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片沒觀眾跟崇洋媚外無關

著名演員宋春麗認為,當下國產片沒有觀眾,不排除少數觀眾有時候會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我們民族的東西不那麼太認可。(《環球時報》)

  「國產片沒人看緣於崇洋媚外」,儘管宋春麗這個論斷加上了「少數觀眾」的前綴,可仔細咂摸一番,還是很有幾分詭辯的意思:一則國產電影不引人眼球原因多多,一個電影人本應全面剖析,緣何單單拿觀眾做文章?二則,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即便真有「崇洋媚外」的主兒存在,那麼他們「對外」的愛意又是如何產生的?所以,筆者以為,此番驚世之言,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對觀眾崇洋媚外的識見,而在於其拋出了令人糾結的話題:國產片為什麼沒人看?

  其實,要斷言國產片沒什麼人看,那是唬人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片的確有疲軟的跡象,典型例證是,在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為62.0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佔據總額的56.6%,但到了2011年,則已下滑至53.61%,並據說九成國產片虧損。在去年柏林電影節時,多部華語小成本電影都賣出了不錯的價格,但在今年2月召開的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絕大部分國產電影的展台都乏人問津。國產影片「內外受冷」原因何在?關鍵因素或許正如一片商所言「中國的電影比起從前質量上差多了」。

  不僅如此,僵化的電影管理制度也著實為觀眾的「拂袖而去」添了一把火。其制度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該管的沒有管,二是不該管的卻偏偏要管。比如,在對電影主創人員的准入、各類影視作品的分級上,起碼要有個制度標準,但卻沒有。再比如,「積極還是消極」唯一的但卻模糊的審查標準,以及審查制度的形而上學、上綱上線、曲解含義,經常讓一些好作品無力面世。

  由此看來,不是國人不支持國產影片而樂顛顛跑去崇洋媚外,更大的事實是,電影人的自廢武功以及電影制度的審了「蒼蠅」、放了「老虎」,讓人提不起精神。

推薦閱讀:

中國的逆向民族主義,年長者嚴重還是年輕者嚴重,男嚴重還是女嚴重?
如何看待女權吧?
如何看待甄鵬(微博名甄西月)7.18發表的博文《南海,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哪些崇洋媚外的例子?
如果一個白男國女組合走在街上,被崇洋媚外者搭訕,或是被民族主義者鄙視的機率哪種比較高呢?

TAG:國產片 | 國產 | 觀眾 | 崇洋媚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