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板眼不是力度概念
hushiyueqin
弘揚京劇國粹藝術教授月琴彈奏技巧
前不久,在全國首屆京劇票友大賽中,一位唱老旦的票友得到的知識測試題是「什麼是板眼?」
她的回答比較自信:板眼即是節拍,強拍為板,弱拍為眼,顯示一種力度的變化規律。賽場顯示標準答案同她回答完全一樣,專家也點頭讚許。可見,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
但普遍的說法不一定正確,在此不久已經有人提出了疑問。《中國京劇》雜誌2001年第四期刊登了張再峰先生的文章《談京劇音樂的「味兒」》,張先生在文章中寫道「……具有一般音樂常識的人都知道,2/4拍子的小節第一拍為強音 (京劇稱為「板」),第二拍是弱音(京劇稱為「眼」),4/4拍子的輕重分別第一拍強音,第二拍弱音,第三拍次強音,第四拍弱音… 這種強弱位置是節拍重音的正規循環,是一般的音樂旋律。但京劇音樂則是逆行其反,改每拍弱音為強音(傳統京劇音樂基本如此,現代京劇音樂也有例外),產生了一種為別的音樂所不具備的『獨特風格』的音樂。」接著張先生就具體舉了各種譜例來說明這一觀點。詳細可參看《中國京劇》雜誌該期第48頁。
其實這種情況並非傳統京劇音樂所特有,類似情況在傳統民間音樂、戲曲曲藝音樂、文人士夫音樂等中國傳統音樂中比比皆是,司空見慣,它們音節的強弱有更多的變化,並不受「一般音樂規律」對強弱節拍規律的限制。說得絕對一點,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節拍呈現的根本不是強弱的固定概念,而是隨著音樂情緒的起伏可自由變化的,迥然不同於當代「一般音樂常識(理論)」對節拍的規定。
應該指出的是,所有的傳統音樂這種不固定強弱音的節拍觀念,是中國人民長期在音樂進化中自然形成的,它非常吻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實際。但由於歷史複雜的原因,我們當代所遵循的「一般的音樂理論」是從西方傳入的音樂理論體系,於是在實踐中自然就會產生傳統音樂實際與當代「一般音樂理論」不相吻合的情況。
關於傳統音樂中「板眼」非是強弱這個看法,本人也是思考多年才得出的結論。為了將這個學術性問題表達得比較通俗,而易為大家理解,我把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也向大家介紹一下,以便更有益於問題的討論。
多年以前,我在本地一個戲曲劇團(非京劇)中觀看他們的排練。在一大段「慢板」唱腔時(記譜節拍為4/4,按傳統說法為「一板三眼」),我很奇怪地看到鼓師在板和中眼處擊板,而在頭眼和末眼處擊鼓。排練結束後,我跑過去問他為什麼如此擊法,他告訴我:按一般音樂規律,板是強拍,頭眼是弱拍,中眼是次強拍,末眼是弱拍,所以這樣擊法。我當時就覺得他這種做法錯誤了:一,「板眼」二字,即有板處擊板,眼處擊鼓之意,中眼擊板,肯定錯了。二,板音弱, 鼓音強,若按這樣擊法不是正好與「一般音樂規律」相反?但這位鼓師恰恰是根據「一般音樂」的節拍規律而定,似乎也不應該算錯呀。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呢?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幾年過去了,有一次我看美國童星秀蘭.鄧波兒的電影,看著她充滿童趣的表演和頓挫有致的演唱時,突然一個念頭如同閃電般地闖進我的腦海:西方語言有重讀和輕讀音節,莫非……想到這裡,我顧不得再看下去,一骨碌起來,拿上紙筆將中英文作了比較,這一比較結果出來了,我發現中英文本身都具有音調和輕重兩種讀法,但具體使用這兩者關係正好相反,中國文字音調依普通話而言就是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南方語音則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一共八聲),這些音調在具體使用中是固定的,不是隨意的。如「媽」是陰平,讀成陽平即為「麻」,讀成上聲為「馬」,讀成去聲即為「罵」。英語音節音調基本上是升調和降調兩類,但在具體使用中並不固定,英文中固定的是音節中的重讀與輕讀,絕不能搞錯。而在中文中沒有讀音輕重的固定,讀者可根據具體語言環境決定某個音節重讀或輕讀,並且這種重讀輕讀也不會表現出是一種明顯交錯有規律的進行。
依據上述邏輯推理,我們會很容易發現西方音樂的節拍為什麼會是力度的概念,即強弱概念。由於英語音節具有固定的輕重讀法,並且這種輕重讀法是輕重交錯呈有規律地進行,所以,西方音樂在以小節為單位里自然而且一定呈現出力度(強弱)變化的方式,而且在他們的聲樂作品中,肯定強調重讀音節一般要落在重拍上,輕讀音節一般要落在弱拍上。
以上判斷僅是邏輯推理,但這一點如果能夠證實的話,那麼,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西方音樂節拍概念是力度概念,即強弱概念,而我們傳統音樂的節拍就肯定不是力度概念。2001年8月,筆者作為列席代表參加了「第四屆古琴打譜會暨國際琴學研討會」,在會上遇見了許多海外和港台的音樂學者,當我向他們詢問有關問題,他們一致證實了在西方音樂中節拍強弱力度必須吻合文字音節的重讀與輕讀。香港海燕藝術學院院長李明先生還特意告訴我:香港沒有回歸之前,英語是官方語言,香港地區小兒音樂教育有一個特別內容,就是在教孩子學簡單作曲時必須將重讀音節和輕讀音節與音樂節拍的強弱對應起來,否則算錯。至此真相大白。
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中華民族傳統的音樂理論被音樂界拋棄多時了,所謂現代「一般音樂理論」(實質是西方音樂理論體系)不能解釋我國傳統音樂許多方面的特性,於是現代有一些音樂家想把傳統音樂上一些不吻合現代「一般音樂理論」的地方當作「改革」的內容,這是件很可笑但也是很無奈的事。現在還有一批年青的音樂家,由於不懂傳統音樂理論,還把不遵循這種規律作為自己「富有改革勇氣」來炫耀,真是「無知者無畏」。但願我們京劇界千萬不要出這種「改革」的笑話。
閱讀 精選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載入中 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後顯示
了解留言功能詳情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