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失傳的民族遺產-守望木活字印刷

這民族傳統定要我客族同仁維持保護髮揚光大

一、歷史淵源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源於古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畢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現在一般認為元初農學家王禎創製了木活字。木活字用梨木、棗木或楊柳木等雕成單字。因取材比較方便,成本不高,製造起來又比較簡單迅速,成為中國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種活字。關於木活字最早的記載見於王楨《農書》附後的《造活字印書法》:「古時書皆寫本。學者艱於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鋟梓之法。其本於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一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傳播。後世有人別生巧技。以錢為印盔界行。用稀瀝青澆滿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燒熟瓦字。排於行內。作活字印板。為其不便。又以泥為盔界行。內用薄泥。將燒熟瓦字排之。再入窯內燒為一段。亦可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盥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於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為行。雕板木為字。用小細鋸鎪開。各行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以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夾之。盔字既滿。用木榍榍(先結切)之使堅牢。字皆不動然後用墨刷印之。寫韻刻字法。先照監韻內可用字數。分為上下平上去入五聲。各分韻頭。校勘字樣。抄寫完備。作書人取活字樣。制大小寫出各門字樣。糊於板上。命工刊刻。稍留界路。以憑鋸截。又有語助詞之乎者也字及數目字。並尋常可用字樣。各分為一門。多刻字數。約三萬餘字。寫畢。一如前法。鎪字修字法。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於筐??器內。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齊整。先立準則。於準則內。試大小高低一同。然後另貯別器。作盔嵌字法。於元寫監韻各門字數。嵌於木盔內。用竹片行行夾往。擺滿用木榍輕榍之。排於輪上。依前分作五韻。用大字標記。造輪法。用輕木造為大輪。其輪盤徑可七尺。輪軸高可三尺許。用大木砧鑿竅。上作橫架。中貫輪軸。下有鑽臼立轉輪盤。以圓竹笆鋪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號數。上下相次鋪擺。凡置輪兩面。一輪置監韻板面。一輪置雜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翻摘字。蓋以人尋字則難。以字就人則易。以此轉輪之法。不勞力而坐致字數。取訖。又可鋪還韻內。兩得便也。取字法。將元寫監韻另寫一冊。編成字型大小。每面各行各字。俱計號數。與輪上門類相同。一人執韻。依號數喝字。一人於輪上元布輪字板內。取摘字只嵌於所印書板盔內。如有字韻內別無。隨手令刊匠添補。疾得完備。作盔安字刷印法。用平直干板一片。量書面大小。四周圍作欄。右邊空。候擺滿盔面。右邊安置界欄。以木榍榍之。界行內字樣。須要個個修理平整。先用刀削下諸樣小竹片。以別器盛貯。如有低邪。隨字形襯士占瓦(徒念切)榍之。至字體平穩。然後印刷之。又以棕刷順界行豎直刷之。不可橫刷。印紙亦用棕刷順界行刷之。此用活字板之完法也。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因字數甚多。難於刊印。故用已意命匠創活字。二年而工畢。試印本縣誌書。得計六萬餘字。不一月而百部齊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後二年。途遷任信州永豐縣。挈而之官。是時農書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現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貯以待別用。然古今此法未見所傳。故編錄於此。以待世之好事者。為印書省便之法。傳於永久。本為農書而作。因附於後。」

明人胡應麟云:「今世欲急於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今無以葯泥為之者,唯用木稱活字雲。」清人龔顯曾也說:「明人用木活字版刷書,風氣乃大盛。」木活字印刷在了明代已風行於世。據學者張秀民先生統計,明朝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約一百餘種,多為萬曆印本。其有地名可考者,除成都、建陽、南京等處外,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雲南等地。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長汀四堡霧閣木刻宋體版本,用玉扣紙、毛邊紙、連史紙印刷,發展為中國四大木刻印基地之一。四堡書籍聲譽極高,有「獨佔江南,發販半天下」之譽,在古籍雕版印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寧化縣舊屬汀州,「四堡」古稱「四保」,或謂「四保里」,它包括今天的長汀、連城、寧化、清流四縣毗鄰的數十個村落,因此,建制上寧化與古「四保」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繫。在造紙業和雕版印刷都極其興盛的明清時期,寧化的木活字印刷應當也是異常活躍的,然則,「四保」為何僅僅通行雕版印刷?

寧化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與「四保」名揚天下的雕版印刷既有內在的聯繫,也有一定的區別。「四保」雕版印刷的主要內容為古籍圖書,如宋人陳日華在臨汀刻印的《集要方》和流傳古今的《增廣賢文》線裝書等。而寧化木活字印刷的主要功能是印刷族譜。古籍圖書發行量大,通銷全國各地,可一版再版。其內容出於著作者手,每頁為固定版面,暢銷者印刷數量可達千冊萬冊,乃至根據市場需求量再版,如蒙書、四書五經、章回小說等。而族譜的版面絕少重複的,各姓氏嗣裔發展有異,內容自然不同。需求者僅為同宗族人,多則數十部,少則十餘部。若以雕版印刷族譜,則一版之後便當廢棄,是十分不經濟的。因而,族譜的印刷則採用了具有智能優勢的木活字印刷。

由此推斷,在印刷業發達的明中葉時期,受到雕版印刷影響,寧化同時開始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張秀民《中國印刷史》載:「清代木字家譜分布在江、浙、皖、贛、湘、鄂、川、閩等省」。寧化目前還保存有木活字刻印的謝氏清雍正族譜等清初譜諜。藍氏清乾隆譜印有「翠華阮甸臣梓」的字樣,可見在清初寧化的木活字制譜已然十分盛行。清光緒、咸豐年間的族譜木活字印刷就更加的大行其道,保存至今的清末木字譜諜數量不少。直至清末、解放前,利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私塾用書還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時期,停止刻印達十餘年,印刷工具也被大量銷毀。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各姓氏刻印族譜者增多,木活字印刷曾一度重興,1993-1994年為族譜刻印高峰時期。後電腦機器刻印業發達,族譜多改為電腦製作,手工木活字印刷業漸趨沉寂,目前從事此業者,僅四五家。

在寧化,除族譜外,少量的蒙書、佛經道藏和一些私家著作,也有使用木活字印刷。道光六年(1826年),寧化李國華用木活字印其九世祖李世熊《錢神志》7卷;次年寧化縣令陳塏印李世熊《寒支初集》10卷;同治十年(1871年),寧化縣署重印《錢神志》,所用木活字為寧化陰維新雕刻。

二、分布情況

寧化木活字印刷手工藝人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兩人一堂,有堂號,現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齋堂」等。據藝人口述,各堂印刷族譜多有固定地區。藝人們在多次的印刷修訂中逐漸熟稔各家族譜,有的藝人還保存有原修譜中的人像圖、墳圖等舊有資料,無需重刻,在效率、質量、準確度上都較新路的藝人為佳。因此各族每有重修,則多以原修譜師為首選,於是相對固定為區域(主修線路)分布。

幾經凋零,寧化從事木活字印刷的僅五家:翠江鎮銅鑼丘邱家、方田鄉禾嶺下謝家、淮土鄉禾坑村廖家、翠江鎮城北新村鄒家和淮土鄉伍家。其功能主要用於修譜,改革開放後,分布大致如下:邱家一般修城南、安樂、曹坊、治平一路;謝家與廖家一般修石壁、淮土、濟村、方田一路;鄒家一般修城關、湖村、泉上一路。伍家已購買印刷機器,不再從事手工印刷。目前唯中沙、河龍、水茜、安遠一路主修者為哪家,尚不明確。

寧化木活字印刷不局限於寧化,明溪、清流、建寧、泰寧等周邊縣市也時有延請寧化印刷藝人前往修譜,以解放前為盛。近年莆田、閩南等地區還有人來寧邀請藝人修譜。

三、刻印內容

1、刻印家譜。明清時期不詳,民國至解放後此項功能最突出。

2、刻印蒙書。《三字經》、《千字文》、《六言雜字》《幼學瓊林》等蒙書,大約清以前較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尚有刻此類書者。

3、刻印佛經道藏。

4、刻印婚喪嫁娶儀式中戚屬稱謂和姻親關係的紅紙字帖。此項雖包括在木活字印刷藝人所從事的業務範圍內,但卻是雕版,有的還是版畫,如灶神等。

四、印刷道具

1、字模粗胚。即木活字雕刻原料,通常為柯木(俗名「荷木」)、梨木,清曾曰鍈修《汀州府志》卷八《物產志》記:「柯木,俗名河木,質堅韌可鐫刻」。

2、刨床。制胚所用。字模粗胚大小長短定型的工具,以木料製成,有大小兩種型號。將活字木分解成小塊,放進刨床的槽內,以模型為準,對活字木進行刨削修整,以備刻字使用。

3、雕刀。木柄合鐵片製成,刀口鋒銳呈斜角狀,用以雕刻木活字。印刷過程中出現生僻字或缺字,也需以雕刀臨時刻字。

4、印床。梨木、荷木均可,將字模放入印床,以木栓固定,旋轉靈活便捷,用以雕刻活字。

5、木活字。以荷木,梨木粗胚雕刻而成,按類別陳列在字盤中。用以刻印族譜的有大、小兩號字。大號字字面一般為1.6厘米的正方形,高2.4厘米,在族譜中主要用以刻印人名譜系,書籍中用以刻印正文。小號字字面一般為1厘米的正方形,族譜中用以刻印人物傳、譜系,書籍中用以刻印校注、集釋等。此外,尚有雕版圖形,以印載有各姓氏居住埋葬、田地物產等圖志;有吊圖碼,用以刻印譜族吊圖。二者型號都不規則。字面以一字一模為主,也有多字一模的,兩字一模的如「夭亡」、三字一模的如「半繼子」,最多者可達六字一模。

6、字盤。存放木活字的木盤,相當於活字字典庫,按順序排列整齊,字典庫按天干地支、甲乙丙丁、子卯寅丑、偏旁部首等順序擺放排列,取字者須熟諳字典庫口訣,取字時即可快捷方便。活字的排放隨著時代的不同也有變更,按《農書》載,則是以平上去入等韻排的方式排放,據藝人口述,原有活字取放口訣,後多依據《康熙字典》排放。今之排列順序錄之如下:(1)前八盤,又稱常用字盤。第一:唐宋元明清天啟洪武成仕永樂嘉靖萬曆天命天聰崇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共和;第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金木水火土;第三: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第四:年月日時生歿葬卒俱詳失考沒;第五:公長次諱歲止殤夭亡世字離亨壽零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拾分百千厘兩毫巽坤艮兼肖;第六:坐落地名至為界春夏秋冬東西南北處載谷擔田租石斗升角米苗畝佃勺撮合;第七:山向形婚配妣娶繼續氏娘女改適姑夫婦再醮婆出入內外上中下左右大小;第八:知乎者也矣所可焉哉與而無以則然此不於其支于于。(2)普通字盤。按點橫豎撇捺及偏旁部首排列,同偏旁者,按筆劃數量由少及多排列。(3)吊碼盤。除吊碼錢外,二字一模至六字一模者,均置此盤。(4)代數盤。字面為長方形,刻「第XX代」。(5)頁碼盤。字面為長方形,注頁碼。

7、譜盤。即印刷盤,以書寫稿為參照,將木活字按排版要求,逐個放入盤中,空白處以短截木片塞緊,使活字不至於移動。不註標點。

8、雕版。族譜印刷中的人像圖、墳圖等需要刻印雕版。

9、拍板。用以在譜盤上輕輕拍打,使活字高低平整均衡。

10、玉扣紙、裁刀。裁刀面大,用以裁剪紙張,覆譜盤上印刷。寧化盛產玉扣紙,本地多使用。據方田謝應生言,玉扣紙著墨字跡清晰,不易被蟲蛀,本地刻印基本使用玉扣紙。

11、徽墨。舊時買墨石,擊斷,放中鍋中蒸煮,磨開使用。改革開放後,直接購買上好墨汁。

12、墨刷。以棕毛製成,毛尖觸盤,蘸墨均勻刷譜盤上。

13、毛刷。以棕毛製成,毛身觸紙,棕毛質韌,不易磨損。紙覆在譜盤上,以毛刷輕輕刷動拍打。

五、刻印流程

1、制模。採伐梨木、荷木,鋸成板片,請木匠師傅(主要是小木師傅)鋸成相同大小的字模粗胚,然後放入刨床刨光打磨。

2、刻字。將字模放入印床,以木栓固定住,進行雕刻。刻字手法有兩種:其一為平刀法,握刀如握筆,起刀由內到外,為直寫直刻反字。淮土廖有煥父子長於此法;其二為斜刀法,反腕握刀,起刀由外到內,橫寫橫刻反字。邱、鄒、謝三家均長此法。斜刀法刻字速度快,不易在生活中混淆字體的正常寫法,較為常用。

3、揀字。參照手稿,根據口訣從字盤中揀出相關活字。

4、裝版。將活字放入譜盤,以木片塞緊固定。每頁字數可由行間距的寬窄控制。

5、對稿。將譜盤中活字排列與手稿校對,修訂差錯。一般由一人念,一個校對。

6、裁紙。按刻印對象的需求剪裁毛邊紙。

7、打墨。將墨水均衡地刷抹在木活字上。刷抹得越均勻,印刷出的字跡便越清晰。

8、印刷。將裁好的紙張覆於譜盤之上,視毛邊紙的厚薄程度,用毛刷在紙面上輕輕刷動到一定程度,揭起。

9、校對。以手稿為範本,一人用方言念稿,一人核對印刷初稿,以紅色墨印注訛誤處,以備更正。

10、裝訂。以利錐裝孔,引線裝訂。

寧化的木活字印刷的工序流程與元王楨《農書》所載木活字印刷法相比較,異同參半。相同處如:一套字盤基本為三萬至四萬個木活字。並且也都是一人念稿排版,一人取字供應。不同處有:一、寧化的木活字系鋸開書寫後再行刻字,而《農書》載則是「將刻訖板木上字樣。用細齒小鋸。每字四方鎪下。盛於筐器內」;二、取用所依口訣方法有異,當是因音韻和檢字法隨著歷史變更,藝人順應時代而進行的更正;三、古人造輪盤置字,按號數取字的用法今亦不存。

六、修譜習俗及宗教信仰

1、稱謂。寧化的木活字手工藝人民間稱為「修譜先生」、「譜師」等,舊時將其與風水士、私塾先生一同定位為中九流,意謂修譜先生介於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其手工藝是知識與技藝的結合。

2、修譜。藝人既被稱為「修譜先生」,其主要從事的行當即是刻印族譜。藝人大多也是半農半藝,張秀民《中國印刷史》載藝人們每當秋收後,挑著重擔,到各鄉鎮做譜。修譜事宜先由族中長者聯繫藝人,簽定契約,選良時吉日遣人去藝人家挑取縛紮成擔的木活字。價格商定後,藝人一般住在祠堂內,由族中請人為其操持三餐及漿洗諸事。

開刻日,選吉時先印好神點陣圖,平鋪供桌。殺雞瀝血於神點陣圖上及祠堂四角柱基,此舉名喚「伏曰」,並於神點陣圖上均勻撒米。族中三老並列供桌前念禱告詞。藝人始印製開刷單,由三老分貼族人門首,以通知族人族譜翻修,各家應湊錢出力。其後為藝人修譜期,族枝茂盛者要修兩三年之久,稍疏者也需半年至大半年。譜修好後,即為發譜。此日燒化神點陣圖,一般有請當地道士打蘸,鳴放鞭炮慶祝,將族譜放進箱中抬上「游譜」。最後即為「謝師」,族人以雞鴨為禮物,上門向藝人表示感謝。謝師日族人必帶斗,斗中置剪刀、算盤、尺、秤、鏡子等物。開刷、伏曰、撒米、發譜、謝師均有口訣。開刷口訣:日吉時良大吉昌,今日開刷大吉祥。祖宗選擇良辰日,今日開刷正相當;伏曰口訣:手舉金雞擇鳳凰,伸得頭高尾又長。頭高能帶千年福,尾長能載萬貫糧。撒米口訣:一撒宗枝繁衍,二撒祖德流芳,三撒瓜綿椒衍,四撒永發吉祥,五撒五福臨門,六撒兄弟聯芳,七撒孩孫繞膝,八撒蘭桂騰芳,九撒南福北福,十撒福壽無疆。男增百福,女納千祥。祈保弟子行方顯方,你高我貴也天昌。房房發福,家家添丁。發譜口訣:日吉良時大吉昌,今日發譜大吉祥。祖宗選擇良辰日,今日發譜正相當。

3、學藝。舊時拜師學藝有一套繁複的禮儀,解放後一般口頭收徒即可。學藝有祖傳和師傳兩種,祖傳不限女性,男女均可從業。師傳從幫工做起,先學揀字、歸字,然後再練習寫反字、刻字、排版、印刷。全套技藝掌握,能單獨完成修譜者,謂出師。

4、禁忌。(1)族譜刻印過程,裝訂環節因需以腳踩本裁平,譜出胯下,故女性不宜從事。(2)族譜開刷發譜要選黃道吉日。(3)神點陣圖自修譜日起,香火不可滅,否則視為不祥。

5、信仰。藝人尊奉「倉頡」、「歐蘇」、「馮道」等神祗。其信仰的尊崇程度依次為:文字-修譜-刻印。行業神位排列依次為:(1)中間為「始治文字史皇上帝蒼頡老先師」;(2)左首「師譜先儒蘇歐二位老夫子」;(3)右首「本師鐵筆傳授馮道丞相」。按:家譜刻印有「蘇修」、「歐修」二說,所謂「蘇修」就是按輩份,從長房到次房再三房,依次排列。「歐修」是長房長孫六代直系見面,每代每行只寫六個字。六代見面和只寫六個字起源於佛學裡的「生、勞、病、死、苦」,六應在「生」字上,意寓「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第六代後另起分開房系與前第六代相對應。相對來說比「蘇修」更為直觀,易查。

行業神點陣圖如下:

2011-5-21 11:07:08 上傳下載附件 (33.63 KB) 行業神位

各姓氏族譜的牌位排於倉頡等神位之下:

2011-5-21 11:07:53 上傳下載附件 (14.49 KB) 倉頡神位

七、傳承譜系

1、已故藝人表

序號

姓名

性別

生卒年月

師從關係、從業經歷等

備註

1

阮甸臣

清乾隆時期

不詳,曾梓印清乾隆辛丑《藍氏族譜》

2

張元福

不詳

清末藝人,人稱「元福師傅」,為印刷藝人之傑出者。據藝人口述,有欽差大臣在閩地失官印,尋人重刻,人薦張元福,元福允諾刻畢,與原印綬毫無二致。人爭相交譽。系謝仕貴師。

3

巫國寶

上世紀20年代

祖傳技藝,生前生意極好,人有請修譜者,工費為一塊光洋一天。

4

羅聲仁

不詳

巫國寶徒弟,收徒較多。

5

羅宗德

不詳

羅聲仁子,從父習藝。

6

朱景星

不詳

從羅聲仁習藝。

7

楊日升

不詳

從羅聲仁習藝,鄒建寧曾師從之。

8

伍騰芳

清同治年間

淮土吳陂人,收徒廖有煥。其餘不詳。

9

伍兆光

不詳

伍騰芳子,名譜師,主修石壁路

10

伍兆億

不詳

伍騰芳子,名譜師

11

邱爵金

1889年

邱如明叔公,曾授藝邱如明。

12

邱位山

1925年

邱如明父,師從邱爵金。

13

邱位玉

不詳

城關小溪邊人,師從邱爵金。

曾系寧化縣族譜刻印業外交聯繫最活躍者。

14

邱位煥

不詳

師從邱爵金。

15

伊紹東

不詳

師從邱爵金。

曾與邱位山合作制譜,以刻字為主,字跡美觀,人稱「一把刀」。

16

黃爵金

?-2006年

與伍兆光一同修過譜。

17

謝仕貴

1923年

謝應生父,從城關張元福學藝。

2、尚能從業藝人表

序號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師從關係、從業經歷等

聯繫電話

1

廖有煥

1928年

淮土禾坑人,1948年師從淮土鄉吳陂伍騰芳學木活字刻印,刻過印章、族譜、蒙書、經書等。堂號:衍冀堂。

2

廖慶元

1955年

廖有煥子,從父學藝,1990年從業,尚保存有木活字五萬餘。

6623057

18759841386

3

邱如明

1951年

城關銅鑼丘人,祖傳技藝,14歲從叔公邱爵金(1889年生)學藝,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改革開放前擱置未刻,1985年曾刻過蒙書。其子邱志強從父業,2009年尚有刻印族譜。與子邱志強共有木活字11萬餘,系目前為止刻印工具最為完整者。堂號:文林堂。

15859870818

4

邱忠水

邱如明弟,有活字七萬餘。

13860503989

5

邱志強

1979年

邱如明子,近幾年每年都有刻印,保存活字11萬餘、服製圖雕版一套(十九張)、祭祀圖一套、族譜刻印神位雕版一塊。

15959841505

6

邱水英

1975年

邱如明長女,曾從父習藝,已嫁。

7

邱慧萍

1978年

邱如明次女,曾從父習藝,已嫁。

8

邱慧華

1980年

邱如明三女,曾從父習藝,已嫁。

9

鄒建寧

1963年

居城關城北新村,從銅鑼丘邱位山學藝,技藝較為全面者,現在城關邊貿城對面擺攤修鎖,能刻印章、根雕木雕,能工整橫寫宋體字。堂號:文林堂,從事篆刻後更名為「文齋堂」。

13960583767

10

謝應生

1950年

方田禾嶺下人,從父謝仕貴學藝,目前仍從藝,能刻印章,曾刻蒙書《四言雜字》等。最近一次2008年為劉氏刻印族譜,有堂號「印心堂」,凡其所刻印族譜,封面左下方有「禾嶺謝印心堂梓」字樣。有活字三萬餘。

15305981329

11

謝應金

1962年

謝應生弟,從父兄學藝,惜藝不精,只能協助揀字打雜。

13306988838

八、藝人收入情況

但凡族譜,三十年一大修,修譜前,由族中元老聯繫「譜先」,簽訂合同,然後僱人把工具挑至祠堂內,安排「譜先」在祠堂在食宿,「譜先」們便要做開始長期作業的打算,少則半年,長則二三年,直至修畢。修譜工錢的演算法大致有三種。一為按續譜人數,一人若干工錢,加以統算;一為按紙張印刷數量來算;一為按修譜日數算。其工價在舊時當不菲,較之一般工匠略高。因木活字印刷屬水印,紙好墨佳則能保存兩三百年之久,不少宗族也就不計價格延請「譜先」,也正是因此木活字印刷才能在寧化生態地、作坊式地保存至今。

九、特色與價值

(一)寧化木活字印刷技藝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1、寧化木活字印刷字盤的存放與揀取具有科學的智能作用,具備了當代計算機輸入法的雛形。常用字貯以「前八盤」,普通字盤按偏旁排放,有的放矢,一個排版喝字,一個按訣揀字,統籌配合得當,快捷方便;2-6字的多字盤、代碼盤和頁碼盤,因固定使用量大,相當於常用片語,再加上部分人像和墳圖的雕版,因而也可認為是以木活字為主體,結合部分雕版的印刷術。其優勢是可雕可活,靈活智能。如「開刷單」版:「XX郡」、「X氏族譜,開刷大吉」,其中「郡」、「氏族譜,開刷大吉」為雕版,「XX」、「X」則可嵌入活字,即是活字與雕版結合,其智能科學在古代已達到相當的水平。

2、具有機械手工技藝與知識文化的雙重內容,而嚴重分離。有些木活字藝人從小習藝,所受教育程度極低,甚至完全未接受教育,而能熟練地掌握寫反寫、刻反字、認反字等知識層面的技藝。民間亦稱之為「修譜先生」,舊時「先生」之謂有當指有文化而言,因而其技藝性質既有機械的手工勞動,又包含有文化知識的成分。然而,文化知識對於藝人來說,僅僅是掌握技藝的一項,並非普通意義上的識文斷字,明理修身,這就好比勞動替代不了體育的功能。技術憑經驗,科學重分析,藝人對木活字印刷技藝的掌握是技術而非科學。

(二)木活字印刷對於寧化客家學及客家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對客家先祖的信仰,敬祖穆宗,是客家文化構成最重要的部分。諸多姓氏一世祖的認定、大量保存著的祠堂、豐富獨特的客家民俗、族譜傳承的嚴謹等,都是寧化「客家祖地」最堅實的佐證。目前,木活字印刷術僅存於溫州瑞安的東源村與寧化縣,而寧化無論在活態傳承方面,還是在字數技藝方面,都要優於東源。它之所以能較好地活態保存至今,主要是由於寧化客家人對客家先民的尊崇,把族譜修訂目為千秋偉業。

(三)在中國及世界印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韓國人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掠奪中國活字印刷發明權。韓國學者敢於宣稱「起源國」,起因於一本金屬活字印本古籍的認定,也在於韓國有「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兩手證據。保存至今的寧化木活字活態印刷術,對於中國印刷史和中國活字印刷起源國認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註:發表於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集》


推薦閱讀:

失傳已久的56首養生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失傳了二千年的老祖宗的老話**
【薦讀】那些快要失傳的中華禮儀用語,你還會用嗎?
別看是麵條,這個你肯定沒吃過,都快失傳了
失傳了二千年的老祖宗的老話(請收好)

TAG:民族 | 印刷 | 遺產 | 失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