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考點滴-75

75,非連續性切變

隨著量子物理技術的發展,人們觀察到:

一道光線,它是一束粒子態的穿速;

電子從一個能級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能級軌道,不經過兩個軌道之間的空間;

輻射是一份一份的能量包投射;

原子與原子之間有著空間尺度,它們是不連續的聚合;

在黑暗中舞動一個手電筒,我們看到的是一道道弧光,其實是一個個光點的聯結;

在影視屏幕上,我們看到的圖像是連續的,其實是一幀幀畫面的一行行象素的掃描,在連續性的背後是非連續性的聚合。

由此,我們有了非連續性的概念抽象。

進一步地觀察和思考,我們把視域轉向事物的過程和發展:

各個事物過程前後出現的互為聯結,在時空的序列上呈現為一個由此到彼的連續伸展。於是千百年來,在人們的觀念的概念抽象中,發展是一條連續的鏈條,是前一個環節必然導致後一個環節的推進和延伸。發展的時空序列使人們相信,整個世界是一條連綿不斷的因果鏈條的延伸,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前一個環節的必然導致,一切都來自於一個初始因和由這個初始因的預置規定,好比一個初始的胚胎預置了未來機體的全部特徵。

在宇宙大爆炸的物理理論看來,我們的世界起因於一個初始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奇點」引爆。這個引爆從一開始,就預置了它的一切可能的包含和依次展現,從奇點到混沌,從混沌到星雲、從星雲到星系,從星繫到星球,從星球到生命,從生命到人類,從人類到思維、從思維到自我意識。或者換一種宇宙進化論的說法,宇宙這個自組織系統,以其先驗的、完美的、精確的系統工程數據的調控,從大爆炸創生後,就規定和包含了它的全部子孫後代的依次生成和進化,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從第二代到第三代,從第三代到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等等。一切都被一個初始因的預置所絕對必然地規定著,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逃離這個初始因的預置規定的,奇點、星球、人類,思維、自我意識都是由一個必然的框架所綻生的。這樣,整個世界的初始因從一開始就包含了它的全部萌芽和依次推進,這種觀念的哲學方式就是黑格爾的「絕對理念」。

在黑格爾那裡,整個世界的發展,無論自然世界還是人類世界,無論思維還是存在,都統攝於「絕對理念」這個世界初始因或終極因的總體規定。「絕對理念」以其自我先驗的初始因和終極因的抽象規定,統攝和支配它的各個範疇的依次展現,從一個範疇走向另的範疇。每個範疇都不是自身獨立的,而是「絕對理念」的依次綻出,「絕對理念」則在各個範疇的依次綻出中顯現自己的總體規定和世界創造。

然而精深地分析,我們將發現主導事物過程的更換和聯結,並不是前者必然導致後者,而是後者對前者的切變。

例如,人類社會曾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儘管在時空序列上,它們彼此聯結為一個連續的伸展,似乎是前者必然導致後者,即石器時代必然導致青銅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必然發展為鐵器時代。如果我們以石器時代為初始因和開端,那麼,石器時代從一開始就預置了它從石器到青銅器進而到鐵器的發展。

然而,事實上青銅器並不起源於石器,鐵器也並不起源於青銅器。這也就是說,青銅器的由來並不是石器發展的必然導致,鐵器的由來也不是青銅器發展的必然結果。恰恰相反,由於自然界存在著銅礦和鐵礦,對銅和鐵的金屬性質及使用功能的種種偶然發現,以及銅和鐵的冶煉技術的先後掌握,才導致了青銅器的運用和青銅器時代取代石器時代,鐵器的運用和鐵器時代取代青銅器時代。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銅礦和鐵礦,那麼再發達的石器技術也不能和永遠不可能發展為青銅器技術和鐵器技術,造就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出現。

石器、青銅器和鐵器作為人類勞動和生活的工具,它們為人類勞動和生活的更加便利、更有效率和更為有用所選項,正是這種人類實踐的歷史自由選項和新的創造,構成了青銅器時代切變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切變青銅器時代的非連續性發展。

無論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都有它們各自的偶然性和自為切入的必然性,它們的前後聯結是非連續性的,非預置性的。所謂非連續性,在這裡的含義是:

1、A過程和B過程是兩個不同的,各自偶然集聚生成的過程;

2、從A過程到B過程的時空聯結,不是A過程導致了B過程,而是B過程切變了A過程。

因果樣式和時空樣式在這裡表現出了一種非連續性的切變方式。它為我們引出諸種極為重要的概念抽象,即:

1、一事物過程不以它事物過程為自因。A過程不以B過程為自因,B過程亦不以A過程為自因,它們是各自偶然集聚的生成和湧現;

2、因果關係有一種極為重要的切變方式,在這種切變方式中,B過程取代A過程,是B過程切變A過程,而不是A過程發展為B過程;

3、事物聯結顯現了它的非連續性切變樣式;

4、非連續性切變造就了事物的多元或然綻出。這種多元或然綻出在於,第一,無論A過程、B過程、C過程或D過程等等都是各自偶然集聚的生成;第二,A過程可以被B過程切變,亦可以被C過程切變或D過程切變,等等,事物的生成和更替呈現了一種多元或然綻出的非預置性。

5、因果關係的切變方式和事物聯結的非連續方式,顯現了一個以多元或然綻出的自然過程、時空方式和歷史進程,它為人類自由意志的選擇和創造提供了實在的基礎。

6、切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概念。切變造就了事物過程的根本性變革和取代,即新的事物過程對舊的事物過程的取代。

在概念抽象上,切變不同於量變和質變。量變和質變是對事物的連續態刻畫,它屬於連續性範疇;切變則是對事物的非連續態刻畫,它屬於非連續性範疇。

切變極為重要地給於了因果關係和時空性狀一種新的建構和性質。它使因果關係有了它的切變樣式,在內容上呈現了它的多元或然的特性;它使時空方式不再局限於連續性延伸的概念抽象,進而深入到了它的非連續性聚合的概念抽象。

對於切變來說,B過程之所以切變A過程,是因為B過程具有比A過程更為有效的生存張力和選項優勢,因而在種種資源的適應和競取中獲得越來越大的份額和範圍,最終切變地取代A過程。例如,晶體管取代電子管,集成電路取代晶體管;哺乳動物世界取代恐龍世界,等等,都有著對生存資源的更好適應和競取張力,直至取得自身優勢擴張的切變。

當然,在同處環境中,B過程的生成發展總會在資源包括技能的攝取中,不斷佔有和攝取A過程的創造成果,因而往往會同A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種佔有和攝取並不意味著B過程是A過程的導致。沒有銅礦的存在,石器永遠也不會嬗變為青銅器;沒有鐵礦的存在,青銅器也永遠不會嬗變為鐵器。我們不能把青銅器的生成和擴張對石器資源和技能成果的攝取,當作是石器的本身發展演變為了青銅器;把鐵器的生成和擴張對青銅器資源和技能成果的攝取,當作是青銅器本身的發展演變為了鐵器。儘管B過程在取代A過程時往往有著與A過程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種取代在本質上是切變的。

非連續性切變的更多實例:

1、物種的變遷。

以宇宙星體碰撞對地球生命史的重大影響來說,更多的資料顯示了,物種系統在地球史上曾被多次地切變。科學家們較為普遍地認為,在漫長的地質時代,地球上的物種曾經歷了奧陶紀、泥盆紀、二迭紀、三迭紀和白堊紀等5次大規模的物種絕滅事件,其中有的很可能是由來自太空星體的碰撞所引發的地球環境的巨大變化所造就的。地球上的一些巨大的隕坑,表明了在地球遙遠的過去確有來自天體的撞擊。

古地理學研究認為,在白堊紀與三迭紀之間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地外天體撞擊地球的事件,在這次撞擊事件中,有70 % 的物種滅絕於這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恐龍世界在6500萬年前的突然滅絕,很可能就是一次地外天體撞擊的結果。這個地外天體的撞擊,造成了地球環境的巨大變化,對物種的發展來說,這是一次突如其來的重大切變,它直接導致了恐龍世界的毀滅,並為哺乳動物的擴展及人類世界的到來開闢了道路。

人類世界並不是恐龍世界的進化成果,而是淵源於一次突如其來的天體撞擊的切變。這次切變造就了地球生命系統的新的發展進程,創造了新的物種世界。在今天,任何一個學者都不會從恐龍和恐龍世界那裡去尋找大自然對人類世界發生的預置。

地球生命系統的生存和物種世界的彼此交替有連續性的發生,但更有非連續性的切變,一個物種世界的發展有它的連續性,而從一種物種世界到另一種物種世界的切變,是非連續性的。

2、社會的變遷。

長期來,在社會進程的思考上,傳統思維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著原始社會 — 奴隸社會 — 封建社會 — 資本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社會 — 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的預置規定,猶如一列火車行進在一條預置的軌道上,有著開始的起點,行進中的各個站點,以及最後的終點。於是,人類社會的進程,它的開始、發展和終結,從一開始就被一個連續性演化的絕對必然預置了。也就是說,從原始社會一開始,人類社會就被預置了它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又一個的必然規定和前後連續的進程。在傳統的絕對必然的思維模式中,人類社會從它的一開始就被一個先驗的、必然的預置規定所決定了,這個先驗的必然的預置,規定它的全部社會形態依次綻出的範疇和終極歸宿。在這裡我們看到,必然性一經離開了它的真實便走向了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走向了一種形而上學的絕對必然的、預置規定的決定論。

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成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傳統見解以此揉入黑格爾式的「絕對理念」,認為人類社會形態就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進而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以及共產主義社會的以依次展出,並由此達到人類社會的最終歸宿。然而,馬克思的大體說來,是對歷史上出現的各個經濟形態所進行的經驗歸納的概念抽象,核心是說明一定的社會形態是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水平相關的,並非認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必然演進為古代的生產方式,古代的生產方式必然演進為封建的生產方式,封建的生產方式必然演進為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所謂「演進」在馬克思的「大體說來」中是一種事後經驗歸納的概念抽象,而不是一種事前的歷史預置。

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的推進者。生產力是什麼呢?我以為,生產力是一種概念制導的工具和技術的人類創造,這樣的人類創造充滿了無限多樣創造的不可預見性,充滿了種種偶然集聚的非連續性切變。正如當今時代,以電子技術、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新的生產力發展形態,在數百年前或近百年前,是無以預料和預置的一樣,新的生產力發展形態造成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形態的演進同樣是無以預料和預置的,並由此切變人類社會,綻出新的社會發展進程。

由此,我們需要用非連續性切變這樣一個新的概念抽象和思維,從微觀到宏觀,進一步在物種和社會的變遷上,打破傳統哲學的絕對觀和形而上學,打破種種預置論、決定論和終極論,給予物種和社會變遷和演進的新的歷史解讀,即,物種和社會的變遷和演進既有著連續性發展的聯結,又有著非連續性切變的聯結,世界是無限多樣的創造和綻出,而不是被單一取向地預置的、決定的和終極歸宿的。世界的過去充滿了種種非連續性切變的多樣性創造,世界的現實和未來更充滿著種種新的非連續性切變的多樣性創造。

推薦閱讀:

釋經講道系列(3):神學思考
怎麼做到學而思考?
問精神和物質與理性和感性之間的關係?
早安心語160522:張開嘴四處嚷嚷只是本能,閉上巴用心思考才需要智慧
班級管理共振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