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綱要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於上海,原名《青年雜誌》,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後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於《新青年》,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章宣揚的是一種反擬古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針貶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的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和推行白話文的立場。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於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並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雙簧信: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新文學與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鬥爭的序幕。復古主義者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卻暫時沒有人公開出來講話。於是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寫信,再由劉半農寫複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注意。 林蔡之爭:最早代表復古主義文學思潮出來反對文學革命的是林紓(琴南)。這位古文家極力反對以白話文代替文言,寫了《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又在《新申報》上發表《荊生》《妖夢》等文言小說,影射攻擊文學革命領袖。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致林紓公開信中則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原則,李大釗、魯迅也發文譴責"國粹家"歷史倒退行為。林紓所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並沒有什麼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的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學衡派:得名於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於《甲寅》雜誌。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後,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製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鴛鴦蝴蝶派:始於20C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遊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約在1915~1918年間與鴛鴦蝴蝶派前後相繼,盛行於上海。當時多種雜誌、大小報副刊均刊載這類小說,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國黑幕大觀》及續集。此類小說反映了這一流派作者遊戲的、消遣的、趣味主義的文學觀。《中國黑幕大觀》洋洋百萬言,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風流案件、私娼秘史之類,專以揭露陰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為能。雖然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醜惡,但在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現實,社會效果適得其反,有些作品還成了軍閥、政客相互中傷、攻訐的工具,在五四運動後即銷聲匿跡。錢玄同、沈雁冰、魯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學革命後第一個純文學團體,主要成員有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王統照、許地山、葉紹鈞等12人,後來發展到170多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新文學。其文學宗旨為"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明顯表現出對"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們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衝突。寫法上一般傾向於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鑒自然主義,重視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團體之一,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田漢等,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等刊物。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直覺"、"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主張表現作家的"內心要求"。他們同時又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創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顯,他們的作品大都側重表現自我,帶濃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翻譯大多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作品。 1925年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創造社作家發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學,並從行動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敗後,分化進一步加劇,一部分作家退出創造社,郁達夫因為與創造社個別成員意見不合也退出創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員,如馮乃超等。1929年2月,被國民黨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出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即新詩的"三美"主張。他們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語絲社:得名於《語絲》周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淺草-沉鍾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創辦《淺草》季刊,並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其骨幹成員又於1929年秋組成沉鍾社,辦有《沉鍾》周刊、半月刊,致力於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鬱的情感,富於感傷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高長虹、向培良,韋素園等,以創辦《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韋素園、台靜農等。這是一個著重於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有專收翻譯作品的《未名從刊》和專收創作的《未名新集》。台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湖畔詩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詩團體,主要代表詩人有汪靜之、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出版,並因此得名為"湖畔詩人"。他們寫作抒情詩,但最有影響的是愛情詩,風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現了對傳統封建世俗大膽反叛的精神,藝術上也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這些詩作很能喚起一代新人的純真和熱情。被朱自清稱為當時"專心致志做情詩"的四個年輕人。 新劇:又稱文明戲。是中國話劇運動的第一階段。開始於1907年,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歐美、日本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組織話劇團體春柳社,改編演出《黑奴籲天錄》等話劇。辛亥革命前後,新劇團體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為內容的政治戲居多。辛亥革命後,新劇很繁榮,以演家庭倫理戲居多。"五四"前夕,新劇趨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劇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內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劇都是幕表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分場的故事梗概,由演員上台隨意發揮,藝術水平和演技很難提高。"五四"文學革命批判墮落的文明戲,一些戲劇家提出"愛美劇"口號,中國話劇運動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愛美劇:中國五四運動後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愛美劇"系英文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餘的,"愛美劇"指業餘演劇。1921年1月,汪優遊在"五四"新思潮推動下,針對文明戲商業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脫離資本家的束縛、仿西洋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的設想,並與陳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眾戲劇社。不久,陳大悲著《愛美的戲劇》,遂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於是愛美的戲劇迅速取代已經沒落的文明戲,成為20年代初期中國話劇活動的主流。愛美的戲劇運動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現代話劇在中國舞台上最初的嘗試,在批判文明戲的基礎上,介紹西方戲劇的學說與方法,對中國話劇進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現代話劇過渡的產物,從理論上使新的戲劇觀念進一步完善、具體化,主張"教化的娛樂"等等。 南國社:1923年成立於上海,領導人田漢,先是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了話劇創作《獲虎之夜》等,後又辦《南國特刊》、南國電影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開展話劇創作活動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漢創作的劇本《古潭裡的聲音》《蘇州夜話》《湖上的悲劇》《名優之死》《南歸》等。南國社發展了"五四"時期的愛美劇,他們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往往帶有傷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國話劇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員,以後不少成為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幹人才。象徵詩派: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詩派出現於20年代中期,後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徵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象徵派詩人多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①運用一種象徵性的形象和意象來表現自己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傳達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覺和印象。②運用新奇的想像和比喻,表現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藝術形象的暗示來表達感覺和情調。④追求詩歌語言的省略和跳躍。李金髮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為中國新詩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象徵派詩歌后來趨向成熟,取得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魯迅

  分析《吶喊》、《彷徨》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深刻批判

  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的總主題是反封建,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揭露批判極其深刻。

  多數作品描寫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及製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劇,主人公主要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婦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們以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血淚人生,控訴封建社會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舉制度和等級觀念毒害,淪落到下層窮愁潦倒,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驚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如《葯》的悲劇是雙重封建統治者用鋼刀殺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華老栓把人血饅頭當葯為華小栓,但卻治不了病。悲劇在於,華小栓吃的人血饅頭,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鮮血做成的。革命者為人民革命而獻身,作為人民一員的華老栓並不理解。表現粗群眾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說既暴露了封建勢力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著重暴露了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驚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鎖。

  分析《吶喊》中的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

  小說集《吶喊》中的阿Q、《故鄉》中的閏土、《風波》中的七斤,是三種類型的農民形象。他們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都受封建勢力壓迫剝削,卻愚昧麻木不覺悟。二、不同點:閏土是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民,勤勞、質樸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兒童時代機靈、能幹,二十多年後,由於社會的壓迫使他像個木偶人。七斤是另一類農民形象,雖與外界有接觸,但仍然十分愚昧。「辮子風波」,使他自己沒有辮子而發愁得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都表現了農民的愚昧落後缺乏覺悟。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僱農,被地主壓迫,他不正視現實,常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卻了自己失敗者的悲慘屈辱的處境。

  通過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小說揭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矛盾:農民被封建主義殘酷壓迫剝削,生活極其悲慘;農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卻沒有改變自己悲慘境遇而奮鬥的思想和行動。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農民問題。要改變農民悲慘的地位境遇和啟發農民的思想覺悟,使農民從封建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進行反封建鬥爭。

  簡析《吶喊》中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及其思想意義

  《吶喊》中對辛亥革命的描寫,主要有《阿Q正傳》的後半部,是側面描寫,寫辛亥革命在未庄和縣城的影響。

  在未庄,阿Q受到影響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觀中有不少糊塗觀念和錯誤思想。假洋鬼子成為未庄的革命風雲人物。在縣城,清朝的知縣老爺、把總還是原官,但官的名稱改了,而且也參加了革命黨。這些描寫,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對封建勢力妥協,使封建勢力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未能注意啟發農民民主主義覺悟。

  分析評價《狂人日記》的思想藝術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狂人日記》的思想是:「暴露禮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異常深刻:揭露了禮教的「吃人」本質。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是對封建統治者以仁義道德「吃人」的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禮教毒害之深廣。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徵的大哥;也有婦女和下層人民,他們是受禮教殘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過塑造狂人形象,表現對封建傳統的大膽懷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現出嚴格的自審精神,寄希望於未來,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狂人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啟蒙主義者形象。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記》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對民族現狀和前途的「憂憤深廣」的特色。

  藝術形式上的主要特點: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結合。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一個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環境都具有真實性。同時作者運用了象徵和暗示等手法,賦予人物和環境以象徵意義。運用日記體形式;以心理描寫為主,是**的心理描寫;簡練的白話語言。

  文學史上的意義:《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成為中國文學進入現代的標誌:它以徹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滲透於全篇的現代意識,顯示其現代意義。藝術形式上,西方現代主義方法象徵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心理的細緻描寫,日記體的格式,成熟的白話,具有現代意味。

  分析評價《阿Q正傳》的思想及其藝術成就

  《阿Q正傳》是魯迅惟一的中篇小說。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說通過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社會典型環境的描寫:塑造了辛亥革命時期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種種方法自欺自慰,陶醉於虛幻的精神勝利之中。阿Q無法清醒認識自己的悲慘的社會地位和命運,做出改變自己境遇的反抗鬥爭。阿Q還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深惡造反、「男女之大防」。是個集中了較多國民劣根性的藝術形象。阿Q革命觀中還夾雜著許多落後的觀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勝利法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因此,阿Q是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靈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農民問題,即農民的悲慘的生活境遇和他們缺乏民主主義覺悟的矛盾。阿Q過著被剝削、受壓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覺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觀中狹隘報復、取趙太爺而代之等糊塗思想,他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勝利法。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

  藝術成就: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趙太爺等。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如阿Q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形象地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作品基本風格是客觀敘事的現實主義風格,在寫實中又加入了諷刺,如對趙太爺的諷刺是尖銳無情的、對阿Q的弱點的諷刺比較溫和,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阿Q的悲劇性遭遇和喜劇性格,形成小說悲喜劇交融的特色。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愛姑、子君等婦女形象和婦女問題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愛姑(《離婚》)、子君(《傷逝》)遭封建社會迫害的婦女,她們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有過反抗的行動,但最後都以悲劇告終。《祝福》展示了封建禮教對婦女壓迫的深重殘酷。作品通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系統周密、強大深固。從魯四老爺、四嬸到婆婆等這樣一個周密的封建觀念大網路,封建網路決定了中國婦女的悲慘命運,也無情地壓碎了祥林嫂們的一切掙扎努力。

  《離婚》中的愛姑,不能忍受那種丈夫另有新歡、叫她走就得離婚回娘家的極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強烈的,但在七大人裝腔作勢的威風下終於屈服。《傷逝》中的子君,是另一類型的婦女。她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知識女性。她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婦女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以此為思想武器,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鬥,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勢力的壓迫、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劇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過這三個婦女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婦女的問題:祥林嫂等的悲劇都是封建社會、禮教造成的,因此婦女解放必須反封建。作品也表現祥林嫂和愛姑都還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精神枷鎖,她們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識和明確的目標。啟示人們:婦女解放,必須自身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才能進行有效的鬥爭。作品通過子君的悲劇說明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個性解放思想雖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決婦女解放的問題。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知識分子形象和在知識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說集《彷徨》中,涓生(《傷逝》)、魏連殳(《孤獨者》)、呂緯甫(《在就樓上》)是基本屬於同一種類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新知識分子,接受了民主主義、個性解放等西方近現代思潮影響。2、涓生為自己愛的權利而勇敢奮鬥;魏連殳被人說成是「一個可怕的新黨」,常在報刊上「發些沒顧忌的議論」;呂緯甫年輕時敏捷精悍認真,敢於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圍中破壞神像。但是他們的反抗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中國社會黑暗勢力的強大,封建傳統思想和習慣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覺醒者受到的壓迫是深重的。

  覺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點。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進行反抗的思想基礎是個性主義。這些覺醒者在強大的舊勢力壓迫下,表現出自私卑怯(涓生)、動搖妥協(呂緯甫)、消沉頹廢(魏連殳)。涓生在愛的小舟遭到社會黑風惡浪時,認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視子君為累贅,終於遺棄子君而造成悲劇。呂緯甫敏捷精悍認真變成現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連殳以躬行所惡來報復社會、世俗的壓迫、冷遇,卻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獨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毀滅宣告了自己的失敗。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中國近代新知識分子形象及其悲劇,提出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表明了個性解放、個人奮鬥不是小資產階級的正確道路,應別尋新路。

  分析評價《吶喊》《彷徨》的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一:1、「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同時又非常個性化。2、白描手法,採取「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各種特徵進行描寫。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態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孔乙己的長衫。挖掘和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寫幻覺、潛意識等,深入揭示人物的靈魂。人物語言簡潔傳神,高度個性化。

  藝術特色二:藝術多姿多彩。將濃烈的感情寓於客觀的敘事之中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詩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刻畫性格,但也不乏對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寫和以心理刻畫見長。基本上是悲劇的結局,但在悲劇中常融進幽默誇張的悲劇因素,形成悲喜劇交融的特色,並有以諷刺手法為主的喜劇作品。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為主,但也有浪漫主義、象徵主義成分。

  藝術特色三:注意典型環境的勾勒和環境、氣氛的渲染,濃郁的浙東地方風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說成為中國現代最早的鄉土文學。

  藝術特色四:結構形式豐富多樣。小說多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以一個或幾個生活場景、片段連綴而成;或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順序為主,也有倒敘;多為單線發展,也有兩條線索的交叉疊合;體式有日記體、隨筆體、章回體、速寫等多種;

  藝術特色五:以口語為基礎,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語言,具有簡潔、生動的特點分析《吶喊》《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

  《吶喊》《彷徨》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表現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現實主義精神,如實描寫,深入地狀寫了社會的一切醜惡、罪惡和病根。由於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因而作品對封建性舊社會的暴露批判,異常深刻,達到過去的文學所沒有達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滲透著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凝聚著作者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對人民解放和社會改革道路的執著探求。作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側重描寫和揭示封建思想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態心理,期望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

  二、《吶喊》《彷徨》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拓了多中創作方法的源頭,革新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結構形式。

  分析魯迅雜文的思想特色

  魯迅雜文以「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為主要思想內容,由此構成魯迅雜文的兩個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戰鬥性)。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中批判封建父權、夫權、婦女節烈觀等等。後期雜文增加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內容。暴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對卑怯、保守等國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會批評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擊。這種批判,具有戰鬥的現實意義。

  二、深刻性。魯迅的雜文對各種問題的論述,都極其深刻,富有辨證哲理。如《燈下漫筆》中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這從人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本質性論斷,是何等的深刻。《拿來主義》中批判封建閉關主義,論述國家民族應對世界採取開放態度,以及開放的意義和方法,見解精闢。

  分析魯迅後期雜文的思想特點

  魯迅後期雜文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

  一、政治鬥爭和時評的文字增多了。雜文廣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罪行。二、對舊中國社會、文明進行了更廣泛的批判,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種種

  病態心理現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後期雜文更為深刻有力,表現在:把歷史批判和現實批判相結合。批判現實時,深挖壞種祖墳,批判封建歷史時,緊密結合現實鬥爭,如《病後雜談》等。辨證分析各種問題。能運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如作者後期能運用階級分析揭示國民性在不同階級階層身上的不同表現,以及國民劣根性形成的社會原因,並對比民族性優點作了開掘和發揚。

  四、後期雜文表現出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紀念左聯五烈士。

  分析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魯迅雜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一、形象性1、善於以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和諧統一。如《拿來主義》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遺產,以人蔘、鴉片比喻精華、糟粕,形象的說明了對文化遺產要批判繼承。

  2、創造了類型形象,如叭兒狗、蚊子等類型形象,概括了社會上某一類人群的某種普遍性特徵,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創造出來,簡練傳神。類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魯迅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情文並茂,情感濃烈。

  三、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練、誇張予以辛辣的諷刺。

  四、雜文文體多樣,有抒情散文、敘事散文等。其風格也多姿多彩。結構嚴謹論證嚴密;三言兩語,尖銳鋒利。但多樣而又統一,作為魯迅雜文主要風格的,是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匕首投槍。

  五、語言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語,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滿幽默感。

  簡析《故事新編》中的古人形象

  小說塑造了各類古人形象: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形象,如《補天》中的女媧,《奔月》中的后羿。歷史是上「中國的脊樑」,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復仇英雄形象,如《鑄劍》中的復仇英雄眉間尺和宴之敖。諷刺性的人物,如《出關》的老子,《起死》中庄子。

  簡析《故事新編》的藝術特點

  1、「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像和虛構。如《鑄劍》原文獻只簡略記敘復仇故事,魯迅則著重於性格刻畫,這是出自作家在文獻基礎上的想像和加工,從而創造了一個有性格發展過程的真實豐滿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復仇者形象。

  2、《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也有浪漫主義。如《鑄劍》是一浪漫主義之作,其中雖有現實主義的描寫,但作為主要傾向的,是以豐富的想像,離奇的情節等手法,塑造了眉間尺和宴之敖兩個復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古人古事為情節為主,但也摻進了一部分現代生活內容。如《補天》中女媧腿間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學者等。這些現實生活內容,暴露和諷刺了現實的種種黑暗面,增強了作品的戰鬥性。作者還常使這些人物說些現代語,如「時裝表演」、「莎士比亞」等。

  簡析《野草》的思想內容

  一、《野草》的較多篇什,雖然流露出彷徨、苦悶等情緒,但著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鬥、追求、犧牲精神。如《秋夜》中棗樹的韌性戰鬥精神,正是魯迅精神的富有詩意的形象表現。《這樣的戰士》中戰鬥顯得英勇而悲愴。戰士面對「無物之陣」這樣的「絕望的抗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矛盾,也更體現了魯迅的清醒執著,永不停息戰鬥的堅韌意志。《過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長途中戰鬥、探索的艱苦和矛盾,但不停頓地向前走,對舊社會絕無留戀的態度。

  二、《野草》重點在袒露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彷徨,展示了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內心矛盾,更顯示了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別》中「彷徨於陰暗之間」的迴環反覆的語句,傳達出內心鬥爭的深刻。《希望》希望與絕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艱難痛苦。

  三、以辛辣的諷刺針砭圓滑的處世哲學、無聊的圍觀等病態心理以及黑暗醜惡的社會世態,或以沉痛的筆刻畫群眾的冷漠麻木。

  簡析《野草》的藝術特色

  1、《野草》的多數篇什在藝術上採用象徵主義的方法,以創造又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複雜的內心感受。例:人物如過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棗樹都是象徵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徵性形象。2、藝術構思奇特,寫夢境的作品有9篇,創造了許多非現實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別。3、《野草》的藝術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現的是現實性的內容。4、《野草》的語言精緻形象,飽含詩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

  簡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描敘了作者從童年到壯年時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傳記意義。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副副世態圖和風俗畫。貫穿全書的,是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對封建教育、道德、頑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某些歷史真實,揭示了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藝術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畫。作者運用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文體不很一致。如《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三篇夾敘夾議,描述往事也批判現實穿插交織,有較多的雜文筆法。《藤野先生》《范愛農》重在寫人。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以深沉的感情記事懷人,以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刻畫人物,在往事追敘中閃耀著社會批判的鋒芒。

  簡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為敘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畫,尤其是寫人散文。人物性格鮮明,如長媽媽樸質、愚昧,范愛農耿直古怪,藤野先生嚴謹認真。

  二、刻畫人物方法有:運用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如范愛農眼球白多黑少。如實描寫,如寫藤野先生衣著馬虎等。飽含感情,常有凝練的抒情文字。

  三、全書貫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家長制迫害而萌發叛逆思想,離家出走,成為愛國青年等。既具有傳記意義,又因注意性格刻畫,「我」又是個十分成功的藝術形象。分析《吶喊》《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

  《吶喊》《彷徨》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表現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現實主義精神,如實描寫,深入地狀寫了社會的一切醜惡、罪惡和病根。由於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因而作品對封建性舊社會的暴露批判,異常深刻,達到過去的文學所沒有達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滲透著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凝聚著作者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對人民解放和社會改革道路的執著探求。作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側重描寫和揭示封建思想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態心理,期望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

  二、《吶喊》《彷徨》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拓了多中創作方法的源頭,革新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結構形式。

  分析魯迅雜文的思想特色

  魯迅雜文以「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為主要思想內容,由此構成魯迅雜文的兩個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戰鬥性)。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中批判封建父權、夫權、婦女節烈觀等等。後期雜文增加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內容。暴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對卑怯、保守等國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會批評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擊。這種批判,具有戰鬥的現實意義。

  二、深刻性。魯迅的雜文對各種問題的論述,都極其深刻,富有辨證哲理。如《燈下漫筆》中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這從人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本質性論斷,是何等的深刻。《拿來主義》中批判封建閉關主義,論述國家民族應對世界採取開放態度,以及開放的意義和方法,見解精闢。

  分析魯迅後期雜文的思想特點

  魯迅後期雜文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

  一、政治鬥爭和時評的文字增多了。雜文廣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罪行。二、對舊中國社會、文明進行了更廣泛的批判,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種種

  病態心理現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後期雜文更為深刻有力,表現在:把歷史批判和現實批判相結合。批判現實時,深挖壞種祖墳,批判封建歷史時,緊密結合現實鬥爭,如《病後雜談》等。辨證分析各種問題。能運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如作者後期能運用階級分析揭示國民性在不同階級階層身上的不同表現,以及國民劣根性形成的社會原因,並對比民族性優點作了開掘和發揚。

  四、後期雜文表現出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紀念左聯五烈士。

  分析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魯迅雜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一、形象性1、善於以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和諧統一。如《拿來主義》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遺產,以人蔘、鴉片比喻精華、糟粕,形象的說明了對文化遺產要批判繼承。

  2、創造了類型形象,如叭兒狗、蚊子等類型形象,概括了社會上某一類人群的某種普遍性特徵,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創造出來,簡練傳神。類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魯迅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情文並茂,情感濃烈。

  三、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練、誇張予以辛辣的諷刺。

  四、雜文文體多樣,有抒情散文、敘事散文等。其風格也多姿多彩。結構嚴謹論證嚴密;三言兩語,尖銳鋒利。但多樣而又統一,作為魯迅雜文主要風格的,是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匕首投槍。

  五、語言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語,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滿幽默感。

  簡析《故事新編》中的古人形象

  小說塑造了各類古人形象: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形象,如《補天》中的女媧,《奔月》中的后羿。歷史是上「中國的脊樑」,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復仇英雄形象,如《鑄劍》中的復仇英雄眉間尺和宴之敖。諷刺性的人物,如《出關》的老子,《起死》中庄子。

  簡析《故事新編》的藝術特點

  1、「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像和虛構。如《鑄劍》原文獻只簡略記敘復仇故事,魯迅則著重於性格刻畫,這是出自作家在文獻基礎上的想像和加工,從而創造了一個有性格發展過程的真實豐滿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復仇者形象。

  2、《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也有浪漫主義。如《鑄劍》是一浪漫主義之作,其中雖有現實主義的描寫,但作為主要傾向的,是以豐富的想像,離奇的情節等手法,塑造了眉間尺和宴之敖兩個復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古人古事為情節為主,但也摻進了一部分現代生活內容。如《補天》中女媧腿間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學者等。這些現實生活內容,暴露和諷刺了現實的種種黑暗面,增強了作品的戰鬥性。作者還常使這些人物說些現代語,如「時裝表演」、「莎士比亞」等。

各種知識我們都要好好掌握啊!我喜歡文科!可是偏偏學了理科,適者生存吧


推薦閱讀:

她調查出爐 : 中國姑娘你為什麼出軌?
中國棉花種植業正在同時面對三場戰爭
中國歷史上最牛氣的十大豪言壯語!
探訪西沙——中國最南端的旅遊地
水中之月:中國現代禪詩精選/李天靖

TAG:中國 | 文學 | 現代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