 

魯洪生:辯證分析《周易》的現代價值 2012-07-02 13:48 宣講家

字型大小:

核心提示:《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報告從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周易》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和《周易》在解決三大憂患上的啟示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周易》的現代價值,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思想。

(本稿未經報告人審核。作者觀點不代表宣講家網立場。未經宣講家網站同意,請勿轉載。)

提要:《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報告從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周易》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和《周易》在解決三大憂患上的啟示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周易》的現代價值,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思想。

辯證分析《周易》的現代價值涉及到兩個方面——既要介紹傳統文化,又要和現實相聯繫。講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理解,得尊重傳統文化本身它最初是什麼意思,我們得用學術的態度來做普及工作,不能忽悠。從五四以來,大家對傳統文化都不太了解了,原來《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小孩入學時要讀的,現在大人都不知道。中國文明之所以能延綿5000年而不斷,其中就有文化的主因,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

傳統文化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它的內在邏輯結構是怎樣的?我們得從《易傳》說起。《易傳》是中國文化之首,這「首」不僅僅是開始的意思,還有對其重要程度的評價。在《五經》或《六經》當中,最正規的排列順序是把《易傳》排在前面,不僅時間早,而且它也重要。後來的各家學派實際都和《易傳》有聯繫。《周易》翻譯成外文之後,瑞士學者榮格認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書當首推中國古代的《易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都可能被後來的研究顛覆,但中國古代《易經》當中所講的道理亘古不變。看到他這句話的時候我幾乎都要落淚,這樣寶貴的經典現在居然被我們的主流文化所排斥,主流文化對《周易》的態度有點過於簡單化了。學完《周易》之後,至少會知道一陰一陽之謂道,事事分陰陽,事事辯證看,事事有精華,事事有糟粕,不能簡單一刀切。

《易傳》當中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翻譯過來就是作易的人,大概是有憂患吧。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憂患意識是一種認真、敬業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都源於憂患,憂患更多是對未來的一種憂患,居安思危,所以這應該給更多的肯定。《周易》64卦,其實,講的就是人生所可能面臨的64種情境,面對著64種情況應該採取什麼對策?如何解決?合併同類項之後,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所造成的憂患。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憂患是多種多樣的,有很多是自己在摧殘自己,憂患的原因是源於自身,用佛家語言來說就是貪、嗔、痴、慢。貪,即是貪婪,工資就那麼五、六千塊錢,還想在朝陽北路買一個三居室,那不是自找痛苦嗎?嗔是嗔怒,生氣發火,大腦皮層神經元突出,局部過於興奮,生氣有的是外因引起,有些是內因引起,事後想一想微不足道,但是當時卻氣得渾身哆嗦。痴是不理智,愚昧。慢是傲慢。這些都是自己在摧殘自己,都是源於自身的原因而產生的憂患。

第二,和整個社會之間的矛盾衝突所造成的憂患。每個人思考問題都更多地從自身利益來考慮,如果大家都這樣操作的話,那麼矛盾衝突在所難免。

第三,人和自然的矛盾衝突所造成的憂患。在古代,對於自然規律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生死問題。按照自然規律,人免不了死亡,所以常常需要人們對如何面對死亡進行思量。與此同時,當時還沒有自然環境污染的問題,但是古人就有這方面的思考,而現代人和自然環境污染的衝突更為尖銳,西方學者之所以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可能就是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涉及到了這個方面的內容。

面對這樣的問題,中國古代先哲怎麼處理的呢?就是以德除患。這個德跟我們今天所說的倫理道德的德有關聯,但不一樣,古人說的德比我們現在所說的「八榮八恥」所提倡的道德外延要大得多,古人所用的德和心得的得可以通假,一定要對應的話,古人說的道德既包含我們今天所說的倫理道德的意思,還包含著能力、才能,嚴格對應地話應該說是智慧。清華大學校訓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出自《周易》,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實際就是能力的提升,厚德載物就是道德的修養。所以要對中國古代所說的德的內涵與外延有一個認識,它的德大概指的是智慧,智慧當中包含著道德修養和能力。

以德除患這一概念的提出大致始於西周初期,就是武王克商的階段。周武王取代商朝,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革命,但是要放在君臣的角度來看,實際它是一種犯上作亂的弒君行為。憑藉一個諸侯的級別,居然敢取代天子之位,這是難以服眾的一件事情。所以取得天下之後,周武王的智慧就是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安撫,把商王朝的後裔仍舊封在故地,只不過是改國號為宋,降低級別為諸侯。這樣做不僅向周王朝的後裔做出了解釋,還向其他的諸侯國做出了解釋,即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都是天之子,皇天不偏袒他某一個兒子,他只輔佐有德的兒子,言外之意是什麼啊?周武王之所以能夠取代商紂王是因為周武王有德,商紂王無德。這種針對政權轉換的需要而做出一種理智的解釋,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接受,於是乎,在當時絕對權威的天命觀的思想體系當中加入了德的概念。天命觀是一切仰視上天,一切由天來定,德的加入就使人們要反省自己的能力和修養了。

在當時還出現了民本思想的觀念,這也是周取代商之後,做的一種必要的解釋。武王克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商紂王的部下居然調轉槍頭反戈一擊,這件事讓當時的政治家清醒地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在天命觀與德治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民本思想,這是中國文化在《周易》時代的三大支柱。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係,首先是天命觀與德治之間。依天命而行事就是道德體現,在天是天命,在人世間就是理,儒家的理是依天道而制定的,是道和理的轉換,法家的法的觀念是以天道而制定的,是道和法的轉換。在自然依循天道,在人世,儒家就依循理而行事,法家就是按法行事,所以依法行事就是依天道而行事,天道和道德之間是這樣的關係。其次是民本思想與天命觀的關係。古人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就是說上天判斷事物的標準是以民心向背為標準的。如果這樣來表述,就會認識到實際所說的天道就是民心,那麼遵循天道,其實也就等於遵循民意。因此,發展到這個階段,天道既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政治工具,借天的權威來表達人的觀念。

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從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入手,這四個字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的起點,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不管是思維方式、評價標準、推論方法還是最終追求的理想社會,天人合一既是理論依據,也是道德標準,還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用《周易》裡面的話來說,就是「推天道明人世」,通過天象來感悟、推斷當中所蘊含的抽象的天意、天道。悟是可以看到的,天意、天道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天象是認識天意、天道的工具。感悟出天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作為論據推導人世。這在當時具有絕對說服力,因為天在人們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藉助權威的力量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如果要真的有一個絕對客觀的天的話,那麼百家所說的天意應該是相同的,但事實是各派所說的天意是不一樣的,因而能夠形成諸子百家,這一現象說明這是各自主觀思想的一種融入,只不過是借天來表達自己的觀念而已,既是信仰,又是工具,不能簡單地把它當作一種客觀的真實。

天人為什麼是合一的呢?古人的解釋很多,要麼說人是天的一個組成部分,部分得服從整體的規律,要麼說人也是按照天運行的規律生存、發展,所以要遵循天的規律,到了朱熹就說得更簡單了,朱熹說本來就不該說天人合一,你說合,好像天人是兩物,本來就是天人一體,天是大人,人是小天,人所謂的天性生來就有的,那就是天道的體現,本來就是一的,根本就不該說合。

過去,我們讀到研究生的時候才接觸《周易》,老師講《周易》是戰戰兢兢的,那時候看不到原書,只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介紹,講《周易》的時候,講一句批判十句,講的聽的都哆嗦著,所以大家對《周易》不是特別的了解。現在,想不到是西方的科學家對中國傳統哲學也產生興趣,通過研究來論證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他們認為中國古人的推測是能夠成立的。西方的天文學家通過黑洞理論、爆炸理論來證明世界、宇宙確實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中國古人就認為世界是由無到有的,《周易》裡面說「太極生兩儀」,兩儀是陰陽,太極是什麼?有的說是元氣,有的說是無,所以太極也叫無極。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就是用「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來解釋自然,這就是屬於格天格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那道就不是一,道是無,認為世界是由無到有,古代來證明在無這個階段,天人是合一的,都源於無,都起於無,所以西方天文學家證明這個推論是成立的。

西方的物理學家在分析物質的構成時,由分子、原子分析下去,還沒有分析到夸克的時候,就有驚人的發現——粒子的結構是相同的。我遇到一個美籍華人,他是核能物理學的博士畢業,現在又和美國科學家合作來研究生命科學,他說台灣高僧凈空法師在《和諧拯救危機》這套電視片裡面說「都是空」的解釋是有誤的,它不是空的,而是說結構相同,各種物分析到粒子的時候會發現它們的結構是相同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這個階段天人之間是合一的。這也說明中國古代先哲的推論雖不是通過科學的實驗、數學的計算、邏輯的推導,完全是一種天才的推測,但是歪打正著,方法不對,結論是正確的。

讓人更震撼的是日本有一位科學家叫江本勝做了一個水實驗,實驗反覆了五萬次,他的作品翻譯過來了,叫《水知道答案》。他對水說話,或者把水放在瓶子里,外面貼上標籤,寫上不同感情色彩的文字或者寫上愛、善良,要麼是恨,要麼是罵人的話,放在冰箱里去凍,零下5度的情況之下看它的結晶,貼有愛、善的瓶子中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非常漂亮。貼有恨、嫉妒、罵人的話的瓶子中的結晶體就不成形了。美國學者按照他的方法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並在地鐵當中把這些照片放大,向人們來講述這一道理。

西方科學家還用高端的科學儀器來研究精神和物質的聯繫,認為當人內心產生做善事的良性的積極的人生觀時,他的生理上會產生同向、同步的良性的荷爾蒙,當人產生惡念,要做壞事,他的生理上會同步產生惡性的、負面的荷爾蒙。古人說相由心生,恐怕就是這樣一種道理。

現在種種的研究證明中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中有一些可能是正確的表述,所以不要簡單化,千萬不能一刀切,應該說有一些可能是正確的,有一些可能是有問題的。比如說《周易》的易,它第一個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變化,一切皆在變化中,類推到人世,說人世也一切皆變。第二個意思是不變,要是不懂《周易》的人,一定會認為這是前後矛盾的,但讀過《周易》之後,就不會如此簡單的認為兩者是相互矛盾的了。它其中的變與不變不是在一個共識的、水平面、橫向上、共同地評價一件事務,它是縱向的關係,所說的變化是就事物表象而言,現象變化的背後是規律,規律是不變的。類推到人世當中,人世存在不存在不變的東西啊?存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禮臣忠,夫義妻順是不變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都知道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但是就沒有人知道《周易》的時代早就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所以說64卦說明的是不同的卦是不同的對策。

責任編輯:劉曉楠


推薦閱讀:

百依百順不值得表揚|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3
《哪方面看出西方文化入侵中國文化》
茶道文化
重視道經研讀傳揚道教文化
以文化人 以文服人

TAG:文化 | 辯證 | 價值 | 周易 | 現代 | 報告 | 代價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