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後的大家閨秀 | 張家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被稱為最後的大家閨秀,個個身手不凡,葉聖陶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多才多藝,一人便是一道風景。

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合肥張家四姐妹也(祖籍、出生合肥,後搬家到上海,定居在蘇州)。其父張冀牖希望她們成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每個人的名字中都有兩條腿兒。四個女兒不負父望,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走出精彩的人生。

合肥張家四姐妹,其曾祖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曾任兩廣總督,《清史稿》有傳。雖說祖上為舊式官僚,到了張家四姐妹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舉家遷到蘇州。張冀牖在蘇州辦學校,倡導新式教育,所辦樂益女中,曾聘請張聞天、柳亞子、葉聖陶、匡亞明等任教。張充和說他的爸爸腦筋開明,對兒女教育,亦讓自由發展。「兒女婚姻戀愛,他從不干涉,不過問,你告訴他,他笑嘻嘻地接受,絕不會去查問對方的如何如何。更不要說門戶了。」有一鄰居曾遣媒人向張冀牖提親,求張元和,張冀牖哈哈一笑說:「兒女婚事,他們自理,與我無干。」所以,連張家的奶媽都說:「張家兒女婚姻讓他們『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來的。」

抗戰勝利後,1946年,張家孩子齊聚上海大團圓,張家有了第三代。前排左起為周曉平、沈龍朱、沈虎雛。二排左起為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三排左起為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左起為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寧和。這是張家和字輩子女最後一次大型團圓會了。

張元和

大姐張元和嫁給崑曲名家顧傳玠,在當時輕視藝人的傳統社會裡,顧傳玠放棄了他的戲劇才華轉而經商,卻一路跌跌撞撞,並不順利。張元和一生深愛顧傳玠,但她也難免有所憾。顧傳玠死後,元和復出登台,搬演《長生殿·埋玉》,她說:「原來我埋的不是楊玉環,而是顧傳玠這塊玉啊。」

張允和

二姐張允和的人生,是四姐妹里最坎坷的。她遭遇喪女之慟,抗戰時差點失去了兒子,在批鬥最緊的時期,她也好幾次瀕臨絕境。但是幼年學崑曲的唱戲經驗,總讓她能掌握局面,知道當下最能用的台詞,在最戲劇化的場景里,轉危為安。張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幸福而漫長的人生,誠可謂「執子之手,與之偕老」。晚年兩人補拍的婚紗照上,93歲的周有光題「人得多情人不老」,89歲的張允和題「多情到老情更好」。張允和說自己屬大器晚成,「晚」到90歲時才「成」。1999年她先後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一時甚為文化圈內人士津津樂道。她還常在中央電視台上露面,語言俏皮,舉止又有戲劇味,觀眾都說她是個「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說:「我現在比周有光還有光!」

張兆和

三姐張兆和嫁給沈從文,多少有點被動的意味,可以說是情書的力量,情書創造的愛情奇蹟。沈從文一生分裂成兩半,1949年以前是文學家,以後是文物專家,他們始終風雨同行,張兆和是支撐沈從文的精神世界的力量。兩人的情感有過摩擦和考驗,沈從文曾一度愛上女詩人高青子,但這畢竟是一段插曲。沈先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能包容他的妻子。無論沈從文的命運有怎樣的不確定性,張兆和都能始終如一支持他,有人說他們的愛情是粗布棉襖式的,包容與溫暖。

張充和

近日逝世的小妹張充和是四姐妹中才華最突出,最具藝術氣質,也是人生最隱逸的。這和她幼年讓人收養的環境有關,看世事人情通透。張充和擅長書法,每日晨起便臨帖三小時,寫書法時懸腕,使手指運筆自如,唱戲時懸擱自我,表演便有了自我的生命。心忘於筆,手忘於書,而遠嫁美國的張充和,悠然日常,也彷彿已忘於塵世。

昔日的貴族沒落,合肥大宅里的共同的少女記憶;曾經的時代新潮,四姐妹是第一批上海中國公學的預科女生;曾經的民國舊影,比如與崑曲藝人的聯姻;激蕩的政權更迭,她們愛好的崑曲曾經喑啞;50年後,她們的身影出現在崑曲舞台。這一切,都成為她們生命中刻骨銘心的記憶,連同歲月滄桑,成為她們生命的底色。張家舊事,像是水流,潤蘊著,浪跡微微,不管時代怎樣變遷,始終充滿活力,動人心弦。

(摘自《嘉興日報》,並收錄於《讀者參考》97期)

微信號:duzhecankao
推薦閱讀:

[轉載]讓大家咬牙切齒的翡翠原石裂紋!
涼拌菜第二季,炎炎夏日,給大家發幾款易做又好吃的涼拌菜
大家都向以中國為核心組織靠攏,抱團抵禦攻擊
領導最看重這四個權力,大家千萬不要碰這些紅線
趙叔孺|繼郎世寧之後又一畫馬大家(100幅)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