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們的理論自信還不夠
林毅夫認為,中國學者缺乏對理論自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蹟。相對於蘇聯、東歐的轉型導致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我們的成績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道路靠制度來保證,我們的制度和當前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但是,國內有一些人忽視了上述成績,只看到我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體制、機制問題,對我國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
在巨大成績面前出現上述認識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在於缺乏理論自信。目前國內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教材直接翻譯自發達國家通用的教科書或以發達國家的教科書作為範本來編寫,介紹的是西方主流的理論。國內輿論界、知識界也以西方主流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理解、認識出現在我國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和問題。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理論認為: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要向市場經濟轉型就必須一次性地消除各種扭曲,雙軌制經濟是靠不住的。受此理論影響,國內外不少人把我國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於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理論進行改革所致,對我國的道路和制度存疑。事實上,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論所倡導的「休克療法」,試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制度扭曲,而是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發展的精神,根據我國社會的承受力、可動員的條件等情況以雙軌漸進的方式來推進,進而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上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的蘇聯、東歐和亞非拉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崩潰、停滯。
不僅在轉型問題上,在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波思潮主張以進口替代戰略,由政府直接動員、配置資源,建設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現代化大產業。受此思潮影響,二戰以後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這種戰略,雖然在頭幾年取得了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其後,不約而同,其經濟出現增長停滯,危機不斷。二戰以後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日本和「四小龍」等少數幾個東亞經濟體推行的則是出口導向戰略,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著手發展經濟,而這種發展戰略在當時被主流發展經濟學認為是錯誤的。
根據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和發展的國家不成功,而少數成功國家的轉型和發展的道路卻違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論,原因在於社會科學的理論來自於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總結——總結於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現象的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理論的適用性決定於條件的相似性,即使在發達國家適用的理論,拿到發展中國家來也常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缺憾。如果未能認識到發達國家主流理論在發展中國家運用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照搬這些理論於發展中國家實踐的結果經常會事與願違。
新的理論來自於新的現象,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理解出現在我國的新的社會經濟現象,才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夠解釋這些現象的新理論。發展中國家間有較為相同的條件、挑戰和機遇,來自於我國的理論創新不僅能增強我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出貢獻,也將會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較好的參考借鑒價值,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和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願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