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句麗(世界歷史)—搜狗百科
高氏高麗與王氏高麗沒有繼承性。後高句麗是新羅貴族弓裔在朝鮮半島建立的政權的歷史稱呼。899年,弓裔起兵反對新羅。901年建都開城。弓裔聲稱復興高句麗,定國號高句麗,史稱後高句麗。高句麗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後高句麗904年建國號摩震。911年又改國號為泰封。918年被部將王建的王氏高麗所滅。
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朝鮮王氏高麗王朝源名於高句驪,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這是研究高句麗歷史必須嚴正注意的問題。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對於歷史不能模糊,這也是防止韓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國東北領土的證據之一,不可偏謬。
《新五代史》
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穀;《雌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之說。
新羅,弁韓之遺種也。其國地、君世、物俗見於唐。其大族曰金氏、朴氏,自唐高祖時封金真為樂浪郡王,其後世常為君長。同光元年,新羅國王金朴英遣使者來朝貢。長興四年,權知國事金溥遣使來。朴英、溥世次、卒立,史皆失其紀。自晉已後不復至。
所以,高句麗是扶餘人,和新羅弁韓人,沒有多大關係,高句麗的主體是扶餘人。而新羅,還有後來的後高句麗,王氏高麗,無論建立者,主體人種是新羅弁韓人,還有少部分逃亡的高句麗人,還有百濟人等。高句麗滅亡200年後,出來的後高句麗和王氏高麗是新羅人自稱繼承高句麗,亂認別人的祖宗,把高句麗相對輝煌的歷史當作自己,新羅人,應該感到羞恥。綜合上述,高麗是沒有繼承高句麗的。
高句麗之後的後高句麗或王氏高麗為什麼要削尖腦袋去冒充繼承原高句麗?
為什麼高句麗亡了之後,朝鮮半島上出現了沿用或借用其名稱的政權,即所謂的後高句麗和王氏高麗,應該有這麼一些原因:
第一,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畢竟存在的很長一段時間,其影響並未隨其滅亡而消失。其強大形象為當地後人所景仰。高句麗打敗了前來征伐的大隋軍隊,而新羅最後卻臣服唐朝,被封為君王。
高句麗貴族 第二,高句麗畢竟有一部分人留在了當地,新政權可以藉此收買部分人心。而新政權的建立者是取代新羅,當然不願意沿用新羅這一名稱。
第三,新政權雖然實際上是對新羅的延續,但畢竟佔據了高句麗的相當一部分領土,為了強調對所佔領土的合法性,當然就刻意突出對高句麗歷史的繼承。雖然客觀上並沒有所謂的歷史繼承,但新羅的後人錯把領土繼承當成了歷史繼承。這種誤會導致的錯誤的歷史認識據此延續了上千年,對朝鮮、韓國人影響很大,甚至中國人也受其影響。
第四,應該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隨著唐朝中後期的衰弱,新羅和王氏高麗的疆域不斷向北擴展,蠶食中國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土,最終佔據了原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故地(註:從嚴格意義上講,佔據的雖然是高句麗的故地,但不是高句麗的領土,因為高句麗早就不存在了,在其滅亡時,其領土,包括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領土大部分是由唐王朝繼承或收復的),而且包括了高句麗後期的都城。在這種情況下,王氏高麗在編撰本國歷史的時候,就面臨著如何完整的闡述本國歷史的問題,必定繞不過曾經在朝鮮半島上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的,並且與新羅、百濟並列的高句麗。怎麼辦?為了體現其疆域的歷史完整性、正統性,就人為的將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的並立闡述為所謂的「三國時期」,也就把高句麗歷史人為的納入的所謂的朝鮮或韓國歷史。
第五,當然,應該還有一個歷史局限性方面的原因,即當時的所謂「後高句麗」、「王氏高麗」人,他們雖然很清楚在他們身邊的高句麗歷史,但並不清楚完整的高句麗歷史,而把他們所知道的那點高句麗歷史錯當成的完整的高句麗歷史;也沒有搞清楚怎樣才算真正且總體上繼承了高句麗歷史,誤以為自己佔了人家的很大一部分故地,尤其是連都城都佔了,就是繼承了人家的整個歷史,好像就順理成章的把人家高句麗的歷史完全變成的他的歷史了。
第六,新政權出於領土擴張的企圖,以人為製造的對高句麗的繼承拉近其與渤海國人民的關係,並以對高句麗的繼承為由,可以為其進一步吞併高句麗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故地製造歷史依據。恐怕今天的韓國刻意強調和延續其古人的錯誤認識也有領土慾望的因素。
推薦閱讀:
※科學與科研者:它者的宗教,別樣的「薩滿」
※成敗之鑒 阿根廷為何而衰5
※畫布中的黃金時代:八幅作品中十七世紀的荷蘭
※歷史雜學:那些莫名其妙的戰爭
※美國簡史——人民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