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文名篇看戰略思維

從古文名篇看戰略思維

作者:李衛民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2446

學習、研究古文名篇,其作用之大,有遠超讀者所能預見者。中國古代的文章家,固然視文章為「經國之大業」,在文字藝術方面苦下功夫,刻意求工,反覆修改,但是,他們大多有經世致用的心意,寫作是他們實現功業的必要手段。故此,經常閱讀古文名篇,對於增進戰略思維能力,確有很大助益。  現在,選取一本古文選本,即余誠選評的《古文釋義》,略加分析。《古文釋義》的問世,比《古文觀止》晚半個多世紀,選篇數量明顯少於《古文觀止》。《古文釋義》的特色,在於選編者做了大量評註,初學者可以藉助這些評註,深入理解這些古文佳作。《古文釋義》選文數量雖不多,但是,入選文章的思想意蘊卻很深厚。  戰略是一種思維、策劃方法,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全局,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戰略運籌,自然是高深的思維藝術,初學者難以明了其中究竟。《古文釋義》中選用的《馮諼客孟嘗君》,就是一篇深入淺出、饒有趣味的戰略規劃範文。馮諼實在是位戰略策劃家,在別人看來是一項普通的任務,他卻視其為戰略性的工作。他主動請纓,到孟嘗君封地薛收賬,但是,到薛之後,卻將債契全部燒毀。馮諼的舉動,孟嘗君大為不解,因而非常生氣,及至他受到齊王猜疑,被迫回到薛,受到當地父老熱情迎接,孟嘗君方才恍然大悟。馮諼當年的行動,將薛營造成穩固的基地,今日遭遇波折,尚有薛可為後援,到此,孟嘗君才深深嘆服馮諼的遠慮。從馮諼的做法,可以看出,戰略策劃,講究前瞻性、主動性,要有憂患意識,要有全局觀念,孟嘗君原先的思慮不甚周全,只是看到了眼前的一些得失。在事實面前,孟嘗君也有了深入的反思與恍然大悟。故此,他給予馮諼大量物資(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讓馮諼到其他諸侯國大造聲勢。經過馮諼的「造勢」,孟嘗君的地位、影響陡然提升。最終「三窟」營建完畢,「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在《古文釋義》中,飽含憂患意識、力主積極進取的文章,並不止《馮諼客孟嘗君》一篇。在這方面,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就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這篇文章的著作權,曾有爭議,不過,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肯定《後出師表》是諸葛亮作品。《後出師表》中的憂患意識、進取精神、理性精神,特別是其中的主動進攻意識,表達得非常明顯。諸葛亮堅持北伐,他明確表示,應該抓住戰機,主動出擊,猶疑逡巡,結果只能是坐以待斃,而且,他還直率地指出,要求北伐有全勝的把握,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戰略研究名家鈕先鍾曾指出,諸葛亮的主動進攻戰略,曾受到不少人非議,但是,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確有其高明之處。鈕先生解釋說:「當劉備崩殂,諸葛亮接管政權時,其所面對的政治環境非常惡劣,不僅外交孤立,邊區叛亂,而且政府內部也已呈現分裂和頹喪的現象,甚至已有人暗中通敵。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振作精神、重整士氣,否則就會自動崩潰,絕對不可能持久。」在鈕先生看來,「『以攻為守』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戰略,必須發動攻勢才能團結內部、振奮人心」。通過鈕先鍾先生的解釋,我們對諸葛亮的大戰略籌劃應該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大戰略運籌的文章,在《古文釋義》中還有多篇。李斯的《諫逐客書》,也很值得注意。這篇文章,曾被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辭費」,但這其實是一篇大戰略文章。李斯在這篇文章當中,分析了秦國強大的過程,明確指出,正是很多客卿的貢獻,促使秦國走向強大,在文章的最後,李斯提出,「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這是李斯提出了一種戰略思想,即對外開放、引進吸收,是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然選擇。至於李斯特彆強調的,驅逐客卿,還會讓其他諸侯國得利,這更顯示了李斯的戰略思維高度。不難看出,《諫逐客書》也是一篇具有成熟戰略思維的佳作,給後人的啟發實不容忽視。關於國家內政的改善,《趙威后問齊使》是一篇很值得注意的文章。這篇文章,記述了趙威后接見齊王使者的經過,主體則是趙威后一系列提問,她不先問齊王安好與否,而是先問齊國的年景好不好,齊國的民眾是否無恙,趙威后早已對齊王不滿,故此又有多個問題,主動幫助眾人的鐘離子和葉陽子,在趙威后看來,這兩人的作為,都是在幫助齊王安撫百姓,但是,這兩人都未獲重用。趙威后還認為,北宮嬰兒子,奉養父母,孝心虔誠,卻也並未獲得齊王褒獎。趙威后問道,這三個好人沒有得到崇奉,齊王怎能很好地治理自己的國家呢?趙威后的這些提問,自然是深思熟慮而發,她表達了對齊王的不滿,也展示出她的治國戰略的主要方面,即重本輕末,重視順天應人,維護大局穩定。  至於具體的戰略思維技巧,司馬光的《諫院題名記》對此頗有提示。此文雖短,但是,其中確有幾句話,對讀者很有啟發。司馬光認為,諫官是「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如此重大的職責,「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這是一種兩步走的戰略運籌方法,即先明確主要矛盾,再確定當務之急。司馬光思維之縝密、表述之到位,令人驚嘆。  應該指出,戰略思維,並非易事,此中要處,乃在於須有正確之思路與方法。《古文釋義》中特選入《莊子》中《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段文章中,庖丁為文惠君解釋,其中頗有戰略意蘊。庖丁強調,即便他已非常自信,技藝已經極其高超,但是,每當解牛之時,他仍然「怵然為戒」,意謂能夠保持謙虛謹慎,這自是運籌大戰略時的應有思想狀態。更吸引人的,是庖丁對自己技藝的解析,他的殺牛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而其他一般的廚師則一月一換,或是一年一換,他的秘訣在於「依乎天理」,遂能夠遊刃有餘。他還強調,「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此即是說,他所力圖把握的,不只是具體的技藝,而是指導工作開展的原理。這是一種戰略思維,不僅僅關注具體事務,更關心支配事物運作的原理。庖丁認為,「以無厚入有間」,也是戰略策劃的最終目的。  當然,《古文釋義》當中,富有戰略意蘊的文章,還有數篇,讀者認真閱覽這部文選,一定會大有所得。如能進一步精讀《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等大中型選本,在戰略思維方面,自會有更多收穫,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推薦閱讀:

文言文中的「別墅」是什麼意思?
人教版七年級上古文及《課外古詩詞背誦》填空題
八字古文「玉照神應真經」
《高帝求賢詔》古文賞析

TAG:思維 | 戰略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