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陶瓷史的輝煌見證

中國陶瓷史的輝煌見證2015-09-14 14:47:50來源:評論:0 點擊:6 元青花瓷是漢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的結晶,元青花瓷造型大氣磅礴而不失精緻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獨創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習俗集結... 元青花瓷是漢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的結晶,元青花瓷造型大氣磅礴而不失精緻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獨創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習俗集結的產物。其裝飾意味濃厚的構圖方式、穩重的色彩、釉下繪畫靈動的表現力,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絕後的歷史地位。  元青花瓷豐富多彩的造型與布滿器身的紋飾,是對中國的青銅器、絲織物、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是對漢族、蒙古族、伊斯蘭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元青花瓷的造型與紋飾在中國陶瓷的發展中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尋找元青花的足跡  對於元青花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1929年,英國人霍伯遜博士在大維德基金會購得一對青花雲龍紋盤口象耳瓶,頸部寫有"至正十一年"銘,瓶身紋飾自上而下依次分為八層:纏枝菊、蕉葉、飛鳳、纏枝蓮、海水雲龍、波濤、纏枝牡丹、雜寶變形蓮瓣。頸部自右至左,用青料直書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得教里荊擴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店胡凈一元帥打供。""至正十一年"(1351年)是元末順帝年號,兩件花瓶是為江西玉山縣張氏兄弟二人獻給江西上饒道教祖師店的供器。霍伯遜博士將它公佈於世,並寫出文章予以介紹,可在當時並無人重視,因為在當時中國陶瓷界,主要是古董商中早有"元無青花"之說。直至1952年,英國學者波普根據現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題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和伊朗阿爾德比爾神廟所藏的青花瓷進行研究,發表了兩本著作,把帶有至正十一年銘的青花瓶作為標準器,將與此瓶的青花發色和圖案花紋相類的青花器,定為"至正型"青花。從這時起,人們才意識到元代窯業中還有精美的元青花,並由此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尋找元青花的熱潮。近年在印度的托古拉古宮殿遺址,也出土了一批大件器。此外,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國都有元青花出土。  在國內,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全國各地不斷發現元代窖藏、墓葬、窯址中有元青花出土,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窖藏、河北保定市窖藏、江西高安市窖藏、萍鄉市窖藏、河北定興縣窖藏、內蒙古赤峰市窖藏等。墓葬有吉林扶余、江西九江市元延佑六年墓、景德鎮市郊、豐城縣、雲南楚雄。窯址有景德鎮湖田窯、珠山官窯、落馬橋、十八渡、瑤里、樂平華家、吉安臨江窯等。尤其是吉林扶余、內蒙古集寧等地元墓及元代窖藏等出土大量元青花,使元青花的研究更加系統化。目前國內對青花瓷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鈷料和瓷胎上,因為這兩個因素是青花瓷產生的重要依據,因此對二者的研究成為元青花研究的切入點。  元青花特殊器型的來由  蒙古族與古代西亞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卻與漢族相去甚遠。蒙古族與古代西亞各民族的共同之處的根源,在於他們都是游牧民族的後裔。從種族起源來看,蒙古族是東胡和突厥的後裔,突厥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草原上占統治地位。東胡是戰國時期出現在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根據《史記·匈奴傳》記載:遠在戰國時期"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索隱》記載:"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當時人稱匈奴為"胡")。"這兩個游牧民族在長期的相互角逐中,經濟文化有了相互滲透的機會,在蒙古草原上突厥與東胡部落相互融合,終於在十三世紀形成了偉大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常使用可以在馬上攜帶的器皿,這同時也導致元代早期的小型器皿多帶系耳,以便於捆紮攜帶。器形上,扁形器皿較多。蒙古人會做白酒,他們的阿刺吉酒即蒸餾酒,酒精成分很高,易醉人,因此,蒙古人的酒器較多。手工業上,男人鍛金鐵為兵器,女人能刺韋做文綉,織毛氈類織物,這使蒙古人在四處遷徙的過程中能將毛氈類織物隨處攜帶,並能在必要時就地安營紮寨。  西亞是對亞洲西部的統稱,實際上是以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地帶為中心向外擴展的地區,各地區間緊密相關,文明互補。在遠古時代,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農耕者處於半游牧的狀態。其後在沙漠的北部、西部地區,一些游牧民族開始定居生活,他們的語言和信仰在傳播中相互滲透、影響。《聖經》稱他們是"閃(sheen)的後代".公元前330年之前,阿契美尼德王朝把波斯帝國的版圖推展到西至愛琴海東,東至印度河廣大地區,波斯是古代伊朗的名字,該詞曾有騎手、獵人之意,早期希臘人用"波斯人"一詞稱呼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波斯人的游牧民族觀念對他們的藝術也有影響。這些西亞游牧傳統使他們的審美意識,生活習俗成為蒙古族的楷模。波斯風格的手工藝品如織物等也備受推崇。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於便於攜帶的器皿,及金銀製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亞諸民族在氈毯上席地而坐及飲食的方式也與蒙古族有許多不約而同之處。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處,是元青花大罐、大盤、高足杯(碗)、扁壺等器形產生的依據。  元青花的裝飾主要來源是漢文化  忽必烈時期官方文書上雖無規定蒙古人、色目人(即最早被蒙古人征服的西域和中亞的各族人民)、漢人(即原金朝轄區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原屬南宋的江南漢人稱之為宋人、新附人或南人)四等的明確記載,然而實際存在四種人等的等級差別。漢族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元青花不會按照漢族的審美崇尚發展,但由於漢文化的強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燒"的製作體制,使元青花這種"俗甚"的陶瓷裝飾形式,在充斥著漢文化的製作環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蘭民族的要求茁壯成長起來。在這種環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諸多漢族傳統文化因素。從主題紋飾上看,元青花的主題紋飾大多是中國的傳統紋飾,如牡丹、束蓮、龍鳳、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紋的畫法頗受元代繪畫的影響。從輔助紋飾上看,波浪紋、回紋、蕉葉紋等,大多出現在中國傳統器物的裝飾中。
推薦閱讀:

佳能(中國)
手工編織中國結圖解:雙聯結項圈DIY教程
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與收藏(100冊)『第四編』
中國經濟的虛實
說給我親愛的中國姑娘們 。------ 沉僉

TAG:中國 | 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