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改革:改出活力競爭力
出版改革:改出活力競爭力
2012年08月09日瀏覽次數:6
在新中國出版歷史上,2002年至2012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是令人難忘的十年。中國出版業以市場主體的身份站在國際競爭的舞台,吹響了向出版強國進軍的號角。 回望這十年出版體制改革歷程,可謂是行進在布滿荊棘和鮮花的道路上。十年間,中國出版業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轉企改制,上市融資,組建大型航母,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聯合重組……中國出版業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咬定改革不放鬆 改革,是這十年來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標誌性詞語。十年間,一系列重大事件勾勒了出版改革的發展脈絡: 2003年6月,21家新聞出版單位被列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從政府襁褓中的事業單位轉為獨當一面的企業,中國出版人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 2004年3月25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立,標誌著原事業性質的中國出版集團完成了轉制試點工作。中國出版業改革的巨輪揚帆起航。 2005年,中央出台《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全面鋪開。既要積極,又要穩妥,出版發行體制改革由試點進入到有計劃、有步驟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2006年3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推進國有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增強活力,提升競爭力,成為會議的共識,出版體制改革的大旗飄揚在神州大地上。 2008年5月,新聞出版改革時間表確定:三年內完成出版體制改革;路線圖繪就: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產業兩分開,前者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後者加快轉企改制。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地改革,以此尋求新的突破。 2009年,被稱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攻堅年。3月30日,新聞出版總署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打破地區分割、媒體分割、產業分割,發展新興出版生產力,多渠道力推走出去,設定為改革的目標。5月21日,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標誌著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正式啟動。 2010年,改革的決勝年,改革捷報頻傳。9月底,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西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線裝書局、印刷工業出版社第一批全面完成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12月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基本完成轉企改制。 2011年7月19日,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暨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標誌著我國出版業在國家層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優勢國有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格局已經形成。 …… 從事文化產業研究多年,多次參與文化產業改革與轉型的調查研討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紅岩說,「出版改革第一步的任務圓滿完成,中國出版改革的第一步非常漂亮、非常成功」。 突破樊籬天地新 這是銳意進取、敢於探索、不斷突破、勇於創新的十年。 如果說,改革之初人們還擔心市場機制的引進會不會影響出版業健康發展的話,今天出版業的繁榮發展對此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解答。 「出版繁榮沒有影響國家整體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反而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出版形態極大改變;出版改革沒有造成出版業的動蕩,沒有大量減少工作崗位,沒有給社會造成負擔,還創造了巨大財富,出版改革的經驗值得總結。」這是許多學者的共識。 的確,十年中,中國出版體制改革打勝了一系列攻堅戰,破解了一批難題,推動了出版體制機制創新和出版業快速發展,不僅鞏固了黨的思想文化主陣地,而且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出版改革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排頭兵、主力軍,為整個文化體制改革創造了哪些經驗?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曾將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經驗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解放思想,總體設計。在改革之初,根據體制改革中突出存在的觀念和思路問題,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引導行業轉變觀念、理清思路,明確了性質決定體制、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的改革思路,依據新聞出版業不同屬性、不同功能、不同層次的改革對象,分別設計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四分開」、轉企改制「四到位」、行政事業「兩分離」的改革路線。 二是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對發行、印刷、複製、進出口等產業屬性強的新聞出版單位,首先推動整體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音像、電子、網路、數字出版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出版單位,實行全行業轉企改制;對圖書、報刊出版單位區分不同性質,促進事業性出版單位進行事業性質改革,推動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培育新興市場主體;對報刊體制改革按時政類和非時政類兩類不同性質進行;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也制定出明確指導意見。 三是由易到難,加快推進。從自己做起,新聞出版總署在中央國家機關率先實現「四分開」,率先完成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實行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基本形成依法行政、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 「出版改革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於其科學的頂層設計,這個設計十分符合出版業的實際。比如說,最初的改革貫徹了分類設計的基本原則,嚴格區分公益性出版單位和經營性出版單位;清晰地明確了出版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根據不同屬性,確定了不同的主體——公共服務主體和市場主體。這樣的頂層設計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形勢相適應,又與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相適應。」李紅岩如是說。「出版改革,創造出了一條頂層設計先行、制度設計自覺的改革之路。這條經驗對推動我國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有借鑒意義的。」 十年來,出版改革從積極探索、開展試點到擴大試點,再到全面展開、由點到面、加快推進,取得一系列階段性重大成果,空前地解放了出版生產力,帶來了出版事業大繁榮、產業大發展和整個行業傳播力、競爭力的大跨越。 十年改革,中國出版業向世界出版業展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和進度。在跌宕起伏的國際出版風雲中,中國出版巨輪乘風破浪。 迸發活力鑄輝煌 這是改革促發展的十年。 「買書更方便了」、「圖書品種越來越多,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出版社的實力都加強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增強了」……這是近年來,老百姓對出版業的評價。 「改革極大地解放了出版生產力,讓出版業煥發了活力,激發了創造力,因此,整個出版行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繁榮局面。出現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繁榮景象。」李紅岩說。 變革中熔鑄輝煌,艱難中彰顯成就。在銳意改革中,出版業取得了振奮人心的輝煌成績。 ——新型市場主體確立,企業迸發新活力。轉企改制後的出版單位走上了競爭發展的路子,人減少了,效益更好了。轉制後企業開發能力大增,產品品種質量大幅提升。 ——改革生產經營機制,調動了職工內在積極性。身份轉換後的出版社員工,告別了「鐵飯碗」,解決了「乾和不幹一個樣,多干少干一個樣」的事業單位痼疾,機制到位的出版社職工收入兩年翻了一番,年收入幾十萬元的編輯、經營者已不少見,企業發展和個人利益結合更加緊密,產生了幹事創業的巨大力量。 ——大力推進「三改一加強」,出版航母已現。把改革、改組、改造結合起來,推動機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組建了30多家出版集團。出現了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兩個「雙百億」集團,鳳凰傳媒、中南傳媒、長江傳媒、大地傳媒等一批出版傳媒企業成功上市。這些集團能夠引導文化方向和輿論導向,推動內容、技術創新,參與國際競爭,是我國文化的國家力量和文化發展的戰略投資者。 ——生產能力增強,國際影響力提升。改革深入的幾年間,生產圖書150多萬種,年銷售圖書70多億冊,居世界第一位,學術著作、學術論文出版居世界第二位,音像電子出版居世界第二位,全國新聞出版總產出已達1.5萬億元。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一組對比數據:2011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7.0萬種,比2002年的170962種多了近20萬種;2011年重版、重印圖書16.2萬種,比2002年的70269種多了9萬多種;2011年,版權輸出品種與引進品種比例為1∶2.1。 實踐證明,改革真正體現了「誰改誰受益、先改先受益」。對此,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李朋義深有感觸:「如果不改制,作為事業單位的出版社不是市場主體,沒有上市融資的資格,也就無法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做大做強。」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總裁柳建堯則表示,出版社從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還僅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第一步階段性的目標。改革的終極目標是遵循出版產業的發展規律,徹底解放出版生產力,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對高質量出版產品的需求。轉企後的出版社如何成為有市場競爭力且可持續發展的市場主體,仍需出版業通過長期努力,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 繼往開來的十年出版改革,出版業呈現出嶄新的發展面貌。出版了一大批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力作,成立了一批主業跨地區、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出版集團,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出版人才。我們相信,在下一個十年,勇於創新、繁榮發展、健康向上的出版業,必將為社會發展、中華文化發展、世界文化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推薦閱讀:
※賀氏出版社排行榜
※在標明原作者及翻唱、翻彈的字樣,並標註向其致敬的情況下,翻唱、翻彈並出版算侵權嗎?
※人在江湖走 總要學幾手
※個人是否能夠翻譯外文書籍並出版,如果能,具體程序是怎樣的?
※圖書定價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