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部歌劇到底有多火?毛主席竟如此喜愛!

一次講話,從根本上改變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師生們的創作方向。

創作之路一波三折,中國首部大型文藝新歌劇《白毛女》如何風靡延安?

什麼是「大魯藝」?如何邁向「大魯藝」?

延安文藝座談會第6天,毛澤東又一次來到魯迅藝術學院做演講。這次演講從根本上改變了魯迅藝術學院文藝工作者的創作之路。走出校園性質的「小魯藝」,走向社會的「大魯藝」,使文藝真正服務於人民,毛澤東的話深深印刻在魯藝師生的心中。為響應號召,魯藝師生率先邁出第一步,成立了魯藝宣傳隊,由此湧現了一批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

1942年,由於日軍的瘋狂進攻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密封鎖,陝甘寧陷入困難局面,中共中央下命令進行大生產運動,歌頌大生產中的勞動英雄。熱情粗獷、豪邁奔放的秧歌劇成為首選。

王大化、李波等人根據當時陝甘寧邊區開荒勞動模範馬丕恩父女的事迹編寫了《兄妹開荒》。劇中描寫了一家兄妹二人響應邊區政府開荒生產的號召,積極投入生產運動、爭當勞動英雄。

李波和王大化首次公開演出了秧歌劇《兄妹開荒》。後來李波回憶道,當時,毛澤東等領導人也在黃土飛揚的大風當中觀看。李波回憶說:「毛主席的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但是他並不介意,也不避一下風。毛主席身邊的一個人往他的嘴上捂了一個大白口罩,但是毛主席馬上就用手扒拉開,只是興奮地張著嘴哈哈大笑。見到毛主席那樣高興地笑著,我們全身湧起了一股暖流,久久不能平靜。」

1944年4月初,以周巍峙為團長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晉察冀邊區回到了延安,他們把在河北阜平一帶流傳很廣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向周揚做了彙報,提出以此為題材來創作一部大型歌劇的設想。

為了能更好地修改《白毛女》,創作班底搜集群眾意見,邀請群眾和魯藝全體師生觀看聯排。可沒想到這次演出給《白毛女》的創作人員心裡蒙上了一層陰雲。《白毛女》的創作班子將原有的設計推翻,重新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討論。他們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生活,向群眾請教。

1945年6月初,令人期待的《白毛女》正式和觀眾見面。延安「七大」的代表們也觀看了首場演出。演出的第二天,中央書記處的三位書記: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往魯藝送了一封賀信。信中第一條是:《白毛女》是適時的、生動的階級教育;第二條是:《白毛女》的藝術是站得住腳的;第三條是:黃世仁該槍斃。

一天晚上,有人在窯洞的外邊聽到了毛澤東也在唱《白毛女》。連毛主席都如此喜愛歌劇《白毛女》,可見這部歌劇在當時的影響力:婦孺皆知,人人傳唱。

對於《白毛女》的演出盛況,丁玲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每次演出都是滿村空巷,扶老攜幼,屋頂上是人,牆頭上是人,樹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涼的情節,悲壯的音樂激動著全場的觀眾,有的淚流滿面,有的掩面嗚咽,一團一團的怒火壓在胸間。」

魯藝師生穿上了農民的衣服,與群眾同吃同住,患難與共。他們是秧歌劇《兄妹開荒》當中開墾荒地的兄妹,是大型歌劇《白毛女》當中反抗舊社會的農民。他們飽含熱情,傾盡才華,將自己融入「大魯藝」的洪流中去。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師生堅持毛澤東的指示,虛心向工農兵學習,他們用作品感染人民群眾,團結軍民,共同奮戰。走出校園性質的「小魯藝」,邁向社會的「大魯藝」。

來源:CCTV4《國家記憶》

推薦閱讀:

紅岩上 紅梅開——歌劇《江姐》50年
蒙哥何時救小孩?——關於《釣魚城》的陳年老謠
悉尼歌劇院:「一個建築奇蹟」
探索|音樂劇大佬是怎樣誕生的?
【歌劇系列】之二十八 《鄉村騎士》 by 馬斯卡尼(下)

TAG:歌劇 | 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