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往高處流的教育輸出

水往高處流的教育輸出 2012-6-28 09:19上一篇|下一篇:信孚電訊(6.27)...

目前,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已經呈現越來越厲害的擴散之勢,據權威數據顯示,從2004年11月中國在韓國首都首爾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至今,中國國家漢語對外教學辦公室相繼在韓國、德國、瑞典、非洲和美國等64個國家設立了200多所孔子學院,2007年更是以「三日一校」的速度迎來了開辦孔子學院的高潮。其中,大部分孔子學院是中國與國外大學或教育系統共同合作的項目。中國政府也把當初「在2010年之前建設100所孔子學院」的目標增至500所,同時計劃開辦「廣播孔子學院」。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地在人家外國建了這麼多所「孔子學院」,怎麼沒見人家的「托爾斯泰學院」、「莎士比亞學院」、「但丁學院」、「川端康成學院」殺進中國?難道洋人忘記了「對等原則」?我們豈不是佔了大便宜? 其實洋人一點兒不傻,他不搭理你,無非是兩種可能:要麼他(對方國家政府)知道,「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漢辦」吹的一個大泡泡,要麼他根本不知道這件事! 洋人會想,你(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向我(政府)提出建「孔子學院」的要求,也不要求我提供一個專門教漢語的場所,這樣,我的教育主權沒有受到影響,你的教育主權也沒有任何體現,我幹嗎要搭理你?再則,你不就是在我已有的漢語教學機構掛塊牌子嗎?沒準兒你還會派個教師或專家幫我教教漢語。這不過是某個已有的協議允許的正常的民間往來。你(「國家漢辦」)要願意把它吹成一件大事,你就吹唄。 掛了「孔子學院」牌子的那些地方(瑞典大學中文系等)首先會跟它的政府想到一塊兒去。它首先要想的是,答應掛塊「孔子學院」的牌子,是否會讓自己的政府不滿,結論是「不會」。接受中國某大學派來的教師,也是正常的。另外,「漢辦」還給我錢,幹嗎不幹?於是它就同意掛上這塊牌子了。這事兒並不需要向政府彙報。 這就好比你有一個美國朋友,有一天心血來潮,跟我說:我送你一塊牌子,上面寫的是「五角大樓」,你把它掛在你的書房裡;你要是掛了,我就給你100美元。你肯定會接受這塊牌子和100美元。幹嗎不?

中國在外建了這麼多孔子學院,進行了如此大規模的教育輸出,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國內的教育已經很成功,水滿則溢,所以需要向外大量輸出了呢?當然不是。

當你走進中國大中城市的中小學你會被設施現代化而驚喜,但你聽老師講課時你會感到悲傷,因為他們講課的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多少改變。教材內容有很大的變化但教育的目標確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那種只追求內容而不求實質的教學,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不是接受多少公式.定理.為了高考我們的學校不去研究提高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只用最笨的方法"題海戰術".這是我們教育無能的表現.我們的教育在迫害我們的孩子,使他們失去了童真和歡樂,從早到晚一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他們太苦了,教育部門不准許學校給孩子們補課,這就是教育的大鍋飯,這就是不承認人的智力差異的唯心表現。教育必須是多種體制教育並存的形式才能發展,而我們對私立教育極大限制,他們得不到優秀的師資,很難發展,教育沒有竟爭,就沒有發展.我們的教育投入不夠,教師配置不合理,大班現象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進行大規模的教育輸出,是不是有點不掃自己門前雪,專管他人瓦上霜的味道?況且,我們這種對外的教育輸出又是不是有效呢?

當然不可能有效: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多的機構,師資和教材能否及時到位?組織工作和培訓工作能否順利展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能否得到保證?就目前來看,種種疑慮並不是杞人憂天。據德國《每日新聞報》報道,德國孔子學院成立後,將中文列為主修的大學生增長了兩三倍,但一年後學生人數急劇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國教師遲遲不到位,而且也沒有統一的語言教材和教學大綱。《每日新聞報》還指出:由於中國教師不了解西方文化和地域的差異,使得教學無法符合學生的需求,因此「孔子學院遭遇危機」。筆者認為,這一點尤為值得重視。《禮記》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子學院的中國教師不僅需要有很強的漢語表達能力和具備較高的中國文化素養,還需要了解所在國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語言文字以及社會現實和學生需求等,以便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增強孔子學院的內在魅力。但是,對於大多數年輕的中國教師來講,單是「具備較高的中國文化素養」已孰非易事,遑論「學貫中西」、「兼通古今」了!

從後期孔子學院創辦的過程來看,多是由外國有關部門和大學主動申請,由國家漢語辦牽頭和負責,由國內各大學具體承辦。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搶辦孔子學院成為國內一些機構和大學的「政績工程」,甚至把孔子學院變成了「搖錢樹」、「金字招牌」和「出國旅遊項目」;二是一些國家的孔子學院不願接受具有官方性質的國家漢語辦的指導和監督,認為這是中國政府在藉機推銷自己的「軟力量」,從而為「中國崛起」張目。

而且,很多 「孔子學院」是沒有法律保證、沒有校舍、沒有教師的「三無學院」。所謂「沒有法律保證」是指「孔子學院」沒有國家間條約或協議的保證。在國外建「孔子學院」也有協議,簽約的一方(中方)要麼是「國家漢辦」這個事業單位,要麼是某個大學(甚至是某大學的某學院);簽約的另一方(外方),要麼是某大學的中文系(或類似院系),要麼是「華美協進社」這樣的民間社團。 「沒有校舍」是「孔子學院」的共同特徵。所有的「孔子學院」都只是在人家已有的單位掛塊牌子,無一例外。「漢辦」總是使用「掛牌」這個詞,倒也恰當。 「歌德學院」共有3000多個員工,而「孔子學院」可以說一個教師也沒有。「孔子學院」的教師是這樣派的:「漢辦」跟國內某個大學教「對外漢語」的院系說,你派個人去某某「孔子學院」教書吧,這個學校也許就派個人去。派去的這個人,也許在那兒呆個一年半載,也許呆個三五天,因為他有他的正事。有時候也許根本沒有人去,在韓國首爾,掛在「韓中文化協力研究院」的那塊「孔子學院」的牌子下,沒見到中國人的影兒!那可是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 如果說「孔子學院」招牌下一點兒實在的東西沒有,那也有點兒冤枉。「孔子學院」的實質性工作是:中國大學的對外漢語院系向國外有漢語教學的地方派漢語教師或專家,這些教師在那裡從事教學、教材、課程設計等方面的工作。現在,中國有對外漢語教學的學校有幾百所,它們都與國外院校(院系)有校際交流關係。只要雙方達成協議,中國的學校隨時可以派教師出國教學。這個工作,中國已經做了幾十年了。以往出國教書,只要帶上必要的資料就行了,現在則可能還得扛塊「孔子學院」的牌子。 現在我們知道,所謂的「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學方面的校際交流根本沒有區別。當然,「孔子學院」和校際交流有一個重大區別:在校際交流中,中國派教師,洋人往往要付工資的;「孔子學院」是我們付給洋人錢——畢竟人家掛了我們的牌子!

那麼,「國家漢辦」並非不了解以往校際交流的做法,可它這會兒為什麼哭著喊著要給洋人送錢呢?這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如果這錢不是從國庫里拿出來又從它手裡過一下的話,如果讓它自籌資金(只要不到國庫去籌就行)的話,或者雖然是國家出錢但不讓「漢辦」過手的話,「國家漢辦」還會有這麼大的勁頭嗎?

所以,我們與其用那麼大的勁去辦什麼孔子學院,搞教育輸出,還不如把這前留在國內,搞好自己的教育,同時把勁頭用在引進外資外來人才辦教育(教育輸入)上。

(文章原創於2009年11月)

推薦閱讀:

當大學老師要有海外背景嗎?
courseMo情境學習之二·聚焦知識點教學
京滬地區分配到較多的重點大學名額,是否公平?
不教的教育
研究信用理論 發展信用教育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