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的是是非非
「曹操墓」的是是非非
楚定北
自2009年12月底河南省文物局宣布發現「曹操墓」以來,各方就其真偽爭論不休,而圍繞曹操生前身後的軼聞故事也成為媒體傾力關注的熱點、公眾賀歲消遣的大餐。
專家學者上演口水戰
對「曹操墓」真實性的質疑,從公眾角度上升到學術層面,各方大打口水戰,是是非非,爭論不休。
先是著名收藏家、鑒寶專家馬未都提醒:「曹操墓」中刻有「魏武王」字樣的文字刻銘材料,有些來自盜墓分子,信度存疑。專門從事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則稱:河南方面宣布發現「曹操墓」存在「炒作」嫌疑。先秦兩漢文化研究專家黃震雲也認為:「曹操墓」里刻有「黃豆二升」、「刀尺一……」字樣的石牌,更像是倉庫里的說明牌,而不是墓葬所用,並認為某些專家的鑒定「非常搞笑」。
面對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質疑,「曹操墓」考古隊隊長、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一方面表示歡迎爭鳴,一方面也宣稱:這些人沒有到過考古現場,而且不是考古專家,火候都不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問問馬未都手裡面有沒有曹操墓的石碑,如果他拿到了,鑒定了真假再說!」
《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也質疑「曹操墓」中沒有發現墓志銘或哀冊,存在硬傷。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回應道:所謂的「業內人士」,提的問題就不像業內的話。墓志銘在東漢晚期是不會在墓里的,到魏晉時期才有。提問前應該查一查東西再說,不要提外行問題。
「曹操墓」之所以引發激烈的爭論和質疑,其論證過程是否科學、嚴謹,是關鍵所在。哪些人參加了論證,討論細節如何,本都可以及時發布,廣而告之,以正視聽。畢竟,「曹操墓」不是考古專家的「自留地」,論證也應以理服人。
利益驅動:年收益4.2億?
作為殷墟之都,「曹操墓」的發現,對於這座豫北小城安陽來說,其意義絕不亞於甲骨文的出土,地方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據《河南日報》報道:安陽縣先後為考古發掘投入了600多萬元。
針對「曹操墓」的研究保護規劃,河南省文物局表示:「曹操墓」不會用於商業開發,也不允許任何商業活動的進行,將根據考古發掘情況在原址建設永久性博物館,以展開歷史研究。同時,安陽市政府也向媒體透露:要圍繞曹操墓,「建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為一體的三國文化考古、文物保護基地和旅遊景區,為推動安陽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學者裴鈺給安陽算過一筆賬:「曹操墓」在民間的轟動效應絲毫不亞於秦陵兵馬俑,按照兵馬俑年均200萬的接待人數計算,參照2009年「十一」假期安陽市旅遊收入(2.73億元,旅遊接待人數達76.6萬人次)等指標,「曹操墓」若開發成全新的旅遊景點,每年將會給安陽人民帶來4.2億元的收益。
這麼大的收益,不但安陽人心動,其他人也似乎坐不住了。一河之隔的河北邯鄲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提出質疑:「曹操墓」墓主人也有可能是曹操心腹大將夏侯惇。劉心長甚至還把「曹操墓」劃定在河北省邯鄲磁縣講武城鄉以西、時村營鄉中南部約五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這一帶曾為鄴城故地。唐代詩人王勃寫過「高台西北望,流淚望清風」,講武城這邊正好是西北方向,安陽的西高穴則是西南。
「曹操故里」安徽亳州也表示要開挖當地的「曹氏族墳」。「亳州考古第一人」李燦認為:在他看來,「曹操墓」是方形的,但是沒有前室墓門。漢墓最主要的就是墓門,「曹操墓」沒有墓門結構,從墓道直接進入墓室,這不符合漢魏時期的墓葬結構。特別是,方形墓是隋唐時期盛行的一種造型,所以這個墓葬最早時期不會超過東晉。
是是非非的紛爭依然延續著,期待專家學者、權力機關及廣大公眾,能以謙遜、平和的心態,發出理性、嚴謹的聲音。歷史,有時並非是一個隨便打扮的小姑娘。
鏈接部分: 真假「曹操墓」
「曹操墓」究竟在何處?
「曹操墓」確定在安陽西高穴村,曹操《遺令》要求自己死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安陽西高穴村出土的「魯潛墓誌」也有類似的墓址記載,而「七十二疑冢」是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親自到過曹操墓祭奠。
「曹操墓」墓址難以確定,曹操為防止被人盜墓,出殯那天,72具棺木同時抬出,分別葬入墓室。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 南宋詩人范成大也曾作《七十二冢》的詩作。
「魏武王」字樣石牌能否成為主要依據?
《三國志》記載曹操生前受封為「魏公」,後晉爵「魏王」。死後「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稱帝之後,追封其父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刻銘石牌等稱「魏武王」,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曹操墓」曾多次被盜,有可能「埋地雷」了,即先將文物甚至贗品放至古墓中,然後再從墓中「發掘」出來。另外,曹操是在下葬之前還是之後被追封為「武王」,已難確定,如果是在曹操死後追封為「武王」,那這些石牌就有問題。
人骨DNA鑒定能否驗明曹操正身?
「曹操墓」中共出土了3具人骨,分別為一男兩女,男性年齡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DNA檢測將確定其身份。20與50歲左右的女性,不會是曹操夫人卞皇后(去世時已70歲),並且其中一位可能是服毒而死,因其人骨有些地方顏色泛綠。
人骨DNA檢測比對存在數據提取困難、曹操後裔難確定等難題。擬用曹植遺骨進行DNA比對的設想也不成立,之前,曹植的陵墓雖在山東東阿縣城南被發現,也出土過遺骨,但因為疏於保存,曹植遺骨現在下落不明了。
「曹操墓」真的是薄葬嗎?
「曹操墓」出土的石圭、石璧,恰恰符合曹操的薄葬思想,這也是墓中沒有找到曹操印章的明證,因為他的印章,不是金的,就是玉的。
曹操《遺令》要求「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但「曹操墓」出土的器物中卻有金、鐵、銀甚至瑪瑙、玉石,與「薄葬」不符。
鏈接部分:三國英雄今安在
孫權墓
據傳,孫權墓現位於南京梅花山。此前,梅花山被稱孫陵崗或吳王墳,民國時,因遍植梅花,故得名。當年朱元璋為自己選擇墓址時,有大臣提出墓址離孫陵崗太近,擬把孫權墓遷走。朱元璋則認為:孫權能與曹操、劉備三足鼎立,算是個英雄,不妨留下他看守墓道。
劉備墓
公元223年,劉備殂於四川奉節永安宮,但他最後身葬何處卻眾說紛紜。一說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這裡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皇墳」又稱「蓮心」,因皇墳被稱為「蓮花9片花瓣」的9座小山丘環抱。一說劉備墓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的正殿西側,史稱惠陵。另據郭沫若考證:劉備墓在奉節的可能性比較大,因劉備死時,正值夏季,氣溫極高,遺體不便移動。
諸葛亮墓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諸葛亮曾留下遺囑: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而民間卻傳諸葛亮曾提出,在他死後由4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杠斷繩爛之處便可以下葬。因此,至今諸葛亮墓在哪兒依然是謎。
推薦閱讀:
※李志軍:「慧能三偈」是非百年
※「哪怕只佔1條,這婚也是非離不可」
※[轉載] 怕是非,少去佛堂
※對這人世永存敬畏之心
※流年應對及事情判斷——人際是非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