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解讀臟腑有什麼特點?
王紅蕊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11月27日 第14 版)
臟腑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它以五臟為中心,六腑相配合,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密切聯繫,外連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
中醫臟腑不單純是解剖學的概念,更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古人認識臟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於古代的解剖知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解剖知識就有一定積累,並運用於醫療中,對人體解剖有豐富的描述,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三是長期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葯能加速骨折癒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食用動物肝臟可治夜盲,多次重複的經驗則萌生「肝開竅於目」的理論。
每一臟腑均有其獨特的含義,而不單純是指西醫解剖學中某個實質性臟器。以心為例,「心主神明」指的是心統帥人體生命活動和主宰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的機能。這裡的「心」是機能集合體,其對應的實體是心臟、血管、大腦的組合;主神明的機能活動是以實體心臟、大腦、血管的正常生理為基礎的,其中任何一方處於或呈現病理狀態都將影響「主神明」功能的正常發揮。以脾為例,將中醫脾與西醫胃腸道、胰腺、脾臟進行比較,中醫脾的形態學基礎是脾臟、胰腺和小腸,以此來實現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脾氣不足可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氣乏力、倦怠神疲、舌質淡胖等癥狀。脾的功能就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消化功能。現代代謝學原理與中醫臟腑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兩個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解釋,這既能發揚中醫學,幫助中醫解釋「黑箱」內幕,又能推動現代科學及醫學的發展。
(作者為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醫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