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為什麼難處

結了婚之後,除了同事關係、夫妻關係這兩大重要的人際關係外,婆媳關係簡直就成了第三大關係。許多人搞不明白為什麼婆媳之間怎麼會有那麼多矛盾!當然也包括我。我也觀察到有相處很好的,剛好一對是農村的,一對是大城市的。農村這對婆媳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兩人相處的比母女關係還要好;城市這對婆媳學歷都很高,兩人相敬如賓,界限分明,關係也很融洽。看來婆媳關係的好壞與學歷、學識無關。

婆媳矛盾表面看都是一些雞皮蒜毛的小事,進一步深入分析,背後都有角色行為預設的因素在決定著其是否融洽。

一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被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貼上了大量的身份標籤,如一個女人會被貼上孩子、女兒、女人、姐姐、下屬、同事、領導、閨蜜、媳婦、愛人、母親等等各式各樣的標籤,每個標籤背後都有相對應的一套預設的行為規範體系:孩子要乖巧、女人要溫柔、女兒要孝順、姐姐要體貼、下屬要能幹、同事要精明、領導要威嚴…….這與每個人所經歷的身份體驗、環境文化、價值觀體系等都有關係。在我們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裡,每個人的角色行為預設幾乎都不同,人人都會有衝突。

婆婆會對自己的兒媳婦有一套基於自己經驗、習俗的預設行為。有的婆婆認為兒媳婦就是要照顧公公、婆婆、老公、孩子,就要每天做家務,這就是她的職責,因為她就是這麼被定義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就預設兒媳婦也應該這麼做。農村那對形同母女的婆媳,媳婦就是這樣做的,其行為符合了婆婆的預設。如果兒媳婦行為沒有符合婆婆的預設,那就必然產生隔閡、矛盾。

兒媳婦對自己的婆婆也會有一套預設的行為體系,如果二者是一致的,就容易和諧相處,因為都符合自己的預期。但現實是大多數婆媳這種對對方的預設行為都是不同的,甚至差別、衝突很大。如果上述那個婆婆遇到一個90後媳婦,這個媳婦預設自己的婆婆應該把她當作一個寶,什麼都要聽她指揮,別說做家務了,婆婆飯做的不合口味,恐怕都要受到指責。他們之間的矛盾可以想像。

我國特色的「孝文化」帶來的婆媳關係衝突也屬於這類,孝文化也是基於身份標籤的一套行為規範。但對「孝」的理解也充滿衝突,有些老一輩傳統的家長會認為聽話、服從、報答就是孝順,不聽話、不服從、不回報就是不孝順;而年輕一代人認為基於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尊重」才是孝順。這樣矛盾就必然爆發!

這麼分析,婆媳矛盾難道就沒救了!當然有辦法,就是雙方都要放下角色預設,接納對方,尊重對方。真正從內心接納對方,這其實很難,許多父母把媳婦看作是與自己爭奪兒子控制權的敵對方,自己內心那種失落、分離都不自覺歸咎於兒媳。婆媳雙方都有處好關係的願望,首先要放下那些因為身份標籤而給對方預設的行為要求,要像對待自己的血緣至親一樣來對待對方。

推薦閱讀:

過招婆媳關係的7大鐵律,第1條一定銘記在心!
婆媳關係問題的根源
娶回家一個漂亮媳婦,岳母到我家吃頓飯,我就離婚了

TAG:婆媳 | 婆媳關係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