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紀念「五四」:青年與國家命運與共(新京報 2009-5-4)

紀念「五四」:青年與國家命運與共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5-4 2:25:05 · 來源: 新京報

社論今天是「五四」運動90周年紀念日。1919年的5月4日,大批青年學生走出象牙塔,以滿腔的愛國熱血救亡圖存,為振興中華振臂一呼,從此揭開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正是從那一刻起,「五四」與青年合而為一,被定格為一種精神象徵。5月2日,胡錦濤總書記同中國農大學生共迎五四青年節,強調「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最好的紀念、對五四先驅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5月3日,溫家寶總理來到清華大學,與學生談五四精神和個人價值體現,強調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近百年來,沒有一場運動或事件像「五四」一樣,從發生的第二年就開始被紀念,也沒有一場運動或事件像「五四」一樣,得到不同黨派、不同政治力量以及官方與民間的共同紀念,歷久不衰。之所以如此,除了人們對歷史有某種共識,同樣在於對當下中國的轉型,對國家未來有著共同的想像。為民族復興計,人們敢於擔負歷史重任,願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一場新文化運動,「五四」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啟蒙,面對專制主義、蒙昧主義的舊文化,它高揚兩種極為重要的現代價值,即「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僅從這點看,「五四」無疑居功至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而且是中國青年運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血脈相連、共同奮進的歷史起點。與此同時,毋庸諱言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反帝反封建反專制的救亡圖存的年代裡,這場民主政治運動亦反映出某種激烈特徵,包括對中國傳統的過度否定。「五四」一代人認為傳統的舊思想、舊文化都是維護專制皇權的工具,而專制統治的壓迫導致民愚國弱。不過時至今日,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以及中國社會的開放和經濟成長,人們越發意識到中國傳統並非全無是處。顯然,傳統的中國文化更多是受制於大一統的中國封建政治,一度扮演了「替罪羊」角色。就像當年許多知識分子對漢字的偏見一樣,漢字里難見思想不是因為漢學承載不了思想,而是因為封建王權專制不允許國民有獨立思想。從這方面說,許多被否定的傳統,實際上也是封建王權政治的受害者,它們不但不需要被打倒,反而是需要被記憶的。如錢穆所說,中國歷史並非只有些黑暗的東西,凡了解本國歷史的人應該對本國歷史懷有「溫情與敬意」。90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社會日益多元,關於「五四」的歷史解讀存在著某些分歧,不但無可厚非,反而從另一側面表明了今日中國社會之健康成長。即便如此,共識仍在:在本質上,「五四」運動依然是一場民族自新與自救的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而這正是一國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之希望所在。故此,「五四」並非僅僅是指1919年5月4日發生的歷史事件。紀念「五四」,就是紀念一個時代及其倡導的精神。最新一期《半月談》雜誌曾發問:「五四」精神中,「德先生」在中國為何常常不及「賽先生」?為何科學、民主被一再提起,平等、自由被有意無意地遺忘?顯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口號里,不僅包含「科學」和「民主」,也還包含「自由」與「平等」。這四個關鍵詞成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方向。正視近兩百年來的中國歷史,就不難發現,「五四」精神更包括一個在困境中求生的民族本應具有的、自強不息的內生力與自新力。所以,胡錦濤強調說:「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青年者,國家之魂」。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前途,關鍵在於青年對自己、對國家有著怎樣的態度。畢竟,沒有國家的前途就沒有青年的前途,而國家的前途也離不開青年的前途。今天,「五四」精神不只是飄揚在大街與廣場之上的旗幟,它更深植於每個人的心中,深植於人們對今日中國的一點一滴的日常改造之中。誠如溫總理所言:科學、民主、愛國應該是我們紀念「五四」,牢牢記住並且應該發揚的精神和傳統。故而,隨「五四」而起的公共精神,近年來在不斷成長的NGO、志願者、有參與精神的網民、具備啟蒙精神與公民意識的知識分子等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孕育出新的希望,展現著新的光明。正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對民族負責、對國家負責、對自己負責的青年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唯口號而唯務實,日復一日,功不唐捐,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現代化,才有望早日實現。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5-04/008@022505.htm
推薦閱讀:

紀念《pengxq書齋》建館兩周年————祝賀彙集
美二戰紀念活動現「青天白日」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拒出席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1106 誰能告訴我,網上那些心靈雞湯都是誰寫的?
H5來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祭之以國,紀念每一個「人」的悲劇 | 欄目風采

TAG:國家 | 命運 | 青年 | 紀念 | 新京報 | 國家命運 | 社論 |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