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籍裝幀中的「金鑲玉」

  俗稱「穿袍套」、「金鑲玉」。以白色襯紙襯入對摺後的書葉中間,超出書葉天、地及書背部分折回與書葉平,以使厚薄均勻,再用紙捻將襯紙與書葉訂在一起。  我國古代的正規書籍,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其裝幀形式經歷了簡冊、捲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七種主要形式。這些形式是隨著書籍的製作材料、製作方式以及社會需要的變化而產生的。而做為一種特殊的裝幀形式——金鑲玉裝則與上述七種裝幀形式的產生過程不同。它是古籍修復者在對古籍進行修復時,根據古籍的現狀和破損情況,而採取的一種裝幀形式。關於金鑲玉裝幀的具體方法,已有專家在有關的書籍中進行過介紹,筆者就不在贅述,僅就與金鑲玉裝有關的其他問題發表一些看法。一、關於「金鑲玉」裝的鑲襯用紙  金鑲玉裝的鑲襯用紙宜選用安徽涇縣宣紙中的棉連和單宣兩種。之所以選用宣紙做為金鑲玉裝的鑲襯用紙,是與它使用的原料和精細製作方法分不開的。宣紙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樹皮和稻草。製作過程是先將青檀和稻草分別進行浸泡,再施以剝皮、灰腌、洗滌等18道工序處理,生產周期大約在300天左右。採用以上原料和工藝生產出來的宣紙具有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耐久的特性。用其做金鑲玉裝鑲襯用紙,能起到保護書葉的作用,使書葉免受損壞,間接地增加原書葉的柔韌度,從而延長古籍的保存和使用年限。需要指出的是,現在有的人把各地生產的手工書畫紙,都叫做「宣紙」,如:四川、浙江、廣西、河北、福建等地的書畫紙,這是很不妥當的。因為這些地方生產的所謂「宣紙」, 不論是其使用的原料,還是製作工藝都與涇縣宣紙不一致。如有的地方生產的「宣紙」使用原料是毛竹,用毛竹為原料生產的紙張與以檀皮為原料所生產的宣紙相比,沒有宣紙具有的特性,質地略脆,韌性差。我們通常要做金鑲玉裝幀的古籍一般都質地發脆、韌性差,如果用所謂的「宣紙」做鑲襯用紙,對延長古籍的保存和使用是不適宜的。因此,在進行金鑲玉裝幀時,選紙應特別注意。二、哪些古籍適合做金鑲玉裝  採用金鑲玉裝幀形式鑲出的古籍極具美感。黃色的書葉在潔白棉韌、質地細膩,有如白玉般溫潤的棉連紙襯托下,更顯其古樸、莊重。在書的外部裝幀上,採用瓷青書衣,配以明亮的米色絹簽、包角和絲絨,通過明暗對比變化和搭配,使書籍外觀和諧,並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雖然金鑲玉裝幀形式深受大家喜愛,但也不是所有古籍都適合這種裝幀。因為,一是此種裝幀廢工、廢料,操作起來比較複雜;二是不能為了追求美觀而廢掉原有裝幀形式。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情況適合做金鑲玉裝。  1.局部有糟朽發脆的古籍。  一部古籍,當蟲蛀、糟朽、焦脆非常嚴重時,就要進行托裱。但也有一些古籍,只是局部糟朽、發脆,而位置大都處在書的四邊,本著能不託裱就不託裱的原則,對於這些局部糟朽但程度並不嚴重的古籍,採取金鑲玉裝的形式比較適宜。2004年筆者在對館藏善本「芥子園畫傳」的修復時,就採用了金鑲玉裝幀形式。這部書號為13117的善本,紙質為棉連,隨著歲月推移,四邊泛黃,並有脆糟現象。採用金鑲玉裝,就把直接暴露在外的書葉四邊鑲在了裡面,從而阻斷了含有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對書葉四邊的繼續侵害。同時用宣紙襯、鑲在書葉周圍,也間接增加了書葉的柔韌性和強度。  2.書品太小的古籍。  這裡所說的書品太小是指古籍的天頭、地腳以及左右欄以外的空白處過於狹小。  古人進行書籍裝幀時,認為上欄之外的空白處是天,下欄之外的空白處是地,而天又大於地。這種認識繼承了中國古代天大於地的思想。這種天地觀體現在版面上,形成了書品寬大的形式。這種形式使我們在閱讀古籍時,給人一種從容大氣的感覺。同時,書品的寬大也起到了保護欄線之內文字的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如因當時經濟條件有限,故刻印書時節省用紙,而造成成書後書品過小,或書籍流傳過程中經修整、裁切,使原本寬大的書品變小了。所以流傳下來的古籍並不都是書品寬大。太小的書品,給人一種局促感。如果左、右欄之外的空白處狹小,經過訂捻、線後,造成夾字,更直接影響了閱讀。如施以金鑲玉裝,則狹小的版面立顯綽余,展卷閱讀時,就會感覺到一種從容和舒展。  3.天頭有批註文字的古籍。  我們在古籍修復時會發現,書籍的天頭、地腳等欄線以外的地方是最易破損和發生糟朽的。而批註文字大都在天頭處並緊頂書首。批註文字所處的這一位置,對於它的保存極為不利。採用金鑲玉裝等於把天頭等易破損的地方鑲了個框,並起到了延長天頭的效果。實踐證明,這對於保護有批註文字的書籍是有效的。除此之外,在一些有關古籍修復的書籍中,提到哪些古籍適合做金鑲玉裝時,大都提到毛裝書,認為它也適合做金鑲玉裝,理由是其長短不齊。在此問題上,筆者認為:在對毛裝進行修復與裝幀時,應盡量保持這種裝幀形式的古樸與自然,不能為了美觀、整齊劃一而改變原有裝幀風格,從而失去了古籍的原有風貌。故毛裝適合做金鑲玉裝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三、與修復原則相一致的裝幀方法  近年來,修復界對金鑲玉裝幀有一些爭論和不同看法。通過金鑲玉裝幀的古籍,其風格與形式與原書截然不同,面貌更煥然一新。於是有人認為,這種裝幀形式違背了古籍的修復原則,而不應採取。然而,筆者不認同這種看法。  眾所周知,我們在進行古籍修復時,所堅持的一項最重要原則就是「整舊如舊」原則。整舊如舊,就是在對古籍的修復過程中,盡量保持書籍的原始面貌。而金鑲玉裝則是通過對原書的再裝幀,使面貌煥然一新,這似乎有違「整舊如舊」原則。但是,筆者認為對整舊如舊原則的理解要完整、準確。我們在古籍修復中堅持「整舊如舊」原則,其目的就是盡量保護古籍的文物價值和資料價值不受損失,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修復中所採取的保護措施和修復手段,都應該是對古籍的再保護。金鑲玉裝幀這種形式,就是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根據古籍的實際情況採取的保護措施和修復手段,其目的就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措施和手段,使原書延長壽命、長久保存。由此可見,金鑲玉裝幀的目的與「整舊如舊」原則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互一致的。四、金鑲玉裝幀時不應採用的幾種做法  近年來,隨著對古籍修復理念的不斷認識,以及對修復原則內容的補充與完善,筆者認為在古籍修復過程中,應放棄以下兩種裝幀方法:  1.粘鑲法。  粘鑲法的具體做法是:在書口處和書葉破損處抹上漿糊,再鋪粘上一張大於書葉的新紙,然後將天、地、背三方鑲寬。此種連粘帶鑲的方法,省去了補書的環節,是一種取巧的辦法。但是,它對書葉的破壞極大,由於書葉為舊紙,襯紙為新紙,新舊紙張韌性不同,幾經翻動,粘接處就會出現斷裂現象。同時,由於破損處粘有漿糊,也為後人的再修復增加了難度。  2.裱鑲法。  裱鑲法又稱托鑲法,就是把所要鑲襯的紙直接托鑲在書葉上。此種方法破壞了原有書葉的厚度。它與金鑲玉裝的鑲襯法最大的區別在於,採用鑲襯法裝幀的古籍,是可逆的,就是當需要拿下襯紙時,可以隨時拿掉。而經過裱鑲法裝幀的古籍,要想拿下裝裱過的紙就不那麼容易了。  上面兩種裝幀,或對原書葉沒有起到保護和延長壽命的作用,或對書籍的原貌起了破壞性作用,這也就違反了古籍的修復原則和修複目的,故應拋棄。  此外,還應強調的是在裝幀過程中的每一項環節,都應堅持古籍修復中所應堅持的原則。如果有哪一環節違背了修復原則,就應改正。如在對前面提到的「芥子園畫傳」的裝幀過程中,對補破後裁齊這一環節,筆者採取了與前人不同的方法。前人在這一環節上大都採用上機器刀裁齊原書天頭、地腳的方法。這樣既省事,鑲出的書又美觀。但是,採用上機器刀裁齊就破壞了原書的書品,本著「整舊如舊」原則,筆者在對這部畫傳進行裝幀時採用了不上機器刀裁原書,以原書葉大小為標準剪齊補過的書葉,而後進行裝幀的方法。採用手工裁齊書葉方法鑲出來的古書雖然在外觀上不如上刀裁齊鑲出來的古籍美觀,但卻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籍原貌,這是符合「整舊如舊」原則的。
推薦閱讀:

《增補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
中國有哪些名頭很響卻已經散佚的古籍?
四柱古文《雜論口訣》註解,讓命理古籍不再晦澀難懂!
遁甲古籍:尋寶指南
古籍檢索-

TAG: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