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麻城孝感鄉」真相02|孝感鄉的確真實存在
麻城孝感鄉,雖然在巴蜀大地有著相當高的知名度,但在正史中卻罕見記載。現在所能查到的有關孝感鄉建置的最早文字記錄,是康熙九年(1670年)編纂的《麻城縣誌》:
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圖。成化八年,以戶口消耗,並為九十四里。復並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黃安縣,復析太平,仙居二鄉二十里入黃安。止七十四里。太平鄉原額五十八里,後並作二十五里;仙居鄉原額五十四里,後並作二十五里;亭川鄉原額二十五里,後並作二十四里。國朝因之。
這段文字完整地記錄了有關麻城縣下鄉鎮一級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同時也最翔實地記述了孝感鄉由併到撤的歷史。這段文字其後又被乾隆、光緒、民國三個版本的《麻城縣誌》所收錄。
根據這段文字證實,孝感鄉作為麻城下轄的一個鄉級行政建置,確實在歷史長河中存在過。只是後來經過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孝感鄉就從麻城政區中消失了。
有關麻城縣的這兩次行政區劃調整,第一次發生在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縣因為「戶口消耗」,下領四鄉並為三鄉,孝感鄉被併入到了本縣的仙居鄉。
第二次發生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次調整被併入到仙居鄉的孝感鄉,又隨仙居鄉併入到了黃安縣。
由於黃安縣設置時,是由原麻城縣太平、仙居二鄉二十里甲、黃陂縣仙源一鄉八里甲和黃岡上中和一鄉十二里甲組成的,所以,有學者認為,原孝感鄉至多只佔黃安縣地盤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孝感鄉始建年代
從康熙《麻城縣誌》記述可見,孝感鄉在明成化八年因「戶口消耗」被併入仙居鄉。後又有部分劃入黃安縣,終清一代也未恢復。也就是說,它從此就在湖廣的文獻中消失了。
這裡牽出了兩個問題:其一,始見於康熙初年《麻城縣誌》記載的這一明代孝感鄉的建置是否可靠?其二,孝感鄉是否僅見於明代,在此前的時代是否還能找到存在的線索?
關於前者,需要從康熙《麻城縣誌》的編纂說起。根據該志序言可知,麻城志創修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稱為《麻城志略》,由縣令蘇松委託毛鳳韶主修。《麻城志略》共9卷,「毀於前明」,業已失傳。
既然《麻城志略》創修之時,正值麻城縣兩次行政區劃調整之際,則《志略》就不能不涉及到一些鄉鎮調整的資料。於是,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如果其時志稿尚未完成,則康熙九年(1670年)《麻城縣誌》有關孝感鄉被撤銷的資料,當系第二次行政區劃調整時的原始記錄。
如果《麻城志略》在調整行政建置區劃之前已經成書,則這條資料可能就是康熙年間根據前代記錄追述的。由於康熙志「簡而有法,猶存明代志乘遺意」,證明它可能參考了殘存的舊志篇章。
總之,無論何種情況,康熙志上的這條資料絕非杜撰,其權威性與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後者,即孝感鄉始建的年代,涉及麻城縣何時設立四鄉的問題。最早完整記錄麻城縣下的鄉鎮的資料,可追溯至北宋時期。
在唐至宋的歷史長河中,麻城縣下一直有四鄉(或六鄉)六鎮的設置。當然,它僅存鎮名,不載鄉名。正因為如此,所以也無法查到宋代麻城縣下所領四鄉或六鄉中是否有孝感鄉的存在。
康熙《麻城縣誌》對於明初縣境中的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鄉的記載,雖然沒有提到各自的始建年代,但這並不等於說,孝感鄉不可能上溯到明以前的年代。由於太平、仙居、亭川三鄉的建置一直延續到了明清,而孝感鄉的建置則終止於成化八年(1472年),也就是說,它在明朝277年的歷史中,僅僅存在了105年。至於明代以前是否有孝感鄉的記載,則只有依靠其他史料來建構了。
根據相關史料,兩宋時代即有孝感鄉的史實,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孝感鄉地理方位
目前,對於存在於明初以來百餘年間的孝感鄉,其所對應的地理方位究竟在哪裡的問題,學界一直存有爭議,至今尚無定論。學界圍繞孝感鄉的地理方位所進行得推測,大致形成了三種觀點:
第一,黃安說。
1992年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的李懋軍,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明代湖北人口遷徙研究》中,對麻城孝感鄉的地理方位首次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考證。
首先,從人口減損角度,他認為,孝感鄉併入仙居鄉的主要原因在於其戶口減耗過甚,已不足以作為一鄉而存在。如果其位置緊靠縣城,即使遷出大量人口,由於縣城作為一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有明初移民大量遷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人口也應當有所回升。然而,從明初直到成化初,孝感鄉人口不僅未能回升,卻因戶口減耗過甚,不得不併入仙居鄉,可見孝感鄉的位置應較仙居鄉偏西一些較為合適。
其次,在風俗地理面貌角度,他認為黃安縣縣治設在麻城縣西的姜家畈,這一帶的地勢是「四距皆山,中有平原」但「其地多田畝,稀少居民」,而孝感鄉在明初人口較多,後因戶口損耗,造成居民稀少,而併入仙居鄉,加之兩地地勢、風俗相同所以認定孝感鄉位於黃安縣治所所在區域。
最後,族譜旁證的角度,作者在上述推理基礎上又根據瀘州《王氏族譜》中保存有三世祖所做的譜序,此序作於景泰七年(1453年)其後人在序中「麻城孝感鄉」這個地名下面加了一個註:「嘉靖中改為黃安縣」。由於族譜中保留康熙四年的譜序,因此作者推測譜序應該不晚於康熙四年。最終肯定了孝感鄉位於今黃安縣姜家畈一帶。
隨後,葛劍雄先生在《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一文中,也採納李懋軍的結論,並進一步認定黃安縣的東南部,即是原孝感鄉地。
第二,麻城西南說。
凌禮潮先生根據弘治《黃州府志》卷1載孝感鄉撤併後的三鄉位置「太平鄉在縣東,領四十三里;亭川鄉在縣南,領一十二里;仙居鄉在縣西,領三十九里」。又根據麻城地形,推斷出「亭川、太平兩鄉為高山區,仙居鄉為低山高丘區,孝感鄉位於舉水沖積平原上」其包括麻城西南部的白果鎮、鐵門崗鄉、岐亭鎮、宋埠鎮、中館驛鎮、順河集鎮南部、南湖街道辦事處南部,及黃安縣倒水河以東、葉河鄉以南部分。進而認為,孝感鄉主體部分在麻城而不是在黃安縣。
蘇東來通過搜集麻城孝感鄉移民後裔記載在族譜中的祖籍小地名出發,共搜集37例,對照麻城地圖可以確認的有11例,這11例小地名分布範圍也集中指向麻城西南部地區,這與凌禮潮先生的考證有異曲同工之處。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進一步發掘,對於孝感鄉的地理方位又有新的進展。其中,熊連可先生珍藏的一枚繪有《麻邑四鄉壇域圖》的印章,其上有四鄉的大致分布範圍,顯示孝感鄉位於麻城南部偏西位置。
第三,麻城東南說。
這是近年來從新近發現的麻城《鄒氏族譜》收錄的《都碑記》一文中所形成的新觀點。
根據《都碑記》記述,明末清初麻城學者鄒知新從小時候聽鄉老所說:「孝感鄉都在邑城東南,勿遠」。於是,有學者又據此推斷孝感鄉都的位置,當在麻城縣城東南七里的沈家莊(今鼓樓街道辦事處)。
考慮到明代麻城縣第一次行政區劃調整時,是將麻城西南的孝感鄉併入黃安縣,而黃安又與麻城「地里相近,山川相同」,因此,上述第一、二兩說,即將孝感鄉定位於黃安(東南)與麻城西南,其實並無原則分歧,二者只不過是立足點不同,因而強調側重有所區別而已。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你可以喜怒形於色,告訴他人你的真實感受,因為若你這麼做,行星的能量將幫助你引發更樂觀的結果。若你向他人昭示自己的關心與敏感的情緒,你會擁有他人的支持與理解---(周運)貝拉每周星座運勢5.8
※艾灸真能抗癌?中央報道:真實艾灸抗癌案例
※揭秘真實武則天 與太宗政治聯姻 與高宗早就生
※真實還原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全過程!經歷過,就一輩子忘不了!
※錯位攝影 | 現實真是真實得可笑,只說這一切都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