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奇葩:武氏太極拳

2014-03-18

文/孫建國 2014年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前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太極拳已成為一種生機蓬勃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同時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養生保健方法之一。

河北永年廣府古城是中國太極拳發祥地,同是也是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我國主要六大太極拳門派中,就有四大門派源於永年廣府。目前,各門派太極拳早已名揚海內外廣泛傳播,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其中武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為武禹襄祖師(1812-1880年)所創,至今大約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

武氏太極拳為中國傳統太極拳主要門派之一,是河北永年廣府武河清(字禹襄,號廉泉,1812年生)與其二甥李亦畲(1832年生)、李層軒(1835年生)於咸豐丁巳年(1857年)共同研創。李亦畲為清末舉人,好考古,精醫術,善著述。後傳其二子李石泉(1837年生)與李遜之(1882年生),後二人傳其族孫李錦藩(1920年生)等。

武河清與長兄武澄清(1801年生)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1818年一起從父親武烈習練長拳、洪拳等,道光初年(1821年),其兄武汝清(1803年生)與陳德瑚背考為同料進士。道光乙酉年(1825年),澄清、汝清、河清兄弟三人皆從《太和堂》陳三掌柜習練太極拳。道光辛丑年(1841年),李亦畲、李啟軒同從母舅武河清習太極拳。1852年,河清攜藝親自赴河南舞陽縣,其知縣胞兄武澄清處幫助趙堡太極拳師陳清平了結一樁怨案事件。陳師為報得恩情,窮嚢相捜拳藝並贈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概要圖》、《拳譜》等。武河清如獲至寶,喜出望外。回到家鄉永年廠府後,與其二甥認真研磨苦練。兩年後,於1854年又苦研《拳譜》、《拳論》,作出了著解。

咸豐丁巳年(1857年),武河清與二甥共同研創出一路中庸捋順之拳架,俗稱「中捋架」。為練習身法中正安舒,勁路完整,氣勢貫穿在各式及整個套路中,最後達到周身一家,腳手相隨之境界。苦練多年後、文武兼備的功夫達到了上成高境界才著有《敷、蓋、對、吞》等四字不傳秘訣,全是以氣而言。每式意念都有隨曲就伸,以靜待動以及以靜制動之意念。又在咸豐戌午年(1859年)創出二路炮捶是對敵應用套路,用外家拳的招式招法運內家拳的勁路勁法連環並用,其中包括有蹦、跳、躥、躍、跌打、點穴等對敵用法。

咸豐辛酉年(1861年),李亦畲、李啟軒創十三桿二路對桿每式雙練應用。又在同治壬戌年(1862年),創三路小架並確定刀劍配套對練,練三路小架再次明知陰陽,虛實開合,柔中待剛,鍛煉開合爆發勁之應用。歌曰:「不練大架藝難成,不學小架心不明;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去粗留精,奧秘成形」等。

四刀、反四刀、四刀變勢對練,永年過去有俗稱:「楊家杆子李家刀威震方」之稱呼,說明武李家傳太極龍頭迴腸刀很有特色,並且非常實用招招制敵。同年,李亦蕾整理練功筆記成文並中舉人。

1864年楊露禪由武汝清介紹到北京瑞王府傳授太極拳。因武李兩家為永年城旺族,富豪大家,有千畝糧田,幾百間房屋,茶樁、布樁、藥店多,書房、磨坊、馬車轎車幾輛。家境生活富足文武兼備,所以從不以教拳為業,練拳為修心養性,看家護院之用也。而在過去有些套路只在門內秘傳,故知者甚少。只有在同治丁卯年(1867年),李亦奮審閱拳譜定為初稿時此年本鄉鄰里郝為真(1849年生)愛而學之,又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有一山東鏢客聞知李亦畲(李大先生)太極功夫甚佳,曾在西關後花園三試三負為學藝得真功,贈送《彈弓秘譜》為報恩之禮,互交換拳技。

葛福來要求試藝,李亦畲讓郝和與其試之,郝和(為真)身手未動,葛屢試屢敗乃叩拜於門下。由於過去封建社會思想困擾,有些內容皆在自家自研自練,很少傳於外姓的套路,如二路炮捶72式、三路小架36式、太極龍鳳刀28式、太極龍鳳劍24式、一路太極十三桿對練等,這些內容曾在1990年夏廣西南寧《金色年華》主編嚴翰秀記者曾幾次採訪我師父李錦藩時有錄音記錄,並寫文章刊登在1993年永年人民政府出版的《從古城走向世界》暨永年太極拳史料集成中。

光緒辛已年(1881年),李亦窗用小楷毛筆抄寫《太極拳論》,自存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給胞弟啟軒一本,世稱《經典》老三本,內注《擎、引、松、放》撒放秘訣和四不能註解,形成了武氏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不僅是武派太極拳領域奉為(佳皋),而且成為中華武術寶庫中的經典著作,也標誌著武氏太極拳文武雙全的成熟。

李亦畲將畢生所得於1885年正時傳長子李石泉,1888年傳於次子李遜之。晩年(1892年),在自家榻前同授藝於二子,並叮囑胞弟啟軒本人謝世後繼傳二子繼承家業,二子發誓力遵家父囑訓精研拳技。

李石泉擅長以器械為精,李遜之擅長徒手套路為精,兄弟二人相得益彰。遜之繼承祖業,同為文武兼備晚年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授藝精言》等拳論。

李錦藩先師為李亦奮宗師之侄曾孫,幼年在自家讀私塾授家族尚武之風影響酷愛太極拳。琴、棋、書、畫皆為精通。民國庚午年(1930年)正式跟十祖父李石泉學太極拳和器械,至「七七事變」十祖父石泉參加抗日工作後。又在1937年跟十一祖父李遜之學習系列套路,因此是當代一位全面系統繼承武氏太極拳的第四代嫡系傳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戴上右派和五類分子的帽子,也不墜青雲之志,暗暗堅持練功,並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李家家傳太極拳秘籍寶典。晚年集畢生精力著作四本秘譜《舊譜再繕》、《掘遺綴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尤其可貴的是,先生首次打破李家太極拳不傳外姓的門規,將秘不示人的武李氏太極拳公之於世,並培養出了以孫建國為代表的永年一批太極拳傳人,使武李氏家傳太極拳從一個家庭門戶走向了社會並傳向了全世界。

武氏家傳太極拳主要傳人小傳

武氐太極拳創始人

武禹襄小傳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號康泉,廣府城東街人,出身於書香門弟,官宦人家,晚清秀才,不好功名富貴,除教書外,在家自己習武健身。

曾資助楊祿禪到陳家溝學拳歸來後,祿禪寄居在「太和堂」藥店,靠教拳過日子。禹襄愛好拳術,見祿禪太極拳套路,輕靈巧妙,柔中寓剛,便深為喜愛。與祿禪切磋後,對太極神技更是驚羨不已,便於1852年去河南舞陽縣其大哥任所,準備到陳家,拜訪陳長興學拳。

途經趙堡鎮時,得知陳長興年紀已老,病魔纏身,無法教拳。當時,陳清萍正在趙堡鎮教拳,且盛傳清萍拳藝甚精,禹襄便轉託於清萍門下。陳清萍所授拳架與陳長興所授之拳大不相同。陳長興拳架開展,清萍拳架緊湊。於是,他邊學邊練,並將所得拳理、拳訣一一作了札記。陳清萍時有一樁難辦的案子,即太平天國失敗後,官府說他有幾個弟子參加了太平軍,讓他限期交人。陳清萍直愁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恰巧禹襄二哥在刑部供職,便通過關係為他了結了此案。陳清萍為報禹襄大恩,便將自己所習拳技精髓、奧旨秘訣,傾嚢傳授與禹襄。禹襄也加倍努力,月余後,便已得其精髓。

武禹襄在舞陽縣時,得到太極宗師王宗岳的一本《太極拳譜》和兩本無名作者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等,回到永年後,即找他外甥李經倫(李亦畲)搭手試驗,一招一式雖按陳清萍教導方法逬行攻守。但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乃知光記得武術架勢不行,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得到心知、身知,方可應用。此後,日夜研練,苦研二年,大有進境,便發揮王宗岳《太極拳譜》之意,寫成《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心解》各一篇,又歸納練功要領為《身法十要》。

楊祿禪次子楊班侯自北京回到廣府城,當時禹襄正在城牆上,見班侯歸來,將到城邊,禹襄大聲問:「近來太極拳練得怎樣了?我在城上試打你,你試應幾招。」說著,便作出進擊掌勢。班侯則在城下遙遙應擊。禹襄出了三招,班侯應了三勢,武禹襄說:「不對!不對!」班侯說:「不信。」禹襄說:「你不信到我家,我倆當面試試便知。」楊班侯立馬便到了禹襄家,兩人一搭手,還是那三招,班侯跌倒三次。班侯性剛驕躁,從不肯認輸,但對禹襄卻終生敬服。

禹襄拳勢短小緊湊,不同於陳氏老架、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小架,乃學而後化,自成一家。禹襄讀書不當官,兩長兄常在外省,他自己在家中致力於太極拳研練,相傳他手臂有300斤之力。禹襄著有《太極拳解》,又著有《十三總勢略》。後將他的太極拳術傳於外甥李經綸、李承綸。禹襄去世後,被尊式太極拳創始人。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

李亦畲小傳

李亦畲,名經綸(1832—1892)字亦畲,號李大先生,廣府城西街人,清末舉人,候選巡檢。鄭元善中丞督師河南,延請亦畲入幕,參贊軍機,報請朝庭授以巡檢職。後來辭官回家經商行醫,又跟著二弟曾綸學種牛痘,兄弟二人治病救人無數。廣平府太守長啟聽到他的中醫名聲,專為他主局開門診多年。1853年,亦畜22歲時,從舅舅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禹襄到磁州,他也隨行,身體力行,苦練停達二三十年,終於學有所成。他忻其舅父之法、每有一點體會,便寫成字條粘在牆上,一再修訂,直到滿意為止,最後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太極拳》序及跋各一篇,並於1881、1882年間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及自己的心得體會手抄三本留存,成為後世太極拳經典,被稱為「老三本」。

相傳有一位名鏢師過永年,聞昕亦畲之名,經人介紹,請教亦畲太極妙處。亦畲說:「太極拳無硬功可言,其奇妙在因敵變化,你要打我,則我的功夫立刻可以見到。」鏢師自稱不信。亦畲說:「要這樣的話,你就見不到太極拳的神妙了。」鏢師說:「如此,我想得見真功夫。請你恕我不敬。」亦畲說:「這就對了。不過,你要用全力,不可謙讓。」鏢師見亦畲身材短小,貌不驚人,可說出話來卻有恃無恐,當下便不客氣,鼓起勇氣,力貫右臂,吐氣開聲,猛然間向亦畲胸部打來。亦畲不閃不避,而是以胸部承受了這開碑裂石的一拳,只聽「嘭」地一聲響,畲足未稍動,而鏢師卻離地飛起斜上方,好半天爬不起身,連連向亦畲作禮說:「我今天才知道太極拳的神妙了。」

還有一次,一個身材魁梧、膀闊腰圓且身懷武功的胖大和尚慕亦畲之名來到永年,正巧亦畲家有人結婚,便帶了禮物致賀。亦畲不知和尚來意,還以為是別人的朋友。和尚進門專與亦畲說話,亦畲要到門外送客,便張開兩臂按住亦畲雙肩說:「請留步。」亦畲隨意一抬手說:「那怎麼行?不客氣!」和尚一個踉蹌,便到了門外,立到了幾米外的大街上。後來,和尚到茶館中喝茶,對人說「你們這兒李大先生拳法實在妙極,名不虛傳啊!」

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李遜之小傳

李寶讓,字遜之(1882—1944),李亦畲先生之次子,是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由於李亦畲晚年得子,對遜之備加體貼和愛護,並把武式太極拳藝和秘訣全部授於遜之。其父謝世後又受教於族叔李啟軒。因此,在拳藝上遜之的造詣相當深厚。加之遜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親的言傳身教,傾心相授,使遜之完全繼承了武式太極拳的衣缽。

李遜之不滿6歲便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學練武式太極拳。開始因年幼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訓導和體罰。但不久遜之就迷上了太極拳,每日上午習文,下午習武,常常與姐姐和哥哥李石泉推手較技,並與師兄郝為真砥礪。李家世代書香門第,平時給人的印象又似個文弱書生,故外人多以為他不懂太極拳,其實遜之的功夫早已迖到上乘水平。

遜之先生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少鄉鄰要拜師學藝。在選擇學生的時候,遜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壞,他不但傳學生武功,而且教他們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誠老實。

李遜之在自己練功過程中,不斷總結練功方法。比如用繩予系住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縮來發放人。他指出武式太極拳的抽絲勁和纏絲勁是相互聯繫的,能掌握抽絲勁就有纏絲勁。從神氣方面講,抽絲是直的,可是這一轉手,一轉身,腿轉、腰轉,兩臂也隨之轉,就形成了纏絲,產生了螺旋勁。

李遜之先生身懷絕技,拳藝卓越,但從未仗勢欺人。他最得意的門徒是他的族孫李錦藩,並將其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給了他。李遜之在晚年仍不斷地探討、研究拳法的奧妙所在,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捜藝精言》等拳論。他是文武並重,德才兼備的一代太極拳大師。

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李錦藩小傳

李錦藩,1920年出生干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西街,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系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畲本族曾孫。從幼年起跟李亦畲的兒子李石泉(寶廉),李遜之(寶讓)學拳。李錦藩深得兩位前輩垂愛,得本門拳法精髓。成為寶廉、寶讓二大師之後李氏家族共同推舉的掌門人。李家的祖傳拳譜,拳論、典籍等由李錦藩先生保管。他秉承祖業遺風,為人忠厚,謙虛禮讓。有一次在西大蝭外鋤玉米地,別人鋤掉兩顆玉米苗有人冤妄說是李錦藩鋤掉的,發生了摩擦另一人拿起鋤頭向李錦藩身上掄打去,李師手一接隨即鬆手,那人摔出一丈多遠。那人爬起來就跑了。

不僅在李氏家族中擇人授藝而且打破門規,將此派太極拳術廣泛貢獻於社會。在晩年李錦藩先生將畢生所得所學著錄為四冊拳譜:《舊譜再繕》、《掘遺輟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等。

在《掘遺輟初》中輯錄了在其他拳譜中未曾有過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李亦畲著《五字訣》初稿、《虛實開合圖》、《論虛實開合》、李啟斜之《一字訣》、《太極拳白話歌》等秘笈。1991年8月2日,李錦藩先生謝世,享年72歲。

2014-03-18

文/孫建國 2014年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前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太極拳已成為一種生機蓬勃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同時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養生保健方法之一。

河北永年廣府古城是中國太極拳發祥地,同是也是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我國主要六大太極拳門派中,就有四大門派源於永年廣府。目前,各門派太極拳早已名揚海內外廣泛傳播,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其中武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為武禹襄祖師(1812-1880年)所創,至今大約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

武氏太極拳為中國傳統太極拳主要門派之一,是河北永年廣府武河清(字禹襄,號廉泉,1812年生)與其二甥李亦畲(1832年生)、李層軒(1835年生)於咸豐丁巳年(1857年)共同研創。李亦畲為清末舉人,好考古,精醫術,善著述。後傳其二子李石泉(1837年生)與李遜之(1882年生),後二人傳其族孫李錦藩(1920年生)等。

武河清與長兄武澄清(1801年生)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1818年一起從父親武烈習練長拳、洪拳等,道光初年(1821年),其兄武汝清(1803年生)與陳德瑚背考為同料進士。道光乙酉年(1825年),澄清、汝清、河清兄弟三人皆從《太和堂》陳三掌柜習練太極拳。道光辛丑年(1841年),李亦畲、李啟軒同從母舅武河清習太極拳。1852年,河清攜藝親自赴河南舞陽縣,其知縣胞兄武澄清處幫助趙堡太極拳師陳清平了結一樁怨案事件。陳師為報得恩情,窮嚢相捜拳藝並贈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概要圖》、《拳譜》等。武河清如獲至寶,喜出望外。回到家鄉永年廠府後,與其二甥認真研磨苦練。兩年後,於1854年又苦研《拳譜》、《拳論》,作出了著解。

咸豐丁巳年(1857年),武河清與二甥共同研創出一路中庸捋順之拳架,俗稱「中捋架」。為練習身法中正安舒,勁路完整,氣勢貫穿在各式及整個套路中,最後達到周身一家,腳手相隨之境界。苦練多年後、文武兼備的功夫達到了上成高境界才著有《敷、蓋、對、吞》等四字不傳秘訣,全是以氣而言。每式意念都有隨曲就伸,以靜待動以及以靜制動之意念。又在咸豐戌午年(1859年)創出二路炮捶是對敵應用套路,用外家拳的招式招法運內家拳的勁路勁法連環並用,其中包括有蹦、跳、躥、躍、跌打、點穴等對敵用法。

咸豐辛酉年(1861年),李亦畲、李啟軒創十三桿二路對桿每式雙練應用。又在同治壬戌年(1862年),創三路小架並確定刀劍配套對練,練三路小架再次明知陰陽,虛實開合,柔中待剛,鍛煉開合爆發勁之應用。歌曰:「不練大架藝難成,不學小架心不明;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去粗留精,奧秘成形」等。

四刀、反四刀、四刀變勢對練,永年過去有俗稱:「楊家杆子李家刀威震方」之稱呼,說明武李家傳太極龍頭迴腸刀很有特色,並且非常實用招招制敵。同年,李亦蕾整理練功筆記成文並中舉人。

1864年楊露禪由武汝清介紹到北京瑞王府傳授太極拳。因武李兩家為永年城旺族,富豪大家,有千畝糧田,幾百間房屋,茶樁、布樁、藥店多,書房、磨坊、馬車轎車幾輛。家境生活富足文武兼備,所以從不以教拳為業,練拳為修心養性,看家護院之用也。而在過去有些套路只在門內秘傳,故知者甚少。只有在同治丁卯年(1867年),李亦奮審閱拳譜定為初稿時此年本鄉鄰里郝為真(1849年生)愛而學之,又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有一山東鏢客聞知李亦畲(李大先生)太極功夫甚佳,曾在西關後花園三試三負為學藝得真功,贈送《彈弓秘譜》為報恩之禮,互交換拳技。

葛福來要求試藝,李亦畲讓郝和與其試之,郝和(為真)身手未動,葛屢試屢敗乃叩拜於門下。由於過去封建社會思想困擾,有些內容皆在自家自研自練,很少傳於外姓的套路,如二路炮捶72式、三路小架36式、太極龍鳳刀28式、太極龍鳳劍24式、一路太極十三桿對練等,這些內容曾在1990年夏廣西南寧《金色年華》主編嚴翰秀記者曾幾次採訪我師父李錦藩時有錄音記錄,並寫文章刊登在1993年永年人民政府出版的《從古城走向世界》暨永年太極拳史料集成中。

光緒辛已年(1881年),李亦窗用小楷毛筆抄寫《太極拳論》,自存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給胞弟啟軒一本,世稱《經典》老三本,內注《擎、引、松、放》撒放秘訣和四不能註解,形成了武氏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不僅是武派太極拳領域奉為(佳皋),而且成為中華武術寶庫中的經典著作,也標誌著武氏太極拳文武雙全的成熟。

李亦畲將畢生所得於1885年正時傳長子李石泉,1888年傳於次子李遜之。晩年(1892年),在自家榻前同授藝於二子,並叮囑胞弟啟軒本人謝世後繼傳二子繼承家業,二子發誓力遵家父囑訓精研拳技。

李石泉擅長以器械為精,李遜之擅長徒手套路為精,兄弟二人相得益彰。遜之繼承祖業,同為文武兼備晚年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授藝精言》等拳論。

李錦藩先師為李亦奮宗師之侄曾孫,幼年在自家讀私塾授家族尚武之風影響酷愛太極拳。琴、棋、書、畫皆為精通。民國庚午年(1930年)正式跟十祖父李石泉學太極拳和器械,至「七七事變」十祖父石泉參加抗日工作後。又在1937年跟十一祖父李遜之學習系列套路,因此是當代一位全面系統繼承武氏太極拳的第四代嫡系傳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戴上右派和五類分子的帽子,也不墜青雲之志,暗暗堅持練功,並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李家家傳太極拳秘籍寶典。晚年集畢生精力著作四本秘譜《舊譜再繕》、《掘遺綴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尤其可貴的是,先生首次打破李家太極拳不傳外姓的門規,將秘不示人的武李氏太極拳公之於世,並培養出了以孫建國為代表的永年一批太極拳傳人,使武李氏家傳太極拳從一個家庭門戶走向了社會並傳向了全世界。

武氏家傳太極拳主要傳人小傳

武氐太極拳創始人

武禹襄小傳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號康泉,廣府城東街人,出身於書香門弟,官宦人家,晚清秀才,不好功名富貴,除教書外,在家自己習武健身。

曾資助楊祿禪到陳家溝學拳歸來後,祿禪寄居在「太和堂」藥店,靠教拳過日子。禹襄愛好拳術,見祿禪太極拳套路,輕靈巧妙,柔中寓剛,便深為喜愛。與祿禪切磋後,對太極神技更是驚羨不已,便於1852年去河南舞陽縣其大哥任所,準備到陳家,拜訪陳長興學拳。

途經趙堡鎮時,得知陳長興年紀已老,病魔纏身,無法教拳。當時,陳清萍正在趙堡鎮教拳,且盛傳清萍拳藝甚精,禹襄便轉託於清萍門下。陳清萍所授拳架與陳長興所授之拳大不相同。陳長興拳架開展,清萍拳架緊湊。於是,他邊學邊練,並將所得拳理、拳訣一一作了札記。陳清萍時有一樁難辦的案子,即太平天國失敗後,官府說他有幾個弟子參加了太平軍,讓他限期交人。陳清萍直愁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恰巧禹襄二哥在刑部供職,便通過關係為他了結了此案。陳清萍為報禹襄大恩,便將自己所習拳技精髓、奧旨秘訣,傾嚢傳授與禹襄。禹襄也加倍努力,月余後,便已得其精髓。

武禹襄在舞陽縣時,得到太極宗師王宗岳的一本《太極拳譜》和兩本無名作者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等,回到永年後,即找他外甥李經倫(李亦畲)搭手試驗,一招一式雖按陳清萍教導方法逬行攻守。但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乃知光記得武術架勢不行,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得到心知、身知,方可應用。此後,日夜研練,苦研二年,大有進境,便發揮王宗岳《太極拳譜》之意,寫成《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心解》各一篇,又歸納練功要領為《身法十要》。

楊祿禪次子楊班侯自北京回到廣府城,當時禹襄正在城牆上,見班侯歸來,將到城邊,禹襄大聲問:「近來太極拳練得怎樣了?我在城上試打你,你試應幾招。」說著,便作出進擊掌勢。班侯則在城下遙遙應擊。禹襄出了三招,班侯應了三勢,武禹襄說:「不對!不對!」班侯說:「不信。」禹襄說:「你不信到我家,我倆當面試試便知。」楊班侯立馬便到了禹襄家,兩人一搭手,還是那三招,班侯跌倒三次。班侯性剛驕躁,從不肯認輸,但對禹襄卻終生敬服。

禹襄拳勢短小緊湊,不同於陳氏老架、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小架,乃學而後化,自成一家。禹襄讀書不當官,兩長兄常在外省,他自己在家中致力於太極拳研練,相傳他手臂有300斤之力。禹襄著有《太極拳解》,又著有《十三總勢略》。後將他的太極拳術傳於外甥李經綸、李承綸。禹襄去世後,被尊式太極拳創始人。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

李亦畲小傳

李亦畲,名經綸(1832—1892)字亦畲,號李大先生,廣府城西街人,清末舉人,候選巡檢。鄭元善中丞督師河南,延請亦畲入幕,參贊軍機,報請朝庭授以巡檢職。後來辭官回家經商行醫,又跟著二弟曾綸學種牛痘,兄弟二人治病救人無數。廣平府太守長啟聽到他的中醫名聲,專為他主局開門診多年。1853年,亦畜22歲時,從舅舅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禹襄到磁州,他也隨行,身體力行,苦練停達二三十年,終於學有所成。他忻其舅父之法、每有一點體會,便寫成字條粘在牆上,一再修訂,直到滿意為止,最後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太極拳》序及跋各一篇,並於1881、1882年間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及自己的心得體會手抄三本留存,成為後世太極拳經典,被稱為「老三本」。

相傳有一位名鏢師過永年,聞昕亦畲之名,經人介紹,請教亦畲太極妙處。亦畲說:「太極拳無硬功可言,其奇妙在因敵變化,你要打我,則我的功夫立刻可以見到。」鏢師自稱不信。亦畲說:「要這樣的話,你就見不到太極拳的神妙了。」鏢師說:「如此,我想得見真功夫。請你恕我不敬。」亦畲說:「這就對了。不過,你要用全力,不可謙讓。」鏢師見亦畲身材短小,貌不驚人,可說出話來卻有恃無恐,當下便不客氣,鼓起勇氣,力貫右臂,吐氣開聲,猛然間向亦畲胸部打來。亦畲不閃不避,而是以胸部承受了這開碑裂石的一拳,只聽「嘭」地一聲響,畲足未稍動,而鏢師卻離地飛起斜上方,好半天爬不起身,連連向亦畲作禮說:「我今天才知道太極拳的神妙了。」

還有一次,一個身材魁梧、膀闊腰圓且身懷武功的胖大和尚慕亦畲之名來到永年,正巧亦畲家有人結婚,便帶了禮物致賀。亦畲不知和尚來意,還以為是別人的朋友。和尚進門專與亦畲說話,亦畲要到門外送客,便張開兩臂按住亦畲雙肩說:「請留步。」亦畲隨意一抬手說:「那怎麼行?不客氣!」和尚一個踉蹌,便到了門外,立到了幾米外的大街上。後來,和尚到茶館中喝茶,對人說「你們這兒李大先生拳法實在妙極,名不虛傳啊!」

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李遜之小傳

李寶讓,字遜之(1882—1944),李亦畲先生之次子,是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由於李亦畲晚年得子,對遜之備加體貼和愛護,並把武式太極拳藝和秘訣全部授於遜之。其父謝世後又受教於族叔李啟軒。因此,在拳藝上遜之的造詣相當深厚。加之遜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親的言傳身教,傾心相授,使遜之完全繼承了武式太極拳的衣缽。

李遜之不滿6歲便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學練武式太極拳。開始因年幼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訓導和體罰。但不久遜之就迷上了太極拳,每日上午習文,下午習武,常常與姐姐和哥哥李石泉推手較技,並與師兄郝為真砥礪。李家世代書香門第,平時給人的印象又似個文弱書生,故外人多以為他不懂太極拳,其實遜之的功夫早已迖到上乘水平。

遜之先生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少鄉鄰要拜師學藝。在選擇學生的時候,遜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壞,他不但傳學生武功,而且教他們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誠老實。

李遜之在自己練功過程中,不斷總結練功方法。比如用繩予系住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縮來發放人。他指出武式太極拳的抽絲勁和纏絲勁是相互聯繫的,能掌握抽絲勁就有纏絲勁。從神氣方面講,抽絲是直的,可是這一轉手,一轉身,腿轉、腰轉,兩臂也隨之轉,就形成了纏絲,產生了螺旋勁。

李遜之先生身懷絕技,拳藝卓越,但從未仗勢欺人。他最得意的門徒是他的族孫李錦藩,並將其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給了他。李遜之在晚年仍不斷地探討、研究拳法的奧妙所在,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捜藝精言》等拳論。他是文武並重,德才兼備的一代太極拳大師。

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李錦藩小傳

李錦藩,1920年出生干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西街,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系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畲本族曾孫。從幼年起跟李亦畲的兒子李石泉(寶廉),李遜之(寶讓)學拳。李錦藩深得兩位前輩垂愛,得本門拳法精髓。成為寶廉、寶讓二大師之後李氏家族共同推舉的掌門人。李家的祖傳拳譜,拳論、典籍等由李錦藩先生保管。他秉承祖業遺風,為人忠厚,謙虛禮讓。有一次在西大蝭外鋤玉米地,別人鋤掉兩顆玉米苗有人冤妄說是李錦藩鋤掉的,發生了摩擦另一人拿起鋤頭向李錦藩身上掄打去,李師手一接隨即鬆手,那人摔出一丈多遠。那人爬起來就跑了。

不僅在李氏家族中擇人授藝而且打破門規,將此派太極拳術廣泛貢獻於社會。在晩年李錦藩先生將畢生所得所學著錄為四冊拳譜:《舊譜再繕》、《掘遺輟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等。

在《掘遺輟初》中輯錄了在其他拳譜中未曾有過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李亦畲著《五字訣》初稿、《虛實開合圖》、《論虛實開合》、李啟斜之《一字訣》、《太極拳白話歌》等秘笈。1991年8月2日,李錦藩先生謝世,享年72歲。

2014-03-18

文/孫建國 2014年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前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太極拳已成為一種生機蓬勃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同時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養生保健方法之一。

河北永年廣府古城是中國太極拳發祥地,同是也是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我國主要六大太極拳門派中,就有四大門派源於永年廣府。目前,各門派太極拳早已名揚海內外廣泛傳播,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其中武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為武禹襄祖師(1812-1880年)所創,至今大約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

武氏太極拳為中國傳統太極拳主要門派之一,是河北永年廣府武河清(字禹襄,號廉泉,1812年生)與其二甥李亦畲(1832年生)、李層軒(1835年生)於咸豐丁巳年(1857年)共同研創。李亦畲為清末舉人,好考古,精醫術,善著述。後傳其二子李石泉(1837年生)與李遜之(1882年生),後二人傳其族孫李錦藩(1920年生)等。

武河清與長兄武澄清(1801年生)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1818年一起從父親武烈習練長拳、洪拳等,道光初年(1821年),其兄武汝清(1803年生)與陳德瑚背考為同料進士。道光乙酉年(1825年),澄清、汝清、河清兄弟三人皆從《太和堂》陳三掌柜習練太極拳。道光辛丑年(1841年),李亦畲、李啟軒同從母舅武河清習太極拳。1852年,河清攜藝親自赴河南舞陽縣,其知縣胞兄武澄清處幫助趙堡太極拳師陳清平了結一樁怨案事件。陳師為報得恩情,窮嚢相捜拳藝並贈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概要圖》、《拳譜》等。武河清如獲至寶,喜出望外。回到家鄉永年廠府後,與其二甥認真研磨苦練。兩年後,於1854年又苦研《拳譜》、《拳論》,作出了著解。

咸豐丁巳年(1857年),武河清與二甥共同研創出一路中庸捋順之拳架,俗稱「中捋架」。為練習身法中正安舒,勁路完整,氣勢貫穿在各式及整個套路中,最後達到周身一家,腳手相隨之境界。苦練多年後、文武兼備的功夫達到了上成高境界才著有《敷、蓋、對、吞》等四字不傳秘訣,全是以氣而言。每式意念都有隨曲就伸,以靜待動以及以靜制動之意念。又在咸豐戌午年(1859年)創出二路炮捶是對敵應用套路,用外家拳的招式招法運內家拳的勁路勁法連環並用,其中包括有蹦、跳、躥、躍、跌打、點穴等對敵用法。

咸豐辛酉年(1861年),李亦畲、李啟軒創十三桿二路對桿每式雙練應用。又在同治壬戌年(1862年),創三路小架並確定刀劍配套對練,練三路小架再次明知陰陽,虛實開合,柔中待剛,鍛煉開合爆發勁之應用。歌曰:「不練大架藝難成,不學小架心不明;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去粗留精,奧秘成形」等。

四刀、反四刀、四刀變勢對練,永年過去有俗稱:「楊家杆子李家刀威震方」之稱呼,說明武李家傳太極龍頭迴腸刀很有特色,並且非常實用招招制敵。同年,李亦蕾整理練功筆記成文並中舉人。

1864年楊露禪由武汝清介紹到北京瑞王府傳授太極拳。因武李兩家為永年城旺族,富豪大家,有千畝糧田,幾百間房屋,茶樁、布樁、藥店多,書房、磨坊、馬車轎車幾輛。家境生活富足文武兼備,所以從不以教拳為業,練拳為修心養性,看家護院之用也。而在過去有些套路只在門內秘傳,故知者甚少。只有在同治丁卯年(1867年),李亦奮審閱拳譜定為初稿時此年本鄉鄰里郝為真(1849年生)愛而學之,又在同治庚午年(1870年)有一山東鏢客聞知李亦畲(李大先生)太極功夫甚佳,曾在西關後花園三試三負為學藝得真功,贈送《彈弓秘譜》為報恩之禮,互交換拳技。

葛福來要求試藝,李亦畲讓郝和與其試之,郝和(為真)身手未動,葛屢試屢敗乃叩拜於門下。由於過去封建社會思想困擾,有些內容皆在自家自研自練,很少傳於外姓的套路,如二路炮捶72式、三路小架36式、太極龍鳳刀28式、太極龍鳳劍24式、一路太極十三桿對練等,這些內容曾在1990年夏廣西南寧《金色年華》主編嚴翰秀記者曾幾次採訪我師父李錦藩時有錄音記錄,並寫文章刊登在1993年永年人民政府出版的《從古城走向世界》暨永年太極拳史料集成中。

光緒辛已年(1881年),李亦窗用小楷毛筆抄寫《太極拳論》,自存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給胞弟啟軒一本,世稱《經典》老三本,內注《擎、引、松、放》撒放秘訣和四不能註解,形成了武氏太極拳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不僅是武派太極拳領域奉為(佳皋),而且成為中華武術寶庫中的經典著作,也標誌著武氏太極拳文武雙全的成熟。

李亦畲將畢生所得於1885年正時傳長子李石泉,1888年傳於次子李遜之。晩年(1892年),在自家榻前同授藝於二子,並叮囑胞弟啟軒本人謝世後繼傳二子繼承家業,二子發誓力遵家父囑訓精研拳技。

李石泉擅長以器械為精,李遜之擅長徒手套路為精,兄弟二人相得益彰。遜之繼承祖業,同為文武兼備晚年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授藝精言》等拳論。

李錦藩先師為李亦奮宗師之侄曾孫,幼年在自家讀私塾授家族尚武之風影響酷愛太極拳。琴、棋、書、畫皆為精通。民國庚午年(1930年)正式跟十祖父李石泉學太極拳和器械,至「七七事變」十祖父石泉參加抗日工作後。又在1937年跟十一祖父李遜之學習系列套路,因此是當代一位全面系統繼承武氏太極拳的第四代嫡系傳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戴上右派和五類分子的帽子,也不墜青雲之志,暗暗堅持練功,並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李家家傳太極拳秘籍寶典。晚年集畢生精力著作四本秘譜《舊譜再繕》、《掘遺綴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尤其可貴的是,先生首次打破李家太極拳不傳外姓的門規,將秘不示人的武李氏太極拳公之於世,並培養出了以孫建國為代表的永年一批太極拳傳人,使武李氏家傳太極拳從一個家庭門戶走向了社會並傳向了全世界。

武氏家傳太極拳主要傳人小傳

武氐太極拳創始人

武禹襄小傳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號康泉,廣府城東街人,出身於書香門弟,官宦人家,晚清秀才,不好功名富貴,除教書外,在家自己習武健身。

曾資助楊祿禪到陳家溝學拳歸來後,祿禪寄居在「太和堂」藥店,靠教拳過日子。禹襄愛好拳術,見祿禪太極拳套路,輕靈巧妙,柔中寓剛,便深為喜愛。與祿禪切磋後,對太極神技更是驚羨不已,便於1852年去河南舞陽縣其大哥任所,準備到陳家,拜訪陳長興學拳。

途經趙堡鎮時,得知陳長興年紀已老,病魔纏身,無法教拳。當時,陳清萍正在趙堡鎮教拳,且盛傳清萍拳藝甚精,禹襄便轉託於清萍門下。陳清萍所授拳架與陳長興所授之拳大不相同。陳長興拳架開展,清萍拳架緊湊。於是,他邊學邊練,並將所得拳理、拳訣一一作了札記。陳清萍時有一樁難辦的案子,即太平天國失敗後,官府說他有幾個弟子參加了太平軍,讓他限期交人。陳清萍直愁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恰巧禹襄二哥在刑部供職,便通過關係為他了結了此案。陳清萍為報禹襄大恩,便將自己所習拳技精髓、奧旨秘訣,傾嚢傳授與禹襄。禹襄也加倍努力,月余後,便已得其精髓。

武禹襄在舞陽縣時,得到太極宗師王宗岳的一本《太極拳譜》和兩本無名作者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等,回到永年後,即找他外甥李經倫(李亦畲)搭手試驗,一招一式雖按陳清萍教導方法逬行攻守。但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乃知光記得武術架勢不行,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得到心知、身知,方可應用。此後,日夜研練,苦研二年,大有進境,便發揮王宗岳《太極拳譜》之意,寫成《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心解》各一篇,又歸納練功要領為《身法十要》。

楊祿禪次子楊班侯自北京回到廣府城,當時禹襄正在城牆上,見班侯歸來,將到城邊,禹襄大聲問:「近來太極拳練得怎樣了?我在城上試打你,你試應幾招。」說著,便作出進擊掌勢。班侯則在城下遙遙應擊。禹襄出了三招,班侯應了三勢,武禹襄說:「不對!不對!」班侯說:「不信。」禹襄說:「你不信到我家,我倆當面試試便知。」楊班侯立馬便到了禹襄家,兩人一搭手,還是那三招,班侯跌倒三次。班侯性剛驕躁,從不肯認輸,但對禹襄卻終生敬服。

禹襄拳勢短小緊湊,不同於陳氏老架、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小架,乃學而後化,自成一家。禹襄讀書不當官,兩長兄常在外省,他自己在家中致力於太極拳研練,相傳他手臂有300斤之力。禹襄著有《太極拳解》,又著有《十三總勢略》。後將他的太極拳術傳於外甥李經綸、李承綸。禹襄去世後,被尊式太極拳創始人。

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

李亦畲小傳

李亦畲,名經綸(1832—1892)字亦畲,號李大先生,廣府城西街人,清末舉人,候選巡檢。鄭元善中丞督師河南,延請亦畲入幕,參贊軍機,報請朝庭授以巡檢職。後來辭官回家經商行醫,又跟著二弟曾綸學種牛痘,兄弟二人治病救人無數。廣平府太守長啟聽到他的中醫名聲,專為他主局開門診多年。1853年,亦畜22歲時,從舅舅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禹襄到磁州,他也隨行,身體力行,苦練停達二三十年,終於學有所成。他忻其舅父之法、每有一點體會,便寫成字條粘在牆上,一再修訂,直到滿意為止,最後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太極拳》序及跋各一篇,並於1881、1882年間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及自己的心得體會手抄三本留存,成為後世太極拳經典,被稱為「老三本」。

相傳有一位名鏢師過永年,聞昕亦畲之名,經人介紹,請教亦畲太極妙處。亦畲說:「太極拳無硬功可言,其奇妙在因敵變化,你要打我,則我的功夫立刻可以見到。」鏢師自稱不信。亦畲說:「要這樣的話,你就見不到太極拳的神妙了。」鏢師說:「如此,我想得見真功夫。請你恕我不敬。」亦畲說:「這就對了。不過,你要用全力,不可謙讓。」鏢師見亦畲身材短小,貌不驚人,可說出話來卻有恃無恐,當下便不客氣,鼓起勇氣,力貫右臂,吐氣開聲,猛然間向亦畲胸部打來。亦畲不閃不避,而是以胸部承受了這開碑裂石的一拳,只聽「嘭」地一聲響,畲足未稍動,而鏢師卻離地飛起斜上方,好半天爬不起身,連連向亦畲作禮說:「我今天才知道太極拳的神妙了。」

還有一次,一個身材魁梧、膀闊腰圓且身懷武功的胖大和尚慕亦畲之名來到永年,正巧亦畲家有人結婚,便帶了禮物致賀。亦畲不知和尚來意,還以為是別人的朋友。和尚進門專與亦畲說話,亦畲要到門外送客,便張開兩臂按住亦畲雙肩說:「請留步。」亦畲隨意一抬手說:「那怎麼行?不客氣!」和尚一個踉蹌,便到了門外,立到了幾米外的大街上。後來,和尚到茶館中喝茶,對人說「你們這兒李大先生拳法實在妙極,名不虛傳啊!」

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李遜之小傳

李寶讓,字遜之(1882—1944),李亦畲先生之次子,是武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由於李亦畲晚年得子,對遜之備加體貼和愛護,並把武式太極拳藝和秘訣全部授於遜之。其父謝世後又受教於族叔李啟軒。因此,在拳藝上遜之的造詣相當深厚。加之遜之先生天生悟性好,父親的言傳身教,傾心相授,使遜之完全繼承了武式太極拳的衣缽。

李遜之不滿6歲便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學練武式太極拳。開始因年幼貪玩,常受到亦畲先生的訓導和體罰。但不久遜之就迷上了太極拳,每日上午習文,下午習武,常常與姐姐和哥哥李石泉推手較技,並與師兄郝為真砥礪。李家世代書香門第,平時給人的印象又似個文弱書生,故外人多以為他不懂太極拳,其實遜之的功夫早已迖到上乘水平。

遜之先生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少鄉鄰要拜師學藝。在選擇學生的時候,遜之首先注重人品的好壞,他不但傳學生武功,而且教他們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誠老實。

李遜之在自己練功過程中,不斷總結練功方法。比如用繩予系住固定在脖子上,不用伸縮來發放人。他指出武式太極拳的抽絲勁和纏絲勁是相互聯繫的,能掌握抽絲勁就有纏絲勁。從神氣方面講,抽絲是直的,可是這一轉手,一轉身,腿轉、腰轉,兩臂也隨之轉,就形成了纏絲,產生了螺旋勁。

李遜之先生身懷絕技,拳藝卓越,但從未仗勢欺人。他最得意的門徒是他的族孫李錦藩,並將其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的傳給了他。李遜之在晚年仍不斷地探討、研究拳法的奧妙所在,著有《初學太極拳練法述要》、《不丟不頂淺釋》、《捜藝精言》等拳論。他是文武並重,德才兼備的一代太極拳大師。

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李錦藩小傳

李錦藩,1920年出生干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西街,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系武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畲本族曾孫。從幼年起跟李亦畲的兒子李石泉(寶廉),李遜之(寶讓)學拳。李錦藩深得兩位前輩垂愛,得本門拳法精髓。成為寶廉、寶讓二大師之後李氏家族共同推舉的掌門人。李家的祖傳拳譜,拳論、典籍等由李錦藩先生保管。他秉承祖業遺風,為人忠厚,謙虛禮讓。有一次在西大蝭外鋤玉米地,別人鋤掉兩顆玉米苗有人冤妄說是李錦藩鋤掉的,發生了摩擦另一人拿起鋤頭向李錦藩身上掄打去,李師手一接隨即鬆手,那人摔出一丈多遠。那人爬起來就跑了。

不僅在李氏家族中擇人授藝而且打破門規,將此派太極拳術廣泛貢獻於社會。在晩年李錦藩先生將畢生所得所學著錄為四冊拳譜:《舊譜再繕》、《掘遺輟初》、《誨藝精言上》、《誨藝精言下》等。

在《掘遺輟初》中輯錄了在其他拳譜中未曾有過的《太極拳概要圖》、《拳論》,李亦畲著《五字訣》初稿、《虛實開合圖》、《論虛實開合》、李啟斜之《一字訣》、《太極拳白話歌》等秘笈。1991年8月2日,李錦藩先生謝世,享年72歲。


推薦閱讀:

「楊氏傳統太極拳」傳人於忠義的太極緣
太極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如何把太極拳練到最高境界?
陳志強太極拳推廣中心集體陳氏太極拳二路—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太極拳與禪

TAG:太極拳 | 太極 | 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