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掃描 | 《探索與爭鳴》等單位舉辦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論壇③
▼
編輯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學者
《探索與爭鳴》第二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獎徵文
活動進行中(點擊藍色標題可查看)
拿來主義與文化主體性:從魯迅傳統看中國與世界
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論壇③
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詳細內容見2016年第6、7期《探索與爭鳴》圓桌會議
昨天,我們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探索與爭鳴》雜誌社聯合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共同主辦的「拿來主義與文化主體性:從魯迅傳統看中國與世界」——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論壇的菁華擷英。不少親在後台留言表示不過癮。今天,微信君再次將現場全景式掃描展現。本文根據現場記錄提煉而成,未經本人審閱,詳細內容參見2016年第6、7期《探索與爭鳴》圓桌筆談。
論壇規模回顧: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吉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40餘位專家學者,共論魯迅傳統與魯迅精神在中國與世界維度上的當代現實意義,上海社聯、東方青年學社代表出席論壇。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教授致歡迎辭,上海社聯專職副主席、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常務副理事長劉世軍致辭,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陳思和教授作主旨演講。論壇共由四場圓桌會議,以及按既定議程發言後的自由圓桌討論組成。
▲ 論壇現場
▲ 論壇由郜元寶教授主持1
百年前風雲激變的歲月,造就了大批激進的新文化幹將,魯迅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他又是矛盾而特殊的。在歷史縱向上,他的思想行為無法脫離歷史洪流,但在社會橫向上,他卻又時刻與主流力量逆流而行;他倡導民族自強與立人,又融合在國際文化思想之中。如此與大時代糾葛、又絕然獨立的個體,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陳引馳
陳引馳在致辭中認為,魯迅是在當時的歷史時段定位中,是痛苦而糾結的一代人之縮影,時代的巨變和社會的裂變讓魯迅們夾在中國本土經驗和西風東漸中,特別痛苦地不斷找尋自身的方向和定位。
▲劉世軍
劉世軍在致辭中認為魯迅傳統即中國人對待文化應該持有的根本態度和立場,就是文化包容和自主自信,以此切入現時代的文化思想要旨。
陳思和則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魯迅是一個在動蕩時代中產生的獨立個體,其超然卓絕的極端獨立性,成就了他始終抗拒主流的戰鬥精神。
▲陳思和2
本次論壇的關鍵詞可謂由「拿來主義」、「文化主體性」和「魯迅傳統」構成。經過一輪輪歷史演繹,魯迅被高度抽象化和極度簡化為愛國主義者的符號,本次論壇首先以開闊的全球化視野,談論在知識和意識共同體中的魯迅及其拿來主義、國際主義精神,以及相互主體性思想,追其本源,皆是立於國際視野和精神之中。後世在探討所繼承的魯迅思想遺產之時,偏重突出魯迅充滿民族魂魄的愛國主義者,對魯迅的國際主義精神研究卻寥寥。然而,在當今如此一個全球化時代,國際主義並不是朽去的概念。
▲趙京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趙京華研究員進行了「後期魯迅的國際主義」發言,以日本學者長堀祐造《魯迅與托洛茨基》為開篇,透過魯迅與托洛茨基的先走近、後相離的文學與革命觀點,指出長堀祐造開掘1928年以後的魯迅基於階級論的國際主義精神。正與本次論壇主題「拿來主義」相契合,魯迅的國際主義精神與世界主義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國際主義構成的關係,與今日概念和內涵之別,關乎我們能不能讀懂真正的魯迅,極其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高遠東
北京大學中文系高遠東教授在「魯迅『相互主體性』意識的意義」發言中認為,近現代東亞地區思想意識的最大公約數當非魯迅莫屬,而能夠超越國家政體、社會結構、文化背景的主導意識就是魯迅的「相互主體性」意識。高遠東從魯迅所崇墨家兼愛聯繫到其立人思想,正是魯迅相互主體性的雙向思維模式。對於今人的意義則在於深入理解魯迅相互立人的精神構造,在此基礎上構建當代民主思想基礎,探索世界維度上的「知識—價值—命運共同體」的進路。
▲譚桂林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譚桂林教授提出「用世界眼光講述中國故事」,魯迅對待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變革有一種非常敏銳的自覺意識,他依然如同在五四時代一樣以整體性的世界意識來講述中國故事、分析中國事件,他超越政治立場的開闊胸襟值得尊敬。
3魯迅是特立獨行的一個思想俠客,然而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世界視野並非屬於個體思想的,而是與所處的社會背景和世界格局緊密相連所產生的。
▲段懷清
復旦大學中文系段懷清副教授在「時代感與世界性:早期魯迅的『出發點』與『焦慮』」發言中,將歷史人物放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交織之上,指出魯迅非常在意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語境中建構一個屬於當時的時代、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中的個人身份。與胡適的個人思想困境和思想選擇創作相對比,魯迅則在更大的時代感和世界性的語境中建構個人思想敘述,他的國際性和世界性思想在此得以彰顯。
▲鄭家建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鄭家建教授以「魯迅精神世界與俄羅斯傳統再反思」為題,指出魯迅與俄羅斯文學相遇之後,存在漫長的選擇、融合、對話、內化等歷程,發出兩者之間何以存在如此之多的典型缺失和遮蔽,這種遮蔽和魯迅與俄羅斯文學的關係、當時的語境,以及魯迅自身內心的精神氣質又存在何種聯繫,他在吸收外來文化資源過程採取何種接受姿態,都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的命題。
▲張文江
同濟大學文學院張文江教授則把對魯迅的理解和認知推上了歷史縱深的高度,其「一個古典研究者眼中的魯迅」的發言,將清末民初三千年之未有大變局、五四—新文化運動等成就魯迅的歷史事件縱向串聯,置身更加源遠的歷史長河中,看待處於每一個社會歷史橫斷面中的魯迅思想和精神。
4當魯迅的左翼立場為世人所熟知,革命戰士和「孺子牛」形象深入人心之時,其純粹的學術成就卻被政治思想鋒芒所掩蓋。其實,在魯迅思想遺產的代際繼承過程中,存在顯性和隱形兩條並行線。顯而易見的是,胡風、馮雪峰、聶紺弩等是從左翼思潮和文學批評層面上進行延伸和闡釋,但只有徐梵澄是從學術層面回歸魯迅早年的原點,這一脈雖為世人所知甚少,卻異常重要。
▲孫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孫郁教授發表「魯迅·徐梵澄:現代孔學一系」發言,指出徐梵澄是魯迅學生中唯一延續了精神哲學工作的人,在他古奧飄逸的古印度等譯著中,我們得以看到魯迅從辭章到域外文化對徐梵澄的深邃影響。
▲欒梅健
復旦大學中文系欒梅健教授以「魯迅與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的複雜性」為題,指出魯迅的文學觀點不應該只是教條式宣揚的啟蒙性、改造國民性等特性,通過對魯迅研究小說史著作發現,魯迅的文學觀點還有重要的一面,即審美的、藝術的、非功利、非教化的,甚至是遊戲式的特性,或許這才是學問本真。
5即便在文學作品中的魯迅思想,也是極其豐富和複雜的,隨著巨變的歷史進程,難以一概而論。左翼文化是魯迅的鮮明立場標誌,但其實魯迅思想方向卻時不時與世界文化潮流背道而馳。
▲楊揚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楊揚教授認為,魯迅與當時的時代與變遷始終存在一種緊張感,對魯迅的思想創作研究不能僅從個體角度孤立去理解,必須在文化的社會大背景和特殊語境才能得以窺其全貌。
▲劉志榮
復旦大學中文系劉志榮副教授談論「魯迅傳統的兩面」,指出魯迅身上存在思想面向和學術哲人面向,體現在他詩人與哲人、文學家與政治家等同時附身交織的特性。
6對於當代鄉村書寫和文學創作,魯迅的先在既給予當代鄉土觀察者和文學創造者豐厚的思想視角指導,但後人卻在魯迅先鋒的思想之中難以跳脫。在現當代文學創作層面上,魯迅傳統在「文革」之後被提煉出反抗性質的思想武器,曾經有某些當代小說家認為魯迅作為歷史一頁早已翻篇。
▲程光煒
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程光煒教授發表「魯迅:當代小說家的思想資源」發言,提出久經磨練、金光內斂的魯迅傳統在張承志、莫言、余華、王朔、賈平凹等當代小說家群體中不僅是存在的,甚至影響深遠的。
▲梁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梁鴻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自身在寫作鄉村文本時,為無意中模仿魯迅那種遙遠而略帶悲憫的筆端而惶恐,更認為重現百年前的魯迅鄉土村莊觀念、無法超越魯迅思想的原地踏步是一種危險。魯迅已經深入思想者的心底,然而我們不能重複闡述魯迅眼中的鄉村世界,而應該沿著他的塑造實踐,發現當下乃至未來的世界看法。
▲趙修義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趙修義教授:我在60年代下鄉跑過很多農村,當時已經感覺到小說裡面寫的傳統的農村社會,包括賈平凹寫的農村情況已經很少了,這是一個特殊的情景。我到安徽農村,幾個生產隊的結構根本不一樣。現在30年走出來了很多人,走出來的很多人,已經很難用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概念來概括。哲學裡面對魯迅非常重視,1990年代曾經有學者講了這麼一句話,大意是,祥林嫂和阿Q要走向現代是非常困難的。我覺得這句話裡面,我讀出來的意思是,在作者的眼裡阿Q不是代表農民,祥林嫂也不代表農民,而是代表了中國的某種國民性,這是值得研究的話題。現在我提一個問題,魯迅刻畫的典型性格,如阿Q的那些特徵今天的中國還有嗎?如果有的話,變成什麼樣?
7魯迅出於鄉土中國,晚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都市,中間經歷無數奔波輾轉。鄉村與都市的鮮明對比,以及魯迅複雜的個人經歷,使其對都市文化批判尤為深刻。
▲倪偉
復旦大學中文系倪偉副教授在「魯迅對都市文化的觀察與批判」發言中指出,上海是魯迅最後選擇生活的城市,城市的社會和文化形態、生活經驗對其思考和寫作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以魯迅對都市媒體文化生產機制批判為例,站在抽離出當時歷史語境的今日,其犀利深刻來自於片面性,然而魯迅所批判的商業性與啟蒙性並非簡單對立關係,啟蒙思想事業與出版商業運作存在複雜的勾連。
8在思想遺產資源的繼承和運用方面,魯迅曾經對中國和世界發出的震蕩之聲,對當今時代產生影響的深遠程度,引起了與會學者的爭鳴。魯迅思想傳統極其複雜,理解、利用一直貫穿於不同的先後歷史階段。
▲王堯
蘇州大學文學院王堯教授提出「不斷被改寫的魯迅傳統」,並指出尤其在「文革」發生以後,魯迅的階級性和革命性被擴大傳播,甚至影響到當代思想文化史闡釋。
▲吳俊
南京大學文學院吳俊教授發表「再論魯迅思想資源的當下性」發言,認為當下思想界和學術界對魯迅思想存在媒體邊緣化和學院過度闡釋化現象。在新媒體盛行的網路時代,魯迅思想能否為現實社會轉化出新的實際價值,是一個值得深思甚至懷疑的問題。
▲張全之9
誕生於中國傳統士文化逐漸沒落的時代,在新舊中西文化更迭撞擊之中,魯迅對於中國傳統中的「士」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犀利的批判。
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張全之教授分析了「魯迅『志士之禍』的內涵及現實意義」,魯迅對「成禍」志士分為枉行者和枉禍者,這兩種空有形式的虛假救國者皆是其所批判的,他針對此提出「白心」一說,強調行動的動機和手段的純潔性,這種道德「潔癖」或許註定了魯迅孤獨的命運,正如歷史不斷重演的擾亂時代依然充斥高談闊論的志士,魯迅所批判「志士」群體在現世依然活躍值得反思,他的「白心」之說依然值得借鑒。
與張全之分析「志士之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復旦大學中文系金理副教授則解析了「魯迅眼中的『偽士』」,通過若干組對應關係,揭示了「偽士」的特殊性面貌,指出魯迅之所以揭穿「偽士」,是因為此類人的言行多依賴外來權威而非依據自己或民族的內心,讓我們更加感到「白心」之可貴。
▲金理10
研究魯迅需要思想厚度,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而詳實的史實考證和量化研究則提供別樣的新鮮視角。
▲ 王彬彬
南京大學文學院王彬彬教授以史料和朱正先生《魯迅的人際關係》等新近成果揭秘了「魯迅與幾個國民黨軍政要人的私誼」,從歷史側面勾勒出魯迅在文章中怒批國民政府不抵抗,實際卻與李秉中、陳儀等國民黨要員等私交甚好,這展現了魯迅頗有人情味的一面。
▲張福貴
吉林大學文學院張福貴教授則對魯迅的拿來主義主體性進行了精確的量化研究。在「《人民日報》中的魯迅」發言中,將1949年至1976年《人民日報》所展現的魯迅形象按時序和內容予以歸類和分析,相較主流的邏輯規範研究,定量研究結果充分鮮明地說明了「十七年」和「文革」兩個時段主流媒體對魯迅的報道宣傳從專門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具有說服力地表明魯迅精神和形象是如何為時代所塑造和被闡釋的。
11魯迅不僅僅是一名高揚的思潮引領者,其論說以及後世的理解也充滿了親切的在地性,即使其批判不止的言論,即使其備受爭議的後世理解,都使他活在社會和人心的每個角落。
▲李怡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李怡教授長期深入研究語文基礎教育,探討「魯迅與當代基礎語文教育」,近年來魯迅作品從基礎語文教材中成批撤退,引起各界熱議。魯迅的反傳統、批判性被語文教育界反覆提及,甚至被簡化和符號化,然而在傳統文化意識逐漸復甦的時代,魯迅作品遭遺棄是極其複雜的現象,這與我們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現當代文化以及魯迅思想本身,緊密相連。
▲現場互動
在力透紙背的研究發言之後,論壇進入了自由圓桌討論的環節。圓桌論壇由《探索與爭鳴》前主編、編審秦維憲和孫郁教授共同主持。
陳引馳、孫郁等認為在關涉社會裂變的歷史大變局中,如魯迅對於辛亥革命的反省,站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考量非常重要。高遠東指出,當今我們對魯迅傳統的思想遺產繼承具有兩種方式或態度:一種是作為精髓經典繼承,秉持求學、求真的做學問態度,還原本真;另一種是著眼於現實,利用和開發魯迅的思想和文學價值,以此重構我們所理解的魯迅和現實社會。前者為學術屬性,後者為社會屬性,兩者皆可以並存,只是不應混淆。張全之亦指出,魯迅研究應與現實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學術回歸學術,純粹的學理研究或許更加有趣。
會議閉幕式由《探索與爭鳴》副主編葉祝弟主持,他認為,紀念魯迅的意義在於在當下,在於人們從魯迅那裡映照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並能從魯迅思想中尋找解決時代病症的良方,即根本在於,在魯迅的傳統和資源中回答我們今天時代的重大命題,重構魯迅與我們的當下的精神和血肉聯繫。這既關涉到我們怎麼理解魯迅傳統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更關涉到我們是把魯迅當成一個複雜的生命體,還是當成死了的化石的問題。今天我們紀念魯迅,顯然有更加契合時代的主題,這就是,一方面,我們的物質和技術取得了極大進步,但是人們醉心於物質而缺少精神,信仰跟不上物質進步的腳步,重溫魯迅所呼喚的具有「白心」和「神思」的立人思想,對於培養現代公民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在處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係時,重溫魯迅的拿來主義以及世界人的理念,對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建構真正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高峰論壇最後由郜元寶教授總結,他借魯迅常談及的碎片化和整體性問題,指出當今的魯迅思想研究亦存在碎片化誤區,魯迅智慧的經世致用確實值得認真思考,然而運用的前提基礎是立足於歷史語境中,努力理解原本屬於魯迅的真實思想。可見,「拿來主義」並非斷章取義,否則拆碎樓台不成片段,務必回歸「正道」,在真實還原的基礎上深化運用魯迅的思想遺產。
鄭重聲明:
近日,本刊編輯部陸續接到或收到一些投稿者的電話、郵件,詢問、核實稿件徵用、錄用事宜,甚至涉及收取審稿費和版面費的情況。我們感謝作者對本刊的信任和愛護,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向學界與公眾澄清事實。
我們鄭重聲明:
作為一份辦刊歷史悠久、社會聲譽良好的綜合性人文社科類學術刊物,《探索與爭鳴》從未委託過任何網路中介機構、個人從事徵稿或代發稿件錄用通知書事宜,也絕不向投稿作者收取審稿費和版面費。廣大作者投稿之際務必慎重,不要輕信網路中介。
推薦閱讀:
※紀念汪國真:我的青春歲月里藏著他寫過的詩!
※【紀念鮑曼】鮑曼:鮑曼論鮑曼——自述(一)
※紀念父母恩
※和字紀念幣,五個和字,五種含義!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圓寂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