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唱反調怎麼破?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在互動中我們發現,居然有1543位家長急需解決方案。於是,我們專門邀請兒童心理諮詢師周周來幫助大家。
1最近,朋友薇薇向我求助:
「快幫我分析一下我兒子軒軒是怎麼回事。最近這兩個月以來,他動不動就發脾氣,給他的他不要,不給他的,他偏偏要。」
我問她:幾歲啦?
薇薇答:三歲啊~
我說:恭喜你,證明你的兒子長大啦,已經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啦!
孩子從嬰兒到成人,都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發生在兩到三歲,
第二個發生在七歲左右,
第三個則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春期。
在這幾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顛覆過去的乖巧和順從,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有很多和過去不同的表現。
而三歲左右的孩子的表現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
· 一言不合就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把「不,不要,不行」經常掛在嘴邊;
· 只要醒著就會在家裡攪得天翻地覆,樣樣都想碰一碰,事事都要自己來;
· 拒絕大人的幫助,但自己一旦做不好,又沮喪得大哭……
曾經就有網友描繪過當孩子兩歲時期的心情:本以為走路穩當了,我們就能輕鬆許多了,沒想到挑戰更大了!
這帶孩子就和打遊戲一樣的,一關更比一關難啊!
2
「就不」「就要」的背後,藏著父母看不見的信息。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兩歲前,他們的衣食住行,活動與遊戲都必須有大人的參與和協助才能完成,所以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如同他們的天和地,聽父母的安排成了孩子們甘之如飴的習慣。
而兩歲一過,隨著步伐越來越穩,接觸的世界更加多面,尤其是滿了三歲的孩子,還會從家庭走出,進入人生第一個社會性集體:幼兒園。
因此而來的,是他們化被動為主動,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形成對社會,對世界的初步認知,他們會因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然後,他們發現父母並不是世界的全部,世界也不完全是父母描述的樣子,於是他們試圖在父母面前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以獲得父母的認同和肯定。
然而,無論是辭彙量,認知能力,還有信息量都不足以支撐他們清晰地表達某個想法,而他們又急切想在父母面前發出聲音引起重視。
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之下,他們情緒經常跌宕起伏,也開始頻繁的推開父母的手,對父母大喊「不」字。
朋友小季的女兒,從兩歲七個月開始表現出叛逆,一天下來光說「不」就要超過20次。
除此之外,女兒還用行動來和她對抗,過去能獨立吃飯,最近卻要邊玩邊吃,過去能按時睡覺,現在要聽很久的故事才肯睡,過去早起比較愉快,現在卻要在床上鬧騰很久才起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說「不」其實不是真的反對父母,而是在試探父母。
通過激惹父母的情緒看是否重視自己,認同他們已經是有了初步主見的小個體。
而他們推翻父母的安排,事事要自己說了算的行為,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來他們感覺父母並不理解他們,而是敷衍和打壓他們,所以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力量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第二個原因是孩子有探索欲,而所謂的探索,並非單純的攀爬跑跳而已,也包括他們一些很奇怪的嘗試。
比如小季的女兒冬天裡一定要穿薄紗裙,晚上還要出去玩滑滑梯,甚至拉了臭臭都不肯衝掉,說要觀察大便的形狀等等……
這些,其實是在滿足她自己的探索欲。
3
「恐嚇、說教、打罵」這些方法真能讓孩子乖一些嗎?
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叛逆時,都會表現出措手不及,而更多的父母,則希望孩子能儘快回歸過去的乖巧,不給大人惹麻煩。
於是,當聽到孩子說「不要」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權威,說「你必須要這樣」。
而我們通常所用的方法,有恐嚇,說教,和欺騙。
比如當軒軒不願意喝水時,媽媽就嚇唬他:你不喝水,會生病,生病了就要打針……
當小季女兒晚上非要出去玩,她就告訴她:外面有大灰狼,你出去就會被吃掉。
殊不知,這樣過激的言語如果時常在孩子耳邊響起,就會在他們的心裡埋下恐懼的種子,也在剝奪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正處在一個充滿危機和疾病的環境之中,這對孩子的成長顯然是很不利的。
而第二種是說教。
這是我們父母慣用的方法,應對孩子的叛逆,我們試圖通過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他們,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並且這個標準是由我們父母來制定的。
比如我曾在路上看到這樣一幕,媽媽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孩子在路上踢了垃圾桶一腳,這位母親就展開了一系列說教。
比如要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要愛護環境,要保護公物等等,而孩子面對這些寬泛的道理完全無法領會,只能一邊走,一邊將耳朵捂住。
最後一種,也是最糟糕的,就是動用武力來讓孩子服從自己。
當父母覺得黔驢技窮的時候,憤怒就會催生出武力,孩子大聲吼叫時,父母的聲音就更大,孩子搞破壞時,父母乾脆掄起巴掌就往他屁股上拍。
當然,孩子絕對鬥不過我們,因此懲罰和武力是短期內最有效的制服辦法。
然而這樣做的危害不容忽視,經常遭受懲罰的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因此自卑怯懦,另外,一些孩子受了父母的影響,長大以後就會習慣用武力去解決問題。
4心理學常說,「當我們發現了問題,就代表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
當我們知道兩到三歲是孩子第一個叛逆期時,我們就更能接納他們反常的行為了。
那麼,用什麼方法,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呢?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孩子對大人說「不要」和「就要」的背後,其實藏著他們要掌控權力的動機。
這時候父母要適當給予權力。
比如:
「你是看五分鐘電視,還是十分鐘?」
「我們再講一個故事,還是兩個?」
「你打算現在喝水,還是吃完飯後喝水?」
這樣給孩子保留一半權力的提問,通常都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在探索期的孩子,也是創意萌芽的時期,他們經常會有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去實踐,只要在安全範圍內,父母都陪著孩子去做。
比如小季的女兒要穿薄裙子,那就讓她穿,孩子在臭美過後,很快會因為冷主動要穿衣服的。
而她要觀察大便,也可以被允許,只要她嗅覺靈敏,兩分鐘之內就會從廁所撤離,而且從此不會再想觀察大便。
用孩子聽得懂的言語交流。
很多父母習慣用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改換故事書或者動畫片里的語言,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孩子踢垃圾桶,媽媽代替垃圾桶說:「 哦哦,你踢我,我好疼哦」。
孩子一來會被媽媽逗樂,二來也能明白任何物品都需要被尊重和愛護。
孩子很多行為和語言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當父母習慣用簡單粗暴的言語來命令孩子或者拒絕孩子時,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應對父母。
所以我們在面對叛逆期孩子的時候,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溫柔,不斷傳遞給他們支持和信任,當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時,他們的情緒就能逐漸從激蕩過度到平和。
心理學家曾說,孩子的叛逆期,其實是老天賜予父母的機會。
通過這個機會,父母很容易看到自己教育方面的挑戰和不足,也能更清楚發現孩子的個性特點。
然後通過學習去做出調整和改變,最後不僅能幫孩子平穩走出非常時期,還能實現自我的成長和進步。
所以,孩子叛逆期真的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提醒我們孩子又長大了一些。
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吸取一些新的養分,給予他們一些有利的引導和支持,他們就能帶著信心和力量邁向人生新的篇章。
作者:周周,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8歲孩子的媽媽,用愛和智慧去理解生活。
推薦閱讀:
※三刑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常說的「麻衣看相」是怎麼一回事?
※男友嘴欠怎麼破?
※對道教太歲神的基本認識:2018年犯太歲怎麼辦?
※痛經怎麼辦快速解決? -somi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