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 「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融合

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

「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融合

李莉

【內容提要】俄羅斯獨立後,開始了經濟、政治、社會轉型,其高等教育為適應市場經濟、應對全球化挑戰,進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場的、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變革。然而這種變革並沒有帶來預想中教育的自由和繁榮,反而因政府財政撥款不足、監督管理不力導致教育質量下降,高校過度受制於市場而陷入新的「不自主」。經過短暫的振蕩後又出現一定程度「國家化」的回歸趨勢。這一方面是政治體制變革和社會思潮路標轉換在教育領域的投射,同時體現了作為文化載體和文明傳承的高等教育所獨有的精神特質。無論在辦學主體、管理體制、財政撥款,還是在招生考試及國際合作等領域,俄羅斯高等教育都體現出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兼收與融合,在保守中前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風向標。【關鍵詞】俄羅斯 高等教育 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作者簡介】李莉,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開始了經濟、政治、社會轉型,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變化使俄羅斯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急劇變化,國家、社會及個人對高等教育的認識、定位也發生了轉變。高等教育為國家發展提供科研、管理和技術人才,與國民經濟生產的各個領域、部門都有直接的聯繫,高等教育發展得好與壞,與國家經濟、科研、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有直接關係。毫無疑問,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前進的發動機,高等教育決定了國家發展的潛力,也決定了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綜合競爭力。能否適應轉型後的政治、經濟體制環境,能否面向市場培養出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需求的人才,成為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

俄羅斯獨立之初,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戰略方向以「自由主義」為導向,面向市場、「解國家化」。然而,高校由於缺乏市場傳統,一時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面臨著經費缺乏的困境。放棄傳統、全盤西化並沒有為高等教育帶來繁榮與發展,反而由於缺乏國家財政支持、過度受制於市場而陷入新的「不自主」,國家管理和監督的缺失導致教育質量下降。90年代中期以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俄羅斯在教育領域內實施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工程,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明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提出新的現代化改革措施。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已經由「財政鬆綁式」的「自由主義」模式中走出來,轉而面向「民族國家」,其特點就是國家權力重新涉入。然而這次轉換,既非回到蘇聯時期的政府全盤控制,也非照搬照抄西方,而是在立足於蘇聯遺留下來的歷史成果基礎上,充分借鑒吸取國際經驗的一次本土化改革。俄羅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更多地選擇了保留自身民族文化傳統,在保守中前進。縱觀後蘇聯二十年高等教育變革,經歷了由解體初期的「解國家化」到「國家化」的變革趨勢,無論是高等教育辦學主體、管理體制、財政撥款、招生考試,還是國際交流合作都體現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思潮的兼收和融合。

一、辦學體制的市場取向

在俄羅斯社會轉型初期,高等教育面向市場經濟的一項最為重要的變革就是開放辦學體制,即辦學主體的多元化。除軍事院校外,當前俄羅斯高校均實行多元辦學體制。早在1991年1月,俄羅斯聯邦頒布《企業與企業活動法》規定,開辦公司、股份公司和私營企業的任務之一是為滿足社會需要。教育活動是為國民服務的一種形式,這一法律對其也適用。自此辦學體制國家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第一批非國立教育機構應需而生。隨後的1992年《俄羅斯聯邦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機構的創辦者可以是國家政權機構、地方自治機構、本國和國外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組織及其聯合體、本國和國外的民間和私人基金會、俄羅斯聯邦境內註冊登記的社會和宗教組織團體、俄羅斯聯邦公民及外國公民,該法還允許聯合創辦教育機構。該條款在1996年《俄羅斯聯邦教育法》的修改方案中再次得到確認。根據法令,俄羅斯的任何社會組織與個人只要按《俄羅斯聯邦教育法》規定的程序呈送報批手續,並通過國家鑒定批准,便都可以獲得辦學許可證並創辦高校。這種開放式辦學體制反映了高等教育辦學體制「解國家化」的趨勢,高校由單純國家型向國家—社會型、社會—國家型和社會型轉變。非國立高等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數量幾乎與國立高校各佔半邊天。毫無疑問,多方式辦學、聯合辦學的大力發展是對高等教育的促進,私立教育的廣泛開展可以解決國家教育經費不足、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這類學校課程設置靈活,及時反映市場需要,更好地實現與市場的對接。同時學生人數較少,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化教育,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問題在於追求教育多樣化的同時必須保障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

儘管辦學體制呈現多元化趨勢,但俄羅斯高等教育仍然保留了國家作為辦學主體的歷史傳統。首先《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和《俄羅斯聯邦高等和大學後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為高校的辦學主體,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在辦學機構中國家仍處於首要地位。其次,就學校規模和就讀學生數量甚至教育質量來看,私立高校也難以望其項背。近年數據統計顯示:2009—2010年俄高校總計1 114所,其中國立高校662所,學生613.6萬人;非國立高校452所,學生128.3萬人。2010—2011年高校總計1 115所,其中國立653所,學生584.9萬人,非國立462所,學生120.1萬人。2011—2012年高校總計1 080所,其中國立634所,學生545.4萬人,非國立446所,學生103.6萬人。一方面,非國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由1991年的45所增至2012年的446所,增速確實較快,體現了高等教育辦學體制面向市場的取向和趨勢,國家和政府鼓勵大力發展私立教育,這是教育面向教育主體、面向社會、適應市場的必然。另一方面,辦學主體的開放性和多元化並沒有影響和撼動國家辦學的主體地位。高校總體上還是國家屬性的,從規模和教育質量進行比較,國立高校都佔有絕對優勢,約80%以上的學生就讀於國立高等教育機構便是一個較好的註解。同時法律明確規定,不允許將國立和市立高等教育機構私有化。總之,在辦學體制方面,俄羅斯高等教育變革採取的是「保守主義」策略,部分地面向市場。

二、管理體制的分層化

辦學體制的市場化導致管理體制的相應轉變,辦學主體的差異影響到管理高校的主體地位差異。隨著蘇聯高度集中計劃經濟的瓦解,教育管理體制隨之發生變革。政府不再單獨管理、掌控高校,社會其他組織團體的意志、高校自身的聲音更多地表現到傳統的二維權力模式當中,政府強力控制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政府、市場和高校等多維權力組合管理模式。改革始於1992年實行的《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其規定了高校的分層教育管理機構和各自管轄範圍和許可權,將中央集中統一和部門條塊分割的垂直行政管理模式變為三級(即聯邦、聯邦主體和地方自治機構)管理模式。就聯邦中央來看,它對教育從以往事無巨細的管理向宏觀管理過渡,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過渡,由過去的行政命令向依靠經濟、政策、法律和市場信息手段的調控過渡。在保證俄羅斯教育政策統一性的前提下,賦予地方很大的自主權,充分考慮和尊重民族、地區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適當劃分教育管理許可權,調動地方積極性。該法也明確了高校的權力和責任,學校自治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原則被置於重要位置。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社會力量的引入,削弱了國家的壟斷地位,在管理高校事務方面社會力量和高校自身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說在總體框架上,俄羅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沿著民主化道路的改革不斷深入,體現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和精神理念,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教育事務的參與程度會愈發提高。然而管理體制改革也經歷了一個由「自由主義」向「保守主義」回歸的路標轉換。

轉型初期社會急劇變化,政局不穩,經濟狀況持續惡化,國家無暇顧及教育,將教育完全推向社會。「自由主義」取向的變革將高校放置於市場競爭中,強調市場的主導與控制,習慣於國家控制的教育系統一時間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衝擊,陷入失序。看似獲得更多的自治,實則此時的自治不是源於「內髮型」而是「外生型」,更主要表現為「解國家化」的運動。國家放權同時也意味著在財政撥款方面的鬆綁和自我解放,高校過分受制於市場而陷入新的「不自主」。一些學校迫於生計不得不調整教育內容、課程設置等以迎合市場需求,忽略了教育培養的長期性和連續性。同時由於相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執行不力,更是造成高校的空前混亂。在經濟轉軌不斷遭到挫折和國際地位明顯下降的形勢下,政府逐漸認識到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教育,俄羅斯要想保持強國地位,國家政策必須向教育領域傾斜,而俄羅斯民眾同樣也希望教育不僅能保持原有的世界性聲譽,同時熱切盼望教育系統能夠進行有序的改革。從1996年開始俄羅斯連續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規,旨在強化在教育領域中國家的作用,以法律形式明確教育居於國家優先發展方向,並在法律上對聯邦文化與教育空間的統一予以承認。教育是國家面向全體公民提供的公共產品,高等教育政策的優先方面包括教育入學的普及性、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由此指明了高校的國家地位,《俄羅斯2020年前發展戰略》同樣將教育問題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強調發展國民教育體系正在成為全球競爭的關鍵要素,是極其重要的價值觀之一。普京在其第三任總統競選綱領中多次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創新經濟、促進民族關係和諧、統一思想、社會公平等問題上都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儘管高校管理出現分層管理和去「中央化」的趨勢,但社會轉型階段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國家對高校擁有較高的管理許可權。

三、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1992年《俄羅斯聯邦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把單一的國家財政撥款體制轉變為經費多元投入體制,同時還鼓勵社會組織、機構、企業和個人對教育投資。現行法律給高等學校吸收預算外資金用於學校建設提供了更多機會。高校教育經費的籌集有以下渠道:1.國家教育撥款是學校辦學經費來源的主渠道。2.國家鼓勵社會組織、機構、企業及個人對教育投資,並對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和公民個人直接辦學。3.允許教育機構從事商業性經濟活動,將其收入主要用於教育再投入。4.學校從事非商業性的經濟活動所得收入,具體包括:學校有償向居民、企業、機關或組織提供教育服務;招收自費生;高校參與企業產品開發或有償轉讓技術成果而獲得收入等用於對教育的再投入。在高等教育領域,俄羅斯政府實行有條件的國家義務撥款。原則上國立和私立高校都可以得到國家對按計劃內名額招收的學生下撥的經費,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改善高校的財政狀況。也就是說,俄羅斯政府遵循的是人均撥款原則,高校計劃內招收了多少學生,就得到多少人頭的國家義務撥款,即從聯邦預算中得到相應經費,但撥款的比例是按學生的高考分數來劃分的。

從教育經費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俄羅斯的高等教育經費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而政府預算外的教育基金、世界銀行教育貸款、企業資助與投資、向學生收費以及與國外聯合辦學獲得的學費處於補充地位。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辦學體制具有國家屬性,代表著國家利益;第二,俄羅斯高校自籌資金的能力十分有限,缺乏面向市場的經驗,必須依靠國家的支持才能獲得辦學資源;第三,俄羅斯高校在更多意義上被理解為一項政府公共產品,政府撥款能夠有效保證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國家在撥款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1.保障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資金,並使高校資金使用達到最高效率;2.按照國家利益、大學生和僱主的需求,在高校之間對財政資金進行再分配,國家利用資金調節促進高校的平衡發展;3.國家撥款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也就是受教育機會的均等化。2008年2月,普京總統提出了「國家創新發展戰略」。該戰略更加重視教育,提出加大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把俄羅斯教育辦成「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俄羅斯教育部政策與法規署牽頭出台了《2020年前的俄羅斯教育——服務於知識經濟的教育模式》報告,計劃在2020年以前選拔40—50所聯邦級研究型大學,對保證其資金的獲得進行長期規劃。俄羅斯高等教育財政預算額定增速快,2010年增至3 755億盧布,該數額是2004年財政預算的4.5倍。從2004年開始,高校生均教育支出持續增長,2010年生均費用為13.48萬盧布(2009年12.90萬盧布),函授生18.47萬盧布(2009年17.67萬盧布)。俄羅斯獨立初期,由於「自由主義」傾向的變革及宏觀經濟環境的原因,高校預算內財政撥款水平很低,高校的生存依賴於自費生數量的快速增長。2000年預算內財政撥款數額與付費生學費收入持平,而到了2008年付費生的學費已不及高校財政預算撥款的50%。目前聯邦和民族—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預算的支持予以保障。但高等教育財政在保有公共產品的國家屬性的同時,面向市場的轉變也清晰可見:根據《俄羅斯聯邦教育法》國家保障每萬居民中應有170人享有競爭基礎上的免費高等教育。從實際數量來看,目前俄羅斯每萬名居民中大學生數量已經超過500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國家財政預算外的學生。統計顯示,2008—2009年財政預算招生(公費生)名額56.13萬人,自費生名額80.14萬人。2009年高等教育機構中38%學生是公費生,62%的學生屬於自費生;2010年39%的學生是公費生,61%的學生屬於自費生。從自費生所佔比例來看,市場取向的步伐是大大加快了。

四、招生考試的國家統考趨勢

由於社會轉型帶來的諸多問題及自身矛盾的積累,大學傳統意義上的自主招生考試面臨挑戰,國家統一考試(ЕГЭ)提上日程。俄羅斯獨立初期教育經費不足,很多教師甚至拿不到維繫生活的工資,經濟的原因致使很多腐敗事件發生,高考輔導、托關係和暗箱操作等違反公平原則之事時有發生。俄羅斯教育領域出現體制性矛盾:一方面從中學至大學的過渡體制應該縮小中學培養和高校入學考試需求之間的斷裂;另一方面保持這個斷裂對於教師們維持自身生存又意義重大。如果不改革自主招生考試製度,任上述情況發展下去的話,邊遠和貧困地區、弱勢群體家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必將減少,教育資源向中心城市和權力精英集中。另外與蘇聯時期不同的是俄羅斯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無法保證教育質量,令多民族國家的教育空間統一和文化安全存在隱患。同時,加快與歐洲一體化進程、共享歐洲統一的教育空間也迫使俄羅斯將國家統一考試付諸實施。2000年7月26日俄羅斯聯邦政府通過的1072號令《2000—2001年俄聯邦政府社會政策和經濟現代化的行動綱要》中關於教育現代化基本方針中首次提到「實施國家統一考試」。2001年2月16日第119號決議通過了《關於組織舉行統一國家考試的實驗》,採納俄聯邦教育部關於對舉行統一國家考試問題進行實驗的建議,自此國家統考登上俄羅斯教育改革的舞台。由於俄羅斯沒有公民社會基礎,「第三方」監督力量和機構並不完善,社會力量尚難與國家力量對抗,且長期具有國家管理的傳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實驗既符合俄羅斯文化傳統,也滿足當前的社會需要。「大部分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教師,特別是外省教師,其所在學校與高校沒有緊密的聯繫,邊遠地區的學生家長們與高校也沒有聯繫,他們更擁護實施國家統考,因為這是一種相對公平的升學方式。」但反對的聲音也很強烈,認為實行統一考試使俄羅斯教育失去地方和民族特色,標準化的考試模式不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和創造力開發,試題的科學性和保密也成問題等。反對統考的聲音有很多來自於「既得利益」者,統考動了他們的「乳酪」。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可以認為是國家意圖加強監督和控制教育質量的有力證據。雖然國家統一考試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弊病,但是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體系仍選擇其作為最重要的競爭和選拔制度,可見它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此,儘管存在著一些反對聲音和部分學者的質疑,俄羅斯政府還是於2009年1月1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國家統一考試。

俄高等教育招生體制改革過程最深刻地體現了國家、高校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博弈,一方要求保留俄羅斯傳統,一方要求變革傳統。國家統考提出的最初即遭受到傳統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高校自主招生體制在俄羅斯歷史悠久,統考作為新事物的認可度較低。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達成妥協,政府採取「折中主義」做法,即時間和空間上實行漸進方式逐步開展,國家統考和自主招考相結合。2001年首次在個別地區實驗到各聯邦主體逐漸參與至2009年全國推廣實行歷時9年,聯邦主體參加數量由5個擴展到全國範圍。全國統考的同時,也對自主原則、歷史傳統、學科和專業的差異性等問題予以充分考慮。2009年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實施,不允許高校自行設立入學考試。但同年莫斯科高校和聖彼得堡高校獲得特殊地位,不參加統一國家考試,仍然由高校自主招生。除此之外,根據法令規定每年允許一定數量特許高校,有權根據學科和專業的不同需求和方向自行設置2—3門的補充考試。2009年全國只有24所高校有權根據部分專業進行側重專業方向的附加入學考試;2010年減至11所;2011年,按照時任總理普京簽署的決議,該類高校由11所減至8所;2013年此類高校減至5所。招生體制方面,深刻地體現了保守和變革勢力的衝突和妥協,在保持教育的傳統性和繼承性的基礎上分階段、分地區實施變革,既充分吸收外來經驗,也立足於自身民族文化。

五、交流合作的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進行教育相互協作,在年輕人之間加強交流和溝通。普京曾指出,我們有權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員,俄羅斯文化及其傳統是在歐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們的政策首先應該指向與歐洲國家的合作,形成統一的歐洲空間。在教育領域,俄羅斯積極採取各項政策和措施,促進與歐洲教育一體化的進程。2003年9月俄羅斯正式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加入歐洲高等教育共同進程。國際化表現了俄羅斯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政治及意識形態取向越來越弱了,文化方面的融合越來越強了。為了加強與歐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推進博洛尼亞進程,俄羅斯採取了一些措施:變革高等教育學制,設立學士和碩士兩個層次,一些重點高校已經實行多層次高等教育體系;實行學分制以適應與歐洲高校交流與互換學生;建立獨立監督體制和機構,推進高校自治;增加與歐洲高校的合作項目等。然而面向歐洲一體化的變革同樣也遭到保守派的反對,理由是俄羅斯傳統的專家、副博士和博士學制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另外認為5年制專家培養教育質量較好,擁有社會較強的認可度。改革最終的結果是面向歐洲一體化變革學制的同時傳統學制仍然保留。

國際化表現了俄羅斯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共享歐洲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俄羅斯希望加入歐洲教育一體化進程還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希望從國際教育市場獲得豐厚利潤。因為留學生學費是高等教育收入的來源之一,可以部分解決高校資金缺乏的問題。據統計,「當前世界教育市場(包括學習的間接支出費用)約為1 00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年世界的黃金、未加工潤色的金剛石、珠寶鑽石市場(包括租賃)的數額。每年外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帶來約130億美元的收入,在美國出口商品類別排列第5位」。俄羅斯留學市場的收入10億多美元,僅僅是美國的十幾分之一,全球市場的百分之一。巨大的經濟利益,對俄羅斯產生了一定吸引力。同時文化「軟實力」的輸出和話語權的爭奪也迫使俄羅斯教育實行國際化,此舉可提高俄羅斯教育質量和信譽,提高俄羅斯國家的綜合實力,重返教育輸出大國的歷史舞台,進而幫助「強國之夢」的實現。因此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是一種變革手段,其最終目的指向民族國家的振興。據統計,2011—2012 學年度,在俄羅斯就讀的外國大學生數量總計84 707人,佔俄羅斯在校生數量的3.2%。應該說,俄羅斯留學教育還是有相當大的前景和潛力的。

結語:在保守中前進

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時期,「休克療法」令俄羅斯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國家影響力急劇下降,西方承諾的經濟援助口惠而實不至、北約東擴、與西方在反導方面的爭執等因素令民眾普遍對西方模式的「自由主義」感到失望,同時擔心極端「民族主義」可能帶來的風險,俄羅斯在失望和迷茫中反思,最後選擇走一條將西方的價值觀與俄傳統觀念相互融合的道路,即強調實用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中派道路。民眾需要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實惠,他們最關心的是有效的治理,而不是治理的形式。而對利益階層而言,他們關注的重點自然是如何維護自己的既有利益。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維持社會穩定,先保住「存量」的利益,然後伺機獲得「增量」利益,已成為俄羅斯社會的一種共識。同理,這種社會思潮的轉向也表現在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當中。

當自由主義思潮蔓延、極端理想主義滌盪社會各領域時,高等教育也掀起了「解國家化」熱潮,無論是辦學體制、財政撥款還是招生模式都加快走向社會和市場的步伐。國家放權更意味著在財政方面為自己鬆綁,而高校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大學自治」,卻因缺乏資金運作經驗過分受制於市場重新陷入「不自主」,教育質量、教育公平都受到損害。由於俄羅斯缺乏公民社會基礎,很難建立起一種有效的各方合作機制,高校因缺乏政府強力支持而根基不穩。現在國家重新回到教育當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擔負起監督和管理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的重任。在立足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面向市場、借鑒西方經驗成為共識,「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兼收和融合是變革的主要取向,在保守中前進成為改革的風向標。

首先,由於俄羅斯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及制度慣性,使得高等教育的國家屬性具有先天的合法性。高校的產生、發展甚至生存嚴格遵循政治體制的邏輯。高校辦學體制是國家性的,管理主要歸口於中央政府,代表著國家利益。新世紀教育改革中,俄羅斯不斷加強國家對高校的管理,無論是出台的政策法規還是在財政保障上,甚至在思想觀念的取向上都旨在強化高校的「民族性」。另外,俄羅斯傳統文化中的村社思想和集體主義更多地影響著教育公平的理念。高等教育更多意義上被理解為一項社會公共產品,由國家管理、政府撥款能夠有效保證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從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俄羅斯近年來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更加立足於本國實踐,考慮到了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試圖在傳統和現實中尋找出路。利哈喬夫曾將俄羅斯的民族復興歸結為兩個條件:在人民當中經過幾個世紀形成的俄羅斯的傳統;能夠保持、加強和發展這種傳統的人民。高校的傳統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高校的一種財富,是高校前進的基礎和動力,忽視和否定傳統的變革往往由於缺乏根基而失敗。

其次,由於轉型時期高等教育對於國家來說意味著安全、穩定與希望,「就像戰爭的意義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給將軍們決定一樣,高等教育也相當重要,不能完全留給教授們決定」。教育也寄託著俄羅斯的「強國之夢」。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等國家領導人多次在講話中強調高等教育與「強國」、「復興」的關係。俄羅斯學者指出,高校的「國家」性也是高校的使命,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高校的人才培養都要保障國家所需要的高水平專家。人才問題,也是民族安全問題。《2010年前俄羅斯教育現代化構想》明確將高校與現代化改革、國家強盛、國家安全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與科學有著緊密、本質關係的教育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提高國民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的強大推動力量,成為民族安全、國家富強、公民富裕的關鍵因素之一。國民教育系統是保持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維護其作為一個擁有高水平的文化、科學和教育國家的國際威信的重要因素。正因為高等教育對於國家、民族之重要意義,所以不能對其放任,交付社會和市場。

最後,高等教育是文化繼承和傳播的載體,對之進行改革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維,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繼承性發揚和適應性改進,而不是推翻重建。保守主義符合大學精神,英國著名高等教育學家阿什比說過,任何大學都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大學的重要使命就是儲存、傳遞和創造人類文明。高校作為精神的守望者,其職責是遵照知識規律,追求真理,堅守社會精神文明。儘管俄羅斯政治、經濟體制轉型給教育帶來了重大影響,影響既包括觀念上的,也包括制度上的,但俄羅斯高校的傳統和潛力使其挺過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的困難時期,儘管危機依然存在,但保持了繼續發展的可能性,轉入構建現代化的階段。

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國家面臨危機與挑戰,民族精神重建已經成為俄羅斯國家、民族發展的前提條件。高等教育作為生產知識「軟實力」的主要場所,是加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這在後發現代化國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普京在《2012年總統國情咨文》中強調了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同一性和國家認同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講,俄羅斯今後將致力於運用俄語、歷史、文學、世俗倫理、傳統宗教等一些教育手段和方式加強社會政治穩定的精神—道德基礎,用教育公平和社會階層有序流動來彌消不斷上揚的社會矛盾和衝突。正如莫斯科某高校校長薩多夫尼奇所言:大學始終有能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並將這一平衡維繫下去。無論在任何社會形態、任何發展階段中,哪怕是處於革命的風口浪尖,大學都發揮著防止社會崩潰、化解紛爭的作用,並能阻止對歷史的歪曲。(責任編輯 靳會新)

原文鏈接:http://elsxk.hlju.edu.cn/new/wfile/wfile_1_2013121181234.pdf


推薦閱讀:

俄羅斯陷入「男人荒」 49%的女性「脫單難」
俄羅斯-----富麗堂皇的夏宮
俄羅斯VS美國:奧巴馬弱爆!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一架戰機,打出全球金融市場一身「冷汗」
如何看當年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是對國際基本法則的踐踏嗎?

TAG:教育 | 高等教育 | 俄羅斯 | 體制 | 自由 | 自由主義 | 保守主義 | 變革 | 教育體制 | 主義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