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少知道的歷史真相(8)

「武」是一個會意字,從字的結構上看,主要由「止」和「戈」組成。「止」字,古同「趾」,指腳、腳趾頭的意思,在這裡可理解為邁步前進;戈,則泛指各種武器。可見,「武」字的意思就是持戈前進,進行戰鬥。這一個字就點出了武藝的本質,即戰鬥的技藝。當代也有一種看法認為「武」字的含義是停止殺戮、止戈為武。我認為這種含義更多的是對武德的強調,而「持戈前進,進行戰鬥」更符合從武藝的本質和目的。但這兩種看法實際並不矛盾,在文中我們還會探討。

中華武術是一個統稱。從技術上說,是在華夏大地薪火相傳的各種制敵技術的統稱。歷史上,華夏大地流傳的搏殺技術曾被稱為「技擊」「武藝」等,民國以來又被稱為「國術」,當代則稱之為「中華武術」或「中國功夫」。為行文方便,本文均以「中華武術」稱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經歷戰爭最多的地方。這種觀點我未經考證,不便評論。但在中國歷史上,各種對內、對外的戰爭極其繁多確是不爭的事實。而中華武術,就是從戰爭中而來,並服務於戰場廝殺的技術,一直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是一個合格戰士的必修課。明代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戚繼光將軍在《紀效新書》中明確指出: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殺賊救命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他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獃子!」既然是殺賊救命的技術,其實戰能力是經過戰爭考驗的,不實用、無法作戰的技術在戰鬥中會被無情的淘汰!近年來有一種論調,認為武術不重實戰,格鬥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我分析過這些觀點,發現這些觀點普遍對武術認識不清,把一些花架子性質的「武舞」當成了中華武術的全部來抨擊,並且缺乏有力的事實依據,很少能提出有技術含量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中華武術進行捕風捉影的「莫須有」式批判。我也曾學過幾年槍棒拳腳,雖然練得稀鬆平常,卻都打過實戰,也見識過高人。在我看來,中華武術的實戰力是令人敬畏的。

一、赤手空拳——兇狠毒辣的踢打摔拿

根據是否使用武器的不同,中華武術可分為徒手格鬥技術和器械搏殺技術兩大部分。徒手技術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多,但被認為是武術的基礎。正如戚繼光將軍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所講:「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大抵拳棍刀槍釵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確實,在槍來刀往的戰場上,你的拳法水平再高,也不如提刀上陣殺敵方便。但是在中華武術中,拳法卻是習練其他兵器的基礎,「其拳也,為武藝之源。」,因此,雖然赤手空拳(白打)在十八般武藝中排行老末,但我們還是先說徒手格鬥。

中華武術的拳法(這裡泛指所有中華武術的徒手格鬥技術)是非常講究實戰的。其打法特別講究整體性,順著勁打,非常講究集約利用身體的各個攻擊點,爭取用最少的消耗取得取得最大的戰果,擅長運用迅疾的步法、敏捷的反應、靈活的戰術擊敗敵人,並且比較歹毒。從攻擊方式上來說,講究頭、肩、手、肘、胯、膝、足七拳並用,遠踢、近打、摟著摔、抓著拿,綜合運用腿法、拳法(這裡含掌、指法)、肘膝、摔法、擒拿攻擊對手。腿法:鏟膝、跺腳、截腿、撩襠、蹬腹、踹肋、挂面、掃頭,腳腳追魂;拳法:沖拳、貫拳、抄拳、反背拳、砸拳、鞭拳、砍頸、插肋、啄眼、掐喉,手手絕命;肘膝:頂腹砸頸、抓發撞臉、挑頜掃頭、撞肋擊胸,長於貼身近戰;摔法:絆子、背口袋、抱腿摔、接腿摔、夾頸摔、撐撥腿、手別子、烏龍翻江(過頂重摔)、豹子抖塵(靠摔)、兔子蹬鷹等等,摔他個七葷八素、人仰馬翻。擒拿與反擒拿:纏腕、掰指、鎖肩、折肘、卸腿、摘盔等等,專門卸骨摘環,拿其一點制其全身。中華武術講究整體性,踢打摔拿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使用的。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金絲纏腕」,對方抓我方手腕欲加以控制,我一個金絲纏腕就讓他跪下,對方疼,想掙脫了走,我順勁起身一腳就蹬對方肋骨上;又如「二龍戲珠」,對方腿攻來,我掛開來腿同時移步近身走內圈,一腳踢襠,然後接著二龍戲珠攻擊眼睛;對方重拳擊來,我迅速向外側移步閃身,同時前手化開來拳(控制中節),後手重拳同時撞擊對方軟肋,然後進步前手一圈正好拍後腦勺上,這叫「肘底捶」;化開敵人進攻衝進中路,照腹部來上一拳,接著雙風貫耳打個耳鳴,抓住頭髮一個頂膝解決問題。上述打法只是隨便舉個例子,根據對方的動作順出來的,都是很傳統的打法。看似是我做了一個假設,然後在理想狀態下進行拆招,實則不然。上面的幾手打法實際上是本人真實經歷的回憶而已,當時就這麼打的,都是根據對方的情況自然而然出來的動作。當然這幾下都收手了,尤其是二龍戲珠這樣的危險動作,只是踹小腹上,然後捏著對方的臉推一邊而已,對方雖然疼,卻沒受什麼傷。

我們學這些打法,成天練,熟了以後就會成為本能動作,實戰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打出來。在實戰中,根本沒有時間思考該用什麼招,完出於本能反應,而且越放鬆越好。你可以金絲纏腕,另一隻手來就換肘拿,拿不住就在他臉上悶一拳,怎麼打完全取決於對方,不用鑽牛角尖。一般來說,打完之後總結的時候才能想起當時用了師傅教的哪種打法。在當時為什麼這麼打?因為這樣打才順!

學的招式、套路其實都是前輩們舉的例子,就好像學數學少不了做例題,學文學少不了熟讀經典名篇一樣。例題學的精,練得熟,解題時思路就廣;熟讀經典名篇,摸著規律了,自己寫作就會出口成章,韻味十足。學武術也是這樣。師傅教的招式、套路都是訓練手段,就像例題、名著一樣,是通過招式、套路告訴後來人技擊制敵的規律而已,並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真正的數學難題套例題是解不出來的,寫文章一味地引用名篇就有剽竊的嫌疑。同樣的道理,學招式、套路只是為了摸索拳理,是一種練法而已,真正的實戰靠的是本能反應,靠的是訓練出來的功夫底蘊,是功力的體現!有人說,中華武術功架底,是坐著打拳。說錯了,那些低的架勢是長功力的練法而已,打的時候高架低架隨便,怎麼方便怎麼來。有些人要求傳統武術打人必須紮好馬步按架勢來,照這個邏輯,自由搏擊選手深蹲練得好、卧推練得多,那麼對敵的時候就必須立刻蹲下、馬上躺下,等敵人過來的時候再把敵人頂翻?練法而已;有人說中華武術的攻防技法有大量象徵性的儀式動作。又說錯了,我見過的傳統攻防技法不但沒有所謂的象徵性的儀式動作,而且所有的攻防技術動作都在處心積慮的想把對方幹掉。八極拳,頂抱撣提跨纏,招招想把人往死里揍,步步緊逼、上打下封,堵死退路,想跑都困難;螳螂拳,講究八打八不打,八不打殺招一出,擰脖子啄眼睛折胳膊,下手極狠;戳腳,引手隨即踢斷敵人小腿,轉身一撩敵人魂飛膽喪;詠春拳,一手管兩手,日字沖拳中線猛攻,直叫敵人遍體鱗傷、頭破血流。還有以「八卦刁、太極滑、最毒不過心意把」著稱的八卦、太極、心意六合拳,「半步崩拳打天下」、「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形意拳,以步取勝、絕手亂拳的梅花拳等,這就是我所見到、所了解到的中華武術的徒手格鬥,兇狠、毒辣,整體性、綜合性非常強,技擊制敵非常有效。

二、披堅執銳——馳騁疆場的弓矢刀槍

對於中國的習武之人來說,不僅要學習各種徒手格鬥技術,還要熟練掌握使用各種兵器的作戰技巧。學習中華武術,只練拳不練兵器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拳法和兵器的密不可分是中華武術從戰場走來的印記。下面,我們來討論兵器。

1、百步穿楊——中華武術的遠程攻擊

是否「善射」,長期以來一直是考驗一個人武藝如何的重要標準,可斃敵於百步之外的射箭技術一直是中華武術遠程攻擊手段的中流砥柱。現代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發現了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史料記載在夏商周時期即有專門研習射箭的專職人員和機構,可見射箭術源遠流長。孔子教學,射箭作為「六藝」之一是必修課。唐朝首開武舉制,武藝九項考試內容中有五項是射箭,明代武舉考試要求騎射九中三、步射九中五方為及格,足見對習武之人射箭技術的重視。各個朝代的武舉考試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射箭是必考的。說起射箭,就不能不提養由基。《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這就是著名的百步穿楊的故事,也是後來習武之人射箭的榜樣。

中華武術的射術重視姿勢、呼吸、心態等因素對射箭的影響,姿勢上「前腿似橛,後腿似瘸,隨箭改移,只在後腳」「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握虎尾」(《紀效新書·射法篇》)。在呼吸調節上,講究「怒氣開弓,息氣放箭」。怒氣開弓,則氣力充足,開弓如滿月;息氣放箭,則心靜手穩,箭去似流星。心態上,要求「膽大力定,勢險節短,則無不中人,無人能避矣」(《紀效新書·射法篇》)。就是說對敵要毫無畏懼、心態平和、氣力穩健、出手迅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快、准、穩。中國射術講究實事求是,根據射手、目標、場合的具體情況採用合適的弓箭、適宜的射法。不同的射手,其力量是不同的,因此射手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調弓制箭,以達到人和弓箭的完美結合。由於箭的運行軌跡是個拋物線,因此射箭時,在角度的把握上,寧可高而過,不可低而不及。道理很簡單,一群敵人衝來,如果射一箭底而不及,箭插在地上,什麼也射不到。如果高一點,哪怕角度把握有偏差射不中原來的目標,但是箭順著拋物線下落的時候,仍然有很大的幾率射中後面的敵人,這就是戰場上的經驗之談。叢林戰、巷戰時,以近射為主,接敵不過二三十步,直射的威力就顯露出來。箭在弦上,且勿盡滿。戰機一來,張弓就是一箭,可洞穿敵人。射敵人時,把握最大的一箭必定送給敵人的軍官、先鋒等價值大的目標,若能成功實施狙殺,強過射殺N個小兵。若敵人騎馬,則把人和馬當成一個整體來射。單獨射騎手很不容易,如果把馬射倒,人估計也摔得差不多了。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實為至理名言。

推薦閱讀:

【書法有法】——孫曉雲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
中國遊客為何太「粗」?(圖)
2011中國十大文具品牌榜中榜
談談你是如何看待中美關係的?
中國多地遭受嚴寒 廣西現霧凇景觀(9)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人 | 真相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