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舞會嚇倒洋務先鋒
近代八卦
西洋舞會嚇倒洋務先鋒
列位看官,咱們剛才說了,廣州「一口通商」兩百多年,十三行一帶才舉行過一場露天音樂會,最後還因為趕來圍觀的老百姓好奇心太盛,過於吵鬧而草草收場。普通老百姓沒見過世面,自然把這西洋鏡當成一個天大的熱鬧來看,那些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一旦看到「男摟女腰,女扶男膊」的西洋舞會,又該是個什麼反應呢?如果你翻開於19世紀70年代出使英國的「欽差大臣」郭嵩燾的《倫敦和巴黎日記》,就會發現他們照樣是一頭霧水,莫名驚詫。
話說郭嵩燾出使英國,自然免不了出席一些音樂會和舞會,他的副使劉錫鴻用白描式的文字記錄下了他們眼中的西洋舞會:「跳舞會者, 男與女面相向, 互為攜持。男以一手摟女腰, 女以一手握男膊, 旋舞於中庭。每四、五偶並舞, 皆繞庭數匝而後止。」其實,郭嵩燾一向是主張向西方學習堅船利炮之術的人,算是個開明分子,但看到這樣「有傷風化」的場景,他也很難保持淡定了。他在日記里寫道:「此間富強之甚,與其政教精密嚴實,斐然可觀;而文章禮樂,不逮中華遠甚」,「品花聽樂,流蕩往返,亦中國聖人之教所必不容者矣」;「男女錯雜而皆朝服聽樂,酣歌沉湎,俾夜作晝, 不知何所取義也」,接著,他就開始擔心「使中國有此,昏亂何如矣」。換言之,在他看來,如果這樣有傷風化的洋玩意流入中國,一定會弄得禮崩樂壞,「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因為我們知道觀念的進步又多麼曲折和不易,自然不會對郭嵩燾作過多的責備,但此後百多年的歷史早已證明了他的擔心是多麼不必要,那些在他眼裡傷風敗俗的事物,其實讓生活變得更多元更美好了,所以,對看不慣的人和事多一點寬容之心,又有什麼不好呢?
推薦閱讀:
※歐洲舞會舞蹈的變遷 | 單讀
※[俄]列夫·托爾斯泰/蔣路譯:舞會以後
※【周末舞會】相親相愛一輩子
※舞會禮服【一】
※來一場精彩絕倫的化妝舞會
TAG:舞會 |