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有個內向的孩子,請花2分鐘看看!太有用了
文 | 優媽
來源: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
01
周末一起去旅遊,午餐的時候讓隨行小朋友們表演節目,小優第一個站了起來。為大家唱了一曲兒歌,曲罷大家都為孩子的「精彩」表演歡呼。
人群中,坐在媽媽旁邊的晨晨卻一直沒有作聲。
優優表演完開心的撲到我的懷裡,有人提議讓晨晨也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大家的目光隨即轉向了晨晨。
晨晨彷彿受到了驚嚇似的,害羞的低下了頭。
大夥的呼聲越來越響亮,在熱烈的掌聲中,晨晨一直沒有抬頭,甚至有站起身來離開位置的衝動..
看到在眾人注視下一言不發的晨晨,坐在一旁的媽媽也有些尷尬,「叔叔、阿姨們都看著你呢,這孩子咋這麼害羞」,說話間用手去提醒他。
看著快要起身逃走的晨晨,大家都放棄了用呼聲去「逼迫」孩子。「晨晨長大啦,學會害羞了」,有人出來解釋。媽媽還在一旁小聲嘀咕「你咋這麼不懂事呢,都看著你呢,這樣很沒有禮貌知道嗎?」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孩子,他們喜歡自己安靜的做些自己的事情,而不喜歡別人的打擾或強行加入,在他們只有一到兩個知心朋友,極少參加多人的聚會,不愛表現自己。
在不少家長的眼中,內向的孩子,如同一種病態,又像一種異類的存在著。
02
小的時候,父母會將孩子的內向看做「聽話」,但當孩子長大,上了學,父母會漸漸將孩子的這種內向視為沒有出息的表現,開始無法接受。
於是父母想到了一些辦法,希望改變孩子的性格。他們會逼迫孩子叫叔叔、喊阿姨,接觸酒桌上的陌生人,以此來鍛煉孩子的勇氣。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我的的一位大學給我說過自己的「悲慘」經歷:
小時候,媽媽為了讓他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把他的書拿走,強推出門,跟他說;「整天只知道在家裡窩著,以後出去連個交往都不會,一群孩子在那邊玩「捉迷藏」呢,你快去快去……」
還有一段時間,不知道父親從哪裡聽說了一個鍛煉孩子外向的辦法,帶著他參加各種聚會、飯局,並且都會早去一會,站在房間門口挨個的叫叔叔、阿姨。每一次都讓他不厭其煩,那年他12歲。
如今,他依然內向(但是面對我們這些朋友卻可以侃侃而談);他還是喜歡獨處,卻也並沒有出現父母所憂慮的「受到排擠」,「找不到結婚對象」,「無法在社會上生存」這些情況。
其實對於父母的這些做法,優媽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數家長都喜歡活躍外向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陌生場合中落落大方、侃侃而談,Hold住場面。
尤其在當今這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大家似乎都偏愛能言善辯的外向型人。
03
但孩子的內向真的是缺陷,真的需要改正嗎?
其實不然。據統計,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內向者,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都有著內向的性格,比如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愛迪生……
外向的性格固然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內向的性格也有自己的優勢:
內向的孩子有更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更熱愛學習,因為他們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
內向的孩子天生會獨處,無需你為他安排滿滿,他也有事可做,能做到有事心不慌,無事心不空;
內向的孩子非常懂得遵守規則,因為他們不想去做那個破壞規則而被眾人關注的人;
內向的孩子人緣更好,因為他們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更愛傾聽,也更值得信賴……
需要注意的是:內向不完全等於害羞,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的主要區別在於如何對刺激做出回應,內向的人往往對外界更敏感,所以在安靜的環境里更舒服,而外向的人恰恰是對外界不太敏感,所以才需要更多刺激才滿足。
所以,內向就像左撇子,完全沒必要刻意糾正,而應該順應且充分發揮他與生俱來的性格優勢。
04
早有研究發現,內向是一個人伴隨終生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爾·施瓦茲教授認為,哪些在2歲是表現醋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一切想讓孩子變得不內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費心思。
既然孩子的內向無法改變,不如改變我們對於孩子內向的態度。要知道:內向的孩子,他們自己的世界,就已經足夠豐富和精彩。
父母的干擾,甚至想要強行改變,不僅終究會以失敗告終,甚至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困擾和傷害。
無論孩子性格內向也好、外向也罷,孩子能悅納自己,過好幸福快樂的一生,這難道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嗎?
--------------- 教子有方 ---------------
跟百萬媽媽一起,讓育兒更輕鬆!
推薦閱讀:
※看看民國里那些名人是怎麼處理婚外戀的
※給力!在石獅當志願者還能享受禮遇哦,快來看看……
※女生必須要嫁的好男人面相,趕緊看看!
※李自成為何在京僅做了42天的皇帝?在此期間,看看他都做了什麼?
※【薦讀】人生如果沒有夢想,年輕也是蒼老(所有人都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