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繪畫
佛經典籍浩如煙海,佛教哲理古奧深邃,常使學佛悟道者,如入莽莽叢山,漫漫大林,既難辨經緯,又舉步維艱,更難於短時之內,即得其要領,獲其珍密。因使立志得道之人,窮經皓首之後,亦有望洋興嘆之慨。而佛門繪畫之圖相,則如輕舟撐長帆,更似懸崖架雲梯,正是為眾生引領渡航之方便法門。人類之眼睛,一向被稱為靈魂之窗,乃心靈之要道。佛教繪畫,正是讓人之心靈,通過眼睛體驗佛學境界。便是所有文詞,難以表述之佛境禪意,亦可盡由繪畫而展示,並經過靈魂之窗,極為準確、極為生動地直達受眾心靈深處。 例如,觀世音菩薩像,所見之三十二應身,無不於華冠之上,嵌一精美佛像。此正「化佛」。即佛陀以神通之力,所化之佛形。繪畫中對化佛之塑造,正是表達佛法要義:「隨緣任運」。使人窺破玄機,醒悟自心,進而自然脫化,超凡入聖。 再如,佛、菩薩之手印,均為緩緩銜接上品上生之意向;其眼神,又深含知悉眾生祈願之魅力。這便可使觀想者,自然生出慈悲心,獲取凈化身心之感受。 故此,佛教繪畫便不似常規畫作那般,重在描摹畫家對生活之感受,以及體現畫家個性技藝,而是意在表達佛、菩薩宣說佛法之含義。其功用,亦不似常規畫作,僅為提供審美價值,而是專為啟發眾生,使其獲得心靈感應,增長智慧,頓然開悟。 佛教繪畫,尤為不同於常規畫作之處,乃絕非對現實之摹寫,絕非對環境之裝飾。恰如佛殿塑像,令人起敬,供人崇奉。於此供奉之中,受眾便油然而生起歡喜之心、虔誠恭敬之心,進而獲得清凈並信解受持。 佛教繪畫與佛教塑像,亦有不同。塑像只刻繪單一像體;繪畫則可表現複雜意境。塑像無有背景氛圍,便是背屏式塑像,其襯景亦是極為簡略;繪畫背景,則可以直接呈現風雲霧靄、青山綠水,以及光線輝澤。塑像一般並不著彩,而繪畫之色彩,對於揭示豐富精神境界與奇異感悟,則是具有巨大潛能。凡是文辭、音樂、塑像等載體,難以涉及之內涵,難以抵達之層面,恰又正是繪畫之得心應手之處。 故此,佛教繪畫便是獨立於常規藝術之外,直現精神與生命,直訴人生與宇宙重大哲理之宗教藝術。它可以使人清凈去染,依佛認心,進而破無明,證真如,入佛悟道。 誠然,佛教繪畫尤為重視美感,尤為注重引起受眾之歡悅。然這美感,乃超脫俗塵之美;這歡悅,乃莊嚴、慈悲、心安之歡悅。有此美感,有此歡悅,便可彌消恐懼、緊張,解除痛苦、煩惱,凈化心靈,純潔生命。猶如揩去污垢,使寶石現出璀璨;宛若掃卻烏雲,令明月現出光澤。 佛教繪畫,既是一種力量,一種能源,又是有形之佛樂,無聲之禪詩。
推薦閱讀:
※准提法佛像開光儀軌
※理解佛像種種身
※不能讀、不能供的佛經佛像如何處理?
※釋迦牟尼佛佛像
※怎樣辨認寺廟裡的各種佛?有的手拿燈,有的拿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